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宋代女词人作品中的节日意象.docx

    • 资源ID:649434       资源大小:47.0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宋代女词人作品中的节日意象.docx

    宋代女词人作品中的节日内容摘要:宋代节日意象研究是近年来宋词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女词人以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为背景,将意象与节日相结合,真实再现了宋代节庆生活的俚俗风貌,是宋代民俗文化的折射。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节日意象的研究L方面是对宋代女性生活情调和精神审美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宋代词作文化的管窥。关键词:宋代女性词人节日词作意象宋代节日词,即两宋时期出现的以节日或节气为表现对象并以各层面内容为表现主题的词作。通过对全宋词中作品的文本解读及量化分析,统计可得宋代节日词共2058首,草堂诗馀后集中以“节序”为分类标准,列出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十类节日词作1,宋代女词人存世的这类词作中比较著名的有十几首,这些女性在抒写自我的时候,常常借助节日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情怀,在节日描写之下,或思亲怀人,表达相思之苦,或所嫁非人,抒发薄命之恨,或赞美自然、展示热爱生活的情怀。较为客观地说,以南波为界的话,李清照之前的节日词创作多达1500余首,约占宋代节日词创作的四分之三。因此对于宋代女词人全部节日词的统计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尽管无法完全量化统计,但对节日词创作贡献较为突出的女词人的作品进行数量分析是可以执行的。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的女性节日词中,写节日词较出名的女性词人有7位,共计9个节日,19首词作。其中七夕节3首,元宵节5首,寒食节4首,清明节2首,重阳节1首,上巳节1首,人日节1首,中秋节1首,端午节1首:人日词有李清照的K菩萨蛮(归鸿声断度云普);元宵词有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张玉娘的汉宫春元夕用京仲远韵、胡惠斋的满江红、窃杯女子的鹏鸨天和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上巳词有李清照的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寒食词有朱淑真的生查子(寒食不多时)、李清照的念奴矫(萧条庭院)、怨王孙春暮和流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清明词有朱淑真的院溪沙清明和韩玉的且坐令;端午判有李清照的失调名:七夕词有李清照的行香子(草际呜查)、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和严度的鹊桥仙(碧梧初出);中秋词有张玉娘的念奴矫中秋月次姚孝宁韵;重阳词有李清照的&醉花阴(薄算浓云愁永昼).一.女词人笔下的节日与意象类型两宋时期的女词人通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喻志的象征手法将自我意识与个人情感形之笔墨,由于所处时代对女性自身的局限性,她们只能遹过生活环境周围的常见物象含蓄蓬藉地表达内心的愁楚悲戚抑或是惬心怡悦等心情。在她们笔下,自然万物都是赋有灵魂的,流风回雪、梅韵菊香、高山流水、瑶台落花、风光月霁、枯桐落雨、雨恨云愁她们词尽其妙地将深微精妙的心理状态通过笔下的自然意象表现出来,接下来以诸多意象中的愁苦类意象、相思类意象为例结合节日类作品做具体的分析。(一)愁苦类意象愁苦类意象属于人文意象的一种,这一类主要以“梧桐"芭蕉m流水酒川杜的”为主要代表,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或表达女词人苦闷渊薮的心情,李清照的醉花阴即是愁苦类意象的集合性作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原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其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整首词的词眼落在一个"愁"上,上阙所描写的是室内事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皿纱厨”等意象简单描绘出了词人在重阳节的日常生活以及勾勒出一个满目愁容的女子形象;下阙的场景由室内转向室外,“东篱M酒"M黄昏Z西风"“黄花”等意象皆是自然界的常见景物,这是空间的变化,把女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通过空间和场景的移动刻画出来;另一方面.“酒"和“黄花”这两个意象既点明了时令,又表现出了独居、寂寞的心境。这首词的所选之象、所造之境以及所抒之情都将读者带入至“愁雾”之中,"愁到浓时最是痛”的真谛也不言而喻。李清照对于愁”的表述不尽相同却别出心裁,另一篇重阳佳作行香子天与秋光也历来为人所称颂,“黄昏院落,情栖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萤声细,漏声长。”这首词作中的“黄昏”作为文人墨客最爱的古典意象之一,看似只是作为时间的定点,实则渲染一种惆怅却无力的氛围;接着以“酒永夜"“明月"空床”等词将愁苦悲怆的环境描写到极致,李清照在写重阳节时所摄取的意象都颇具典型,表现出她对生活体察得深微,把悲深的心境也表达得更为深切。(二)相思类意象相思类意象在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也十分寻常可见,由于古代夫妇二人长期分居的情况极其若遇,所以每逢团圆佳节,本该是闽家欢聚一堂的日子,对于独处深闺的女词人来说,却倍感凄清孤寂,所以不少女词人在节日里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丈夫或情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闺音原唱的纤婉风格。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即在中秋节写下了念奴娇中秋月次姚孝宁韵,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孤独、幽恨之情贯穿词里行间,"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万顷琉璃,L天素练,光彻飞琼屋J张玉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笔触对月亮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书写了自己清风朗月下对阖家团IS的心之所向,冷月残照下对自身处境的凄迷怅惘以及孤月余辉中对身世之恨的哀戚悲愁。张玉娘对月意象情有独钟,在她的兰雪集中,各种月意象使用频率高达50余次:朗照的明月,残缺的新月、眉月,寂寞的山月、流月,清冷的精月、凉月、苍月、秋月,还有玉螃、凉蟾、寒蟾、玉兔、霜兔、冰轮、团扇、银钩、玉壶、银阙.4她笔下的月亮各有各的形态和意盆:残月如水调政头次东坡韵中的“柳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满月如海棠月“永夜无人玉漏迟,团团月上海棠枝”;凉月如华清宫"夜深明月度,寂寞玉雕阑”;朗月如明月弓I中的“明月度天飞,团团散清晖"。从古至今,月亮都是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文化形象,它是一种寂寞哀怨的代表,亦是悲伤忧郁的象征。作为中国古代审美的核心概念,意象在末朝的女性节日词作中呈现出了L种生活化的特征,尽管宋朝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已经属于相对开明的朝代了,但由于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宋代女词人的生活范围十分狭小,所以,在特定节日里,女词人只能从自己所熟知的环境中进行想象。从这些普通却具有典型性的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七百年前,在诸多限制之下,宋朝的女子们仍然有着极高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二.女词人笔下的节日意象与两宋风俗在宋词中,节庆风俗常常是经过作家的铺选,从而凝聚出一定区域和时代的集体记忆,凝聚出作家个人的生命经历以及对于民间生活的时空重构,其中不仅包含着作家自己的文化判断和审美期待,还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文化和审美寄托。以传统节序为视角,对宋代女性词人进行深度解析,挖掘其生活经验与美学经援,进而钩溯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而对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所藕涵的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一)乞巧词意象及相关风俗"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较早地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节日,其民俗性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地丰富并附呈与节庆有关的各种民俗传说,这不仅是对宋代民间生活的原初实录,同时也呈现出词人的个体情感与文学的价值判断。据统计,在全宋词及其补辑中,以七夕为题者有62位作者133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在宋代的诸多节日词中,七夕词以数量之多列居第三位,遗憾的是作者大都是男性,出自女性之手的仅有三首,分别是李清照、朱淑真和严蕊5)。三位女词人在七夕词中所化用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意象,使七夕节在民俗意味之外又晕染上了独特的个体情感和审美意蕴:行香子七夕北宋李清照纵浮槎来,殍槎去,不相逢。草际鸣蚕。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里。星矫鹘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英是离中。甚霎儿睛,霎儿雨,霎儿风6。鹊桥仙七夕南宋朱淑宾尚多少、高肠恨泪?更改却、年年岁岁7?正月露、玉盘高泻。指天上、方才隔夜8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微深入袂,曲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鹊桥仙碧梧初出南宋严蕊碧格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问刚道隔年期,在这三首七夕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有“牵牛Z织女”"星桥“鹊驾""针""姝”等.这些意象的组合自然而然地构成了“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然而每一个单独意象的背后又有着不同的民俗渊源与历史沉淀。牛郎织女故事传说自东汉时期就已流传,南宋时期,该故事进入了文人的创作视野,出现了大量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宣和书谱云:"宋高宗绍兴时有童居真等作织女经,“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传说型意象更是被宋代词人在谙多七夕词中争相引用。虽然三位女词人皆以此为七夕词的背景,但不同的是:李、朱二人在七夕词中所抒发的是对牛女相思别离之痛的同情和对他们亘古如一爱情神话的赞美;严蕊则是站在哲理反思的高度表达自我-反乞巧”的意绪,在他看来“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正所谓"天上方L日,世上巳千年”,在这种时间差的设定之下,牛女二人应是朝暮相伴,所以并不值得人们咏叹与同情了。无论女词人们表达的是何种情感走向,神话本身悲欢离合的故事情结,俳恻悲思的艺术氛围,令人心旌摇曳的神话意蕴,以及言近旨远的文化内涵,都使七夕词更添一丝柔婉迷离的艺术氛围。“桥”意象在七夕词中十分常见,“星桥"是神话传说中助牛郎织女相会的星星连成的桥,同样地,“鹄桥”即指喜爵(鸟鹊)连成的桥。词中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遹过“星桥”和“鹊驾”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不仅女性词人对此意象情有独钟,“鹊桥在宋代男性词人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如晏几道蝶恋花中的1喜耨桥成催风驾”和欧阳修渔家傲七夕中的“喜鹊填河仙浪浅"以及周紫芝鹘鸽天七夕中的1乌鹄桥边河汉流”,可见“警桥”即代表恋人相会的意蕴。就针”和"蛛而言,这两个意象将"七夕节"这一民俗节日赋予了强烈的女性色彩,在严蕊的鹊桥仙中,我们通过"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这句,仿佛看到女子向织女祈求赐巧,千合欢楼中彩线穿针以斗巧的生活化场景。"男耕女织”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家庭作业模式,汉代乐府民歌孔发东南飞在描写焦仲卿之妻刘氏能干时即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二句,由此可以观得古代社会将擅于针织作为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赋予在女性身上,而姝丝卜巧,蜘蛛的善织和女性的勤劳相吻合,因此严蕊在下阙以蛛忙鹊懒,耕慵织倦"开句,营造出乞巧的场景和情态。这三首七夕词中所使用的意象仿佛是女词人内心世界的扇扇窗牖,投射出那个朝代的民俗现象和宋人的情感剖析,使世人能够隔着遥远的朝代更迭依然清晰地倾听两宋的声音。(二)元宵词意象及相关风俗宋代元宵词是宋代节序词中数量最多的一个词种,据不完全统计有297首,占节序词总数的四分之一9,是宋代节庆词作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清照、张玉娘、朱淑真、胡惠常以及窃杯女子等几位女词人以节日文化和情感意慈为题材,以女性特有的温婉雅致将元宵佳节的节庆活动用词作的形式言简意赅地描述出来,是市井社会俚俗风貌的再现,亦是两宋民间风俗文化的折射。不同于七夕词的凄清孤寂,哀婉悯怅,宋代女词人们在元宵词中皆渲染了一种普天同庆的节庆氛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廨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矮绕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鞘,踏索上竿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蟋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0根据宋代女性的生活特征,人身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闺中女子往往十年不出,恒居内也,而在这个张灯、狂欢、交游的节日里,女子们可以走出深闺,笼罩在华灯社火的氛围之中,里巷题句,旱船游人,可见元匍节扩大了女性词人的创作领域,使她们在年复一年的悲春伤秋之网中暂时得以解脱。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灯夕、灯市、灯窗等,顾名思义,其主要的节庆礼俗就是张灯夜游,正月十五看灯会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隋朝年间,限着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元宵灯会的习俗就已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宋朝增至五夜,其熙闹可谓空前,原因在于宋朝经受了长期的战乱,民众忧惧战争,渴型和平,因此在斗争风波稍一平息,便要纵肆欢乐。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可知元宵节年年灯市依旧;胡惠斋的满江红(灯花>>:"暝霭黄昏,灯架上、荧荧初炙。银焰袅、孤光分夜,寸心凝碧”,“焰短始知新月上,摇红孤馆因风急",在"灯如昼""月与灯”“灯整”银焰"焰短”等词语上,我们可以对宋朝元宵节日盛况直见一隅。宋代女词人们在元宵词中详尽记述了赏灯游乐之盛况。宋代文献有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1132,如李清照的永遇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摭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将闺门女子们在元宵节日之时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出来。闺秀们将翠冠儿戴在头上,撵金线、编雪柳,将自己装束得衣冠齐楚;再如胡惠斋的满江红(灯花:“留照娇蕨欢笑偶,上元庆赏婚游夕。笑聚萤、积雪与偷光,寒儒忆二写出了女子们娇颜欢笑,L起在上元时节赏灯游玩嬉戏,细致地描绘了元宵佳节一派花团锦簇的盛况;更有无名氏窃杯女子的蚂鸿天:"灯火楼台处处新,笑携郎手御街行。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鸳失却群。天表近,帝恩荣。琼浆饮罢脸生春。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明证012,词的上阙写灯火灿烂,笙歌漫舞,夫妇二人被拥挤失散的情形,下阙写观景游乐,琼浆玉饮,并巧妙地向皇帝解释窃取金杯的缘由,后人从她的词作中似乎能够感知到当时的愉悦氛围,是诸多元宵词中别具一格的一首。通过女词人笔下的元宵词,我们看到不管是名公信卿抑或是黎民百姓,都可以在上元节这天张灯游赏、尽情欢娱,这既是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也相应提升的表现,同时也是融汇了社会各阶层人们心理枳习的一种风俗行为13。(三)寒食词意象及相关风俗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作品也不在少数,据统计,"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提到寒食节14o宋代女性词人作品中涉及寒食节的有朱淑真和李清照二位,其作品成为我们研究宋代节日词作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宝贵资料。李清照的作品中有三首写到寒食节,其一:流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淡荡春光寒食天,玉沪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15。寒食节又被称为"冷节"和"禁烟节二顾名思义,在这一节气只吃冷食且禁烟火,发展到后世才逐渐犷大其活动范园,增加了祭扫、踏肯、秋千、蹴鞠、赐宴、赏花、斗鸡、放风筝、斗百草等风俗。在流溪沙中,李清照即描写了两种习俗,其一是斗草一"海燕未来人斗草",海燕还未飞回的时候,人们玩起了斗草游戏;其二是秋千一"黄昏疏雨湿秋千”,这句运用了“黄昏”疏雨BU秋千”这三个意象,将寒食节气里黄昏时分的雨中秋千这一景象描绘了出来。其二:念奴娇(萧条庭院)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夭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同千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161宋代文人常于寒食节借咏诗抒怀来思念亲人,这也是节日习俗的一种外在表现,念奴娇(萧条庭院)即是1121年寒食节,李清照于南渡前所写的一首怀人佳作,词中借用“庭院”"斜风细雨”“重门”柳花a征鸿"楼”"帘"M清露"新桐M日“烟”种种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在莱州任职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此词可以看做是词人对寒食节习俗的一种极富情调的应景。其三:怨王孙春暮帝里春晚,堂门潦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17。“秋千卷陌与前文"又是寒食也"相吻合,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寒食节的风俗习惯,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与"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两句,词人将自己独自等待的心酸与苦痛注入第尖,写出了寒食夜阑离愁难遣的情怀。另一位女词人朱淑真在生查子中写道: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词人在这首寒食词中所用到的感情词皆带有淡淡的哀愁,“东风恶"倦寻芳",在梨花飘落中塑造出了一个孱弱的女子形象,客居的孤单与婚姻的不幸使她在这个节日里更加思念亲人,因此,寒食节的秋千习俗时她来说不再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娱乐活动,于是在宋词史上题下了“闲却秋千索”这样的泣泪词句。在上述寒食词中,李清照表现的是对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独居的谈清孤寂,朱淑真更多的是表达暮春时节自己年华流逝而爱巢难筑的愁郁苦闷,寒食节本身职能一祭坟扫墓、悼念先人的重要存在意义并未体现,并非女性词人如此,纵观两宋所有词人的寒食节作品,在400余首的词作中仅有三首对此有所涉及,对生者及生活和生存状态的表现成为了清明寒食词的基调18三.女词人笔下的节日意象与情感交织宋朝是一个很注重暇逸行乐的朝代,因此出现了诸多节日,但是与节庆活动的笙歌鼎沸气氛有所不同,在宋代女词人的节日词作中,着里更多的是节日意象与自身的情感交织,这些意象中渗透着女词人思亲怀人、相思之苦的离情别绪和所嫁非人、薄命之恨的自我悲怨以及赞美自然.热爱生活的怡然情挚。(一)相思之苦、思亲怀人夫妻二人长期分隔两地的现象在两宋时期十分常见,每逢团栾合乐的节日,对于独处深闺的女词人来讲倍感冷清幽寂,团圆的氛围更显自身的皴覆落寞,佳庆时节倍思亲,故此,节日赠予女词人更多的是令人现销肠断的情思凄苦,而非团圆的喜悦和节庆的喧月机宋代女词人擅写相思,有诸多怀人佳作。李清照现存的46首诗词中,仅怀人词作占18首,朱淑真的27首词作中,有怀人词作14首。古今女史上说:“自古夫好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才子佳人,千古绝唱”,在夫好二人两地分隔的时光中,易安用了诸多的怀人词句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诉诸诗词:元宵节,她在永遇乐中写“如今憔悴,风鬟箱鬟,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寒食节,她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写“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巳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七夕节,她在行香子中写"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重阳节,她在醉花阴中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工在这些词句中,无论是自然意象亦或是人文意象,都是她相思之情、怀人之苦的点绫,词作于轻灵蕴藉中见婉转缠绵与伉(S情笃。朱淑真也常写闺中岑寂闲闷的生活借以抒发独守空房的愁情,从而表达对情人的思念。魏仲恭曾评价朱淑真:"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抒写心中不平之气。,19的确,无论是除夕畅饮,亦或乞巧欢歌,再或中秋述怀等,皆可体会到朱淑真的相思怀人之情。"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不仅是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哀伤,亦是对自己婚姻不顺的无限感怀;"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门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是她对自己没有琴瑟和呜的懊恼以及对当前苦闷无解生活的郁悒之叹;"春向眼前无限好,思亲怀土自多愁”是词人在寒食节看到路人纷纷出行,引起了自己的乡愁。宋代女词人的怀人词都有许多种表现形式:或伤春念远,发以闺怨之愁;或托物言情,以表怀远之思。女词人们将自己的愁思与憧憬藏匿于节日欢庆的火树银花里,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节日词中探微其情感世界。(二)所嫁非人、薄命之恨古代女性没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常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因此婚姻生活大多不尽人意。如李清照的女弟子韩玉,许身林子安,不料林子安高中得冠之后违约不要,现实条件的严酷和礼法的桎梏使韩玉父的内心充满了苦痛,于清明之时写下了且坐令:闲院落。误了清明约。杏花雨过胭脂绰。紧了秋千索。斗草人归,朱门悄掩,梨花寂寞。书万纸、恨凭谁托。才封了、又揉却。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着。那人人情薄20«词的上阙看似是在描绘清明时节的场景,实则是女词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杏花雨0"胭脂秋千“朱门“梨花”等意象勾勒出了寂寞庭院中,一个独倚秋千,憔悴不安的女子形象,下阙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林子安强烈的愤恨之情和悲怆伤心的沉痛以及被抛弃后盼望与怨恨交织的内心活动。除此之外,女词人张玉娘十七岁时与她的堂兄沈佳定亲,二人情投意合,无奈沈俭未婚先卒.玉娘便矢志不渝,再未婚嫁,28岁时抑郁而亡,遂与沈俊同穴而葬。这份凄楚的感情经历使她的词风始终笼罩在忧戚之下,她的念奴娇中秋月次姚孝宁韵渗透着无法化解的悲苦情悼一胃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燕子空,凤箫人远,曲恨悲黄鹄。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燕子""楼"“凤箫”"黄鹄”等都是伤感的意象,用在中秋词作中,以静衬闹,以孤寂衬圆满,更添几分悲剧意味。其元宵节所作的汉宫春元夕用京仲远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独怪我、绣罗帘锁,年年憔悴裙钗。”中秋和元宵都是宴饮赏月,亲人团坐的节日,而词人形单影只,情笺无人可寄,一腔舆情难喻,满腹愁思郁结,更干花团锦簇的热闹之中突显自己的横怛伤悴。(三)赞美自然、热爱生活在宋代女词人的节日词作意象中,以自然意象为主。跟随节气的不断变化,词中为表达情感所借用的自然意象也随之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节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季节的更迭轮转,而女性词人由于天生的敏锐细腻,财自然界变换所引起的内心激荡尤其敏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力宋代元宵节为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正是江面破冰、春意萌动的时节,李清照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这样描写开春的景象:"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烟柳“梅笛”的意象点明季节,为词作着添了几许春意;张玉娘即使沉浸在失去爱夫的痛苦里,但并未对春色视而不见:"兰煤沉水,澈金莲、影晕香埃。绝胜,三千绰约,共将月下归来。多管是春风有意,把一年好景,先与安排。三千好景应春天之邀,一齐在月下归来;另有女词人胡惠斋的满江红灯花),一句.蝶卷恋,成何得。花传喜,知何日”写尽了对花团锦簇春意的期待。上巳节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此间已是春意盍然,李清照在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中写:永夜恢恢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酹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22。“花光月影”"酒美梅酸”,熙光交错中徐徐展开一幅春日画卷,为了报答春色如许,花儿与月影相互映照,尽管全词的情感基调仍是郁郁寡欢,但最后一句的“醉里插花花莫笑”却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将花枝斜插发髻与春色缠绵俳恻的女词人形象,即使在苦痛的岁月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三日,这两个节日的节气相差不大,此时节天气正是乍暧还寒,"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是朱叔真眼中的寒食节气;在李清照眼中,寒食节是"宠柳矫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和“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皴,更看今日晴未以及“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而清明节是"春巷天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尽管两者前后时日相隔不多,但在李清照心中却是,前者更为寒峭冷冽,后者则偏向日暖春回,"宠柳娇花"清露"新桐"皎月R桑花M天桃”“风和烟暖”“燕巢等,仅是意象的堆砌便将一个充满新意的春天向我们展示出来。七夕节是每年七月初七,是热烈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盛夏,这一时期的女子们对自然的体察可以从七夕词中看出来,“单际鸣贽,惊落梧桐""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是李清照眼中的乞巧节;“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是朱淑真眼中的乞巧节;“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是严蕊眼中的七夕节。这些属于盛夏季节的意象为七夕词平添了几分灵动自然。及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女词人张玉娘将桂花的味道注入诗词,馥成一片愁思满枝:冰轮驾海.破案烟、万点苍山凝绿。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栗。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九月初九重阳节,漫山茱萸开遍,蛋呜稀微,漏声漫长,易安提笔在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写道:“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由于宋代女词人们所处的年代和时期对女性本身有着莫大的束缚,出于对自我的悲怨、怀人的悲愁和忧国的深重等种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她们的节日词中总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悲愁情结,尽管如此,她们在节日意象选取时仍然能够用细胰的感知力去捕提到当时节气的变幻,正是表现了她们对生活本能的热爱,女性词作中的常见意象,反映了女性的审美追求,折射出他们精神世界的悒郁与欢愉,也正是特定节日里内心情感的集中反映。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的精粹的集中展示"23189,而意象既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象征,又是诗人主体感情与客观事物在美学上的结合。宋代女词人将这两者相结合,所涉及到传统节庆的作品,或描绘意象、运用典故,或寓情于景、思亲怀人,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两宋的民俗文化和丰沛的人文意蕴,反映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场景,两宋历史面貌的广阔场景在女词人的节日作品中的真实再现,使我们从中窥探到两宋时期的民俗风情画卷,不但表露了女词人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还彰显了一个民族时代的悲欢离合。参考文献(宋)阙名:草堂诗馀总目M.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2贺闱.宋代节日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3李清照,朱淑真.漱玉词断肠词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陆立玉.南宋张玉娘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感伤色彩J.文学教育(下),2021(12):26-27.DOI:10.16692ki.wxjyx.2021.12.010.5宫洪涛.一样女子别样梦,半缘身世半缘情宋代女性七夕词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9(26):27-29.6(宋)李清照著;辛弃疾著;陈祖美,邓红梅,薛祥生注.漱玉词注M.济南:齐鲁番社,2009.04.7朱淑真著.断肠诗词笺注M中华图书馆,1912-1949.8唐圭璋编.全宋词笫3用M.商务印书馆,1930.9张智慧.宋代元宵词折射民俗文化探析目.价值工程,2011,30(10):322.DOI:10.1401813-1085n.2011.10.109.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4165.11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浙江:西湖书社,1981.12墟峋编.闺海吟上册M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公司,2011.10.13李羽.张灯狂欢交游一浅论宋女性元宵词反映的两宋民俗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06>:21-23.14过寒节EBOL2016-09-10百度百科,http:/.15马玮主编.李清照诗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06.16(宋)李清照著;李杜解评.李清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17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签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李清照诗词辞典鉴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2.18贺闱.宋代节日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9郑元佐.意勤校注.朱旗真集注M.浙江:淅江古籍出版社,1985:1.20王奇等编.全编宋词3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1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261.22于潸主编;黄音编著.青青子衿岁时节令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05.23转引自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注意事项

    本文(宋代女词人作品中的节日意象.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