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docx
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数字政府体系架构(一)“1345+N”体系框架(二)总体架构四、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保障体系(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二)创新政策制度体系(三)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四)强化安全保障体系五、构建智能集约的基础设施体系(一)强化政务云支撑能力(二)提升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六、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要素体系(一)完善数据管理机制(二)提升数据综合治理能力(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七、构建“平台+大脑”的应用支撑体系(一)业务中台建设(二)应用中台建设(三)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四)一体化支撑使能平台建设八、构建协同高效的业务应用体系(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二)加快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三)推动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四)推动决策指挥“一屏通联”九、以数字政府引领驱动数字建设十、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大财政投入(三)提升数字素养(四)强化考核评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以数字政府建设助推数字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全市一盘棋”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建设,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的数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协同推进、执行有力的“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强化了全市数字政府统筹建设格局。发布了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规划中明确了全市数字政府发展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基本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覆盖。搭建统一的市级政务云,虚拟化资源实现5844vCPU>20435GB内存、491TB容量的计算及存储能力,云资源使用率已达70%,己承载25个业务应用系统,非涉密业务系统上云率达60%。整体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共防护全市25个站点应用,日均拦截外部攻击10余万次,安全防护水平实现三级等保。数据整合共享有序推进。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库建设,编制政务资源目录4668条,挂载目录1962条,其中库表资源(目录)1279条、接口资源(目录)683条。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政务数据目录的工作要求,完成38家单位政务数据调研工作,汇总第二版政务数据目录763条,正在推进全市16个自建系统与市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工作。已汇聚数据4905万条。市级共享平台发布数据开发接口683个,提供数据服务2257万次,累计为6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共享交换总量17785435次。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推进全市政务数据汇聚、治理。积极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生成电子证照种类185个,制作235个部门电子印章372枚,部门覆盖度100%,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共调用电子签章186.9万次,验章63.5万次。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加快自建系统标准化改造。按照省统一要求,推进市社保、市医保、市不动产和市住房公积金4个市本级自建系统完成面向我市政务服务网统一入口、与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业务数据等标准化改造。各自建系统通过跳转方式完成与一体化平台系统对接,实现网办事项“统一受理”。夯实“一体化”平台应用。申请类事项全部“进厅上网”,网上可办率100%o实现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受办分离、平台流转、集成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办理业务138.84万件,其中网上受理134.52万件,网上申请办件比例达到96.89%o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成“一件事一次办”跨部门联办事项梳理,全市534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录入政务服务网。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己建视频监控点位4000余个、人脸识别点位337个,所有前端视频监控已全部接入市视频监控平台,实现所有主要路口、治安复杂区域和人员密集区域全覆盖。完成华夏花园、棉织社区等20个“智安小区”建设,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差、治安问题突出、安保力量不足、物业管理混乱等问题。推进城市管理领域数字化建设,升级城管信息化系统平台,增加21种部件、36种事件,涵盖二级主管部门12个,三级责任部门59个,15.3万个部件。建设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形成具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实现救援现场动态数据及视频数据的信息采集。民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快“辽事通”对接应用,完成全市176项便民服务事项接入“辽事通”,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缴费、静态停车、供暖缴费、学杂费收缴、停车场缴费、港华燃气和辽东水务等“高频便民”事项在手机端办理,“辽事通”事项接入数量、办理类别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省平台实现对接,基本建成市医学影像云虚拟平台,建设智慧养老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高频事项“全市通办”。围绕工程建设、企业开办、准入准营、民生服务等高频政务服务,梳理公布第一批“全市通办”事项清单123项。持续优化审批系统建设,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2022年以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已在线运行了218个项目,办件总量529件,30分钟共享比例88.74%,对应国家标准事项覆盖率95%,竣工验收项目36个。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成市本级706项、县级3031项监管事项编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部门联合抽查检查比例逐年提升,“互联网+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2022年以来,全市共产生“好差评”“一事一评”130.39万条,上传国家平台130.39万条。虽然市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不足,标准规范不够健全,信息化项目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布局,部门专网整合深度不够,共性应用缺乏统一支撑;科学决策体系尚未建立,部门协同程度有待提升,数据壁垒依然存在,数据共享政策通道不畅;创新应用能力不强,跨部门、跨领域的治理场景未能真正落地;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市民和企业对数字政府建设进步的体验不明显,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面临形势数字中国引领数字政府发展新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战略,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数字时代赋予政府职能转变新内涵。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数字技术激活数字政府建设新动能。当前,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体式突破爆发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孕育和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跨界融合,将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不断创新,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为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有效支撑。数字应用加速数字政府新升级。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着力打造“数字践行区”,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数字化发展、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数字应用建设将全面推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等政府履职能力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建成“数字、智造强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治理系统变革和整体重塑,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政府运行新形态,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特色、人民满意的数字政府,提升数字化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数字践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把党中央、省委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精神转化为全市决策部署的行动,为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准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字政府新模式。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将创新视为改革生命线,贯穿于数字政府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建起企业群众与服务事项、政策的桥梁,让便民利民惠民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主旋律。坚持数据赋能。加强数据的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地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助力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坚持系统统筹。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统筹云网环境、数据共享、通用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业务、技术、数据融合发展,实现跨层级、跨县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坚持安全可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工作,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共享、有序开放,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和技术防护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市数字政府“1345+N”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工作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基础设施体系和资源要素体系更加健全,“平台+大脑”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通联”业务应用体系持续优化,政务履职能力数字化实现全覆盖,“上联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协同”的体系化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员线下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比例明显减少,市民与企业获得感显著提高,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为推进数字践行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工作体系保障有力。强化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为驱动的工作体系建设,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模式持续优化。到2025年,政府数字化发展组织管理与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推进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打造数据治理、安全保障、运行管理等重点领域标准化成果,助力政府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到2025年,基本形成稳定、安全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各级电子政务网络优化提速,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100%覆盖。政务云扩容升级,政务应用实现“应上尽上"非涉密信息系统上云率达95%以上。建成可信、可靠、可控的安全体系。数智赋能平台高效运转。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资源要素管理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形成权责明确、协调有力、安全有序、机制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包括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等资源要素体系,及涵盖业务中台、应用中台、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和使能平台等“平台+大脑”的应用支撑体系,持续打造数字“大脑”,赋能政务数字化应用及跨域协同治理场景创新。数字化履职能力提质增效。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及决策指挥“一屏通联”,构建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建立健全多领域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推动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表1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主要指标序号类别主要指标指标释义2022年2025年属性1基础设施云平台整合率各级各部门整合融入全巾政务“一朵云”管理体系的云平台数量占比70%>95%约束性2政务外网接入率财政预算单位接入数量与财政预算单位总数的比值70%90%约束性3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率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数量与网络安全事件的比值90%>95%约束性4数据资源数据编目率按数据应编尽编原则已完成编目的数据比例/80%预期性5数据归集率按数据需求已完成归集的数据比/70%预期例性6数据共享率部门间实现共享的数据类别数量与应共享的数据类别数量的比值70%95%约束性7行政效能“辽政通”用户日活跃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员使用“辽政通”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活跃率/80%约束性8“辽政通”部门覆盖率“辽政通”覆盖的部门履职应用数量与所有部门履职应用数量的比值50%>90%预期性9营商环境便利度(1-100分)涉及市场主体营商办事体制机制性因素条件的综合评价分值70>90约束性10政务服“辽事通”用户日活数全市“辽事通”口均活跃用户数(万名)36预期性11务电子证照用证率使用电子证照行政许可的事项数与行政许可事项总数的比值50%80%预期性12社会治理“一网统管”部门覆盖率“一网统管”覆盖政府部门数与政府部门总数的比值/80%约束性13掌上执法率现场执法应用“辽政通”掌上执法比例60%90%约束性14“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在所有行政检查事项中的占比20%80%约束性三、数字政府体系架构(一)“1345+N”体系框架遵循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改革引领和数据赋能双轮驱动、业务融合和技术应用相互促进,在深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整体打造“1345+N”的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市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1”即一套工作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全市政务组织运行、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的工作保障体系,形成工作运行和推进机制的新局面。“3”即三大核心能力。整合现有数字化资源与能力,形成支撑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平台+大脑”应用支撑体系三大核心能力。“4”即四类业务应用。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的原则,突出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通联”的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等数字化履职能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流程再造,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实现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的大幅提升。“5”即五级纵向贯通。强化数字政府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基于全省全市一体化的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架构逻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分别负责、分级管理,全面推进省市县(区)乡村五级数字政府建设整体协同、融合贯通。“N”即N项重点任务。聚焦数字政府发展目标,围绕工作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制定可执行的工作任务,形成建设重点。(二)总体架构打造上联省、下接市县乡村、横贯各委办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数字化体系,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统筹推进、共建共用。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见图1)由“四横四纵”组成,“四横”包括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四纵”包括组织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体系包括数据资源门户、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支撑体系包括业务中台、应用中台、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使能平台;业务应用体系包括“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通联”。图1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四、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全市数字政府组织运行机制、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等工作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保障能力,有力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市数字政府建设组织架构体系。在数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筹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市营商局(大数据管理局)统筹组织下,依托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图2市数字政府组织架构(二)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完善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深化制度改革,在业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开放等方面制定配套制度,做好已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落实与衔接。探索数据确权立法,界定公共数据权属,对数据开放、数据运营、数据授权、第三方开发利用等进行统一规范,制定数据监督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鼓励支撑与数字政府发展相适应的数字生态建设和发展,联合优质数字政府领域生态企业,推动构建数字政府应用产业环境和应用市场。(三)健全标准规范体系依据现行国家、省数字政府相关标准规范,健全市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要求,统筹协调处理标准规范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的应用实施。加强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的宣贯与推广实施,充分利用会议、论坛、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数据管理、政务服务、项目管理等领域标准规范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各部门对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的认知,促进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的推广和实施。(四)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法规制度要求,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强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切实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安全防线。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按照法定职责分工,各县(区)各部门统筹做好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和保密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监管,建设统一的商用密码保护系统,切实防范政务数据篡改、泄露和滥用。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落实安全制度要求。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评测、非涉密信息化项目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电子认证、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等制度。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加强重点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对党政机关、大数据中心、云服务提供商等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应问责机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密监测预警和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的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和密码应用检查,提升数字政府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水平。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有效手段,建立动态监测、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数字政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升全市数字政府领域“云、网、终端、数据、应用”等防护水平。增强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国家平台联动对接、信息共享。扩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范围,加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聚焦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强化安全监测、漏洞扫描、安全加固等主动防控能力。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实战化、常态化的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覆盖数字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安全防护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安全可控水平。强化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安全可控水平。积极推进符合国家要求的密码应用。开展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对算法的审核、运用、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措施。开展国产化产品应用示范,扩大国产化的政务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使用范围,推进全区政务信息系统适配开发、改造与迁移。五、构建智能集约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政务网,全面加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核心资源供给能力、配置能力和监管能力,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数字政府建设的支撑能力。(一)强化政务云支撑能力打造全市政务“一朵云”。统筹全市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配置需求,加快政务云中心服务器、存储设备、虚拟化软件、安全配套设备等软硬件设施扩容升级,提升政务云承载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能力,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需求,实现政务云资源统筹建设、互联互通、集约共享。提升云管理能力。优化政务云管平台功能,推动政务云“统一门户、统一云管、统一监控、统一运维”,实现和规范全市云资源统一调度和动态管理。完善政务云应急保障机制和容灾备份能力,确保政务云稳定安全可靠。加快推进已建、在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新建、改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直接在政务云平台部署。(二)提升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加强政务网络安全监管,推进各级电子政务网络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建成电子政务外网“一张网”,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100%覆盖。加快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优化改造,增强电子政务外网带宽资源,推动骨干网络升级扩容,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加大政务网络整合力度。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将各有关单位非涉密业务专网有序整合至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推进电子政务内网拓展建设,完善政务内网安全监管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将各有关单位涉密业务专网整合至全市电子政务内网。专栏1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升级专项行动政务云扩容升级工程。升级基础设施服务,政务云存储、计算资源2一政务云平台,实现云平台集中管理,面向全市提供云计算、云存储、i政务网络整合提升工程。升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政务信息网网络核4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带宽。加强网络运行监测、智能分析、安全态势显成全市电子政务应用一张网,实现政务网络全连接全覆盖。六、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要素体系充分整合现有政务数据资源和平台系统,重点从数据管理机制、数据综合治理、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组织推进全市开放共享的资源要素体系。(一)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成立市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统筹全市数据管理工作,完善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力、安全有序的全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管理新发展格局。强化政府部门数据管理职责,明确管理机构及联络人员,负责编制部门数据共享目录、需求目录、开放目录、责任清单及数据管理工作。健全数据回流机制赋能基层。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制定政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提升数据综合治理能力强化数据资源汇聚治理。建设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汇聚治理、分析挖掘和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对各类数据库实行规范管理,完善人口、法人、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以应用为导向,建设投资、交通、旅游、能源等市情主题数据库;强化部门内部数据整合,建设疫情防控、经济运行监测、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营商环境等专题数据库,为政府辅助决策和协同应用提供一体化数据支撑。深化数据资源高效共享。进一步完善市直横向互联,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纵向贯通的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形成全量编目、规范编目、及时更新的数据资源目录库,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有序流通。以应用为牵引,推进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统采共用”,坚持“一数一源”、多元校核,实现多源数据规范整合,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益。完善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深度对接省级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的双向共享,统一受理数据共享交换需求并提供服务,实现数据资源高效率配置、高质量供给。专栏2数据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统筹全市各类数据资源,实现数据治理、善人口、法人、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月数据库,建设疫情防控、经济运行监测、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营商环境及时,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提供一体化数据支撑。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遵照资源清晰、质量可控、共享规范白交换平台。规范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立权责事项,形成跨层级、跨音政府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推进市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建设,按照省大数据管理部门、省网信部门制定的目录体系、资源标准体系及开放规则,推进全市公共数据目录编制、维护以及明确数据的范围、内容、格式、共享开放要求、变化周期等,规范数据资源检索、获取、推送方式,运用身份认证授权、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开放有序、可控、规范。优先开放公安、社保、养老、医疗、环境保护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的政务数据,重点支撑普惠金融、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行业应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营造有效供给、有序开发利用的良好生态。专栏3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提升专项行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完善数据开放共号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完善数据注册、集中发布、便捷检索、资源开发利用。七、构建“平台+大脑”的应用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全市数字化共性应用建设,推动业务应用的共建共享,为各级各部门和各类系统提供通用业务应用、公共组件工具、知识资源服务和使能平台等重点共性应用支撑,不断完善和强化我市数字政府共性应用供给和服务能力,推进数字“大脑”建设。(一)业务中台建设统筹建设业务中台门户、智能推荐中心、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章、信用信息、资质审核、非税支付、电子文件、电子票据、公共支付等业务协同支撑服务,完善业务中台服务清单,聚焦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服务事项,强化政务业务支撑能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助力“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强化全市业务中台推广应用力度,为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提供服务能力共性支撑,避免重复建设。以线上线下融合协同为目标,编制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清单、功能清单规范模板,明确要素内容,制定要素标准,精准实施开发工作,缩短建设周期,节约建设成本,满足业务能力沉淀、流程再造、服务复用的需要,解决重复建设、改革推进慢、数据共享成本高等问题。专栏4业务中台建设专项行动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普及应用。加快电子印章在政务办公、政企办溥用。推动企业电子证照在企业登记、经营、投资和工程建设等服务事项4障、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等。确保政府数据报送安全可信,切实解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基于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库,辅以人脸刈政务流程,建设全市政务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自然人、法人与政全网可信、全市通办。完善统一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信用报告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作用,建立信用信息监管机制。(二)应用中台建设基于省级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和统一规范,建设市级应用中台,提供应用流程的配置与生成,以及业务组件的灵活适配,实现业务系统的快速迭代及运维。加快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及全市数字政府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多领域、多系统、多版本兼容贯通,提升业务系统弹性伸缩、协同管理、跨平台互通能力。利用应用中台组件能力,增强跨域支撑能力。持续推进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应用支撑创新,完善审批部门之间协作,进一步精简前置要件,完善跨部门要件互信互认,统一完善办事指南,以事项为单位整合办事流程,实现跨部门事项办理的有序流转和同步进行;推动审批服务由条块式向集成并联式深度融合,全面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综合窗口”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各类事项、服务标准、政务数据等要素的标准统一、渠道的融合互补、流程及前台后台的无缝衔接。专栏5应用中台建设专项行动应用中台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E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协作的集成化环加控,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为特定用户装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不同用户可以浏览到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目(三)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市政务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形成市级政务知识资源库,构建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市级政务知识资源库支撑政务网环境中政务知识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知识资源开发与利用服务、知识融合服务、数据与知识及模型混合驱动的人工智能服务,支撑政府工作需求。知识资源服务平台面向政府、公众、企业,融合多领域、多业务的知识,提供便捷的知识获取、管理以及服务功能,实现细粒度的知识支撑,提升基于通用模型算法的智能化支持能力。知识资源服务平台支撑政府工作过程管理和决策统计,服务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助力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培育建设营商环境。知识资源共享和知识资源服务要保证信息即时性、数据持久性、操作便利性、控制稳定性、服务高效性。结合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研究机构、高端人才、科技成果等管理与服务要素,构建大规模实体要素之间的知识网络图谱,形成立体全景科技态势感知服务能力。专栏6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政务知识资源库建设。以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为顶层设计,构建夕识资源库,按照“先入库,后使用”原则,对来自不同政府网站集约化斗一元数据、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管理、统一调用、统一监管。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以实际需求为由手段,以精准对接为方向,以公益化服务为责任、以市场化运营为保障,数字资源、科技信息服务于一体,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多层次、立体4(四)一体化支撑使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支撑使能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视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李生平台、时空地理信息等使能平台,打破平台、应用、网络形态和地域边界,打通业务流,集成应用簇,连接各种类型的数据和服务,使能业务快速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提升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实现了数据分析、全面感知、风险预警、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监督督查。通过一体化大数据基座、高新技术使能创新等交互应用支撑,促进全市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助推营商环境改善提升、推动惠民服务智慧普惠,助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栏7一体化支撑使能平台建设专项行动建设一体化支撑使能平台,包括视频融合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大娄生平台、时空地理信息平台等。视频融合平台建设。提供二、三维场景下的视频快速整合调度能力,源的可视化展示及综合监控管理。围绕“汇聚、融合、赋能”,提供视坦部门的感知融合智能服务需求。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赋能、算法赋能和应用赋能,助力城Tt合治理、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多类应用场景智能采集事件识别隐患,充分满城市治理效率。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的清洗、加工、处理,进行数据治理,9支撑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等,并实现政务数据笠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物联网平台建设。全面梳理物联网感知基础设施,推进全市统一的形物联网数据统一接入,集中接入住建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以及企业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部署的感知设施,扩大城Tt的信息交互,有效支撑重点领域物联数据的智慧化应用。区块链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加密算法,为跨机型部门可授权相关方访问数据,并对数据调用行为进行记录,对数据或隐禾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提供可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数字享生平台建设。以GIS+BIM+IoT为城市信息基数,映射真实城方有机综合体,实现智慧统筹、规划、监控、协调城市的公共服务、经济必时空地理信息平台。以地理实体数据为核心和载体,融合多源异构个信息服务、大数据挖掘和地理智能分析应用等手段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交乡同一时空基础下的规划、布局、分析和决策。八、构建协同高效的业务应用体系突破层级间、部门间、业务间的条块分割界限,以数字赋能倒逼改革,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政务服务能力,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法治体系等六大领域,针对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加快实现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围绕党建、办公、机关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为全市各县(区)各部门提供集约高效的平台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推动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强化跨部门、跨领域系统通联和数据融合,构建场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数字界面,实现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决策指挥“一屏通联”。(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拓展教育、医疗、民政、金融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 .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全程数据化,完成业务系统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深度对接,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加速线上“全程网办”,线下“一窗通办”,单一事项和热点“一件事”实现“只提交一次”,重点围绕公安、民政、社保、教育、卫生健康、自然资源等办事证件证明材料,通过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流程优化、一网通办等方式,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深入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提升企业群众“好差评”参与率和感受度。专栏8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升级政务服务网;完善综合受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