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docx
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1总则12术语、符号和参考标准22.1 术语22.2 符号32.3 参考标准63基本规定74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构成85设计115.1 一般规定115.2 结构分析125.3 预应力鱼腹梁135.4 对撑与角撑195.5 立柱和连接件226施工246.1 一般规定246.2 构件安装256.3 预应力施加与控制276.4 支撑拆除与回收287质量检验307.1 一般规定307.2 原材料与构配件进场验收307.3 安装质量验收328监测33附录A对撑、角撑35附录B预应力鱼腹梁39附录C腰梁41附录D水平支撑连接件42附录E竖向支承连接件44附录F常规构件名称、代号与规格47附录G常用预应力鱼腹梁钢绞线数量与水平荷载设计值对应关系一览表.53附录H原材料、标准件等构配件进场的分项工程检验批验收表74附录J支撑构件安装的分项工程检验批验收表75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条文说明781总则783基本规定794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掾体系构成805设计815.1 一般规定815.2 结构分析815.3 预应力鱼腹梁865.4 对撑与角撑915.5 立柱和连接件956施工991.1 一般规定991.2 构件安装1021.3 预应力施加与控制1031.4 支撑拆除与回收1037 质量检验1047.1 一般规定1047.2 原材料与构配件进场验收1048 监测105附录G常用预应力鱼腹梁钢绞线数量与水平荷载设计值对应关系览表.1061总则1.0.1为了在基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和市政工程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1.0.3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的设计与施工,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型、优化设计、精心施工的原则,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与保护要求,并与地下水控制、土方挖运等密切结合,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全过程监测和信息化管理。1.0.4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和参考标准2.1 术语2.1.1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fabricatedsteelStruturesupportconsistedoffish-belliedbeamwithprestress由钢构件组成、使用螺栓装配,通过对鱼腹梁下弦的钢绞线、对撑和角撑杆件施加预应力,实现对基坑支挡结构变形控制的支撑体系,是一种可回收、重复装配、拆卸的支撑体系。2.1.2 预应力鱼腹梁fish-belliedbeamwithprestress在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中,由平直的上弦梁、宜腹杆、斜腹杆、桥架和由钢绞线制成的下弦梁组合而成,通过张拉下弦钢绞线施加预应力形成形似鱼腹的钢构件,简称鱼腹梁。2.1.3 连接件connectingparts在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中,将作用于腰梁或鱼腹梁上的力传递到对撑或角撑中,将水平支撑的重量传递到竖向支承构件上,起连接和传力作用的钢构件。2.1.4预应力装置prestressunit由加载横梁、千斤顶和保力盒等构件组成,设置于支撑中,用于施加预应力和保持预应力的钢构件。2.1.5 标准件standardparts在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中,由型钢或钢板按标准尺寸加工,能相互连接、装配,拆卸重复组装,并有专门功能和作用、可以重复使用的构件。2.1.6 盖板coverplate按照一定间距平行放置的联接多根H型标准件的板件,通过螺栓与H型标准件的翼缘连接。2.1.7 系杆connectionpiece按照一定倾斜角度放置的联接多根H型标准件的杆件,通过螺栓与H型标准件的翼缘连接。2.1.8 辅助件assistantpart在标准件与标准件、标准件与立柱、标准件与挡土结构之间建立连接的钢构件。2.1.9 托座pedestalbracket设置在立柱上,用于支托托梁上的支撑构件重量和建立支撑与立柱之间连接的钢构件。2.1.10 托梁pedestalsupport设置在托座与支撑之间,将多根支撑构件的重量传递到托座上的钢构件。2.1.11 托架pedestal固定在基坑挡土结构上,设置在腰梁之下的支承钢构件,一般为三角形结构。2.1.12垫梁bearingbeam用H型钢切割而成,用于双层支撑之间的连接和对上层支撑的支承与固定的钢构件。2.1.13 T型传力件IhCforCCIranSmiSSiOnkeyWiIhlyPCOfT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挡土结构与腰梁之间,用于将挡土结构承受基坑侧壁的水土作用力传递到腰梁上,并将挡土结构与腰梁之间联系在一起的T形钢构件。2.1.14 非标准件nonstandardparts由于基坑边界尺寸和形状不规则,专门定制的部分构件,实现标准件装配结构与支挡结构之间的有效连接。2.1.15 组合腰梁compositewale由多拼H型标准件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经螺栓或锚栓装配而成的水平构件。它安装在挡土结构内侧或挡土结构顶部,其一侧将挡土结构连接在一起,另一侧与钢结构对撑、角撑或鱼腹梁腹杆连接。鱼腹梁上弦梁及水平支撑连接件的长边构件也属于组合腰梁的一部分。2.2 符号2.2.1 材料力学性能和抗力N:单根螺栓所能提供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N:单根锚栓所能提供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4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钢材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作用效应MgX计算段Ai上的最大弯矩设计值(绝对值);“X、My同一截面处绕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i、Myi单根支撑绕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N轴心压力设计值;Ni一单根支撑的轴心压力设计值;P钢绞线轴力设计值;Qi计算剪跨内的平均剪力设计值;q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水平荷载设计值;一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接合面处的平均剪应力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A组合截面毛截面面积;A单根支撑的截面积;组合截面净截面面积;单根钢绞线面积;I1组合截而惯性矩:1.鱼腹梁跨度(m);1.Q端部钢绞线与腰梁中心线交点到鱼腹梁端部距离;1.i端部钢绞线与腰梁中心线交点到连接件端部距离:1.2连接件端部到端侧直腹杆距离;。鱼腹梁连接件端部净间距;1.1计算零弯矩点至弯矩绝对值最大点的间距;1.X钢绞线单根下料长度;S;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距;Mx'叫y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模量;w、Wy型钢组合构件对X轴和Y轴的毛截面模量:叱i、卬”单根支撑对X轴和Y轴的毛截面模量;b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接合面处的宽度;A1一端侧直腹杆高度;心一型钢组合截面对X轴的计算长度:-型钢组合截面对Y轴的计算长度;4单肢支撑截面对Y轴的计算长度;a端部钢绞线与上弦梁夹角。2.2.4 计算系数k强度折减系数;每延米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接合面所需螺枪的数量;<每延米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接合面所需锚栓的数量;Wx、儿,一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Ay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n考虑螺栓或锚栓弹性阶段受力不均的安全系数:4组合截面X方向长细比;4组合截面Y方向长细比;单根支撑截面Y方向长细比;0X对X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Vy对Y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单根支撑对Y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2.3 参考标准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O2O5-2OO13建筑基坑技术规程JGJ12020I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212:20063基本规定3.0.1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主要由对撑、角撑、鱼腹梁及腰梁相互组合而成,对撑、角撑及鱼腹梁均设置预应力装置,基坑实施过程中可通过预加和复加预应力控制基坑变形。3.0.2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设计原则、勘察要求、荷载作用、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3.0.3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应优先采用标准件,并应采取措施满足钢构件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3.0.4对撑、角撑及鱼腹梁预应力的施加应遵循对称、分级、均匀的原则。3.0.5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的安装和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支撑拆除时应在可靠换撑形成之后进行,支撑拆除的范围应不影响未形成换撑区域的支护要求。3.0.6支撑结构不应兼作为施工平台或栈桥,不得堆放材料和运行施工机械。当需要设置施工平台或栈桥时,应与支撑结构脱离独立设置,并应进行专项设计。3.0.7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的质量检验应加强过程控制,可按照进场验收、安装质量验收和基坑开挖过程检查三个阶段进行检验。3.0.8基坑施工期间,应对对撑、角撑及鱼腹梁的钢绞线进行内力监测。其余监测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的有关规定。4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构成4.0.1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由水平支撑系统和竖向支承系统组成。其中水平支撑系统包括对撑、角撑、预应力鱼腹梁、腰梁和连接件等,竖向支承系统包括立柱(立柱桩)和连接件。图4.0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平面布置图I一时撑杆件:2一八字撑杆件:3预应力装置:4一连接件;5-角撑杆件:6鱼腹梁:7一腰梁:8一立柱:9一蒸板:IO一系杆:11一托梁4.0.2对撑应包括对撑杆件、八字撑杆件和预应力装置。角撑应包括角撑杆件和预应力装置。杆件规格见附录A。对撑和角撑的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撑杆件、八字撑杆件和角撑杆件均应采用H型标准件。H型标准件宜采用H3OO×3OO.H35O×35O或H400×400的型钢制成:2 对撑杆件、八字撑杆件和角撑杆件采用多根杆件组合时,应根据稳定性要求设置盖板和系杆等辅助件;3 对撑和角撑的预应力装置应设置加载横梁,采用千斤顶施加预应力后,应保留千斤顶或设置保力盒。4.0.3预应力鱼腹梁应采用上弦梁、直腹杆、斜腹杆、连杆、下弦钢绞线和桥架等标准件拼接构成,具体构件规格见附录预应力鱼腹梁的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应力鱼腹梁应根据跨度选用相应的结构型式;2对于跨度小于等于18m的FS型鱼腹梁,下弦钢绞线通过锚固端进行预应力施加和固定;3对于跨度大于等于24m的SS型鱼腹梁,下弦钢绞线通过连接件上的锚具进行预应力施加和固定;4跨度介于18m和24m之间时,可采用组合FS型鱼腹梁,下弦钢绞线通过连接件上的锚具进行预应力施加和固定;I-下弦钢纹线:2一连杆:3一直腹杆;4一桥架:5懵固端;6一上弦梁图4.0.3-2SS型预应力鱼腹梁平面布置图I一下弦钢绞线;2一桥架;3一直腰杆:4一连杆;5一连接件:6一上弦梁;7一铺具4.0.4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腰梁应采用H型标准件,规格见附录Co4.0.5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中构件之间应设置连接件。连接件应采用H型钢加工而成的标准件,规格和类型见附录D。连接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撑与八字撑连接应采用FJ连接件;2角撑与腰梁连接应采用TW连接件、TS连接件;3鱼腹梁与角撑、八字撑连接应采用AS连接件;4对撑与AS连接件连接应采用V-AS连接件。4.0.6竖向支承系统中的连接件应包括托座、托梁和托架等,其规格见附录E,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柱上应设置托座,托梁安装在托座上,支撑杆件架设在托梁上,通过辅助件U型卡及螺栓进行约束;2挡土结构上应设置辅助件托架,腰梁应放置在托架上:3采用双层支撑时,支撑杆件竖向间宜设置辅助件垫梁。4.0.7非标准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标准件的材料性能标准不应低于标准件的材料性能;2非标准件的制作加工精度和验收标准不应低于标准件;3非标准件与标准件的连接应满足受力和构造要求。4.0.8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应在立柱及托梁、托座和托架等竖向支承构件设置完成后,按照“先预应力鱼腹梁,后对撑、角撑”的顺序进行支撑体系的拼装。4.0.9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掾体系拼装完成后,应遵循“先对撑、角撑,后预应力鱼腹梁”的次序分级、循环施加预应力,预应力施加过程中应进行支撑杆件轴力和挡土结构变形监测。5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的选型应根据基坑形状、开挖深度、周围环境条件、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挡土结构型式等综合确定。5.1.2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中构件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件和非标准件的钢材牌号应不低于Q345B;2 加劲板、封头板应采用不低于Q235B牌号的钢板:3 辅助件应采用不低于Q235B牌号的型钢;4 钢绞线应采用不低于1860级高强度低松弛无粘结钢绞线;5 钢立柱的钢材牌号应不低于Q235Bo5.1.3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结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应在同一平面内形成整体,上下各道支撑杆件中心线宜布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2支撑杆件宜避开主体地下结构的墙、柱等竖向构件:3基坑阳角部位应设置可靠的双向约束;4应利于基坑土方开挖、运输以及地下结构的施工;5当基坑形状不利于钢支撑布置时,可采用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相组合的支撑布置方式。5.1.4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掾结构的竖向设置应综合考虑挡土结构受力、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等因素,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支撑的标高设置应利于控制基坑周边挡土结构的内力与变形:2各道水平支撑之间的净距以及支撑与基底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3m;3支撑与其下在拆撑前需要施工的底板面或楼板面净距不宜小于500mm。5.1.5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标准件之间的连接应采用10.9级高强度螺栓连接,必要时可采用焊接增强连接。5.1.6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对撑、角撑及鱼腹梁应配置预应力装置,预应力装置应具有多次施加预应力功能。5.1.7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构件及其连接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及稳定性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I7的有关规定。5.2结构分析5.2.1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掾体系的设计计算,应考虑下列荷载与作用:1基坑周边挡土结构传至支撑结构的水平作用力:2支撑结构自重;3 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时,宜考虑温度作用:4 立柱隆沉产生的影响。5.2.2采用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支挡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进行计算,计算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2弹性支点刚度的取值宜通过对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整体进行线弹性结构分析得出支点力与水平位移的关系确定:3对弹性支点施加的预应力应根据基坑变形控制要求确定。5.2.3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挡土结构传至内支撑的荷载应取挡土结构分析时得出的支点力;2计算模型应能对支撑施加预应力并能准确反映预应力施加的作用,模型中钢支撑连接节点应根据实际连接方式确定节点约束条件;3对于不同类型的构件应采用各自对应的计算单元,腰梁、直腹杆可按梁单元、对撑和角撑可按杆单元、钢绞线可按拉杆单元、三角连接件可按平面板单元模拟;4 边界条件的设置应与整体计算模型相协调,应能模拟施加预应力时坑外土体抗力;5 整体计算工况应与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施工工况相致,按照预应力施加顺序分工况进行模拟。5.2.4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应按下列施工工况中最不利作用效应进行结构设计:1钢支掾预应力施加工况;2 基坑开挖工况;3 换撑工况。5.2.5 对于连接件、钢绞线锚固节点等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宜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5.2.6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应根据竖向支承条件按简支梁、连续梁或空间框架分析。5.2.7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承载力计算和变形验竟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构件应根据支撑体系整体计算结果进行受力复核;2对撑、角撑及腰梁宜按压弯构件计算;3 支撑构件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施工偏心误差的影响,偏心距取值不宜小于支撑计算长度的1/1000,且不宜小于40mm;4 支掾构件在计算轴向承我力时应考虑螺栓开孔对截面削弱的不利影响,计算稳定性和变形时可不考虑。5.3预应力鱼腹梁5.3.1 预应力鱼腹梁的结构型式与标准尺寸应符合表5.3.1规定。表5.3.1预应力鱼腹梁的标准尺寸表型号标准尺寸安装钢绞线的最大数量(根)张拉端标准件型号型钢型号跨度模数FS-4008m18mIm30-H400组合FS-4(X)I9m23mIm72AS400H400SS-40024m52mIm、2m72AS400H400SS-42830m-52mIm、2m144AS428H42853.2预应力鱼腹梁可根据承受的水平荷载、支撑平面布置,在满足本节承载力计算的前提下,按本规程附录B、C、F、G选择型号及确定钢绞线的数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鱼腹梁端跨钢绞线与上弦梁夹角应考虑其对他腹梁刚度、承载力、弯折锚固端摩擦损失、端部偏心矩及弯矩的影响综合确定,且不宜大于40。:2FS型鱼腹梁矢跨比宜为1/71/9,SS型鱼腹梁矢跨比宜为1/41/7;3腹杆交点之间的腰梁长度不宜大于4m:4当鱼腹梁的宜腹杆与斜腹杆相交节点与钢绞线接触处之间的长度大于50Omm时,直腹杆之间应设置连杆。53.3鱼腹梁预应力装置包括张拉端标准件和锚具,锚具数量与规格应根据设计钢绞线的数量按表5.3.3选用。表5.3.3锚具规格选用表钢绞线数量n(根)两端锚具总数(块)锚具规格张拉端标准件型号n302AD30锚具-30<n362AD36锚具AS40036<n724AD36锚具AS4(X)72<n1086AD36锚具AS428l()8<n1448AD36锚具AS4285.3.4预应力鱼腹梁钢绞线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鱼腹梁上弦梁与下弦钢绞线之间的夹角、上弦梁、直腹杆、斜腹杆的受力简图见图534;1上弦梁(腰梁):2-钢绞线:3一直腹杆:4一连接件(上弦梁端头);5连杆;6对探或角推2钢绞线与上弦梁夹角应按下式计算:a=arctan-(5.3.4-1)L+L2)式中:a端部钢绞线与上弦梁夹角(。);1.i端部钢绞线与腰梁中心线交点到连接件端部距离(m):1.2连接件端部到端侧直腹杆距离(m);1端侧直腹杆高度(m)。3钢绞线轴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P=IwL/2(53.4-2)Sina1.n=L-2(Z+L,)(5.3.4-3)式中:P钢绞线轴力设计值(kN):1.鱼腹梁跨度(m);1.n一鱼腹梁连接件端部净间距(m);1.O端部钢绞线与腰梁中心线交点到鱼腹梁端部距离(m);q一鱼腹式钢支撑体系的水平荷载设计值(kNm),即弹性支点法计算所得支点水平反力。4钢绞线数量应按卜.式计算,实配钢绞线数量应增加不少于计算结果5%的备用钢绞线。钢绞线数量应为偶数根。(53.4-4)式中:fPy一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kPa),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As单根钢绞线面积(m)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取值;k强度折减系数,取0.81.0。5.3.5预应力鱼腹梁钢绞线预加轴向拉力取值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 预加轴向拉力应与弹性支点法计算时预加力取值相匹配;2 预加轴向拉力宜取钢绞线轴力设计值的60%80%;3 预加轴向拉力应结合基坑变形控制要求确定。536鱼腹梁直腹杆、斜腹杆及连杆强度及稳定性验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腹杆、斜腹杆及连杆内力按平面整体计算取值;2杆件之间的连接均可按较接考虑:3直腹杆可按压弯构件计算,斜腹杆、连杆可按轴心受力杆件计算。53.7腰梁强度、稳定性及变形验竟应满足本规程5.2.7条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腰梁内力应按平面整体计算取值。H型标准件-混凝土冠梁组合腰梁宜考虑AS连接件与混凝土冠梁之间抗剪螺栓及抗剪键对H型标准件轴力的分担;2H型标准件组合腰梁或H型标准件-混凝土冠梁组合腰梁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时,组合截面模量及抗弯刚度应按组合截面抗剪连接的程度进行折减。5.3.8组合腰梁接合而抗剪连接件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组合型钢之间的螺栓的抗剪承我力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取受剪和承压承载力设计值中的较小者;2 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之间锚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相关规范取值;3 组合腰梁接合而剪力的计算,应以弯矩绝对值最大点及零弯矩点为界限,划分若干个剪跨区(图538-1),逐段进行。每个剪跨内的平均剪力。应根据下式计算;图538-1组合腰梁弯矩图区段划分(5.3.8-1)14式中:L1计算零弯矩点至弯矩绝对值最大点的间距(m);Qi计算剪跨内的平均剪力设计值(kN);Miz计算段Li上的最大弯矩设计值(绝对值)(kNm).4组合腰梁中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之间的接合面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之间的接合面处的平均的应力应按下式计算:(53.8-2)式中:S;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距(H?);/i一组合截而惯性矩(H?);b组合截面接合面宽度(m),5连接件以外区域组合腰梁接合面每米需要配置螺栓或锚栓数量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宜少于12根M24。(53.8-3)(53.8-4)式中:境每延米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接合面所需螺栓的数量(个m);片每延米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接合面所需锚栓的数量(个m);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图5.3.8-2)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图538-3)接合面处的平均剪应力设计值(kN);bH型标准件与H型标准件(图538-2)或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图538-3)接合面的宽度(m);此单根螺栓所能提供的抗的承载力设计值(kN);M单根锚栓所能提供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kN);H考虑螺栓或锚栓弹性阶段受力不均的安全系数,取不小于3.0。图5.3.8-2连接件以外区域(H型标准件组合腰梁)图5.3.8-3连接件以外区域(H型标准件-混凝土冠梁组合腰梁)539鱼腹梁拼装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腰梁宜沿整个基坑周边连续设置,且形成完整的封闭体系;2 腰梁宜减少拼接节点,拼接节点应避开弯矩较大处,组合型钢拼接节点应相互错开21m。腰梁拼接节点端板处应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翼缘处应增加拼接板并采用高强螺栓连接;3 腰梁应设置间距不宜大于500mm的加劲板,组合型钢腰梁加劲肋宜对齐布置。鱼腹梁上弦梁与直腹杆和斜腹杆交接处应设置加劲肋,加劲肋宜在腹板两侧成对配置:4 腰梁H型标准件与混凝土冠梁之间锚栓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倍锚栓直径;5 直腹杆和斜腹杆交接处,应在宜腹杆上设置与斜腹杆翼缘对齐的加劲肋:6 直腹杆两侧连杆与直腹杆交点宜重合,且宜在腹杆处设置加劲肋:7 钢腰梁与挡土结构间间隙应采用T型传力件连接,或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充密实。5.4对撑与角撑5.4.1 对撑、角撑、八字撑杆件可采用单根H型标准件或H型标准件组合构件,腰梁可采用单根H型标准件、H型标准件组合构件或钢腰梁混凝土冠梁组合梁体系,其H型标准件应按本规程附录F选用。5.4.2 对摔和角撑的预应力装置中加我横梁、保力盒和垫板的结构型式与标准尺寸应符合表542规定,其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横梁宽度不应小于对撑或角撑组合截面的宽度;2保力盒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对撑或角撑H型标准件截面尺寸,其数量与位置宜与对摔或角撑H型标准件相对应。表5.4.2加载横梁、保力盒、垫板的标准尺寸表类型标准尺寸(mm)型铜/钢板规格螺栓孔直径、连接螺栓数量加载横梁SC1350-3350,增量500:14003400,增量500H350、H400、H42828mm,8孔m面保力盒GP250、350、500H350、H400、H42828mm,4孔/面垫板PL厚度20、10、5、3、1、0.5350x350、400×400,428×407U型槽宽度28mm5.4.3 对撑与角撑组合截面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轴心压力设计值(kN):An组合截面净截面面积(m2);M-My同一截面处绕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kNm);KX、叫一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模量(m3);/钢材强度设计值(kPa)。注:公式543用于对撑与角撑组合截面的强度计算,组合构件中单根支撑构件的强度一般可不计算,但如遇组合截面中某根支撑构件承受局部集中力时,尚应根据公式5.4.3另行验算。5.4.4 对撑与角撑组合截面的稳定性应按下式计算:且+也-÷三吗(5.4.4-1)(5.4.4-2)图5.4.4对角撑计算长度取值示意图式中:A组合截而毛截而面积(in?):旦+_+mW/小W-*)网现X参数,Vx=E4(l.Ux)2;NtY一参数,v=-2E4(l.Uy)2:A组合截面X方向长细比,4=4;4组合截面Y方向长细比,A=",yQ型钢组合截面对X轴的计算长度,儿=/。;/0,型钢组合截面对Y轴的计算长度,<ly=Mo,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OOI7中有关规定计算确定;化对X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OO17中取用;%对Y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OO17中取用:叱、%一型钢组合构件对X轴和Y轴的毛截面模量(m3);仆仆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取L0:Ae4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取LOo15.4.5 对撑与角撑组合构件中单根支撑杆件的稳定性应按下式计算:(5.4.5)式中:M单根支撑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NKi参数,N*i=/EV(I.%。A单根支撑的截面积;4单根支撑截面Y方向长细比,&=£%Iyi一单根支撑截面对Y轴的计算长度,见图544:外单根支撑对Y轴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取用;Mi、Myi单根支撑绕X轴和Y轴的弯矩设计值(kNm):匕、%单根支撑对X轴和Y轴毛截面模量(m,5.4.6 对撵、角撑构件的预加轴向压力宜取支撵轴向压力设计值的50%60%,且应与弹性支点法计算时预加力取值相匹配。5.4.7 对摔与角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撑、角撑应与鱼腹梁设置于同一标高:2对撑、角撑杆件宜减少拼接节点,当对捺与角撑采用组合构件时,同一截而拼接节点而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错开长度不宜小于1m。5.4.8 对撵、角撑区域腰梁的计算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撑端部设置八字撑时,宜避免八字撑间的腰梁承受拉力,如无法避免,应根据整体计算对拉力进行复核,并采取可靠连接措施;2 八字撑之间可根据受力和变形要求设置对撑或FS型鱼腹梁;3 对撑、角撑区域腰梁的计算和构造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5375.3.9条的规定。4 .4.9盖板、系杆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对撑、角撑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均应设置盖板或系杆,且盖板或系杆的位置宜上下对应;2盖板或系杆沿支撑长度方向的间距应符合式5.4.5的要求,且不宜大于5m;在对撑、角撑拼接节点处及靠近预应力装置位置宜设置盖板;3盖板、系杆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OO17相关规定,取构件的实际剪力和按V=M、匡计算的剪力两者中的较大值进行验算;4连接盖板与单根对掾或角撑杆件的螺栓个数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少于4根M24(5.4.9)5.4.10对撵、角撑预应力装置的构造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应力装置的数量及位置宜按下表确定:表5.4.10预应力装置的数量和位置要求支撑长度预应力装置数量预应力装置设置位置30m以内I支撑端部306()mI支撑中部60m以上2支撑两端各一个2加载横梁应在支撑和F斤顶对应位置设置加劲板;3加载横梁宜成对布置,加载横梁之间宜预留设置千斤顶的空间:4加我横梁两端宜各预留一个保力盒或千斤顶的宽度。5.5立柱和连接件551支撑立柱(立柱桩)可采用H型钢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当荷载较大时,立柱可采用格构式钢立柱,立柱桩宜采用灌注桩。552立柱和立柱桩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计算时应充分考虑基坑开挖与拆撑过程中的各不利工况,偏心距应根据立柱垂直度并按双向偏心进行计算,偏心距不宜小于计算长度的1/100;2立柱计算长度宜取竖向相邻水平支撑中心距,底层宜取底层支撑至基坑底面的净高度与立柱直径或边长的5倍之和;3立柱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竖向荷载应按最不利工况取值。5.5.3立柱和立柱桩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立柱和立柱桩宜避开主体结构框架梁、柱以及承重墙的位置。相邻立柱的间距宜取812m,且应根据支撑体系的布置、竖向荷我的大小以及支撑杆件的稳定性要求确定;2 立柱宜设置于对撑、角撑组合构件的侧面或SS鱼腹梁的下方,并宜成对设置;3 对摔、角撑区域成对设置的立柱之间应设置剪刀撑,剪刀撑杆件轴力的计算和承载力的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4 当对撑或角撑在施加预应力位置断开时,立柱、托梁和托座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断开位置两侧支撑构件的竖向支承要求;5 立柱在穿越主体结构底板范围内应设置可靠的止水措施。554竖向支承连接件的设计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柱与鱼腹梁、立柱与对撑或角撑之间应设置可靠的托梁和托座进行连接,托梁和托座应能对节点位置支撑在侧向和竖向的位移进行有效约束;2托梁宜按简支梁进行强度和挠度的验算,其最大计算挠度不应大于L/400,L为托梁支点间的最大距离:3托梁与单根支撑、托梁与托座之间均宜采用螺栓连接,螺栓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托梁与单根支撑构件之间的连接螺栓个数不应少于2个,托梁与托座之间的连接螺栓个数不宜少于4个;4当采用双层支撑时,宜在两层支撑之间设置垫梁,垫梁的上下翼缘与支撑梁的翼缘通过螺栓连接;5腰梁下应沿基坑周边设置托架,托架平面间距不宜大于3m。6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支撑安装流程:2吊装设备及土方运输车辆等施工机械停放位置、行驶路线以及构件堆放位置:3 预应力施加与控制措施和要求;4 水平钢支撑及竖向支承结构的保护措施和要求:5 土方开挖的分层分块情况、挖土流程、开挖方法;6 换撑与支撑拆除措施和要求:7 钢支掾节点加工深化图;8 施工机械、设备规格、数量、工效分析及劳动力配备;9 基坑监测及应急预案等。6.1.2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专项施工方案应与基坑开挖方案相配合,土方开挖方案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土方开挖方案应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基坑平面尺寸、开挖深度、支撑平面布置等因素综合确定;2钢支撑构件施加预加力并验收合格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3 施工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害钢支撑、立柱及其连接件等构件;4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对临时边坡范围内的立柱采取保护措施,应对称挖去其周围土体;5 钢支撑上不得堆放材料和运行施工机械:6当需要设置施工栈桥或平台时,其位置的选取应根据支撑布置形式和施工组织设计综合确定。6.1.3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的预应力施加程序及数值宜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调整。6.1.4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施工宜按以下流程进行:1 测量定位;2 立柱施工;3 确定安装标高并安装托架、托座及托梁;4 鱼腹梁安装;5 对撑、角撑安装;6 传力件安装;7 预应力施加;8 基坑开挖过程,基于变形控制要求对钢支撑的预应力调整:9下一道钢支撑的安装;10换撑或传力带完成后,释放钢支撑的预应力;11钢支掾拆除与回收复用。6.2构件安装6.2.1 立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柱的加工、运输、堆放应采取控制平直度的技术措施:2立柱的定位、垂直度及转向偏差宜采用专门措施进行控制。6.2.2托架、托座与托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托架与挡土结构的连接、托座与立柱的连接均应采取控制标高和水平度的技术措施:2支掾杆件架设在托梁上,在施加预应力前,应通过U型卡进行约束,待预应力施加完成后,再对托梁和支撑杆件采取螺栓连接。6.2.3鱼腹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跨度15m以内鱼腹梁宜整体拼装,吊装到腰梁托架上;2跨度大于15m的鱼腹梁,宜在原位拼装;3鱼腹梁安装标高误差控制在±3mm以内,位置误差控制在±5mm以内:4鱼腹梁与托梁之间宜采用U型卡连接;5钢绞线下料应采用机械切割,不得使用气割或火焰切割;6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X=I.2(L-24)式中:Lx钢绞线单根下料长度(m);L鱼腹梁的长度(m):仆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