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信”说开来.docx
由“信”说开来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力量之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笔者试从字源、词源入手,挖掘“信”及其所组构词语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阐发传统道德在深化信仰教育、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信心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说文解字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们,古文从言省。去,古文信。”“信”是会意字,由“人”、由“言”会意,表示人言可信。本义指言语真实。老子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是此义。泛指诚实、有信用,如诚信、守信、威信等。又引申指某种动作或状态真实,如:他反映的情况是可信的。由真实引申指信任、相信,如信心、信念、信服等;由相信引申指程度更深地信仰、信奉,如信教、信徒等。此外,“信”还有两种写法,即“人”“口”会意的“伯”和“言”“心”会意的“懿”,造字的理据跟“信”是一致的。追溯“信”的造字初衷和引申线索,可以了解中华先民对人言可信的期望,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言必信、行必果”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可见一斑。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倡导“敬事而信”“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观点。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一种做人的反思和内省。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诚信、信用、信誉对于做事、从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自己拥有善德称为“信”。后世发展孔孟学说,形成了传统诚信思想。这些思想和理念,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散发着永不褪色的人性光辉。谈了“信”,再看由“信”组构的词语。词义跟所组字的字义密切相关,“信”的基本义是诚实、有信用,由“信”组构的词语大多集中在精神、意识、道德层面。首先谈“信仰”。“信仰”是由“信”和“仰”组构的并列型复合词,融合了二字的意义,其中“信”作相信讲,“仰”作敬慕讲。“信仰”一词较早见于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这里的“信仰”作为动词,指对佛教非常相信和尊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仰”也表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作为名词讲,指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如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坚定性、正确性,对一个人、一个政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927年4月,是什么让年仅38岁的李大钊从容走向绞刑架?因为他心中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革命信仰,这就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再谈“信念”。“信念”是由“信”和“念”组构的偏正型复合词,指一种确信的念头。说文解字心部:“念,常思也。从心,今声。”念是形声字,“心”作形旁,表示心理;“今”作声旁,表示读音。“念”本义指长久思念。由思念引申指想法、念头。所以,“信念”所指的念头是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是一种对理想目标的热切向往。现代汉语词典将其作为名词解释,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如坚定信念、必胜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此后的一百多年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信念不动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后谈谈“信心”。“信心”是由“信”和“心”组构的偏正型复合词,指一种相信的心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作为名词解释,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如满怀信心、信心百倍。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这就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阵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新时代的历史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信心、信念、信仰虽词义有别、各有侧重,但三者不断递进、逐步升华,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说,信心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那么,信念就是我们砥砺奋斗的精神支撑,信仰就是指引我们勇毅前行的灵魂导师。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要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就能在风雨来袭时,保持清醒、站稳立场、把准方向,有底气、有能力、有智慧战胜新征程上的各种风险考验、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