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变迁三十年——哲学梳理.docx
思维方式变迁三十年一一哲学梳理前言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思维方式的变迁。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完了30年的历程,该到总结的时候了。总结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比如说经济学的党史的、党建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等等。从哲学的角度来总结这三十年,更有利于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一些根本。主要就是透过这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种表象,一种表层来深入把握其深层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迁,即分析什么样的哲学思维方式成就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而这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又形成怎么样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从哲学角度来总结这三十年我想主要把握一下六个方面。一、由唯书思维到唯实思维与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哲学思维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从过去过于书本公式的思维走向注重生活公式的哲学思维。由此,我们才能科学的判断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首要的任务,进而才能从过去超越历史阶段来看待社会主义走向今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基本教训,是从唯上思维、唯书思维、唯实思维来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出发,从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发来看待对待中国的社会主义。由此认为中国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多注重在生产关系领域搞革命,并没有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从197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必须要选择一个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正确的出发点一一从实际出发来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所以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掀起了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来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来冲破左的倾向,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是要正确选择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一个正确的出发点一从实际出发认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发展的方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依然不发达。既然是生产力不发达、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那么首要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如何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当时认识到一是科学技术,二是市场经济。当年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第一生产力,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心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可以用市场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搞市场经济当时有些人受左的倾向的影响,用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来看待市场经济。说市场经济姓资,而不姓社。当时姓社姓资的思维定时阻碍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阻碍着我们搞市场经济。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尽管过去贴上姓资的标签,我们可以大胆的加以利用;凡是三个不符合有利于的尽管我们过去贴上姓社的标签,也要大胆的加以摒弃。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来冲破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是当时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核心。正由于我们认识到市场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才使我们选择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呢?当然从很多方面可以加以理解,但我感觉到有四个基本的方面。(一)从历史方位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以后的那么一个社会主义;而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方位具有中国特色。(二)首要根本任务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是,打破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障碍机制,也就是通过无产阶级暴利革命来消灭私有制,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不是在生产关系领域搞革命,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在生产力上大做文章,而不完全在生产关系上大做文章。(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关系领域搞革命,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阶级斗争,暴利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我们今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分公有制经济等,具有中国特色。(四)思维方式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建立未来的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其中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两级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对着干。由于我们今天主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采取的一个哲学思维方式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的哲学思维方式那就是要注重一个定向,一个事物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它的意义、价值、功用。凡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的,有利于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我们就要大胆的加以利用,即使这个利用的成果是在资本社会存在的,我们要大胆的加以利用。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更多的看重人类共同的文明的优秀的成果,强调共生、强调共赢、强调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显得就比较突出。初级阶段,生产力,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从这四个方面体现了所谓的中国特色。现在在理论界有一个争论,其中有一种观点说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观点影响比较大;而另外一种观点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这里涉及到一个主义的选择问题,主义的选择涉及到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哪一种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该主义就是最好的。抽象来讲,民主社会主义确确实实是个好制度一一高民主、高平等、高福利、高保障。很多中国人特别向往。但这“四高”在中国能否兑现,能有操作吗,能完全实现吗,不可能。抽象来讲,民主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但是具体来讲,一种主义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今天国情的一个最好的主义。没有抽象的最好,只有具体的最好,而适合才是最好的。西方有很多很多的好理念、先进理念,它强调公正、强调平等、强调人权、强调人民之间的平等交往,这也是中国人特别向往的。这些先进的理念有些适合中国的国情,可以操作;而有些不大适合中国,我们不要急于拿来套用中国的现实。抽象来讲,民主是个好制度,但它能不能在中国实现,这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一一民主或者民众需要好素质。如果民主的素质不高,而这个民主掌握素质不高人的手中,这个素质不高的人可以借民主的保护伞来行个人私获。民主这个好东西需要素质比较高的人来实现,如果一个民主掌握在一个坏人的手中,把民主给扭曲了,把民主给变形了。抽象来讲,票决制确确实实是个好的方法,相对于过去少数人说的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票决制这个好东西能不能实现出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票决是通过选民来投票的,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中国人是讲关系的、讲人情的、讲“圈圈”的。在这个投票当中,利害的偏好有时候往往大于是非的偏好,这个人上来对我有利,尽管素质不是很高,我也投他的票,另外一个人素质很高,但是上来对我不利,我不一定投他的票,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单位有一个位置腾出来了,各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圈圈”,最终胜出的很可能是“圈圈”比较多的人,而这个人素质不一定很高。还有一种情况在投票之前拉选票,打电话,拉关系,行贿。这种情况也出现过,所以票决制抽象来讲是个好东西,但这个好东西能不能加以兑现,那要看选民是否具有好素质。我觉得我们既要反对过去那一种少数人说的算,也不是“唯票论”。我们应该把上级和下级有机的结合起来,而这个结合有一个思路,我就提出那就是自下而上做减法。我觉得这么一个选人用人的操作方式比较合理。什么叫做自下而上做减法?打个比方这个单位有一个位置空着需要补充一个人,那怎么办?能不能首先实行海推,推选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作为候选人;进入第二关,组织考察,组织考察当中可以淘汰一个人剩两个人;再经过上级、有关党委、有关上级部门在进行考核,在进行考察,在进行什么,最后选择一个人。自下而上做减法,就是把下级和上级有机结合起来的比较好的思路,这是我讲的第一条,由唯书思维到唯实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三十年第一条基本经验。二、由“两级对立”到“多样和谐”与注重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从过去我们相对注重“两级对立”的哲学思维走向注重坚持主旋律多样思维共生共进的哲学思维。由此,就把注重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对注重“两级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我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强调“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对着干二比如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你死我活”、强调劳资的“两级对立”。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还一味的强调“两级对立”的思维方式,就不利于民众来共创社会发展成果,也不利于民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在逻辑上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的阶段。(一)动员参与期1978年初期,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使命是什么?是民众各尽其能,是社会焕发活力,采取思想动员,政策动员和机制动员。思想动员,通过实践标准大讨论来解放思想,来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把思想活跃起来。政策动员,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裕。机制动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力量给动员起来参与到改革开放实践中去,真正使民众各尽其能,使社会焕发活力。(二)表达诉求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许多力量被动员起来了,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也在共创社会发展的成果。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有一个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了,就是有为比有位。当各种力量都在发挥作用,为改革开放做出很大贡献情况下,他们都会提出这样和那样的要求。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利益要求、权利要求、公正要求、民主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就要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通过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使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各得其所。如何来面对这些诉求?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不加理睬、不屑一顾。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会削弱党的群众基础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第二种态度是积极整合他们当中那些合理的要求,有效来凝聚他们当中这些积极的力量。而这样做就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显然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是第二种态度,那就是整合、凝聚。(三)整合凝聚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整合这些合理的要求,来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讲所谓的公平正义有三大基本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结果公平。而这三大公平在实践上的效果既能使社会焕发活力,又有利于社会达到和谐。1、机会公平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今天我们最缺乏的。怎样理解机会公平?假设有一个舞台,主持人只讲人情关系而不讲机会公平的话,可能会安排跳舞能力一般,舞姿不太优美,观众也不太欣赏的老乡出场,这实际上就排斥了大家各显其能,被排斥者的心情也不会舒畅,既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社会的效率。机会公平,舞台是向在座的各位平等开放的,大家都有机会、有资格、有权利到舞台上跳舞。张三的舞姿很优美越跳越自信,观众比较欣赏他跳下去了。而李四的舞姿不优美,观众也不大欣赏,他也不好意思跳下去了,观众希望他下来。在平等的机会和舞台面前,能力和业绩说明一切。我一讲机会平等会带来一个实践效果,那就是在座的各位大家在舞台上各显其能。当大家都各显其能了,心情舒畅了,感到机会公平了,你的能力得到发挥了,反过来不就有利于我们效率的提高吗,机会公平既能带来公平感,而又能促进社会的效率。在实现机会公平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张三的舞姿非常优美,越跳越自信,观众希望他跳下去。而另外一个人舞姿不优美,跳得也不想跳了,他在偷懒。2、分配公平让那些努力奋斗,努力发挥,积极贡献的人拿的比较多,让不愿意跳舞的人贡献比较小的人拿的比较少,这才是分配公平。否则,一方面是不劳而获,另一方面是劳而不获,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分配的不公平。而分配的不公平既是不公平,而且也影响效率。如果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会带来什么效果?各得其所,各其尽得,进一步来讲会带来大家各尽其能,按劳分配。分配公平既是公平本身又能带来各尽其能的效果。当大家各尽其能了难道不利于社会的效率和活力吗。在实现分配公平的过程当中又一个问题出来了,张三的舞姿很优美,观众比较欣赏,所以被邀请跳舞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收入也会越来越多。而另外一个人舞姿不优美,观众不大欣赏,被邀请的机会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加大贫富差距,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损害效率。3、结果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把人们之间收入的差距限定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扶贫济惠,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第二个含义是我们既要扶贫更要扶植,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要大力加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努力奋斗,努力发挥,热情业绩贡献来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由下层逐渐流入上层。这两个含义合在一起既是解决结果不公平的问题,又解决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最终使社会既公平又和谐,还带来社会的活力和效率。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结果公平实质就是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而各显其能,这既能带来社会的活力,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第二条基本经验就是通过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这个整合凝聚力手段,来做到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结果公平。由此来解决社会的活力和社会的和谐的有机统一的问题。三、由控制性思维到解放性思维与注重改革进程当中的“自我完善”和“外力推动”的有机统一由相对注重控制人走向相对注重解放人,从相对注重管制走向相对注重服务,从迂腐走向自立。把改革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和“外力推动”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束缚和影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障碍机制是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有一个概念叫做传统的政治体制,现在人类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德国老人黑格尔讲过这么一句话,熟知并非真知。经常挂在嘴边的,经常作为口号来喊的,经常写在墙上和文件当中的,不一定是我们搞的最清楚的。传统的政治体制,我们天天讲,但究竟如何来解?恐怕很多人未必搞得很清楚。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传统的政治体制,它有两个核心的内容,一个是权力结构,一个是权力运作方式。(一)权力结构在传统的政治体制当中,我国的权力结构可以概括为:政治权力过大而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微弱。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在传统社会,我国属于大政治小经济,经济的力量远远小于政治的力量。我们的经济是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行政经济、指令性经济、审批经济,经济的背后是政治,政治是经济的晴雨表,有怎样的政治往往会有怎样的经济。比如说在过去一个企业依托于政府,企业家依附于政府官员,经济依附于政治。政治和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我国政府是万能政府、无限政府、无所不包的政府,是大政府小社会,生活在社会当中任何人从摇篮到这一生基本上是我们政府安排好了的,计划好了的,规定好了的。你上什么学,毕业到那里去,拿多少工资,住什么样的房子,享受什么待遇,基本上是我们政府安排好了的,计划好了的,规定好了的。我们社会依附于政府,我们社会当中的人依附于我们的单位,依附于我们的组织,依附于我们的政府。我们是单位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但这个人格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权力结构。(二)权力运作方式有怎样的权利力结构往往会有怎样的权力运作方式,就像一个人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往往会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样的。那样的权力结构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座的各位每天都在运作权力,我们的领导干部每天都在运作权力,应该说对中国权力的运作方式比我更清楚。从学理的角度把中国传统的权力运作方式的特征加以概括,那就是四句话: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衡。1、权力至上政治权力过大,而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微弱,致使政治权利至高无上。2、自上而下政治权力至高无上,所以它的运作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很少是自下而上。在经济领域当中,我们有审批制,当年我在河北省一个县挂职关联当县委副书记,我们的书记告诉我韩书记你要“跑部前进。当时我还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明白了中国的经济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国家经济部委手中,下级发展经济需要资源、需要项目、需要资金、需要政策,所以就应该往上级部委多跑一跑,也就是“跑部前进”。“跑部前进”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一些资源相对容易往上聚集。在政治领域当中自上而下的特征也比较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选人用人制度,尽管现在强调选举,但基本上还是任命制、委任制。任命制核心理念就是选拔,选举的核心理念就是选举,选拔和选举一字之差,但它们权力运作路径是截然不同的,选拔形象的说法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组织和某些人把下面的人给你拔起来,自上而下,你能不能得到重用,往往上面组织和某些人说的算,而选举,形象的说法下级很多民众把其中有一个优秀的人举起来,选举是自下而上,选拔是自上而下。在文化领域当中恐怕有这么一个特征,第一把手绝对真理,第二把手相对真理,第三把手还有一点真理,而老百姓服从真理。这里面有哪一条合理性的?。话语权和每个人的权力大小直接联系在一起,权力越大,话语权越高越多;权力越小,话语权越小越少。3、逐级管制正因为权利至上,自上而下第三个特征又出来了,它必然会出来了,那叫做逐级管制。上级管下级,下级再管下一级,这之间的关系是管和听的关系。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方面它是个管制关系,我们讲的执行力,要把上级的意图贯彻落实没有管制行。第二种关系叫服务关系,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服务关系。第三个是平等交往的关系,上下级之间权利上,机会上,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之间应该平等交往,享受平等的做人的尊严。当然还有其他的关系,但是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服务关系我们见到的很少,不是没有。平等交往的关系见到很少不是没有,但是这种上下级的管制关系倒是给膨胀化了,大家扪心自问,我们作为领导和我们对待下边是什么眼光对待下边,我相信有一些人强调服务,强调平等,但是很多很多的人认为我权力比你大,我级别比你高,我是管你的,你是听我的,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管和听的关系。在管和听的关系模式当中服务关系,平等交往关系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我在那儿挂职锻炼期间有一个县委党校校长在我面前发牢骚,说韩书记前几年我在一个镇当党委书记,我管四万七千人,我管很多钱,现在让我当一个县委党校的校长,我只管12个人,而没有钱可管。在这里上下级首先是管和听的关系,亮剑这个电视剧很多人喜欢看,那里面的主角李云龙,李云龙讲一句话,官高一级压死人,这话不一定完全对。但是在某些地方确确实实也有这种现象。所以在上下级关系当中,管和听的关系模式是占主导的。在这种关系当中服务关系,交往关系,在前面我讲的被淡化了。4、缺乏制衡权利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就必然会引出第四个特征,那叫做缺乏制衡。下级能对上级进行监督和有效的制约,对每个单位的第一把手能进行有效和公开的监督制约吗?理论上是这么讲的,强调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理论上都是有的,但实际上对第一把手的监督,下级对上级部门的监督是显得不是特别有利的,缺乏有效的制衡。过去我们讲权力缺乏制约必然产生腐败,但我们没有真正搞清楚权力为什么缺乏制约。权力之所以缺乏制约是因为权利力结构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这种权力结构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特别强调对人的控制和管制,由此形成了人的依附型人格和唯上思维和唯书思维的思维定势。这种人格,这种思维方式它束缚和阻碍着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进步。所以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最根本的深层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这种传统的政治机制所蕴含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三)解放思想要打破这种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就必须解放思想,从1978年至今,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因为要打破那种权力结构和那种权力的运作方式,这就意味着是革自己的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们的自我完善,是权力和运作方式的自我完善。在自我完善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革别人的命相对容易,革自己的命就比较难。打破那种权力结构和权力的运作方式革我们自己的命,那就意味着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政府职能要转变,这三条哪一条做起来难度都比较大,阻力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强调解放思想,在自我完善这一点上解放思想是必须要加以强调的。从1978年到今天,我们是不是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强调解放思想?面对“两个凡是”的束缚,强调实践标准来突破两的凡是和左的倾向,来促进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和实施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另外一个障碍出来了,那就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传统社会主义观三大特征: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按照这三大特征,我国就不能搞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经济,不能搞生产要素分配,因此我们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传统的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使我们的改革迈不开步伐,不敢闯,不敢为天下先。因此,我们又高举解放思想大旗,强调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来冲破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在今天强调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强调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建成小康坚定不移。解放思想这个坚定不移是放在首位的,强调解放思想归纳起来主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旗帜来强调解放思想。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一些左的倾向也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分歧还比较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第二个主要解决什么?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阻力比较大,模糊认识比较多,还需要解放思想。第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强调解放思想。你看这三个方面解放思想也是自我完善,所以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在自我完善这一点上我们是强调解放思想的。在强调自我完善的同时还要强调外力的推动,因为仅仅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不够的。由于我们自身的阻力,加上还权于民难、还利于民难、政府转变职能难,所以还必须注重外力的推动。第一个是要增强经济的力量,强调资本的力量,强调平等竞争的力量,强调企业家的力量,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力量。当这些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反过来迫使我们的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第二种外力来自于社会的力量,就是民间的力量,民众参与、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当这些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对政府就是个监督,促使我们的政府变成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这两种外力对改造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对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外力推动的基础上还要强调解放思想,比如在政企分开的问题上,增强经济力量的问题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问题上等都需要解放思想。另外,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众参与等方面需要强调解放思想。实际上这么三十年来尤其近十年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方面,在社会领域民主参与方面是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民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民众和政府协商合作来管理社会事务、国家事物,加强公平式教育,这些思想都体现得很充分的。所以在我国改革进程当中,在自我完善和外力推动统一当中强调解放思想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当中非常重要的经验。四、由名份思维到实力思维与在改革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由相对注重先天的肯定走向相对注重后天的作为,由相对注重等级和身份走向相对注重机会的平等,由相对注重性质到相对注重性质前提下的功能。外在的名分,比较看重一个事物外在的身份,外在的性质,外在的包装,外在的形式。而不大注重这个事物内在的那些功能,内在的实力。先天肯定,考察一人的价值先看背景、看血统、看身份、看出身,即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的幸运比其后天的努力奋斗更重要。等级身份,等级身份看地位、级别、身份,这些思维方式在过去是比较强调的。那么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打破注重外在名分、先天肯定、等级身份的思维方式,逐步走向注重内在实力、后天作为、机会平等的思维方式,把改革进程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前一段时期我们是相对注重身份名分的思维方式的,以猫为例。过去中国人看待猫,相对偏好猫的颜色,而不大注重猫的功能。这个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颜色“姓资”,再能抓住中国老鼠也不要。这个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姓社”,即使闭着眼睛睡大觉我也要养起来,在这么一个思维方式下市场经济、股份制、证券市场、外资,我们统统排斥掉了,我们牢牢固守“一大二公三纯”。这种猫论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热衷于争论事物在性质上和名分上的对立,而且善于把这种对立看成是观察一切事物和对象的唯一的思维方法。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我们往往把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但属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那些东西统统排斥掉了,把它当作“姓资”排斥掉了,影响了我们中国对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一种吸收。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我们中国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对立的这个弦还要绷紧。但同时,要正确认识到中国今天在历史方位的转变当中,我们的历史使命发生了变化。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我们的重任越来越多,要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要加以化解各种矛盾,我们要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这些使命,担负着这些重任,成为中国人民领导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央提出我们党的各项建设最终要落实执政能力建设上来,它是一个落脚点。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带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它又是重点。一个落脚点,一个重点把执政的建设重要意义讲得相当充分和清楚了。有为必有位,我们具有执政能力了,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有所作为了,才能巩固我们的执政地位。在这里党的一条执政规律就显示出来了,那就是执政能力,有所作为,执政地位。有为必有位是靠执政能力来把它实现出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么一个重要的决定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哲学思维方式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就体现在由过去注重外在的名分走向注重我们内在的实力,由注重先天肯定走向后天的作为,正像中央做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所提出的,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靠自己执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作为,靠有所作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显然这里面蕴含着注重后天作为、内在实力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出要求我们辩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改革进程当中如何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的问题。总结这三十年我们发现在处理统一上我们是具有经验的,而这个经验我把它表述为在根本原则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的坚守底线,坚定不移。比如说四项基本原则,这三十年我们一直强调和坚守的,这是个底线,这是根本原则,在原则性问题上我们毫不含糊,要坚定不移坚守这个底线。在坚守这个底线的前提之下,我们有很大的一个空间。在这很大的空间当中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我们需要具有灵活性,需要具有创新性。在这些广大的空间当中我们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根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以极大的灵活性进行大胆的创新,大胆的探索。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里面强调了三个有利于,包括整个南方谈话核心思想我理解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程当中,在坚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底线的前提之下,在一切领域当中我们都要根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大胆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在这些领域当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原则性问题上遵守底线,灵活性问题上进行创新,创新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概括1978年到今天,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新旧体制转换的三十年,是发展变化迅速的三十年,是一切都在流动当中的三十年。从哲学来讲,是许多事物和对象处在不确定当中的三十年,一切都在流变当中,而且流变相当迅速。昨天我们还是坚守的东西,今天就可能会放弃,过去我们坚守的东西今天可能会提出怀疑。过去认为是善的今天可能认为就不善了。过去认为是恶的今天有一些可以坚守的。过去认为是是的今天就可能认为是非了,过去认为是非的今天可能就是了。比如市场经济、股份制、证券市场、分公有制经济。过去统统加以批判,都认为是恶的、不正确的,而今天我们把它看作是我们在探索当中逐渐确定起来的东西。在一切事物和对象处在不确定当中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从哲学角度来讲,首先追问的不是这个事物和对象它的性质,而是追问这个事物、对象对我们的改革、发展有什么功用、价值、意义以及积极的作用。首先要追问功能,而要追问功能必须要确立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又有利于创新,既有利于坚持原则性又有利于坚持灵活性,把原则性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而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我觉得这三十年很重要的一条经验,那就是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了。在底线上我们坚守思想基本原则,在很多广阔领域当中我们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五、由人际思维到事功思维与注重对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设计人际是人际关系,事功是事业的事,功劳的功,从哲学角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第五条基本的经验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那就是我们强调由相对注重认识“谁”走向更注重认识“什么”,由琢磨“人”走向注重琢磨“事”,这种注重认识是什么和琢磨事体现比较注重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的设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块内容是认识论,认识论有一个内容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我们人类认识对象基本上有两大类,第一类体现为认识人,这叫做认识谁。第二大类体现在认识客观事物,我把它表述为认识什么。认识对象不同,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社会效果也必然不同。西方文化更强调认识什么、认识客观事物,当然也强调认识人,但认识人是为认识客观事物而服务的。古希腊哲学它的哲学是本体论,通俗的说法是为本体论要找到一个事物产生根本的原因,从这根本原因出发来认识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叫德谟克利特,他讲我宁愿找到一个事物产生的原因,也不愿意做一个国家的国王。古希腊讲知识是最大的美德,找到原因了,找到因果关系了,我获得知识了才是最大的美德。英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做培根,他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什么?是找到一个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和找到一个事物背后的原因。所以西方的文化更强调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获得真理。这叫做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是学哲学的,学哲学我看看西方的哲学史,基本上是学生批判、超越老师的历史。老师的观点值得商榷,老师的观点有局限,后面的学生进行怀疑,进行批判,进行超越,来建立自己的学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一个普遍怀疑原则,我思故我在。对前面一切大师的观点都进行普遍的怀疑,对的拿过来作为哲学大厦的一块砖,不对的统统抛弃。经过这个普遍的怀疑和我思顾我在建立自己哲学的大厦。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学生,本来对黑格尔哲学崇拜的五体投地,但毕业后,在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感觉到在现实社会中,物质决定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这和黑格尔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影响一切的观点发生了冲突。马克思站在物质利益一边批判黑格尔、超越黑格尔,最后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的哲学发展史更多的强调的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个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一种追问,一种探索,一种道理的获得,这是认识什么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西方现代文化强调认识什么提的第二个方面是比较注重琢磨事。西方人不太注重琢磨人,不太善于琢磨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去琢磨事:一个事物产生的原因、事物的本质、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事物发明应该怎么解决,采取什么程序、手段,达到什么效果等。西方的文化强调的客观事物,还有第三个体现:它注重知识、注重科学、注重技术、注重能力。人们对于一个事物道理的获得那就是知识,知识的理论化就是科学,科学的应用就是技术。而科学技术和知识都是能力的一个体现。西方人更注重凭能力做事,凭本事吃饭。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不是不注重认识客观的事物,也是注重的。但相对而言更强调认识人,认识谁。我们这个哲学思维偏到人际思维。有三大表现,第一个表现“我爱真理,我更爱我师”。比如说我的指导老师,我的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的观点有问题,我韩庆祥敢提出质疑和挑战吗,我要提出质疑和挑战恐怕有一些人说韩庆祥人品有问题。我们这个传统文化强调照着说,而接着说不是不强调,但是显得不是很充分。“我爱真理,我更爱我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师。强调人际思维,在实践当中体现第二点,有一些人比较注重琢磨人而不大注重琢磨事。人际思维,认识什么人,人是什么关系,他跟我什么关系,对我有什么利害,这个方面琢磨的比较多。那年春节回家我的同学跟我喝酒多了跟我开玩笑,别看你在中央党校教书,你认识人不一定有我多,我认识哪个市委书记,我认识哪个单位局长,我认识哪个单位的那个什么人,我认识人很多,他比较夸奖自己认识什么谁,认识谁,而不大强调自己认识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际思维体现在第三点就是注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有一个我很好的朋友给我讲这么一句话,说老兄我跟你讲一句真话,假如一个人在北京大学读四年书,掌握理论、知识、科学、技术,另外一个人用很短的时间搞定他的上司更重要,搞定上司是人际思维,在北京大学四年掌握知识和理论是事功思维。这句话能反映一定的现实的话,那就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偏重人际思维,而不强调事功思维。1978年以后,我们思维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发生变化首先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思想路线的确立。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事功思维,也就是我们的主观要从实际出发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实事求是要求大家应该把事功思维强调出来,根据事功思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理性的设计,而这个理性的设计首先是从邓小平开始的。邓小平是如何来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来设计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首先它从实际出发,从时间、空间、特点和条件出发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这里的时间是初期阶段,这里的空间是中国特色,这里的特点我们中国属于什么,人口多,这里的条件我们是生产力不发达,是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从这种时间,这种空间,这种条件,这种特点来一步一步设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个设计,是时间的设计。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不是马克思当年所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的社会主义,而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这个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意味着生产力不发达,是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从不够格到够格有一个根本的条件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个设计,就是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根本任务。要解放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需要方法,需要手段。一是科学技术,二是市场经济。第三个理性设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经济是中心的,它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所以市场经济理论出来了。我们搞市场经济在过去传统思维认为姓资不姓社,阻力比较大。第四个理性设计,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这四个理论都是根据实事求是的事物思维理性一步一步设计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这四个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都是根据事功思维、实事求是一步一步设计出来的。以后我们又根据事功思维注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那种规律和党的执政的规律。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理性设计。首先我们注重的是经济领域当中的建设,改革的秩序首先放在经济领域,只有把蛋糕做大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有活力了,解决温饱问题了,解决穷的问题了。人们对你这个改革才满怀信心,对社会主义才满怀信心。将设计的第一步放在经济领域中的改革开放解决社会活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不是在政治领域,这是进过理性设计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仅要具有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而且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