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党的大会精神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docx
-
资源ID:643795
资源大小:21.5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深刻领会党的大会精神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docx
深刻领会党的大会精神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一次重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深入阐释了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在内的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任务,特别是对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怎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关键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坐标上的一次重大会议。一、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意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直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历届大会报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治国理政经验的高度总结,更是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前进发展的科学判断。党的二十大正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所召开的关键性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具有时代意义的政治纲领,更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重要文献。从政治意义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的理解把握更加深刻科学。大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加明确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指明了中国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牢牢扭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开创性的认识,不仅打破了西方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和模式,同时更加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为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从理论意义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重要的理论文献,特别是在如何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上作出了深刻阐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报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要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问题出发,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具体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客观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发展实践,牢牢抓住“六个坚持”,才能够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进而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行,让中国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类文明新高度。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发展的办法和成功的方向,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执政兴邦的“密码”。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发展理念,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旷世奇迹。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始终不变的思想根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必将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支撑。二、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践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都在其指导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胜利,中国也是其中之一。马克思主义始终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清中国的命运,推翻敌人的压迫和统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让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找到了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一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成就解决了最大规模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同时也是在中国的不断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升华的产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坚持”,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如何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论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方法论、实践观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必然在兼顾其他国家现代化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阐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成果。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在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产物,更是科学理论与现实条件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原理“现代化”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践的发展模式总称,其发展路径也绝不是仅有“西方式的现代化”一种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文献中对“现代化”的直接讨论虽然甚少,但他们都非常关注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深入分析解释了“现代化过程不是唯一性、普适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旨在维护其统治地位,现代化成果也必然被资产阶级所独享。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则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真理性的特点,即使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论呈“水火不容”之势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同时,他们同样认可资本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强调的“普世发展模式”和“唯一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理论关键在于实践,是针对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具体问题的具体实践,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绝对不是套用所谓的“公式”所实现的,恰恰相反是立足国家社会现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具体发展和探索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中国式现代进一步细化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这些治党治国理念更蕴含着丰富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看,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谈,中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稳步提升也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相比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更加突显,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就能够发现其优越性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是从解决“从无到有”转变为进一步完善“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物质需求日趋满足的中国人民,更加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也同步从“发展”这个阶段性任务,逐步调整升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一直向符合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行,也正是缘于这一清晰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高度重视社会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强调到达一定程度的现代化,社会才可能实现全面进步。而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也必然会出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只有解决彼此间发展不匹配问题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式的现代化所突出的中国特色则具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特点,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样的战略和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无法脱离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同样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也无法离开中国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找突破并与之相互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环境,而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困境以及应对外部世界带来的难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以全球为视野发挥主体作用,倡导全球治理观,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下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人类发展的积极贡献。同志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以往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判断。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从实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选择。经验做法:突出“抓乡促村”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县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围绕明责定责、扩权赋能、强筋壮骨三要素,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强力推进抓乡促村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明责定责,做到“抓”有方向。打造县级“新引擎”。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将“抓乡促村”细化为32项具体任务、IOo条推进措施,纳入基层党建绩效管理,作为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职责任务指导目录,明确县委书记履行职责事项7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职责事项5项、村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事项4项,构建起“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制定乡级“责任单”。根据“抓村必先抓乡、强村必先强乡”工作思路,严格落实乡镇党委工作运行规则,健全人岗相适班子成员分工机制和报备制度,规范细化“三重一大”事项,重点对乡镇党委议事决策的范围、程序和责任追究等进行细化明确,确保乡镇党委知规懂规、依规运行。画好村级“规划图”。以实施村常职干部“三诺三评双结合”任期目标管理机制为统揽,由村党组织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经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服务等5个方面,按照每月、每季度、每年、每五年为时间节点,明确村级“五大振兴”目标任务,量化村集体经济增长率、回引培育优秀农民工人数、组织群众文体活动次数等27小项振兴目标,确保干有方向、比有目标。扩权赋能,做到“促”有措施。权力下放添活力。健全县委统筹、乡村配合、部门协同机制,制定下放乡镇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办法,按照基础权力共同定、特色权力乡镇定、权力边界依法定的原则,“两上两下”优先下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权力事项43项,明确62个领域乡镇承担主体责任、47个领域乡镇承担配合责任,同步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制度,让乡村“腰杆”更硬、底气更足。机构下沉聚合力。完善乡镇机构分级管、派驻机构属地管、同类机构统一管的管理体系,一类乡镇保留“九办五中心”、三类乡镇保留“七办四中心”,基层组织架构总体一致、上下贯通;针对派驻机构“管得住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住”问题,赋予乡镇日常管理权、任免建议权、考核决定权;构建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2129名村(社区)常职干部全部担任民事代办员,群众不出镇就能办成事。编制下调挖潜力。出台行政编制动态管理办法,严格“领导职数对应编制+基本编制+机动编制”管理模式,推动乡镇行政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各乡镇纳入“动态编制池”编制达30%。探索“县管乡用”“县管校用”机制,水利、广电等4个领域、67个派驻站所、354名编制一沉到底,与乡镇事业编制整合使用,177所乡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一核定到督学责任区。强筋壮骨,做到“创”有成效。坚持强村先强镇。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十项措施,重点提拔35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干部担任乡镇领导干部,从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34名优秀人才到乡镇任职,33个乡镇“五方面人员”全覆盖配备。目前,乡镇领导班子中具有专业素养干部、本科及以上学历干部占比分别提升至30.2%、83.8%o坚持富民先富村。健全“村呼乡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乡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乡村,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乡村,仅2022年全县就有58.09%的中央衔接资金1117万元、52.46%的省级衔接资金7700余万元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启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拟用3年时间“跳起摸高”,实现全县279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占比72.85%。坚持减压先鼓劲。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控制“一票否决”事项,探索根据不同类型乡村特点实行差异化考核,分类制定乡镇干部考核评价和村(社区)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增强考核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落实公务员、事业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向乡镇倾斜和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等要求,为乡村干部晋升拓展空间,推动基层干部愿意留在乡村、扎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