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2023年学习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心得体会发言.docx
-
资源ID:632478
资源大小:20.0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篇)2023年学习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心得体会发言.docx
学习贯彻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心得体会发言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了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实施的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明确规定: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禁止违背推荐、评审、鉴定和评奖等活动的公平和保密原则。这条新闻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表明了公众对“珍惜院士学术羽毛”这一命题的关注,期待这些针硬时弊的“严禁”能捍卫好院士身份的权威。这条新闻尤其让我感慨。为什么?因为我前几天就想写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题目都想好了,记在笔记本上:非必要不要请院士出席招商推介活动一一有感于院士的社会活动太多,很多都与院士的研究方向无关,这个“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有被过度征用的危险。这不,刚刚构思,还没有动笔,就看到中国科学院出手“禁止“,说明中国科学院和院士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努力去约束,防患于问题萌芽状态。虽然新规让我那篇“提出一个新问题”的评论流产了,但我很高兴,官方能跑在评论员的评论前面,这种问题敏感性值得赞赏。科学家被社会寄予厚望,站在社会的道德和规范高地,应该有这种“珍惜羽毛”的自觉。院士身份的权威,正是被严格和严谨塑造出来的。看过不少这样的新闻,这个院士出席,那个院士讲话,这个院士推荐,那个院士评审,如果是院士的学术研究领域,倒也应该。但问题在于,不少活动并没有“院士学术领域”的对应,看中的只是院士身份,院士出席了,仿佛就显得会议和活动的档次很高。比如地方搞招商活动,请好几个跟招商领域不相关的院士坐在主席台,这只是在消费院士身份,而没有体现招商的权威。有些院士,倒不是看中什么出场费,而是面对请托,盛情难却。中国科学院这个新规,其实也是给院士减负,再有无关的邀请,拿出这一纸规范就可以谢绝。让院士专注于自身擅长的学术领域发言才有权威。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每一次都是对自身身份的透支和消耗。前几天官方发布了新一届工程院院士和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长达数百人。有人觉得,院士多了,会不会导致院士身份的贬值。我觉得只要严格学术要求,数量多了不要紧,不会降低院士的权威度。事实上,对院士身份价值构成挑战的,是对院士身份在学术领域外的过度征用。想想这些年很多词在互联网上被异化,教授、专家、学者,从过去的尊称变得隐约带有贬义。细究其因,专家成为“砖家”,就是因为某些专家缺乏界限意识,没有“领域”约束,热衷于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言之凿凿、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判断,于是,这个身份就贬值了。院士,作为国之重器,科学家中的顶尖权威,应该守住这个身份的价值。学习贯彻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心得体会发言“禁止参与有损中国科学院及院士群体声誉的活动”“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院士增选中的各种不当行为”近日,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公布,新增“禁止行为”一章5条,旨在为院士参与各类活动划出明确界限、规制不当行为。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是其本质。近年来,党中央着力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院士制度不断健全、院士称号逐渐回归本质。及时更新相关制度,正是适应当前良好学术形势、维护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必要之举,有利于引导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进一步发挥其科技领军作用。科技界不是世外桃源,诱惑和“围猎”风险同样近在身边。从以往案例看,有的院士凭借这一荣誉称号大肆收钱敛财、为他人非法牟利;有的院士兼任较多行政或社会性职务,任性调动资源;有的院士在参加线上学术会议时行为失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荣誉称号绝不能被用来换越轨的权力、牟不当的利益。早在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长就明确表示“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此次新增条款,进一步表明了相关部门将荣誉头衔与各项职能、利益、资源“解绑”的坚定决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一头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院士更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近来频频被网友引用的“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热梗,就是重要例证,提醒院士们应做到谨言慎行,切忌迷恋“双聘院士”“全能院士”等花架子。新版规范明确“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无疑是对院士群体的及时提醒,有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期待新版规范能够切实发挥好指挥棒作用,能够积极鼓励和支持院士专心致志开展科研工作,排除非学术性因素干扰,助推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本质。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只有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能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主业,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也才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既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终身追究;也要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并重,营造良好学术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科研工作者严格自律,加强科学道德修养。既要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等第一责任主体责任,通过第一责任主体切实履职尽责,确保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也要积极依托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加强跨部门跨地域的科研诚信审核和联合惩戒,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提供技术保障。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前,科技加速发展提出新的命题,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的要求,国际科技竞争形势带来新的挑战,都要求科技监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求真求实的诚信土壤涵养。学习领会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座谈发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强调,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希望你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以从零开始的勇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几乎空白的工业体系,我们党领导人民,面对资金、技术、人才全面缺乏的旧摊子,咬紧牙关,从零开始,在困难中硬是摸索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推动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独立自主、百折不挠,在各领域扎根,从理论研究搭建到实际应用转化,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神舟”升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等一连串的科技成果,见证了我国科技成就从一无所有至遍地开花的蜕变。以日复一日的定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在设施简陋的实验室里从2000多种草药中筛选提取对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在失败了190次后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在没有计算机的困难条件下依赖手写计算,日复一日进行枯燥计算和研究,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重复同一个实验操作成千上万次、连续通宵观测样本数据都是科技工作者的家常便版,科技工作的过程注定是曲折而枯燥的,唯有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才能在重复性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致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他们用匠心浇灌科研理想,以实干建设科技强国,每一次实验都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英姿,每一次创新都是新时代国家栋梁的风采。执着专注。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实际上,得心应手的技能、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出神入化的技艺,正是来源于专注。工匠始于学徒、技工,应学会干实事、细事、小事。选择了某个行当,就应沉潜下来,不能心猿意马。要在一个领域精雕细琢、精耕细作,必须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工匠们练就了炉火纯青之技,成为行业“绝活”的创始人、传承者。在技术创新的各领域,有那么一群"隐形冠军”企业,他们瞄准细分市场,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在软若豆腐般的岩层间精准爆破,误差控制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焊工张冬伟手工焊缝长14公里厚0.7毫米的内胆,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古人说“熟能生巧”,正是因为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自我超越。一丝不苟。工匠必须具有严谨的态度,必不能造伪器。每一项具体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扩散,往往都具有严格的规程和标准,来不得半点马虎将就,走捷径搞变通是行不通的。就像拧螺丝这种简单技术,拧几圈回几圈以及施加多大扭矩都要遵守严格规定,否则就可能造成严重误差。“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倾注匠心,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精品。追求卓越。当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持续以单一时间要素投入获取的技能提升增量会逐渐下降。此时就要通过改变要素投入组合,改变其他投入要素的量,或者投入其他要素,实现工艺改造和产品创新。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技术生命周期呈现出新旧共性技术演绎创造性破坏的特征。正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就要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永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永不停滞于当前状杰,而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车间,把高质量发展体现于每一道工艺,我们就能以更多微观创新汇聚起转型升级的宏观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