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典型交流材料.docx
党的十九大要求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功能型党支部指根据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和党建资源的分布特点,通过科学整合基层党组织资源,依托不同类型、形式和功能的“两新”组织和群众性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党支部。随着新时代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功能型党支部作为符合新时代党建工作发展要求的设置模式,是对传统党建模式的有益补充,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要求。依据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分类,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功能型党支部,是完善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体系、推动高校党建由“组织覆盖”向“功能提升”深入发展、服务整体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的作用功能型党支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新型设置形式,其不转接组织关系、不发展党员、不收缴党费,但履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职能。高校功能型党支部以“小型、灵活、多样”的特点有效解决了支部凝聚力不强,支部建设力不足和支部战斗力不够的问题,夯实了基层党建的基础。1 .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能有效增强党支部凝聚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个别党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等问题突出,支部凝聚力不强,党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标准要求差距增大。弹性学分制背景下传统的行政设置较为单一,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多以地缘为主。新时代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应能够较好地适应党组织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根据高校的学科发展要求、功能职位分类、专业培养方案等有效设置师生党组织类型,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的关键点。而功能型党支部突出以业缘、趣缘和志缘为划分标准,其设置既是解决传统的党组织活动形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矛盾的创新之举,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延伸的有力之举,打破了条块分割和以地域为单位组建的党组织形式,有效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2 .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能充分激发党支部建设活力。目前,传统的支部设置形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各级党建组织建设力不均,主要表现在国家层面对功能型党支部的设置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上位法缺位;高校层面缺乏统一指导文件及规定,致使党支部在设置和运行上的标准不一;支部层面工作制度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部建设活力。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设置能够充分发挥党建组织的育人成效。随着组织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从国家层面看,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探索不同形式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是历史发展所需。从高校层面看,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构建强化了组织育人的理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从支部层面看,功能型党支部打破了传统以学生班级、年级和专业,教师以院系的行政结构划分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服务师生能力水平、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党建文化建设。3 .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能有效提升党支部战斗力。当前,党支部建设的普遍功能、专项功能、特殊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支部战斗力的提升。首先,党支部的普遍功能匮乏。传统方式设置的党支部组织生活方式较为单一,较多局限于发展党员和收缴党费,在高校整体发展、服务师生等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在现有的组织管理模式下,高年级学生流动党员或外出访学教师的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较难开展。其次,党支部的专项功能疲乏。“党建+业务”的融合不够深入,致使党支部出现党建能力不足的问题。再次,党支部的特殊功能缺乏。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不充分。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设置不仅具有普遍功能,还被赋予了专项功能,与实体党支部相区别其具有“小型、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成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功能型党支部根据现有党组织的不同类别、形式和功能进行再分配、再组合、再优化,促使党员活动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党组织设置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有效化解了流动党员组织生活难落实、党员活动难开展、党员作用难发挥的三难局面,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建设途径传统的高校设置模式多以单纯嵌入式为主,因此,如何根据高校的学科发展要求、功能职位分类、专业培养方案等有效设置师生党组织类型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的关键点。1.适应“大”“中”“微”环境发展,提升政治引领力。首先,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要适应大环境发展。高校党委应审时度势在政策上予以协调指导,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发展定位,鼓励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突破传统地缘,突出以业缘、趣缘和志缘为主的设置方式。在支部设置上,建议按功能分类,以“缘”为主,在名称设置、特设、功能或直接署名上加强设置指导。例如,在学生宿舍区和教师住宅区突出以地缘为主,学生会特设党支部突出以业缘为主,学生社团特设党支部突出以趣缘为主。其次,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要适应中环境发展。院系党委(总支)根据功能发展予以调整设置不同类别、形式和功能的“功能型”党组织,将类型相同、经历相似和能力相近的党员编制成一个党支部设置,以实现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和活动管理。在院系党委(总支)的设置指导层面,可以将学院各支部按照侧重点进行分类打造,在教学系部层面,着力打造“党建+业务”型党支部;在实验中心层面,打造科技文化竞赛型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可以打破按年级划分的传统方式标准,按照研究生指导老师所属科研基地划分进行归属,着力打造学术科研型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可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型党支部。再次,高校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要适应小环境发展。基层党支部应根据功能定位主动创新,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面。功能型党支部与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和流动党支部在设置时间、设置形式上都有相似性与不同性,可以形成实体党支部与功能型党支部互动互补的态势,从而提升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2 .依据法律与工作实际,设置管理高校功能型党支部,激活组织育人力。首先,各高校党委应依据现有法律规定,积极探索党支部设置新形式。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支部的设置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形式。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学生会、社团、住宅园区等有3名以上师生党员,即可在不转入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设置功能型党支部。其次,各高校党委应根据工作实际对功能型党支部进行功能分类。科学设置功能型党支部,以地缘、业缘、趣缘为纽带关系组建新型党支部。党支部名称的设置可以是X功能型党支部、X特设党组织。高校应依据师生党员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组建党支部,推动党建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深入。在党支部功能分类指导上,-是按需设岗定责,在因为共同兴趣爱好而建立的社团类党支部建立共性党支部,在学院实验中心或教学团队等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较为迥异的团队中建立个性党支部。二是自愿设岗定责,将岗位名称、职责向党员公布,党员根据个人所能、群众所需,采取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申报岗位。三是带动师生定责,以岗位为平台,以特长党员为骨干,以“双带头人”带动和吸引具有相同特长的师生组建各类团队。再次,各高校党委应从严从实抓好功能型党支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功能型党支部虽然不履行转接组织关系、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职能,但依旧要分担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职能。各功能型党支部应坚持党的领导、抓好政治工作、突出凝聚共识、抓严作风建设、培育支部党建工作品牌。3 .注重“普遍”“专项”“特殊”功能引导,增强党务工作力。首先,注重普遍功能引导,提升功能型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三会一课”实效,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员教育实效。功能型党支部中的党员需要参加其组织关系所属支部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活动,并将参加情况向所属功能型党支部报备。功能型党支部在保证原党支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重大科研项目或临时的项目组设置临时党支部,由院系党委(总支)进行指导统筹,联创联建党建平台和项目,打造功能型党支部联合体。在新设置的功能型党支部管理下,要多点开展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组建党支部要注重团队融合,真正做到党组织与学术组织间的融合,有效增强功能型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其次,注重专项功能引导,找准党组织设置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寻找“党建+业务能力”的融合点。鼓励基层党组织发扬首创精神,开展“党建+教学”“党建+就业”“党建+课程思政”的“党建+”系列专项功能型活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校科研学术团队是高校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主要场域,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单一学科在解决重大科研问题时会面临诸多新的困境。同时,科研团队流动性强,党组织的覆盖难度大,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业缘型党支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交叉境遇下高校党建的发展模式困境。再次,注重特殊功能引导,提升高校功能型党支部的党务工作能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已经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党员活动也应逐步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依据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组建党支部,推动高校党建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深入发展是基层党组织向纵深发展的功能延伸。部分高校党委通过在教师住宅区、学生住宿楼栋内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功能型党支部在服务师生、凝聚师生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