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五篇.docx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综述摘要:对农业干旱风险致险性、脆弱性及损失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农业干旱风险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展望了农业干旱风险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的关键是构建合适的干旱指标,目前干旱评估指标很多,大致可分为水分变异程度指标、干旱发展过程指标和干旱空间差异指标三类,但多数指标对农业干旱成灾过程反映不足,在评估方法上对农业干旱灾害机理认识不深入,成为了农业致险性评估的瓶颈;农业干旱脆弱性通常决定着农业干旱风险的高低,其中,灌溉能力、技术、资金等是影响农业脆弱性高低的重要因子,而定量刻画农业干旱脆弱性对政策、技术、保险等人文因素的响应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农业干旱风险损失评估模型较多,但由于受区域、人为等因素影响,多数模型普适性较差。因此,未来农业干旱风险评估需要深入认识农业干旱影响的机理和过程,突出研究农业干旱脆弱性对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并通过区间合作来进一步改进风险损失模型。关键词:农业干旱风险;干旱致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据测算,全球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80亿美元,且大部分损失表现在农业部门。IPCC在其系列评估报告中指出,未来干旱风险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应对未来干旱灾害的影响,各国政府将会开展大量的工程和非工程减灾行动。然而,减灾行动一般都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或影响广泛的社会系统的调整,显然,盲目的减灾行动必然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大量浪费,有悖于减灾的初衷。只有对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才能避免行动的盲目性。灾害风险评估是科学、系统分析灾害风险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减灾政策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开展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十分有意义。农业干旱风险是农业风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风险,它是农业干旱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概率。依据风险评估理论,农业干旱风险是由干旱致险性和农业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构成的,其风险估算是通过一定的干旱致灾危险性模型、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定量化计算,从而确定可能的损失度或损失等级的过程。目前,由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农业干旱风险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围绕农业干旱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估过程,分别从农业干旱风险的致险性、农业承灾体的脆弱性及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等三个方面归纳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干旱致险性研究农业干旱的致险性是由某种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决定。一般而言,在假设干旱承灾体脆弱性相同的情况下,干旱灾害强度越大,发生频次越高,则灾害的致险程度越高,反之,其致险程度低。由于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是在历史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干旱灾害频次变化从统计角度易于获取,而干旱强度的判断则比较复杂,因此,进行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时多数学者均致力于干旱强度评价指标的研究。另外,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方法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1.1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指标农业是由农业、作物、农户等不同对象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评估对象、目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干旱指标。在区域农业干旱评估中,有的以旬或月降水量的变异程度构建指标,指示区域水资源的丰欠程度,评估区域干旱程度;也有的通过作物受旱生理机理过程构建干旱指标,探讨不同生育期缺水程度影响;此外,有的研究把区域环境、干旱发展时空过程等作为构建干旱评估指标的主要因素。目前,各种各样的干旱指标不下百种,但在干旱风险评估中使用最多的无外乎为以下三类。水分变异程度指标。这类指标大多以缺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降水作为核心因素,从水分变异引起的水分平衡偏离程度来考察干旱程度。一些突出降水变异特征的简单指标,如降水距平、缺水百分率、缺水成数等成为研究者首先选用的对象。这类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是,设定一个基值(通常以历史某时期的降水平均值作为比较参考的基值),然后将评估时段降水值与此基值比较,获得一个可衡量偏离基值程度的无量纲值,并根据事先拟定的标准来表示干旱程度。此类指标结构简单,计算方便,适用于综合的宏观评估。但是仅以降水多寡来反映复杂的干旱现象显然不够全面,并且,农业干旱并非真正出现在降水结束时,而是出现在植物根系不能获取到所需的水分时,因此,还应考虑初始土壤水分埔情。然而该类指标却不能诊断土壤水分墙情,无法界定干旱起始时间,因而难以表达干旱发展的过程。干旱发展过程指标。为了弥补水分变异程度指标的不足,使干旱指标能够反映土壤水分亏缺缓慢累积的过程,一些研究把干旱程度看作水分亏缺量和持续时间的函数,通过降水、蒸发、初始土壤水分、径流等因素构建了土壤水分距平指数(SMAD,作物水分指数(CMI),PalIner(PDSI)指数等指标。其中PaInIer指数技术曾被认为是把降水和温度结合起来作为预测变量的最满意的方案!(Julianetc,1968),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然而Palmer指数并非完美无缺,Guttman等人。在计算美国的PDSl时发现,通常气候条件下大平原地区的PDSI值比其它地方趋势更为严重些,同时还发现,PDSI将所有降水都处理成雨水也是不精确的,因为降水不可能立刻成为两层土壤模式中的水。另外,由于在求解土壤湿度的水分平衡方程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参数是根据美国几个台站的观测数据经验求得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传统PDSI指数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调整计算公式中的上述参数,这就极大限制了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开展气候干湿变化分析及其在不同地区进行相互比较的研究。因此,在具体使用时,一些研究对该指数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干旱空间差异指标。为了更好地展开区域间干旱程度的比较,Mckee等提出另外一种适用更为广泛的干旱评估指标-降水标准化指数(SPI)。这一指数有赖于大范围的实测降水资料,从概率上描述所需时间尺度上的降水短缺,在资料处理、计算过程方面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其结果利于时空比较。因此,Keyantash等认为SPl在普适性、实用性等方面是综合评价最优的一种指标。但SPI指数在应用中仅考虑降水因素,忽略了其它因素(如气温、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干旱的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显然会受到影响;另外,SPI计算资料年限要求较长,Guttman认为对1a或更短的干旱期,资料年限至少需50a,对超过1a的干旱,资料年限应更长,这无疑增加了资料获取的难度。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农业干旱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机理仍很模糊,加上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干旱的发展过程很难确切把握,因此,难以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当前,关于农业干旱强度评估指标有很多,但在使用中都存在一些不足。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1. 2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方法目前,干旱灾害致险性评估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图层叠合判别法、模糊数学法和产量损失风险评估法三类。图层叠合判别法。这类方法是通过不同干旱等级的指标之间的叠加来识别干旱危险性水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等级矩阵的方式表达,通常是用不同等级的干旱致灾频率与灾害程度来构建识别矩阵,观察频率与灾害程度间的不同组合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将组合结果分成若干等级来描述干旱风险的致险程度;另一种则是运用GIS技术,将不同的干旱致灾因子以栅格图层的形式在空间上进行叠加表达,通过GIS属性数据库操作和运算,获得区域灾害风险分级空间分布图。这类方法计算简单,空间表达效果好,常用来进行干旱风险区划,但该方法人为主观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模糊-概率等数理方法。灾害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一些研究试图运用一些能刻画这种特征的数理方法来解决风险中的问题,如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聚类分析法、马尔柯夫链模型以及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价法等,在干旱风险评估中被经常使用。特别是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价法,它可以通过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来弥补小样本导致的信息不足,因此,近些年来在干旱风险评估中广泛使用。产量损失风险评估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干旱影响结果,即通过历史资料获得灾害损失资料,以不同的农业损失程度刻画干旱强度,并结合一定的损失发生频率来进行干旱的致险度分析。研究中,通常将旱年气象产量(CYi)看作是趋势产量(TYi)与实际粮食产量(AYi)的差值,即:CYi=AYi-TYio并认为趋势产量是反映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长周期产量分量,符合低频振动变化规律,由历史产量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拟合获取;气象产量则受以气象要素(干旱)为主的短周期变化因子影响的产量分量。气象因子年际变化明显,因此与趋势产量相比较,气象产量具有高频变化特点,且多呈正态分布特征。为便于比较,用相对损失率R(R=CYi/AYi)替代绝对损失量来反映气象产量引起的损失变化,并将损失率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等级,形成损失等级,由此反映干旱灾害强度,进而与发生该种干旱强度的概率一起来评价干旱风险。这种由果及因的评估方法,评估简单,结果明了,但对于干旱影响作物产量的机理研究不足,并且该方法要有较好的时空序列资料作保证,而实际上一个地区很难有多年连续的降水和产量对应资料,因此如何找到足够的统计样本资料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农业干旱风险脆弱性研究自然灾害风险是自然灾害与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风险损失的水平直接与社会的脆弱性相关,且在更大程度上由承灾体脆弱性决定。AtRiSk!一书提出了灾害形成的压力与释放模型(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认为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脆弱性是灾害形成的根源,在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因此,为减缓灾害风险损失,必须开展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并探寻降低脆弱性的措施。农业旱灾脆弱性是指农业生产敏感于和易于遭受干旱威胁并造成损失的性质和状态32O诊断农业旱灾系统脆弱性,主要是对农业系统易于遭受干旱影响,导致作物减产、农民收入减少、食物短缺和再生产能力下降的性质做出判断和评价。目前,农业干旱风险的脆弱性评估主要集中于区域农业脆弱性评估和农户脆弱性评估两个方面。1.1 以区域农业为对象的脆弱性评估区域农业脆弱性评估是以区域农业综合体为评价对象的一种宏观的评价过程。根据评价过程中侧重点不同,目前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一是侧重于区域农业脆弱性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这类评估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特点选取评估指标,以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多目标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结果比较分析区域脆弱性的差异,从而形成对区域农业脆弱性的总体认识。如刘兰芳等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依照压迫响应!的思路,选择了降水量、蒸发量、水利化程度等9个指标评估了湖南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倪深海等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抗旱能力、农业旱灾系统三个方面选择人均水资源量、灌溉率等7个指标评价了中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并进行了脆弱性区划;王静爱等从旱灾形成的系统性和过程性两个角度出发,考虑承灾体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影响和不同反映,并针对雨养农业、灌溉农业、水田农业的不同特点设置指标,在承灾体的易损性、适应性、生产压力、生活压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二是侧重于辩识影响区域农业脆弱性的主要因子。农业是一个系统产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影响农业的因子将会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社会人文因子在农业脆弱性影响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如Jinno等从农业遭受干旱影响过程中灌溉条件的好坏,分析农业旱灾灾情形成中,脆弱性条件的作用机制,认为灌溉对缓解旱情的作用是决定性的;OIga等选取了气候、土壤、土地利用和灌溉率四个因子定量评价了那布拉斯州不同区域的农业脆弱性空间分布状况,指出土壤持水能力和灌溉保证程度是影响该区域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美国国家旱灾防御中心主任Wilhite认为,区域经济条件是农业旱灾脆弱性形成的关键因素,Fraser等认为技术、资金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中国东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干旱脆弱性影响的主要因子。由以上研究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区域农业脆弱性高低的重要因子。有些研究虽已注意到一些社会、人文因子对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经济、人文因子对农业承灾体的影响涉及到复杂的社会调控反馈系统,其中的过程很难量化刻画,如保险、区域贸易、信贷等宏观因子对农业脆弱性影响在现实中很难量化分析,其实也反映了对于干旱与农业承灾体之间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区域农业干旱脆弱性研究还需进一步拓宽视野,从多学科、多层次、更为广泛的社会系统去考察,才能把握其干旱脆弱性特性。1.2 以农户为对象的脆弱性评估农户是农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农户主体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农户的干旱风险。与物化的承险体所不同,农户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作用会促使其积极或消极地去应对干旱的影响,当然,农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农户能动性一一农户行为一一制约因素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农户脆弱性分析的主要关系过程。基于这种过程的存在,多数研究将农户干旱脆弱性影响因子看作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内在因素来看,农户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农业资源结构形式等因素影响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如贫富差距、文化程度高低反映了农户在财富和认知方面的差别,表现在干旱灾害过程中显示的则是备灾能力的高低。一般而言,贫穷农户比富裕农户脆弱性高,对干旱识别较晚或完全没有识别的农户也比较早识别干旱的农户脆弱性高。另外,农户的资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的是农业资源在干旱中的暴露形式,也会影响农户的干旱脆弱性程度。研究表明,田块大小的多样化,禽畜养殖的多样化以及多样化的作物种植类型等农户农业资源多样化结构,能有效分散干旱灾害损失风险,形成资源内在的干旱缓解的能力,因此,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农户显然要比农业资源结构单一的农户干旱脆弱性低。同时,一些研究还认为,家庭劳动力结构、家庭收入结构等家庭经济结构的差异,也会形成农户干旱应对能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户干旱脆弱性水平。从外在因素来看,一些研究指出,土地政策、税收、农业补贴、信贷、保险以及区域经济的自由贸易程度等外部经济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户的干旱脆弱性。有别于传统农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同样的干旱程度,不同的政策、信贷或税收等因素会导致不同的影响结果。而面对宏观的行业或市场行为,农户的个人作用已微乎其微,并且随着当前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宏观人文因子对于干旱脆弱性的影响愈加深刻。因此,农户脆弱性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改变农户内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农业干旱的脆弱性,但这种改变对分散风险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将外部的社会系统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努力提高农业的社会保障水平才是降低农户干旱脆弱性的关键。2. 3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估方法与模型目前,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估主要集于一些脆弱性指标的认识和研究,而农业脆弱性评估方法和模型研究相对滞后。图2是当前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的一般流程,在确定农业干旱承险体脆弱性评估的基本内容及具体指标后,为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统计资料整合起来,一般会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加以耦合,然后通过综合权重指数模型进行运算,获得脆弱度评估值。综合权重指数模型一般计算公式为:iU1式中,Vi旱灾脆弱度;n指标体系有n层,m指标因子个数,i指标体系第i层,j第j个指标因子;Xij第i层第j个指标的处理值;Wij-一第i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在具体评估模型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静爱等根据我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形成过程的区域差异,将我国农业干旱脆弱性模型分成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RA)、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IA)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PA)。其中,RA模型以农业为重心,将区域影响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所有因素分成正、负两部分,分别代表区域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对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IA模型则以农业活动为核心,将农业活动分成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个过程,以农业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压力)来反映农业干旱的脆弱性;PA模型主要是从水分平衡的角度,以区域水资源保证和供给能力为线索,从耕地需ViXijWijnnI水、灌溉和农业投入三个方面入手评估区域农业的干旱脆弱性,这些模型在我国区域农业脆弱性评估应用中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人类社会因素对农业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而这些模型仅以线性方式来描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影响,因此,揭示变量(影响指标)脆弱性的影响结果与实际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目前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损失模型研究干旱灾害风险损失是在一定强度的干旱灾害作用下,人类社会、环境、经济遭受损害或损失大小的可能性,是承灾体危险性与脆弱性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用风险度或风险损失等级来度量干旱的风险损失程度。当前干旱风险损失评估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基于干旱对农业产量影响的水分一一产量损失模型。该模型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干旱对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产量影响为评估目的,通过试验观察、监测等方式获得相关参数,构建水分-产量模型,计算干旱引起的作物风险损失程度。这类模型,通常需要土壤、气温、水分蒸发等实验数据,因此只适用于较小区域评估。基于经济学原理的投入一一产出关联模型。从区域宏观经济角度,将社会系统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评估干旱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可能影响,如HabibollahSalami的线性规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以及其它一些经济关联增长模拟方法。这些模型虽然考虑了经济系统中经济因子的相互影响关系,试图更好地估算干旱风险损失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但由于经济系统复杂而庞大,计算过程相当繁琐,特别是需要大量基础数据支撑,因此,如何获取较好的经济部门数据成为关键。基于风险评估原理的风险损失度模型。干旱灾害风险是干旱危险性与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结果,通过两者之间不同的运算(如矩阵等级法、求和或求积法)来获取最终的风险损失结果。这种评估方法从灾害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构建相关模型,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估方式。但该方法主观性较强,评估结果人为影响较大。基于风险不确定性的模糊数学模型。一些研究者考虑到干旱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因此,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模糊评判分析。该方法从干旱风险损失结果出发,避开了干旱损失形成的复杂过程,计算简单,但主观性强,个人的判断往往影响评价结果。问题与展望农业干旱形成的机理与过程模拟不够。多数研究集中于降水多少的研究,而对于农业干旱产生过程中土壤、作物的影响重视不足,因而,各类干旱评估指标在表达干旱发展的机理和过程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估结果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估缺乏有效的方法。多数研究仅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表达农业脆弱性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能真正揭示其本质特征,另外,评价者少有考虑干旱灾害风险的分散机制研究,因此,一些社会人文因素在脆弱性考核中通常被忽略。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应以未来的全球变化作为研究背景。全球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干旱风险评估应以未来区域的全球变化响应作为其评估的起点,特别是关注全球变化下的区域降水、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评估结果才有现实意义。农业干旱承灾体脆弱性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由于农业干旱承灾体的承险过程和机理研究尚不成熟,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内容并不完善,一些经济、社会、人文因素对农业干旱脆弱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相关学科的推动下,定量化表达这些因子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与信息技术结合是未来研究的必要手段。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论、分形分维等理论将会进一步推动灾害学的发展,也会使干旱灾害风险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另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一些预测技术的发展将会大大提高干旱风险研究的精度。跨区域合作研究逐步加强。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广,因此一些大区域或全球性干旱风险的研究需要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支持。第二篇:干旱灾害及对策研究四、水稻抗旱科技措施1 .栽培抗旱技术措施技术要点:选用耐旱品种;选用生育期短、早熟品种抢节令;采用成熟的旱育秧技术;采用直播技术,播种后稻草覆盖,白天减少蒸发,夜晚蓄留露水;适当增加亩基本苗;重施基肥,巧施追费;整个生育期湿润灌溉;注意蜘虫防治;注意防治杂草和地下害虫。2 .种子包衣抗旱技术措施技术要点:选用优良高产抗病品种;选用抗旱、抗逆型种衣剂;抗旱技术措施:选择合理的药种比,进行拌种包衣处理,达到防治种传、土传病害的目的,保证全苗、壮苗;采用旱育秧技术,在菜地或沙地上旱育秧,采用薄膜覆盖或搭建小拱棚.薄膜覆盖育秧在水稻3叶期破膜。保持湿度,栽前灌水齐墙面,防止晒苗;科学管水,以水控温护苗;注意氮磷钾配合施肥,适时追施氮肥,增强秧苗抗病性,保证栽前达到壮苗。3 .稻飞虱的防控方案和措施技术要点:农业防治措施: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清洁田园,提早栽培节令;选育抗虫品种,选育中高抗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多样性栽培。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10毫升,加水20毫升拌1公斤谷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8头/丛以上若虫高峰期适时选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如此虫咻、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效。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填上撒施三叶草等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五、玉米抗旱栽培技术技术要点:种子处理。利用抗旱型复合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增强根系的活力和自身抗逆性,提高种子吸水保水力。进行播前种子抗旱锻炼,将玉米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两昼夜,捞出后晾干播种,提高抗旱能力。药剂浸种法,对玉米抗旱保苗也有良好的效果。整地。采用麦秆覆盖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保住空气沉降水,提高土壤墙情。播种。包括打塘等雨抗旱播种法、干种湿出法、提墙播种法、膜侧播种法、秸秆(塑料营养盘)贮水营养钵抗旱保苗法、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法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适期套种,择期避旱。利用玉米苗期较耐旱的特点,实行麦田套种,使玉米的需水规律与自然降水基本吻合,可基本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在一次降雨后实施,利于出苗;出苗后又常遇干旱,此期干旱对玉米幼苗影响不大,因这时玉米叶面积小,需水少,经短时抗旱锻炼,还能起到蹲苗的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提高抗灾能力。汛期来临时,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一般降雨较多,能满足玉米的需要。同时,玉米套种既避免了“芽涝”,又延长了生育期,能充分发挥中晚熟大穗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蓄水保墙综合措施。施有机肥沟施有机肥保墙麦田套种玉米,麦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小麦秸秆对节水保墙、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施沟肥或控向施肥幼苗有趋肥性,根系向有肥的下面伸展,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达到春季蹲苗发根作用。应用新技术,增强玉米抗旱性。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第三篇:干旱灾害应急预案(通用)干旱灾害应急预案(通用6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干旱灾害应急预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干旱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及时、妥善处置水旱灾害突发事件,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以保障高坝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凉州区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突发性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包括:河流洪水、内涝灾害、山洪灾害、干旱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堤防决口的次生衍生灾害。1.4工作原则1.4.1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抗旱防汛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防汛的现代化水平。1.4.2抗旱防汛工作实行各村委会主任,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制,统一指挥,分村、分单位负责。1.4.3抗旱防汛以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和坚持执行防抗结合的原则。1.4.4抗旱防汛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4.5坚持依法抗旱防汛,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1.4.6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4.7坚持抗旱防汛统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组织指挥体系XX镇人民政府设立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全镇的抗旱防汛日常工作及水旱灾害突发性事件应对工作,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室。2.1.1 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组织机构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武装部长任副组长,成员为:镇政府办公室、镇水管站、派出所、国土所、镇财政分局、镇民政办、镇统计站、镇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学区辅导站、供电所、镇卫生院、镇广播站构成。2.2职责分工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全镇抗旱防汛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抗旱防汛抢险的各项政策、规章和制度以及上级抗旱防汛指挥部调度指令和批准的防洪抢险预案;及时掌握全镇旱情、水情、汛情、灾情,组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抗洪抢险、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2. 2.1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镇政府办公室:负责执行镇党委、镇政府及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发布的重大抗旱防汛、救灾等决策、指令,督促有关站、所履行职责,并监督协调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镇武装部:负责全镇抗旱防汛抢险队伍的组织、训练等工作。根据汛情、灾情需要,协调民兵连队协助政府担负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及执行重大防洪抢险任务。镇水管站:负责全镇防汛抢险及所属重点水利渠系的运行和管理;制定完善全镇抗旱防汛抢险各类预案;收集、提供旱情、雨情、水情、汛情、洪水预报,;负责实施全镇抗洪抢险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派出所:负责维护抗旱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紧急防汛期间协助防汛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打击偷窃防汛物资、破坏防汛工程及通信设备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好抗旱防汛抢险的治安保卫工作。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勘测、预报和预防工作;负责全镇范围重点区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负责地质灾害及泥石流防御预案的制定和落实。镇财政分局:负责落实、解决防汛抢险经费;及时下拨省、市、区下达的抗旱、防汛投资并监督使用;根据防汛抢险和水毁工程修复的急需程度,筹措、调剂、落实防汛经费。镇民政办:负责全镇水旱灾害的调查评估,做好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灾工作。镇统计站:统计旱情、汛情、险情、灾情,并及时做好上报工作。镇农技站、畜牧站:负责做好本行业的抗旱防汛抢险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水旱灾害动态,组织、协调、落实灾区农、牧业减灾、救灾措施。镇林业站:负责全镇造林地抗旱保苗预防工作。学区辅导站:负责做好本系统的防汛安全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教育中小学生不到水库、河道、池塘等水域游泳,及时掌握并上报学校受洪涝灾害情况,做好学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供电所:负责全镇抗旱防汛及抗洪抢险期间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电力供应;发生紧急情况,线路中断时,要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抢修,确保防洪抢险的电力供应。镇卫生院:负责组织灾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紧急情况发生后,要立即组织卫生医疗救护队进入受灾区域,及时救治和运转伤病人员,做好灾区灾后消毒和防疫工作。镇广播站:负责根据抗旱防汛领导小组提供的旱情、汛情,及时向群众发布抗旱防汛信息,做好防汛抢修、抗洪救灾知识的宣传指导工作,做好严厉打击盗窃防汛物资、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犯罪行为的宣传报道。预防及预警机制2.1 预防预警信息预警级别分为四级:I级预警(特别严重)、11级预警(严重)、III级预警(较重)、IV级预警(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预警信息包括洪水、干旱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3.1.1洪涝灾情信息(1)洪涝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降水量、洪峰、洪量、受灾人口、农作物、群众财产;工矿企业设施;农林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设施等方面的灾情损失。(2)洪涝灾害发生后,受灾村组及时向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报告受灾情况,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迅速收集汇总灾情,全面掌握救灾情况,并及时向区政府和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突发重大险情或重大灾情,应在第一时间内采用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上报情况,同时组织核实灾情,并及时将核实的灾情上报。3.1.2旱情信息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各村应随时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并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相应对策,为抗旱指挥决策提出科学依据。灾害发生后,各村组及时收集旱情灾情动态信息,并及时向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报告,重大抗旱行动应随时上报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3. 2预防预警行动3. 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洪水和干旱灾害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抗大旱、防大汛的思想准备。(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抗旱防汛组织领导机构,落实抗旱防汛责任人、抗旱防汛队伍及预警措施,加强抗旱防汛专业抢险队伍建设。(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重点地段水毁工程修复,对存在问题的堤防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4)预案准备。编制、修订、完善各类抗旱防汛应急预案,研究制定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制定严格的抗旱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节水限水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针对河流堤防险工险段,要制定工程抢险方案。(5)物资准备。按照各村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须的防汛物资,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以应急需。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可按险情、灾情需要统一调配抗旱防汛物资,以应急需。(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抗旱防汛通信专网系统完好和畅通,确保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7)抗旱防汛检查。实行以组织、工程、预案、物资、监测、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8)抗旱防汛日常管理。加强抗旱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对在河流、河滩内建设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对未经审批并严重影响行洪的项目,应依法拆除。4. 2.2河流洪水预警(1)汛期警戒水位以下正常洪水预警:由水管站、村、组实行24小时值班及巡查制度,及时将水情、旱情等信息传达有关部门并由镇抗旱防汛领导小组发布预警。(2)汛期警戒水位至紧急水位洪水预警:当洪水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但尚在紧急水位以下时,由水管站、村、组及镇防汛办公室实行24小时监控,各防汛责任人上岗到位,会商分析气象、水情、工情发展趋势,及时向上级汇报。(3)超标准洪水预警。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干旱灾害应急预案2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做好我镇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水旱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XXX镇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 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水旱灾害包括:大雨洪水、干旱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引发的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衍生灾害。1. 4工作原则1.1.1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抗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1.1.2 防汛抗旱工作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1.1.3 防汛抗旱以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1.1.4 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1.5 坚持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1.1.6 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1.7 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组织指挥及职责2.1组织机构XXX镇人民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镇防指)。成员组成如下:2. 2工作职责负责领导、组织全镇的防汛抗旱工作,拟订全镇防汛抗旱预案和行政区划的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镇汛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控和调度全镇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做好洪水管理工作,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3、预防和预警机制2.1 预防预警信息3. 1.1汛情信息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送县防汛指挥部和相关成员单位。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水旱灾害时,镇防汛指挥部应提早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发生洪水时,雨情、水情应在30分钟内报到县防指,为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4. 1.2洪涝灾害信息(1)洪涝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工矿企业、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2)洪涝灾情发生后,镇防汛指挥部应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洪涝受灾情况,对人员伤亡等重大灾情在灾害发生后,应立即将初步情况报到县防汛指挥部,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上报。3. 1.3旱情信息(1)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2)镇防汛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