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备课备课教案.docx
植物生理学教案(48学时)任课教师:王晓峰、刘伟、卢少云、叶蕙、陈建勋、庞学群、陶丽珍、钱春梅、王曼、刘慧丽、张雪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系植物生理学教研室授课班级:2009级生物科学1、2、3班绪论教案(章节为单位)教案制作:植物生理学A教学团队授课班级: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1、2、3班授课时间:(第1周次)绪论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以及展望,了解与其专业的关系。2 .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本课程的框架。二、教学内容:1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 .植物生理学的展望三、教学点: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四、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名,而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五、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六、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七、实施步骤:1 .从生产和生活的事例引出植物生理的内容和概念。2 .解释概念: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那些。3 .产生和发展历史。4 .当代本学科发展特点。5 .展望,主要集中在如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八、练习巩固及课后思考: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是什么?2、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3、当前植物生理学的发展特点是什么?4、简述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九、时间安排:1学时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教案教案制作:植物生理学A教学团队授课班级: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1、2、3班授课时间:(第12周次)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基本原理,认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为合理灌溉提供理论基础。二、教学点1 .水势的概念和细胞的水势组成。2 .根系吸水的动力及它们的形成机理。3 .气孔运动的机理。4 .合理灌溉的理论基础。三、教学难点:1 .水势的概念及其植物细胞水势组成。2 .气孔运动的机理。四、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及图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直观的感受和理解。配合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第一节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0.25学时)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1.0学时)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0.5学时)第四节蒸腾作用(0.75学时)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向上运输(0.5学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自学)第一节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的含水量。2 .掌握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3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二、教学点:水分在体内的存在状态和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水在体内的两种存在状态。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1.第一篇序的内容:复习代谢、同化、异化的概念。2 .第一章序的内容:水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如何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3 .第一节的内容。植物的含水量、含水量的测定。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自由水束缚水(被束缚,即与原生质胶体亲合)(3)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25学时。七、练习巩固及课后思考:1、分在植物细胞内以和状态存在比值大时,代谢旺盛;比值小时,代谢降低。2、为什么在植物代谢旺盛的部位含自由水多?八、时间安排:025学时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的:1 .细胞的二种吸水方式。2 .细胞的渗透性吸水。3 .细胞的水势组成。二、教学点:1 .水势的概念。2 .细胞的渗透性吸水和细胞的水势组成。三、教学难点:1 .水势的概念。2 .细胞的水势组成。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1 .复习渗透作用的实验,引出本节内容。2 .教学内容:细胞的渗透性吸水:化学能、自由能与水势的概念(这里的偏摩尔体积的概念学生难理解卜渗透作用。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两个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和植物细胞水势的变化。细胞间的水分移动: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细胞的吸涨作用:干种子的吸水方式。(3)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水孔蛋白(运输水分的膜通道蛋白卜3 .小结。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0学时。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根系吸水两种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2 .掌握根压和蒸腾拉力的概念和形成机理。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根压和蒸腾拉力的概念、表现方式和形成机理。难点:根压和蒸腾拉力的形成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内容:细胞的吸水方式。2 .植物通过叶片和根吸水,主要是根。3 .第三节内容: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系(图示卜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根压的两种形式:伤流、吐水。根压产生的机理:渗透论,代谢论。蒸腾拉力。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四节蒸腾作用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水分的散失方式。2 .掌握蒸腾的概念,意义和部位。3 .掌握水分从气孔散失的途径和气孔运动的机理。二、教学点和难点:1 .蒸腾的概念,意义和部位。2 .气孔蒸腾的小孔扩散原理。3 .气孔的运动及气孔运动的机理。三、教学难点:气孔的运动及气孔运动的机理。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内容。2 .植物经根系吸水,代谢后还须散失,引出蒸腾。3 .教学内容:水分散失的方式:重点是蒸腾。蒸腾作用的概念。(3)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部位。(4)气孔蒸腾:经过气孔的蒸腾速率。经气孔的蒸腾过程。气孔的运动。气孔运动的机理:三种学说,重点介绍淀粉-糖变化学说。(5)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内因。外因。蒸腾作用的表示方法。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75学时。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2 .掌握植物体内水分上升的动力。二、教学点和难点:水分上升的动力:内聚力-张力学说。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内容:蒸腾的概念,意义和部位。2 .植物经根系吸水,叶片蒸腾,中间的运输途径如何,为何可持续不断?3 .教学内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内聚力-张力学说。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了解)一、教学目的:了解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前面所学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点:1 .作物需水的规律。2 .灌溉的方法。三、教学内容:提出本节的重点,同学回去自己看小结本章内容(先提问,后归纳)第三章光合作用一、教学目的:1 .掌握光合作用的器官和光合色素2 .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机理)3 .掌握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教学点:1 .光合色素的特性2 .光合作用的机理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4 .C3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的差异三、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机理四、教学方法:通过板书、多媒体图片及小电影使学生对讲授的教学内容有较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提问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共5学时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0.5学时第三节光合作用机理2.5学时第四节光呼吸0.5学时第五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0.5学时第六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10min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1.0学时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二、教学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本节的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从1771年Priestley的实验到1864年Sachs确定光合作用的总公式光合作用的意义完成了自然界最大规模的物质转换完成了自然界最大规模的能量转换产生了氧气,改变了地球的环境2 .简单小结3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一、教学目的:1 .了解叶绿体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 .掌握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和光学特性。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叶绿体的组成和光合色素的性质。难点:光合色素的特性。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与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有怎样的?2 .本节的内容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结构:叶绿体膜、类囊体、基质,嗜钺滴成分:蛋白质、脂类、色素等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结构物理性质颜色(3)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吸收光谱荧光和磷光现象(4)叶绿素的形成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3 .小结:与引子对应,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0学时。第三节光合作用机理一、教学目的:掌握植物光合作用机理(即发生过程卜二、教学点1 .原初反应中,叶如何吸收光能并将光能如何转化为电能2 .电子传递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ATP机理3 .碳同化的三条途径:C3、C4、CAM途径的发生过程及与C3途径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原初反应中光能如何转化为电能2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过程3 .化学渗透假说4 .碳同化的三条途径的不同点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内容:叶绿素的性质2 .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上如何发生的?3 .本节的内容概要介绍:整个光合作用大致可分为下列三大步骤I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原初反应Il电能如何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电子传递和光能磷酸化Ill活跃的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碳同化由瓦布格应用间隙光和连续光比较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引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点明: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三大步骤中,前两步基本属于光反应,碳同化属于暗反应。原初反应概念作用中心色素聚光色素光合作用单位光量子的传递方式诱导共振能量的转换综合上述内容,用一个图阐明原初反应的过程(3)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光系统由红降和爱默生效应引出光系统的概念,根据光合反应的“Z”链图强调不同光系统的反应特征,并引出连接两个光反应之间电子传递的就是光合链。氧的释放希尔反应光合磷酸化概念光合磷酸化的机理:化学渗透假说ATP和NADPH2是连接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4)碳同化卡尔文循环竣化阶段:Co2的初受体、初产物及RUBP竣化酶还原阶段:消耗了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和NADPH2更新阶段:重新还原出RUBP计算C02同化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图解C3循环的机理C4途径强调C02的初受体、初产物及PEP较化酶比较C3和C4植物的解剖学特征图解C4途径的过程CAM途径图解CAM途径的过程,解决了干旱条件下,植物保水和光合作用的矛盾。(5) 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特征1 )PEP较化酶对CO2的亲和力比RUBP竣化酶高2 )C4途径相当于CO2泵,提高了维管束鞘细胞的CO2浓度,使RUBP竣化酶向竣化方向进行,减少了光呼吸。3 )C4植物的花环结构使得光呼吸产生的C5不易漏出”。综上所述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但C4植物的高光合效率是有代价的,它比C3植物多消耗了两个高能键,因此光照不强,温度低时C4植物的光合效率并不比C3植物高。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2.5学时。第四节光呼吸一、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在光合的同时还存在光呼吸,2 .掌握光呼吸的概念及其发生的过程二、教学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光呼吸的概念及其发生的过程;难点是RUBP竣化酶的双重功效。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提问光合作用的过程,指出在光合的同时还存在光呼吸2 .光呼吸和暗呼吸的区别3 .本节的内容概念:光下进行的吸收氧与释放C02的过程本质:乙醇酸的生物合成及氧化RUBP较化酶:有双重功能图解光呼吸的代谢途径经过叶绿体、线粒体、过氧化物体三种细胞器,(4)介绍光呼吸存在的可能意义及降低光呼吸的手段和效果。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四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教学目的:了解各种因子对光合的影响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外界环境因子对光合的影响,难点:光饱和点的概念和原因,光补偿点的概念。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其他的生命活动一样受到内外因子的影响,2 .本节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产实践(D光光饱和现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生理特征及形态特征二氧化碳CO2饱和点CO2补偿点(3)温度(4)矿质元素(5)水分植物的午休现象3.小结4.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五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了解)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植物对光能的利用,二、教学点:本节的重点是: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三、教学安排提出重点,同学回去自己看小结光合作用,并提出点的掌握内容。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的:1 .掌握呼吸的概念、意义和发生部位2 .掌握呼吸代谢的多样性:3 .掌握呼吸作用的调控方法和机理4 .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5 .应用呼吸作用原理为农林业生产及生活服务。二、教学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呼吸代谢的多样性:3 .呼吸的影响因素4 .怎样应用呼吸作用原理为农林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底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电子传递的多样性,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2 .氧化磷酸化:概念、过程、机理3 .巴斯德效应的原因和无氧呼吸熄灭点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利用一些实例,板书、多媒体五、教学安排:2.0学时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0.25学时)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自学)第三节生物氧化(0.5学时)第四节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自学)第五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0.5学时)第六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0.25学时)第七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0.5学时)六、教学内容: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生理意义和发生场所二、教学点和难点:呼吸作用的概念(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中概括)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安排:1 .光合作用是物质和能量的同化过程,而物质和能量的异化过程主要通过呼吸作用。2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概念: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中概括出呼吸的本质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与概念联系起来分析):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3)呼吸作用的发生场所:简单复习细胞的结构和生化知识,或该部分放在呼吸代谢完成后再讲。3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25学时。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代承途径一、教学目的:熟悉植物的三条呼吸代谢途径,掌握关键步骤,了解糖代谢是生物体代谢的中心。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糖酵解和三竣酸循环代谢途径;难点是糖酵解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限速酶;三竣酸循环的脱竣和脱氢反应。三、教学安排:因学生在生化课程中已学过,不再重复第三节生物氧化一、教学目的:1 .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2 .掌握生物氧化是通过呼吸电子传递链进行的,其中伴随能量的生成(氧化磷酸化卜二、教学点:1 .呼吸电子传递链的组成2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3 .电子传递的多条途径和末端氧化酶系统,重点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交替氧化酶三、教学难点:1 .呼吸链的组成(氢传递体、电子传递体)和电子的传递过程2 .交替呼吸途径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呼吸代谢途径2 .经糖酵解和三竣酸循环,糖被分解为彻底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产生的氢需经呼吸链传递后,才能与氧结合。引出生物氧化3 .本节的内容生物氧化的概念:生物体内反应在常温和常压下发生,故能量逐步释放。呼吸链(能量的释放如何进行)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和氢传递体呼吸链中电子传递的过程和水的生成ATP的生成部位氧化磷酸化(从电子的整个传递中概括)氧化磷酸化的概念解偶联剂(4)呼吸酶在细胞中位置EMP1PPP,TCA途径的发生部位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5)呼吸过程中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4 .小结:呼吸代谢的多样性的意义:有利于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四节呼吸过程中能的心存和利用(了解)一、教学目的:了解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方式和如何利用能量二、教学点和难点:高能键的结构和生成的几种方式。三、教学安排:提出重点,学生自学第五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一、教学目的:了解呼吸代谢途径会受到受到调节和控制二、教学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巴斯德效应、腺昔酸能荷的调节.难点是巴斯德效应的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安排:1 .温习呼吸代谢途径,指出其过程可被调节(主要是产物和限速酶b2 .本节内容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巴斯德效应的概念巴斯德效应产生的原因(糖酵解的调节酶)无氧呼吸熄灭点(为什么在果蔬保鲜时,需要一定的氧的比例)戊糖磷酸途径和三艘酸循环的调节(了解)(3)腺甘酸能荷的调节腺昔酸能荷的概念和能荷的调节(ATP合成和利用的动态调节)3 .小结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六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难点:无氧呼吸导致植物伤亡的原因;机械损伤引起伤呼吸的原因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安排:1 .提问上一节的内容2 .本节内容呼吸速率和呼吸商呼吸速率呼吸商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3)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机械损伤3 .小结: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25学时。第七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在农业生产中如何运用呼吸作用的规律二、教学点和难点:粮食贮藏和果蔬贮藏中如何降低呼吸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黑板板书。四、教学安排:1 .提问呼吸的概念和意义,呼吸是代谢中心,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保持正常的呼吸,但在贮藏时需降低呼吸。2 .本节内容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作物栽培时需呼吸正常进行,各种措施保障根呼吸的顺畅。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晒干,通风,充二氧化碳(3)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低温,气调,自体保藏法3 .小结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最后小结呼吸作用整章的内容:学生自己先看书上的小结,然后提问归纳。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一、教学目的:1 .掌握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主要运输形式;2 .掌握有机物运输的装载和卸出途径;3 .掌握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机理,4 .有机物分配的方向和规律。二、教学点:1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及相关实验;2 .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机理;3 .有机物运输的装载和卸出途径;4 .有机物分配的方向和规律。三、教学难点:1 .有机物运输的装载中蔗糖-质子同向转运,和卸出途径中的蔗糖-质子同向运输和反向运输的穿膜过程。2 .压力流动学说:不要与水势中水的流动混淆。在本学说中是溶质和水一起移动。四、教学方法:根据有机物运输涉及较多途径的特点,通过讲授及多媒体,使学生对有机物运输的来龙去脉以及结构上的变化有较直观的理解。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共1学时1 .回顾前面的内容:有机物的合成(光合)和分解(呼吸)2 .合成和分解的有机物都要经过运输,其过程如何?3.本章内容:有机物运输与分配有机物短距离运输有机物长距离运输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1)环割实验(图片展示)2)同位素示踪实验(图片展示)有机物长距离运输方向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速度和形式®有机物在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1)装载(图片展示)2)卸出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机理1)压力流动学说A渗透装置(图片展示)B压力流动学说解释有机物长距离运输2)细胞质泵动学说3)收缩蛋白学说植物体有机物的分配1)分配方向A从代谢源向代谢库分配B往生长中心分配(图片展示)C就近供应,同侧运输(图片展示)2)分配规律A供应能力B竞争能力C运输能力4.总结第七章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教学内容:环境刺激和胞外信号、受体和跨膜信号转换、细胞内信号分子和跨膜信号转换计划学时:1学时一、教学目的:掌握受体的概念和特点、钙离子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理解信号及其种类、双信使系统;二、教学点:1 .从外界信号到细胞作出反应的整个过程是任何进行的2 .信号的跨膜转换3 .钙离子和钙结合蛋白三、教学难点:1 .跨膜信号转换2 .双信使系统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的Powerpoin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引子:向光性实验,从外界信号(光)到细胞作出反应(向光性)的整个过程是任何进行的?这个过程就叫信号传导2 .环境刺激和胞外信号信号:定义给的很抽象,用具体事例来讲解胞间信号第一信使3 .受体和跨膜信号转换受体的作用和类型G蛋白任何将胞外信号转到胞内4 .细胞内信号分子和第二信使系统钙离子和钙结合蛋白:它们各自是如何发挥作用的?IP3和DAG:PLC的作用,IP3和DAG如何传递信号5 .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此部分内容自学七、结语: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一、教学目的:1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同学初步确立植物生长物质概念;2 .掌握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发现过程、性质特点、分布传导、合成代谢、作用机理、及生理作用等,明确其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 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点:各类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与生理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发展现状是本章教学的重点O三、教学难点:1 .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物质三个概念的区别及之间的关系;2 .植物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如酸生长学说、诱导基因的表达);3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调节4. ABA与气孔开闭之间的信号传导过程四、教学方法:采用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主,参与式教学法为辅,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六、教学安排:共4学时第一节生长素类1.0学时第二节赤霉素类0.75学时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类0.75学时第四节脱落酸0.75学时第五节乙烯0.75学时第六节油菜素内酯以下自学第七节生长抑制物质第八节多胺和钙调素第一节生长索类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生长素类物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生长素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形式,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等。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是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难点是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五、教学安排:1 .前言:与前两篇的基础代谢相比,从本篇开始讲授植物的发育过程,它是以物质代谢为基础的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过程。第三篇序的内容:生长、发育的概念第六章序的内容:植物激素、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2 .生长素类的内容:生长和发育的概念植物激素、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区别(3)生长素类:发现过程:3个实验(图片展示)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3 )分布4 )传导(极性和非极性传导),证明的实验A生长素的生物合成B自由型和束缚型生长素C生长素的作用机理a生长素受体b酸生长学说c诱导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基因表达)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及其应用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0学时。第二节赤骞素类一、教学目的:1 .掌握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生理作用;2 .了解生物合成(菇类的合成卜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和农业中的应用;难点: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合成过程,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结构。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生长素的作用?2 .教学内容:赤霉素的结构(种类极多);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赤霉素的生物合成(4)赤霉素的作用机理:促进生长;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诱导a-淀粉酶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1)生理作用2)应用:A促进麦芽糖化B促进营养生长C防止脱落D打破休眠,促进萌发3 .小结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75学时第三节细胞分裂索类一、教学目的1 .掌握细胞分裂素类激素的分子结构特点、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及应用。2 .了解生物合成及运输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是细胞分裂素类的发现实验和生理作用,难点是细胞分裂素的发现的实验,作用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2 .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及运输;(3)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4)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3 .小结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5学时。第四节乙烯一、教学目的:掌握乙烯的生物合成调控、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应用等。二、教学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乙烯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和实际应用;难点是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及调节、作用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课堂提问:细胞分裂素的作用2 .乙烯乙烯的发现历史乙烯的生物合成与调控(3)乙烯的作用机理(4)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乙烯利)3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75学时。第五节脱落酸一、教学目的:掌握脱落酸的结构特征、合成、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了解脱落酸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输、应用。二、教学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难点是脱落酸的合成代谢与赤霉素的关系;脱落酸调控气孔关闭的机理。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五、教学安排:1 .提问上节内容:乙烯的生理作用和乙烯合成的调控2 .教学内容脱落酸的化学结构脱落酸的分布和运输(3)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日照长度变化时有什么变化,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什么关系?脱落酸的作用机理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和应用(重点是与气孔开闭的关系)3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0.75学时。第五节其他的植物生长物质一、教学目的:了解其它的植物生长物质,包括油菜素内酯、多胺、水样酸、植物生长抑制物质等,二、教学点:1 .油菜素内酯的特性和作用2 .植物生长延缓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的概念和作用。三、教学安排:提出要点,由学生自学第九章光形态建成一、教学目的:1 .掌握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光在光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中的不同之处;2 .掌握光敏色素的发现实验说明了什么;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3 .了解光敏色素所调控生理作用4 .掌握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5 .了解蓝光反应。二、教学点: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光在光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中的不同之处;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和它的作用机理。三、教学难点:光敏色素的发现实验说明了什么;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四、教学方法:讲授、板书、多媒体五、教学安排:总共1.0学时绪言5分钟第一节光敏色素的发现和分布10分钟第二节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15分钟第三节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5分钟第四节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10分钟第五节蓝光和紫外光反应2分钟第一节光敏色素的发现和分布一、教学目的:掌握光形态建成的概念,掌握光敏色素是如何被发现,如何分析实验。二、教学点: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光在光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中的不同之处;光敏色素的发现实验三、教学难点:光敏色素的发现实验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1 .本章序的内容:光对植物的影响,如光合作用。除了光合作用以外,还有其他作用如:黄化作用引出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光在光合作用与光形态建成中的不同光敏色素是光形态建成的光受体本节的内容:光敏色素的发现实验,从中人们是如何作出推断的,又如何证明的?2 .光敏色素的发现:红光促进种子发芽实验(本节重点)3 .光敏色素的分布;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5分钟。第二节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一、教学目的:掌握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二、教学点和难点:重点:光敏色素的化学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Pr和Pfr的转化难点:Pr和Pfr的转化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四、教学安排:1 .温习光形态建成的概念,而光敏色素是红光和远红光的光受体,那么光敏色素的其他性质有哪些,与光敏色素的发现又有怎样的联系?2 .本节的教学内容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光敏色素的化学组成、结构光敏色素的光化学转换Pr型,Pfr型的相互转换:生色团和脱辅基蛋白的构象变化光稳定平衡Pfr具有生理功能3 .小结:即PrFfr相互转化并引起反应的的公式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5mino第三节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一、教学目的:了解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二、教学点:1. 掌握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2. 了解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在光形态建成中二者如何相互作用。3. 了解光敏色素的反应类型三、教学难点: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硬件支持。六、教学安排:1 .提问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2 .本节内容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光敏色素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化的一些反应。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光敏色素通过影响植物激素,或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协同作用,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分化(3)光敏色素调节的反应类型:3种类型,但不同的类型中控制的反应不同,不同的反应受不同的基因控制,所以对光的需求不同。4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5mino第四节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一、教学目的:掌握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机理二、教学点: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机理三、教学难点:膜假说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五、教学安排:1 .复习光敏色素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化的一些反应2 .膜假说:解释快反应,主要是膜透性的改变;电荷分布的改变;转板藻反应的信号转导过程。3 .基因调节假说:解释慢反应。光信号经过传递、放大、通过激活转录因子,活化或抑制某些特定的基因。4 .小结5 .学时安排:本节共需10mino第五节蓝光和紫外光反应(自学)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除光敏色素调控形态建成外,蓝光和紫外光反应也调控某些形态二、教学点:蓝光和紫外光调控的形态建成反应及它们的受体三、教学安排:提出重点,学生自学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一、教学目的:1 .掌握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和熟悉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2 .掌握细胞伸长和分化的生理基础;3 .掌握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影响因子;4 .了解植物的运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