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论文.docx
-
资源ID:646353
资源大小:21.4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论文.docx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建议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出现认知理念、价值导向、实践方法方面的问题。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中小学德育发展;融合体育精神,拓宽德育实施途径;价值导向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协作创建德育环境等教育建议,为当前中小学德育提供指导。关键词:双减;德育;问题;教育建议引言:本文立足“大德育”观视角,认为德育内容涵盖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法纪教育五个方面【1】。遵循教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品德形成规律、对学生进行知善与行善的教育【2】。就“双减”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主阵地功能提出三点浅见。一、“双减”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的内涵新时期的德育目的旨在培育学生道德核心素养,使其日常行为符合社会及个体发展需求,保障学校教学顺利进行。“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3】借助一系列措施,夯实全面育人理念,将学校教育拉回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强国的国策的轨道,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4】1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中小学德育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性规律的教育,遵守“双减”政策中“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工作原则。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人格发展是有阶段之分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发展任务。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出现失误,将会对个体的终生发展埋下障碍。德育在中小学校环境中,不但关注学生德育的阶段性与长期性,而且引导学生养成和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德育素养。【5】2 .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中小学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按照“双减”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工作要求。学生对生活情境的真实身体感受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积极、主动的劳动情感体验源自于具体情境和身体感知。利用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进行德育,进一步拓宽中小学德育的领域与实践范围。这在保障中小学德育灵验性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化的德育概念做到“知行合一”。3 .关注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中小学德育是关注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刚入学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养成教育的力度与关注度。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受限于书本内容,应挖掘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社会热点和焦点,明晰所有德育活动最终体现在学生行为习惯上,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举止,及时调整与反思习惯养成的策略。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双减”政策的号召,结合学校具体校情和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将德育建设通过认知理念、价值导向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落实。1.认知理念层面的问题若一个人在认知层面出现问题,必将会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负面反馈。只有正确的认知理念表现出来的正反馈才能确保中小学生德育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多方位发展。(1)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不准。目前,部分中小学不重视德育教学计划,生搬硬套,缺乏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及时反思、加以改进。德育教育教学资源获取路径较单一,各个学段中出现重复性学习同质化德育内容。(2)中小学德育和各个学科间的缺乏有效联系。一方面,没有把“体育强国”理念融入中小学德育,体育精神的德育意义与价值尚未完全被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学科教学对德育渗透程度有待提升。中小学德育不应仅局限在德育教师的课堂内,应发动一切德育力量和资源,依靠“全学科、全员育人”。(3)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促使人们在全球范围的交流十分便捷,当然人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却忽视了网络对受众群体精神生活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诱让人们冲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例如,明星艺人偷税漏税,网红为增加流量弄虚作假博人眼球,商家为获取巨额利润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冲击着人们的认知理念。2 .价值导向层面的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既可以统领中小学德育在“双减”前提下的全局,又能引领德育计划的制订,甄选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规避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误导。(1)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当今,国际上,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快速发展,各个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渐激烈。国外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彻底改变了传统德育的社会存在基础和价值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均趋向多元化,个体的价值观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与多元价值观致使人们产生了理想信念和心理困扰危机,逐渐陷于困惑与无助当中。(2)急功近利思想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顺势而生的功利主义思想,给学校德育工作设置了障碍。如,重视智育忽略德育、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唯分数至上等。在中小学德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必要且紧迫。(3)道德完美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自古,“师道尊严”被奉为真理。教师承担着为人师表的职责,促使其产生道德完美主义思想,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轨,最终道德追求成为空中楼阁。3 .实践方法层面的问题国家实行“双减”政策目的不在“减量减质”,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减少,为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德育实践,如何巧用这样好的机遇,当务之急是要剖析中小学德育在实践方法层面出现了哪些问题。德育管理模式缺少科学体系。侧重于智育“分数”的追求,致使德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没有科学的德育团队,尚未融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理念,欠缺系统的引领与规划。如,“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之后,节约出的课外时间没能与德育衔接,浪费了时间和机遇。德育方法形式大于内容。德育内容的实施依赖德育方法,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一些教师过分渴求形式上革新,却忽略了德育的初心。比如,最近受追捧的“智慧课堂”为德育提供更多选择,可多媒体多数是摆设。德育环境缺乏有效联结。“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校之后,节余出来的课后时间全部属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也可以营造更优质的德育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校德育环境的承受力,也可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因材施教。三、“双减”背景下解决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教育建议学校教育应构建科学教育体系为统领,坚持党建引领、教学夯实基础、课程教学立意、实践活动铸魂、安全护盾,推进中小学德育建设。1.坚持党的领导,助力中小学德育发展发挥各中小学党总支的领导作用,围绕“政治思想建设、组织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全面引领中小学德育发展。6】(1)强化理论学习。认真研读党和国家发布的各项教育新政策和新文件,通过线下开展“学、思、践、悟”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学习强化理论素养,了解教育政策方针,聚集力量有的放矢。(2)夯实师德素养。首要任务是保障中小学德育教师能够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譬如,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系列主题活动,将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具体量化,营建积极、健康、活力、向上的教师德育生态环境。(3)进行红色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质德育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7】通过观看红色系列电影,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著作,唱红色歌曲,参观党史馆、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将革命老战士请进校园来等活动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与形式,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2 .融合体育精神,拓宽德育途径“双减”政策腾出更多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收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小学德育应结合我国体育发展水平,将运动员和体育明星请进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大型体育赛事,收听名人专访,对体育精神有清楚的认知,明白体育强国的意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例如,邀请国家速滑冠军沈翔宇到亳州市体育馆给喜爱轮滑的学生进行冠军签名活动。(1)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重在发挥德育学科课堂作用,促进德育学科与学科德育形成德育合力。通过广泛且深入的调研活动,实施地方特色德育课程。例如,巧用亳州历史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2)建设体育强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融合体育精神,为当前的课堂德育创造更多教育机会,也为今后德育课程改革探索出新路径。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理念融合到中小学德育,既强学生精神又强起体魄,为国家体育事业储备后备力量。(3)打造德育文化。利用校园润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熏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德育活动的趣味性。德育文化塑造灵魂,具体实施细节可展开各种的德育活动,营造校园德育文化。例如,在学校醒目位置张贴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布置德育主题的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站固定时段推送相关文章。3 .正确价值导向,协调德育环境面对“双减”政策下的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应着眼当下、开创未来,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新的德育途径,做好长期系统规划。(1)人往高处走的本能选择。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的高处指的是道德的高处,是说人们本能的选择向道德修养水平高的人靠近,德育榜样在发挥示范作用。正如,当今学生对偶像的崇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人可以作为偶像,那些有家国情怀的人,那些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脚踏实地认真生活的人。(2)多元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念应学会甄选与利用,既能拿来也能扬弃,革故鼎新、为我所用。(3)协调德育环境。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包括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多方环境。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不仅重视校园德育“小课堂”,又要依靠社会德育“大课堂”。比如,在课后延迟服务时间段内,避免学校独挑大梁,应调动多种力量齐心协力,合力提高常规教学后的德育效果。总之,身为教育工作者做好典范,协调多方德育力量,引导学生知善、行善,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家国情怀,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1德育新论M.鲁洁,王逢贤.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89-902傅佩荣四书心得M.傅佩荣,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1-22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4 4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5关注细节,创新发展一一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的突破口J.高泽文.学周刊.2022(23)6“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突破路径J.韦蓉.科教文汇.2022(12)7J.张海南.大学.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