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检测方法.docx
附录2附录A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检测方法2附录B钢筋混凝土受弯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4附录C冲击回波法IO附录D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检测12附录E套筒灌浆钢筋连接质量检测方法15附录F现场原位取样检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质量25附录G钢材强度的里氏硬度检测方法26附录H钢材厚度检测方法32附录J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测33附录K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抗滑移系数检测34附录L钢结构涂装厚度检测36附录M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38附录N木材强度等级检验方法40附录P木结构植筋连接抗拔承载力现场检验42附录Q木构件内部腐朽检测44附录R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钢构件的无损探测方法47附录附录A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检测方法A.0.1检测仪器、辅助工具及材料宜符合下列规定:1测深尺可用数显深度尺或数显游标卡尺,测深尺量程不宜小于15mm,最小分辨率单位应为0.01mm;2透明多孔基准板宜为硬质塑料板,厚度应为5.0mm±0.1mm,孔径应为3.0mm±0.1mm,孔距应为10.Omm±0.5mnA.0.2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的粗糙度检测前应检查检测仪器状态,并应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构件编号、检测人员信息等。A.0.3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的粗糙度测区应为长方形,并避开有明显突出棱角的区域,每个粗糙面的测区数量及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梁、预制混凝叠合墙板,测区数量不应少于8个,每个测区面积宜为0.020m2).050m2,相邻两测区中心间距对楼板和梁不宜小于粗糙面长边的1/12、对墙板不宜小于粗糙面长边的1/6;2对预制混凝土梁端、预制混凝土柱端,测区数量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面积宜为0.005m2-0.030m2,相邻两测区中心间距不宜小于粗糙面长边的1/2;3对预制混凝土墙端,测区数量不应少于4个,每个测区面积宜为0.005m20.030m2,相邻两测区中心间距不宜小于粗糙面长边的1/6;4当透明多孔基准板位于测区中心时,测区边缘到透明多孔基准板相应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倍透明多孔基准板孔距。A.0.4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检测(图A.0.4)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明多孔基准板应紧贴测区内预制混凝土构件粗糙面,测深尺的测量面应紧贴透明多孔基准板表面,测深尺与透明多孔基准板应保持垂直;2测深尺的探针应穿过透明多孔基准板的孔洞测量凹面最低点深度,凹凸深度应为测深尺的读数与透明多孔基准板厚度的差值;3在对每个测区进行测量时,透明多孔基准板应设置于凹面较为集中区域;4每个测区内测得的不同位置的凹凸深度数据不应少于16个,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后的数据可视为有效凹凸深度数据。2图A.0.4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检测示意图1测深尺(局部);2透明多孔基准板;3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粗糙面A.0.5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评价指标应按下式计算:(A.0.5-1)j=("i)2(A.0.5-2)CV=I式中:凹凸深度平均值(mm),精确至0.1mm;CV凹凸深度变异系数,精确至01;Xi各个测区所测有效凹凸深度(mm);N粗糙面各测区所测有效凹凸深度总数。A.0.6当凹凸深度平均值和凹凸深度变异系数C*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评定预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粗糙度合格:1对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梁、预制混凝土叠合墙板:424.0(A.0.6-1)CV4.0(A.0.6-2)2对预制混凝土梁端、预制混凝土柱端、预制混凝土墙端:>6,0(A.0.6-3)CV4.0(A.0.6-4)附录B钢筋混凝土受弯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B.1检验要求B.1.1预制构件的承载力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检验时,应满足式(B.1.1-1)的要求:YuM(B.1.M)式中:党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实测值,即试件的荷载实测值与荷载设计值(均包括自重)的比值;7o结构重要性系数,按设计要求的结构等级确定,当无专门要求时取L0;lru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按表B.L1取用。2当按构件实配钢筋进行承载力检验时,应满足(B.1.1-2)的要求:娉W7%(B.1.1-2)式中:7构件承载力检验修正系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按实配钢筋的承载力计算确定。表B.1.1构件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受力情况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M受弯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1.5mm;或挠度达到跨度的1/50有屈服点热轧钢筋1.2()无屈服点钢筋(钢丝、钢绞线、冷加工钢筋、无屈服点热轧钢筋)1.35受压区混凝土破坏有屈服点热轧钢筋1.30无屈服点钢筋(钢丝、钢绞线、冷加工钢筋、无屈服点热轧钢筋)1.50受拉主筋拉断1.50受弯构件的受剪腹部斜裂缝达到1.5mm,或斜裂缝末端受压混凝土剪压破坏1.40沿斜截面混凝土斜压、斜拉破坏:受拉主筋在端部滑脱或其他锚固破坏1.55件合构件住合面、接搓处1.45B.L2预制构件的挠度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挠度允许值进行检验时,应满足式(B.1.2-1)的要求:ki(B.1.2-1)式中:说在检验用荷载标准组合值或荷载准永久组合值作用下的构件挠度实测值;k挠度检验允许值,按本规范第B.1.3条的有关规定计算。2当按构件实配钢筋进行挠度检验或仅检验构件的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时,应满足式(B.1.2-2)的要求:1.2<(B.1.2-2)应同时满足公式(B.1.2-1)的要求。式中工;在检验用荷载标准组合值或荷载准水久组合值作用下,按实配钢筋确定的构件短期挠度计算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8.1.3 挠度检验允许值IaJ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值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aiaf!(B.L3-1)按荷载标准组合值计算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卬=-afsMq(-)+Mkf式中:Mk按荷载标准组合值计算的弯矩值;Mq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值计算的弯矩值;B考虑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町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8.1.4 预制构件的抗裂检验应满足式(B.1.4-1)的要求:Ycr=IYcr(B.1.4-1)(B. 1.4-2)m.+flk也J=O.95PI式中:Ycr构件的抗裂检验系数实测值,即试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与检验用荷载标准组合值(均包括自重)的比值;Iycr构件的抗裂检验系数允许值;GpC由预加力产生的构件抗拉边缘混凝土法向应力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y混凝土构件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flk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按荷载标准组合值计算的构件抗拉边缘混凝土法向应力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8.1.5 预制构件的裂缝宽度检验应满足式(B.1.5)的要求:ax(x(B.L5)式中:MmaX在检验用荷载标准组合值或荷载准永久组合值作用下,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实测值;mix构件检验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按表B.1.5取用。表B.1.5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mm)设计要求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0.10.20.30.4OJmaxJ0.070.150.200.25B.1.6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的合格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预制构件结构性能的全部检验结果均满足本规范第B.1.1条第B.1.5条的检验要求时,该批构件可判为合格;2当预制构件的检验结果不满足第1款的要求,但又能满足第二次检验指标要求时,可再抽两个预制构件进行二次检验。第二次检验指标,对承载力及抗裂检验系数的允许值应取本规范第B.I.1条和第B.I.4条规定的允许值减0.05;对挠度的允许值应取本规范第B.I.3条规定允许值的LlO倍;3当进行二次检验时,如第一个检验的预制构件的全部检验结果均满足本规范第B.1.1条第B.1.5条的要求,该批构件可判为合格;如两个预制构件的全部检验结果均满足第二次检验指标的要求,该批构件也可判为合格。B.2检验方法8.2.1 进行结构性能检验时的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验场地的温度应在O以上;2蒸汽养护后的构件应在冷却至常温后进行试验;3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4构件在试验前应量测其实际尺寸,并检查构件表面,所有的缺陷和裂缝应在构件上标出;5试验用的加荷设备及量测仪表应预先进行标定或校准。8.2.2 试验预制构件的支承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板、梁和桁架等简支构件,试验时应一端采用皎支承,另一端采用滚动支承。钱支承可采用角钢、半圆型钢或焊于钢板上的圆钢,滚动支承可采用圆钢;2对四边简支或四角简支的双向板,其支承方式应保证支承处构件能自由转动,支承面可相对水平移动;3当试验的构件承受较大集中力或支座反力时,应对支承部分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4构件与支承面应紧密接触;钢垫板与构件、钢垫板与支墩间,宜铺砂浆垫平;5构件支承的中心线位置应符合设计的要求。8.2.3 试验荷载布置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当荷载布置不能完全与设计的要求相符时,应按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换算,并应计入荷载布置改变后对构件其他部位的不利影响。8.2.4 加载方式应根据设计加载要求、构件类型及设备等条件选择。当按不同形式荷载组合进行加载试验时,各种荷载应按比例增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荷重块加载可用于均布加载试验。荷重块应按区格成垛堆放,垛与垛之间的间隙不宜小于100mm,荷重块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50OmmQ2千斤顶加载可用于集中加载试验。集中加载可采用分配梁系统实现多点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值宜采用荷载传感器量测,也可采用油压表量测。3梁或桁架可采用水平对顶加荷方法,此时构件应垫平且不应妨碍构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梁也可采用竖直对顶的加荷方法。4当屋架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验时,可将两桶屋架并列,安放屋面板后进行加载试验。1预制构件应分级加载。当荷载小于标准荷载时,每级荷载不应大于标准荷载值的20%;当荷载大于标准荷载时,每级荷载不应大于标准荷载值的10%;当荷载接近抗裂检验荷载值时,每级荷载不应大于标准荷载值的5%;当荷载接近承载力检验荷载值时,每级荷载不应大于荷载设计值的5%;2试验设备重量及预制构件自重应作为第一次加载的一部分;3试验前宜对预制构件进行预压,以检查试验装置的工作是否正常,但应防止构件因预压而开裂;4对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验的构件应分级卸载。8.2.6 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持续IOmin15min;在标准荷载作用下,应持续30min.在持续时间内,应观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以及钢筋有无的滑移等;在持续时间结束时,应观察并记录各项读数。8.2.7 进行承载力检验时,应加载至预制构件出现本规范表B.1.1所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后结束试验。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B.2.8挠度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挠度可采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接近破坏阶段的挠度;可采用水平仪或拉线、直尺等测量。2试验时,应量测构件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对宽度较大的构件,应在每一量测截面的两边或两肋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3当试验荷载竖直向下作用时,对水平放置的试件,在各级荷载下的跨中挠度实测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那=吊+W(B.2.8-1)。;=*彳(力+阴(B.2.8-2)靖=苗d(B.2.8-3)式中:靖全部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吟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姆构件自重及加荷设备重产生的跨中挠度值(mm);1.1.1 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位移实测值(mm);v?,v?外加试验荷裁作用下构件左、右端支座沉陷的实测值(mm);Mg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重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m);Mb从外加试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m);成从外加试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4当采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荷载进行试验时,挠度实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入当采用三分点加载时以可取0.98;当采用其他形式集中力加载时,”应经计算确定。8.2.9 裂缝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察裂缝出现可采用放大镜。试验中未能及时观察到正截面裂缝的出现时,可取荷载挠度曲线上第一弯转段两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荷载值作为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2在对构件进行抗裂检验时,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3裂缝宽度宜采用精度为0.05mm的刻度放大镜等仪器进行观测,也可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裂缝检验卡进行观测;4对正截面裂缝,应量测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对斜截面裂缝,应量测腹部斜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当确定受弯构件受拉主筋处的裂缝宽度时,应在构件侧面量测。8.2.10 试验时应采用安全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验的加荷设备、支架、支墩等,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安全储备;2试验屋架等大型构件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侧向支承;侧向支承应不妨碍构件在其平面内的位移;3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安全措施保护试验人员和试验设备安全。8.2.11 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I试验报告内容应包括试验背景、试验方案、试验记录、检验结论等,不得有漏项缺检;2试验报告中的原始数据和观察记录应真实、准确,不得任意涂抹篡改;3试验报告宜在试验现场完成,并应及时审核、签字、盖章、登记归档。附录C冲击回波法C.0.1检测仪器、辅助工具及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冲击回波仪应配置钢球型冲击器或电磁激振的圆柱型冲击器;2冲击回波仪应配置测量表面振动的宽频带接受传感器,可为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带宽宜为800Hz100kHz;3数据采集仪宜具备信号放大功能,且增益可调;4数据采集仪宜配有不少于2通道的模/数转换器,转换精度不应低于物理24位,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000kHz,且采样点数可调;5冲击回波仪系统噪声应小于50pV;6仪器应能实时显示冲击时传感器的输出时域信号,并应具有频率幅值谱分析功能。C.0.2冲击回波仪工作环境温度宜为0Y0,不宜在机械振动和高振幅电噪声干扰环境下使用。C.0.3检测前应检查检测仪器状况,并应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检测项目所在构件编号、检测人员信息、设备参数(激振方式、传感器型号)等。C.0.4受检构件测区外缘距构件的变截面或侧表面的最小距离,应大于沿冲击方向的构件厚度;测区范围应大于预估缺陷的区域,并应有进行对比的同条件正常混凝土部位。C.0.5检测部位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C.0.6当采用单点式冲击回波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测区的测点,应按等间距网格状布置,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0个;2冲击点位置与传感器的间距应小于所测构件实际厚度的40%;3采集信息和激振信息应根据结构尺寸和类型确定。C.0.7采用冲击回波法检测浆锚搭接灌浆饱满度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宜垂直于套筒或浆锚孔道走向布置;当有双层套筒或浆锚孔道时,宜从两个侧面进行检测;2测线上各测点的间距应小于套管或浆锚孔道直径的1/2,宜为2c*5cm;冲击点和接收器间的距离宜小于测点的间距;3现场检测宜在灌浆7d后进行;4当灌浆处测点的测试信号频率峰值与正常混凝土部位频率峰值基本相同,且仅出现一个与构件尺寸对应的频率峰值.£或向低频轻微漂移并出现另一个高频峰值人可判断套筒内灌浆密实;5当灌浆处测点的测试信号频率峰值明显小于正常混凝土部位的频率峰值,或向低频明显漂移并出现另一个高频峰值,可判断套筒内灌浆不密实。C.0.8用冲击回波法检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缺陷,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合面上部混凝土层厚度不应超过检测仪器的检测厚度范围;2测试面宜平行于结合面;3瞬时应力波的反射时间明显长于无缺陷区域,或综合分析得出的测试构件厚度为表层结构厚度时,可判断结合面分层、空鼓。C.0.9冲击回波法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JGJ/T411的规定。附录D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检测D.0.1本方法适用于结合面与检测面平行的构件或结构部位的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检测。条文说明: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的现场检测主要针对叠合墙、叠合板,检测二次浇筑施工的混凝土与预制构件的粘结强度CD.0.2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检测应在二次浇筑的混凝土龄期大于28天后进行。D.0.3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装置应由钻芯机、金刚石钻头、拉拔仪等组成。D.0.4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检测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点应布置在结构或者构件受力较小处,且检测后不影响构件或结构的使用;2测点选择应确保检测时拉拔仪的施力方向垂直于混凝土结合面;3测点选择应避开钢筋、预埋件和预埋管线;4测点应清洁、干燥、密实,不应有接缝,并应避开蜂窝、麻面等有外观质量缺陷的部位.D.0.5结合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样的直径宜为100mm,且不应小于70mm,制样深度宜大于结合面深度,且距离结合面不宜大于15mm;2制样完成后,应及时冲洗试件表面泥浆;3试验前制样应处于干燥状态,拉拔仪应先清零,调整三爪夹头夹紧试件端部;4连续均匀加荷,加荷速率宜为L5kNmin2.0kNmin,当试件断裂时,记录破坏时的荷载值和破坏形态;5若试件在混凝土结合面处断裂,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结合面处试件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直径;6检测留下的孔洞应及时采用同强度等级或高一个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条文说明:以混凝土叠合楼板为例,因芯样钻取深度未贯穿结合面或者芯样钻取深度过深造成预制混凝土贯穿性破坏的试验结果不能作为评定依据,其他三类正常的破坏形态见图D.0.5o(a)结合面混凝土破坏(b)后浇混凝土破坏(c)预制构件混凝土破坏图D.0.5混凝土结合面破坏形态示意图D.0.6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结果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芯样破断面位于非结合面处,可给出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后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抗拉强度的结论;2芯样破断面位于结合面处,可按DO7条计算推定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D.0.7芯样破断面位于结合面处时,正拉粘结强度值应按式(DO7)计算:f=4Pb1(D.0.7)式中正拉粘结强度(MPa),精确至0.(HMPa;P一芯样破坏时的极限荷载值(N),精确至SOlkN ;D芯样直径(mm),精确至0.0ImnD.0.8按检测批推定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按检测批推定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时,试件数量不宜低于15个;检测批的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推定值应计算推定区间,推定区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D.0.8-1)fe2=fm-k2s(D.0.8-2)fmn(D.0.8-3)Kw-1(D.0.8-4)式中: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推定上限值(MPa),精确至OJMPa;fe2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推定下限值(MPa),精确至0.1MPa;fm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SlMPa;S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标准差(MPa),精确至0.01MPafi第/个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值(MPa),精确至0.1MPa;心、k2推定系数,取值按现行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确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测点数。3和力2所构成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宜为090,力和,2之间的差值不宜大于015人;4当力和力2之间的差值大于015九时,可适当增加样本容量或重新划分检测批进行补充检测,直至满足本条第3款规定;5当满足本条第3款规定时,宜以推定上限值勿作为检测批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推定值;6当不具备本条第4款条件时,不宜进行批量推定,仅给出各测点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值;D.0.9在确定检测批结合面正拉粘结强度推定值时,可剔除样本中的异常值C剔除规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的有关规定执行。附录E套筒灌浆钢筋连接质量检测方法E.1预埋传感器法E.1.1检测仪器、辅助工具及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灌浆饱满度检测仪幅值线性度应满足每00dB优于±1.0dB的要求,频带宽度应为IOkHz-100kHz;2传感器宜采用阻尼振动传感器(图E.l.l)l其端头核心元件直径不应大于10.0mm,与端头核心元件相连的钢丝直径应为2.0mm3.0mm;3传感器和橡胶塞应集成设计,橡胶塞上钢丝穿过孔的孔径应与钢丝直径相同,排气孔的孔径不应小于3.0mm。图E.1.1传感器示意图I一端头核心元件;2钢丝(一端与端头核心元件相连,另一端与灌浆饱满度检测仪相连);3橡胶塞;4排气孔E.1.2灌浆饱满度检测前应检查检测仪器状态,并应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套筒所在构件编号、套筒具体位置、检测人员信息等。E.1.3采用预埋传感器法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传感器应设置于套筒的出浆口,钢丝应与钢筋连接方向保持垂直;对于全灌浆套筒连接,端头核心元件应伸至套筒内靠近出浆口一侧的钢筋表面位置;对于半灌浆套筒连接,端头核心元件应伸至套筒内靠近远端套筒内壁位置;2传感器就位时,自带橡胶塞的排气孔应位于正上;橡胶塞应在出浆口紧固到位,出浆时不应被冲出;橡胶塞上的排气孔应保持畅通;3灌浆过程中,可将灌浆饱满度检测仪与传感器相连,实时监测传感器的波形和振动能量值;灌浆结束5min后,再次通过灌浆饱满度检测仪检测传感器的波形和振动能量值,并做好记录。E.1.4预埋传感器法可用于套筒单独灌浆和连通腔灌浆等方式的灌浆饱满度检测;当采用连通腔灌浆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择中间套筒的灌浆口作为连通腔灌浆口,距离灌浆口最远的套筒宜预埋传感器;其他套筒的灌浆口和没有预埋传感器的套筒的出浆口出浆时应及时进行封堵;2对于预埋传感器的套筒,当传感器自带橡胶塞的排气孔有灌浆料流出时应采用细木棒封堵排气孔;3连通腔灌浆口应在灌浆完成后迅速封堵。E.1.5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根据灌浆饱满度检测仪输出的波形和振动能量值(图E.1.5)判断,灌浆饱满判断的阈值宜根据平行试件模拟漏浆后测得的能量值确定,且不宜大于150o(a)饱满情况(b)不饱满情况图E.1.5灌浆饱满度检测仪输出的波形和振动能量值E.1.6对判断灌浆不饱满的套筒应立即进行补灌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连通腔灌浆方式,宜优先从原连通腔灌浆口进行补灌;从原连通腔灌浆口补灌效果不佳时,可从不饱满套筒的灌浆口进行补灌;2对于单独灌浆方式,可从不饱满套筒的灌浆口进行补灌;3补灌后应对原灌浆不饱满套筒的灌浆饱满度进行复测,直至灌浆饱满°E.2预埋钢丝拉拔法E.2.1检测仪器、辅助工具及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拉拔仪量程不宜小于5kN,不宜大于15kN,最小分辨率单位不应大于OOlkN;2钢丝(图E21)应采用光圆高强不锈钢钢丝,抗拉强度不应低于600MPa,直径应为5.0mm±0.lmm,端头锚固长度应为30.Omm±0.5mm;3钢丝和橡胶塞应集成设计,橡胶塞上钢丝穿过孔的孔径应与钢丝直径相同;4钢丝在锚固段与橡胶塞之间的部分应与灌浆料浆体有效隔离。图E.2.1钢丝示意图1钢丝锚固段;2钢丝隔离段;3橡胶塞;4钢丝拉拔段E.2.2灌浆饱满度检测前应检查检测仪器状态,并应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套筒所在构件编号、套简具体位置、检测人员信息等。E.2.3采用预埋钢丝拉拔法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丝应设置于套简的出浆孔,并与钢筋连接方向保持垂直,其端部应到达套筒内靠近出浆孔一侧的钢筋表面位置;钢丝有效隔离长度和橡胶塞在钢丝上的位置,应根据套筒出浆口与套筒内靠近出浆孔一侧的钢筋表面的垂直净距确定;2橡胶塞与出浆口之间应留有一定空隙,当出浆口出浆时,应及时用橡胶塞封堵出浆口;3套筒灌浆后应做好现场防护工作,预埋钢丝不应被损坏;4预埋钢丝实施拉拔时的灌浆料自然养护时间不应少于3d;5拉拔时,拉拔仪应与预埋钢丝对中连接,拉拔荷载应连续均匀施加,速度应控制在0.15kNs050kNs;钢丝被完全拔出后,应记录极限拉拔荷载值,数值应精确至OlkN°E.2.4预埋钢丝拉拔法可用于套筒单独灌浆和连通腔灌浆等方式的灌浆饱满度检测;当采用连通腔灌浆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择中间套筒的灌浆口作为连通腔灌浆口,距离灌浆口最远的套筒宜预埋钢丝;其他套筒的灌浆口和没有预埋钢丝的套筒的出浆口出浆时应及时进行封堵;2对于预埋钢丝的套筒,当出浆口出浆时用钢丝自带橡胶塞封堵出浆口;3连通腔灌浆口应在灌浆完成后迅速封堵。E.2.5测点实测极限拉拔荷载值P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判断测点对应套筒灌浆饱满:P>60%×(±±)(E.2.5-1)PL5(E.2.5-2)测点实测极限拉拔荷载值尸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判断测点对应套筒灌浆不饱满:P<40%x(±±)(E.2.5-3)PCLo(E.2.5-4)式中:尸I、P2、尸3分别为同一批测点极限拉拔荷载中3个最大值(kN);P一对应测点极限拉拔荷载值(kN)。E.3X射线成像法检测套筒内灌浆饱满度及钢筋锚固长度E.3.1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套筒内部灌浆饱满度及钢筋锚固长度的定性检测,当能够有效识别套筒、锚固钢筋轮廓及灌浆料固化液面时,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应采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E.3.2进行检测作业时必须采取辐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进行X射线法作业的检测单位必须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2所有从事X射线检测的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安全和防护的培训;3辐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和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117的有关规定。E.3.3检测设备除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便携式X射线机的最大管电压不宜低于250kV;2控制器(箱)最长延迟开启时间不应低于180s;3控制器(箱)与便携式X射线机的连接电缆不应短于20m。E.3.4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及浆锚搭接连接节点在检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1应确保灌浆龄期不低于7d;2应对检测设备及辐射报警装置进行检查,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正常;3应对检测工作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工程名称、构件位置、套筒或浆锚管具体位置、检测人员信息等。E.3.5检测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设备参数及检测工况要求选择合适的透照工艺,必要时可通过试验事先确定各项参数的数值;2根据透照工艺放置检测装置。成像装置宜贴紧构件表面,且有效成像区域应覆盖待检测的部位;射线机放置应满足透照时X射线束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3确保检测人员处于安全区域后,开启透照曝光,待曝光完成后,关闭射线机高压,确认检测区域处于安全状态后,取下成像装置;4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E.3.6当所检测构件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X射线局部破损法,破损方式可参照图E.3.6o1一节点连接件;2成像装置(工业胶片或IP板);3发射机;4发射机窗口;5剔凿区域;6钢筋;7预制构件E.3.7图像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评片人员应持有相关行业或者专业组织颁发的2(i)级或以上射线检测资格证书;2采用工业胶片成像,暗室处理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并通过专业观片灯评定检测结果;采用CR成像或DR成像,应通过专业设备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并评定检测结果;3宜优先识别出灌浆料固化液面及锚固钢筋轮廓,必要时可结合黑度值或灰度值进行评价;4进行尺寸测量时,还应考虑透射照相的投影关系,对测量数值进行修正。条文说明:射线评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评片人员应具备相应执业资格C有效识别灌浆料固化液面及锚固钢筋轮廓,即可分别推导出灌浆饱满度及钢筋锚固长度。一般而言,锚固钢筋轮廓较易识别,而在部分情况下,灌浆料固化液面可能存在无法清晰成像的情况,这个时候可固定透照工艺及暗室处理参数,通过试验分别得出特定工况下浆料部分和空腔部分的黑度值范围或灰度值范围,作为检测结果评价的参考C根据投影关系,成像结果相较于实际尺寸会有一定程度的放大,当需要进行尺寸测量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效应。可将射线发射源视作点光源,并根据焦距f(射线源与目标物的距离)及焦距F(射线源与成像装置的距离),通过比例关系对测量数值进行修正,如图1。施f第的焦距F佛及源与成值芸一的一册一图1投影修正示意图E.4内窥镜法检测套筒内灌浆饱满度和钢筋插入长度E.4.1检测仪器及辅助工具包括内窥镜、钻孔设备、气吹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窥镜应带有尺寸测量功能,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量程的±2%;2内窥镜探头的直径不宜大于6mm,前视探头在平直状态下导向弯曲度不宜小于120。;3内窥镜宜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技术,侧视测量可采用侧视探头配合落球式测量尺的方式,侧视探头与落球式测量尺的整体外径不宜大于9mm;4内窥镜的有效量程不宜小于80mm;5钻孔设备宜配备石工钻头和金工钻头,钻头的直径应为6mm10mm,长度不宜小于150mm;6探头定位装置由刚性套管与橡胶塞组成,刚性套管的内径应与内窥镜探头的直径相同,刚性套管的外径应与橡胶塞上刚性套管穿过孔的孔径相等。E.4.2检测前应做好下列工作:1应检查检测仪器是否正常;2应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套筒所在构件编号、套筒具体位置、检测人员信息等。E.4.3出浆孔道钻孔内窥镜法的检测孔道,应按如下步骤制作:1使用钻孔设备配以石工钻头沿着出浆孔道进行钻孔,首次钻入深度为20mm30mm,并将出浆孔道全截面的灌浆料击碎并清理,以便检测时能在预制构件出浆口安装探头定位装置中的橡胶塞;2继续钻入,钻孔直径6mm-IOmm1每前进20mm30mm,暂停操作,使用清理设备对检测孔道内的灌浆料碎屑和粉末进行清理;3在距离套筒出浆口小于20mm时,减缓钻进速度,每前进约5mm,暂停操作,使用清理设备对检测通道内的灌浆料碎屑和粉末进行清理,观察钻进情况,直至达到套筒内腔。E.4.4套筒壁钻孔内窥镜法的检测孔道,应按如下步骤制作:1结合设计资料,使用钢筋扫描仪精确定位套筒的位置;2确定钻孔位置,使用钻孔设备配以石工钻头钻透混凝土保护层;3使用钻孔设备先配以金工钻头在套筒壁上开孔,然后更换为石工钻头继续钻入套筒内腔4mm6mm;条文说明:在套筒壁上首次钻孔的直径不宜大于6所,钻孔后采用前视探头观察套筒内部是否灌浆饱满。对于灌浆不饱满的套筒,当采用具备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侧视探头测量灌浆缺陷时,通常不需要进行扩孔;当采用侧视探头配合落球式测量尺的方式进行灌浆缺陷测量时,可采用IOfrrn的钻头进行扩孔,扩孔后的孔道可满足检测及后期补灌整治的要求。E.4.5采用内窥镜法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先将内窥镜的前视探头伸入检测孔道进行观察(图E.4.5a),判断检测孔道末端周边的灌浆料是否密实,若密实则判定灌浆饱满度为100%,若不密实则进行下一步骤;2再将内窥镜的侧视探头,在探头定位装置的辅助下从预制构件出浆口中心伸入检测孔道,或直接从套筒壁钻孔位置伸入检测孔道,到达套筒内腔后往下观测得到灌浆料上表面到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图E.4.5b),结合套筒尺寸计算灌浆饱满度。(a)饱满(b)不饱满图E.4.5灌浆饱满度检测示意图1一预制构件;2出浆孔道;3检测孔道;4内窥镜;5一连接软管;6-内窥镜探头;7前视观察镜头;8侧视测量镜头;9刚性套管;10橡胶塞E.4.6套筒灌浆饱满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半灌浆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按式(E.4.6-1)计算:I3=X1OO%(E.4.6-1)%式中.Lo设计锚固长度(mm);F一套筒灌浆饱满度(),当尸的计算结果大于100%时按100%计,精确至1%;b一套筒出浆口中心至套筒底部的高度(mm);hl灌浆料上表面到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1mm;h2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到套筒出浆口中心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Imm;2当全灌浆套筒的内腔顶部存在灌浆缺陷区时,全灌浆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按式(E.4.6-2)计算:0=X100%(E.4.6-2)式中:bl套筒出浆口中心至套筒中部预制端钢筋限位点的高度(mm);1.o设计锚固长度(mm);F套筒灌浆饱满度(),当户的计算结果大于100%时按100%计,精确至1%;hl灌浆料上表面到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Imm;h2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到套筒出浆口中心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Imm;E.4.7内窥镜法检测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的时间,应在预制构件现场拼接完成后、套筒灌浆施工前。E.4.8采用内窥镜法检测半灌浆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辅助工具从出浆孔道底部水平捣入,快速判断连接钢筋插入段末端与套筒出浆口底部的相对位置。2若步骤1的初判结果为连接钢筋插入段末端在套筒出浆口底部以上,测量示意图如图E.4.8(a)所示,进行下列操作:D将带有前视测量镜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