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DB11T-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 资源ID:637305       资源大小:155.01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T-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目录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1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11、制定标准的必要性12、制定标准的意义3三、主要工作过程4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4K制定标准的原则42、制定标准的依据53、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6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61、主要条款的说明6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72.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国内外研究进展72.1.1、 国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72.1.2、 国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82.2、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12.2.1、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112.2.2、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122.2.3、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142.2.4、 水域丰沛指数评价方法152.2.5、 植被覆盖指数评价方法152.2.6、 土地负荷指数评价方法162.2.7、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172.2.8、 指标一览表182.3、 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72.3.1、 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思路272.3.2、 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282.3.3、 城市建成区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282.3.4、 城市建成区水域丰沛指数评价方法292.3.5、 城市建成区植被覆盖指数评价方法292.3.6、 城市建成区土地负荷指数评价方法292.3.7、 城市建成区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302.3.8、 指标一览表302.4、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7241、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构建思路37242、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382.4.1、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392.4.2、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水域丰沛指数评价方法39245、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植被覆盖指数评价方法392.4.6、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土地负荷指数评价方法392.4.7、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人为干扰指数评价方法392.4.8、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402.4.9、 指标一览表402.5、 重点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472.5.1、 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思路472.5.2、 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492.5.3、 重点生态工程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502.5.4、 重点生态工程水域丰沛指数评价方法512.5.5、 重点生态工程植被覆盖指数评价方法512.5.6、 重点生态工程土地修复指数评价方法512.5.7、 重点生态工程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522.5.8、 指标一览表522.6、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59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59七、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59八、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59九、强制性标准实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62十、实施标准的措施(政策措施虐贯培训腐点示范/监督检查/配套资金等)62十一、其他应说明的事项62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任务来源:为落实中央关于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的要求,以及北京城市总体 规划(2016年-2035年)有关生态环境评价要求,服务于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客 观反映全市、各区以及各专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建立一套 更加反映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实际情况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北京市生态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环境保 护科学研究院。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1、制定标准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 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十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部门要履行好职责,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2020年4月印发的关 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监测评价制度。优 化监测指标项目和评价方法,形成统一标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 合、现状评价与预测预报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生态质量指数、生态环境 质量综合指数等复合型评价指标并试点应用,科学客观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成 效”。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之一。健 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是推进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北京市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北京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 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提高首都生态空间品质。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对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生 态环境评估,针对问题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因此,准确、及时、全面反映北京市生态环 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任务, 是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目标的有力手段,也是对生态环境部门的履职要求, 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抓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支撑。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及变化趋势,原环境保护部于2006年制定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 192-2006),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作为国家和地方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的技术指南。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技术规范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制定了一套大尺度的针对全国各 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该技 术规范自发布以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规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在反映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成效、指导地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体系为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基础。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在国家生态功能区评价考 核、资金奖励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2017年2月,生态环境部等印发关于 加强“十三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通知,自 2017年起,每年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应用于重点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 通过El数值的变化(AEI),落实奖励或扣减标准来分配转移支付资金。2018年,延庆区 和密云区的 EI分别为2. 63和0. 78,并获得相应转移支付资金。北京市自2007年起,每年根据该技术规范开展评价工作,并在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公 报发布各区评价结果,对于掌握首都生态环境状况、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起到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评价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已有评价工作对城市评价精 细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平原区、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特征,更不能全面反映绿地等城 市生态建设成效。第二,评价应用中生态要素权重偏大、环境质量权重偏小,更多体现自 然禀赋,未能充分体现本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变化。第三,实际评价工作中所涉及的数据 存在获取渠道困难、时效滞后、独立性差的问题。数据之间也缺乏关联、系统性不强,± 2地利用分类等指标重复计算较多。而且,每年评价结果对社会发布,在指导生态环境监管 和保护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也亟需构建一套针对超大城市特征,提升评 价精细化水平,更全面反映北京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以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为参考,充分考虑北京市实际状况和生 态管理的需求,建立一套架构清晰、指标科学明确、计算方法可靠并适用于北京市的生态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全面反映北京市自 然区域与城市区域叠加并重的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客观反映北京市及各区的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充分体现北京市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成效。同时构建三个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 标体系,包括城市建成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重点生态工程。以全面反映各 个专题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动态及变化趋势,充分体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以 全面指导各区和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把北京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人居 适宜的现代化国际城市。2、制定标准的意义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是落实中央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 制度的具体举措。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2020年4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建立生态质量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复 合型评价指标并试点应用,科学客观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成效”。构建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是加强生态环境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 因此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对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监管 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是推动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手 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对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和 生态空间开展生态环境评估,针对问题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技术规范通过从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准确、及时、全面反映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是实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目 标的有力手段,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抓手,对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 要意义。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人民群 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通过精细评价北京 市生态环境质量,掌握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全市、各区、建成区、生 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引导和 督促各区各部门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标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以提升人 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三、主要工作过程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酝酿和总体设计从2019年开始,由北京市 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具体组织开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生态环 境监测中心、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讨论和试算工作。2020年4月一2020年7月,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分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进行相关专家咨询和调研,明确各指标的数据来源、计算方法、计算模型以及结果形式等, 形成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初稿)。2020年8月一2020年11月,以2019年为例,开展试算工作,并基于试算结果进一 步修改完善,形成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1、制定标准的原则1)基本原则标准的制定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应当与国家标准相衔接,并全面反映北京市生 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同时也应当考虑各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差异。系统统筹的原则。立足于统筹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思想, 体现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状况的统筹提升。管评结合的原则。将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和评价导向相结合,评价结果直 接应用于管理中,管理成效体现在评价结果上。质量兼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面积等数量指标的同时,充分吸纳融合内在生态属性等 方面的指标。外部监督的原则。立足于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职责,选取指标全部由生态 环境部门自主监测获取。2)指标选取原则a.科学性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都应当具有本学科的特定内涵,能够客观反映生态环境 质量的基本特征。b.综合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一项多指标,多要素的综合性评价工作,系统性综合考虑生态环 境质量是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的重要原则之一。c针对性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包括环境质量、植被 覆盖、水域丰沛、土地负荷和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评价,所选指标应当反映北京市生态 环境质量为主,注重生态建设和管理成效,注重结果导向。d易获取性指标选取应考虑数据源可获取,有利于获取相关指标数据,保证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 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良好的结合。e.可比性北京市各区生态环境本地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评价涉及多方面的指标,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构建时应遵循可比性原则,增强各区评价结果的可 比性。2、制定标准的依据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的规范、标准如下:HJ 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GB 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LY/T 2586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技术规范3、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该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你主要参考了 HJ 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以及其他相 关标准,并充分考虑北京市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和生态管理的需求而制定。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1、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的主要条款包括:第3章术语和定义,给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各一级指标中、英文名称和定义。第4章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给出了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流 程。第5章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给出了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 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各一级指标的评价方法,包括计算权重与计算公式。第6章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给出了北京市城市建成区、生态 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各一级指 标的评价方法,包括计算权重与计算公式。附录A (资料性)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给出了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城市 建成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所 有指标的含义以及数据来源。附录B (规范性)二级指标计算方法,给出了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城市建 成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 二级指标的计算方法。附录C (资料性)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性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给出了北京 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含义。附录D (资料性)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性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给出了 北京市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含义。附录E (资料性)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性指标体系及 指标含义,给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以及 各指标的含义。附录F (资料性)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性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给出了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含义。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2.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国内外研究进展2.1. k国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 的未来,该报告标志着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 西里约热内卢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保 护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日渐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2002年及2008年,美国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先后两次委托海因茨中心编写美国 生态系统状况报告。2009年,由英国国家环保局组织,多个政府部门、学术界、非政府 组织和私营部门机构参与,开展了国家生态系统评价。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人类经济活动对地球资源及环境造成了胁迫。生物多样性 成为维持地球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加坡提出的“新加坡城市多样性指数”于2010年 正式被国际社会采纳。这是首个用于衡量城市、国家级别以下区域或地方政府在保护生物 多样性所做努力的一种评价工具。这个指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城市概况”提供了 城市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分为三大类指标:城市本土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相关生态系 统服务、相关城市治理及管理。具体衡量标准达23项,包括自然地区占城市面积的比例、 消闲及教育服务、淡水服务以及生态多样性等项目。城市可依据其在各项指标的基准,监 测与评估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进展。新加坡指数是一个开拓性的自我评估工具,其 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更好地理解他们可以怎样改进生物多样保护所作的努力;这项指数的 各个指标是衡量经济、社会和环境变量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机制,帮助 城市实现其生物多样性目标,让政策产生积极效果。“新加坡城市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方 法在巴西的库里提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名古 屋及英国的伦敦等三十多个城市等到了一定的应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生态系统与 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小组认为,生物多样性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物多 样性可以使一个城市更加突出,可增强其吸引人才及资金的竞争力,也可以推动生物制药 科研、科技创新以及自然旅游等产业。但是“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只是对城市中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并未对城市其他生态资产如城市蓝绿设施,及环境资源如水、土、气 等进行评估。2012年,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首次对全球40个城市的城 市战略、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城市空间、城市经济等核心领域进行跟踪评估。其中,蓝 皮书对城市生态指标的设计采用了 “以人为本”的立场,充分尊重的实际生活感受,因此 二级指标采用了宜居指数、环境指数和污染指数。宜居指数用于评估工作环境、生活成本、 安全和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设施;环境指数主要用于评估生态和自然环境;污染指数主 要用于评估城市的总体污染,涉及水污染、空气污染,其中空气污染扮演重要角色。评估 结果发现世界城市体系的生态升级程度呈现典型坡度较缓的“金字塔”形,即城市之间的 环境状况差异并不显著,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尤为趋同。城市组群大体上可分为五组。 第一组主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后现代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维也纳、苏黎世、日内 瓦和柏林;第二组城市的指标仍可以达到环境评价最佳的斯德哥尔摩的80%以上,主要为 东京、哥本哈根、法兰克福、慕尼黑等;第三组城市的指标得分仍为最高得分的60%以上, 如多伦多、马德里、首尔等城市;第四组为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最后一组城市多为发 展中大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也包括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联合国于2015年制定的17个全球发展目标,在千年发展目 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 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中,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被列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具体目标明确提出 “到2030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特别关注空气质量;向所有人普遍提供安 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增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力度,提高城市的治 理和管理水平,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已刻不容缓。 2.1.2、国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面对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突出 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 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尤其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前 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内物种生境退化、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恶臭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加 严重,有效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监管的前提和基础。2015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在修订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192-2006)的基础之上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o该 规范参考“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十一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 指标以及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等国家考核指标、生态城市建设指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构建了 “1+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即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和三个专题生态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于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生态功能区、城市以及 自然保护区三个专题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的综 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应用于北京等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面临评价精细程度 不足且不能全面反映绿地等城市生态建设成效的问题。同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特征,该 规范确定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控制和 生态建设四个方面,筛选了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等20个指标用于 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2015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试行), 该导则针对土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局地气象与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4个方向,给出了 29个推荐性评估指标。该导则着重关注了人为影响和政策作用,自然禀赋类的指标占比少 且数据来源部门较多,几乎不涉及遥感监测数据,评价工作较为复杂。值得关注的是,该 导则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创新地将城区类型划分为城市新建区、旧城改建区、棕地更 新区与生态限建区并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可以更为精细地开展评价工作。此外,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还于2017年7月发布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该标准 更侧重城市人为设施建设的评价与考核,仅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领域体现了对环境质 量、生物多样性、绿地、湿地等的关注。2016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编制了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该规划基于对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 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空间建设、人居环境 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安全、资源能源利用和综合保障支撑等6个主要方面, 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30个指标。该指标体系未设置综合计算值,但给出 了每项指标在2020年应达到的标准值,并通过划分“考核项”与“引导项”来区分指标 的重要性。指标体系较全面地考察了自然禀赋、环境质量、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加强了对 公众满意度、宣传教育、环保投资的评价,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类的二级指标中,只涉 及了本地木本植物。2011年-2014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了 “全国生 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调查评估”工作,以摸清全国十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 化趋势,综合评估全国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提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该评估工作下设了“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专题项目,并在该专题下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等7个城市群设置了相应的调查与评估专题。 针对典型城市群和重点城市2000-2010年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生态环境 质量特征与演变、资源环境效率,以及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调查与评估。其 中重点城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利用遥感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及统计数据从城市化强 度、城市景观格局、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胁迫6个方面构建指 标体系。其中生态质量重点考虑城市绿地,对城市绿地的构成和分布进行量化评价,但缺 乏对城市绿地服务的评价,也没有对城市水体、水体岸线进行充分考虑。此外,该指标体 系并未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与评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深圳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深圳 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然而,美丽深圳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态资源家底长期不清、生态环 境问题致因无法科学判定等突出问题。因此,通过开展深圳市生态调查与评估,可以精确 诊断深圳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阐明深圳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理,以助力建 设美丽深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2020年,受深圳市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联合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二针对深圳市建 成区主要开展的调查工作包括城市建成区生态系统精细格局特征与演变、建成区植物调查 和建成区动物调查三个方面。此外,项目通过构建城市生态健康指数(深圳指数)来反映 城市生态健康状况。参考“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审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 效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核算)”和“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先行区指标体系”等,深圳城市生态健康指数按照代谢效率、服务能力、典型问 题三个方面进行细分,以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城市生态系 统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上的指标体系、评估项目从不同角度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构建了对应的指标 体系,尤其国家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以及“全国生态环 境十年变化(2000-2010)调查评估”工作已经在北京得以有效的展开,为北京市生态环 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2.2、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2.1、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反映北京市生态 环境质量本底及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成效。广义的生态环境包括生态与环境,所谓 生态是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所谓环 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因此,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 种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综合,包括生态系统和环境两个部分,即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 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水、土、气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 进行评价,并从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角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对标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目标和空间要求,从优化 生态空间和反映减量发展两个维度,设计指标框架。在优化生态空间上,一是体现以水定 城、以水定都的思想,加强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城共融;二是在保护重要生态空 间的同时,紧密结合城乡结合部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带减量提质增绿、郊野公园建设,体 现生态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成效。在体现减量发展上,重点反映浅山区生态修复与治理、 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城市综合整治并举,以及腾退还绿、疏解建 绿、见缝插绿的工作成效。以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町192-2015)为参考,构建北京市生态环 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构建了一个综合的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 指数和环境负荷指数五个分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这一约束性指标,用于评价区域生态环 境质量状况。以此为参考,基于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实际管理需求,北京市生态环 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将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于全面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本底 特征,以及从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角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并与国 家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对比,对一级指标进行调整。第一,利用环境质量指数代替了环 境污染指数,以评价环境质量本底,并充分展现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导向。第二,水 域丰沛指数中除了水网密度指数之外,增加了自然岸线保有率,同时考虑水资源量丰富程 度和水体岸线保持自然生态属性的程度,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最新要求,突出加大生态系统 保护力度,注重水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导向。第三,植被覆盖指数中除了考虑植被覆盖,增加了对植被质量的考虑,同时提高了数据空间分辨率,更进一步反映首都绿地建设成效。 第四,土地负荷指数中更多强调人工地表而非建设用地,区分了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和人工 地表,客观准确反映土地开发强度,反映城市功能疏解与绿地建设成效。第五,北京市生 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设置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指 标,落实了中央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体现了国际主流方向;直接采用生物多样性调查结 果,更客观真实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同时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受保护区域 面积,落实生态保护最新改革要求。最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即通过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质量(水域 丰沛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指数),形成一个综合 性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四个二级指标的总体架构(图1)。评价内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图1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架构2.2.2、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二O. 30X环境质量指数+0. 20X水域丰沛指数+0. 20X植被覆盖指数+0.1OX (IOO-土地负荷指数)+0.2OX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环境质量指数、水域丰沛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负荷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 的权重分别为:0. 30.0. 20>0. 20,0. 10,0. 20。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I92-2015) 中各指数权重相比,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重点将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从 0.10提升到0.30。对标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环境质量问题依旧严峻,环境 质量目标差距依然很大,提升环境质量指数权重,充分体现了北京市环境质量管理的目标 导向。水资源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重要资源,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 以水定城的要求,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将水域丰沛指数在现有基础上上 调0.05。同时,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北京绿色植被覆盖相对稳定,潜在造林空间有限,因 此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将植被覆盖指数在现有基础之上下调0.05。生 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设定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35,在此基础之上,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剔除了现有指数中重复使用的林地、草地等面积指 数,将权重下调至0.20。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即优+、优、优-、良、一般、较 差和差,见表1。表1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级别优+优优-良一般较差差生态环境 质量指数生态 环境 质量 指数 28075生 态环境 质量指 数V8070 态环境 质量指 数V7555W生 态环境 质量指 数V7035W生 态环境 质量指 数V552OW生 态环境 质量指 数V35生态环 境质量 指数 <20描述植被覆盖高,环境质量优, 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 统稳定。植被覆 盖较 高,环 境质量 良好, 生物多 样性较 丰富。植被覆 盖中等,环 境质量 一般, 生物多 样性一 般水 平。植被覆 盖较 差,环 境质量 较差, 严重干 旱少 雨,物 种较 少。条件较 恶劣, 生态环 境恶 劣。根据评价年份与参考年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 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包括略微变好和略微变差)、明显变化(包括明显变 好和明显变差)、显著变化(包括显著变好和显著变差)。如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 变化的特征,则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根据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状况分为稳定、波动、较大波动和剧烈波动,见表2。表2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级级别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明显变化显著变化生态环境质量 指数变化值的 绝对值绝对值1IW绝对值V33W绝对值V8绝对值28描述生态环境质量 无明显变化。如果变化值为 13,则生态 环境质量略微 变好;如果变 化值为-3-1,则生态环 境质量略微变差。如果变化值为 38,则生态 环境质量明显 变好;如果变 化值为-8-3,则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变差。如果28,则生 态环境质量显 著变好;如果 -8,则生态 环境质量显著 变差。生态环境质量 波动变化级别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 变化稳定波动 生态环境质量 波动变化。较大波动 生态环境质量 呈现较大的波动特征。剧烈波动 生态环境质量 剧烈波动2.2.3、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生活、农业产生的面源 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为活动的破坏,向环境中排 放的污染物质超出了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产生危害的行为。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 染、水体污染等。环境质量是指区域内环境的总体或者某些要素的优劣程度。通过定量评 价环境质量,以体现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从水、土、气三个方面选择指标,形成综合性 的环境质量指数,取代了环境污染负荷指数,强调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导向。环境质量指 数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三个二级指标。大气环 境质量是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的质量优劣程度(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 3095-2012)o根据北京市大气环境特点,PM-仍然是影响北京市大气环境质 量的重要污染物。因此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以PM, s浓度作为大气环境质 量指数的主要计算参数。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空 气质量改善难度增大。北京市坚持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深入 实施“一微克”行动以打赢蓝天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是指水环境

    注意事项

    本文(DB11T-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