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要点.docx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要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要点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克难攻坚,不畏艰险、不讲条件,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健康桐城建设各项工作,为我市进军“全省十强”,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不断注入健康动力。(一)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防死守,力保疫情不扩散。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科学、精准、快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迅速开展流调、全员核酸检测和区域管控,全面阻断今年3月份、10月份外地输入性疫情在我市的传播扩散,全市未发生一例社会面感染。全面部署,充实防控资源。牵头多部门组建成立176人的流调队伍,突发疫情流调能力大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达到13920管/日,2023年累计完成400万余人次核酸检测。储备集中隔离房间6122间,全年共集中隔离8345人次,开展“十个一”行动为隔离人员提供了贴心、周到的温情服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物资调配通畅有序。积极作为,支持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抽调20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市、海南省和本省歙县、休宁县、怀宁县、合肥市核酸采样工作,帮助上海市、怀宁县、怀远县转运隔离人员733人,充分展现了我市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风采。(二)着力提升基本医疗水平。市医院成功获评三级医院,新区工程建设已完成,待设备调试、整体保洁结束后即启动整体搬迁。中医院完成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白内障复明“光明工程”项目有序开展,正积极创建三级综合性中医院。以市医院搬迁为契机,谋划推动城区医疗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推进新渡、青草、吕亭等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2023年完成61个村卫生室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青草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等特色专科业务有序开展;通过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和医院经费自支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完成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用房改造;健康口腔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单独设置口腔科比例达100%,牙椅数较2021年底增加25%;统筹推进医改工作,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帮扶、管理联动,不断提升医共体紧密型协作水平;选派11名技术人员派驻基层卫生院驻点;已启动桐城市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创建工作,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分工明确、合理定位和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形成。(三)着力构筑公共卫生屏障。巩固拓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将创卫与创城有机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所需,主攻城市顽疾,对照标准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目前软件申报材料已归档完成。组织开展“万步有约”健走大赛、“爱眼日”、“无烟日'等活动,开通“健康益点点”专题栏目,广泛宣传健康知识。深入推进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3年共完成老年人免费体检67169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全市2023年度累计家庭医生签约20.3万人,签约率达到常住人口的33.5虬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全覆盖,2023年基层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覆盖率达100%。“两癌”筛查进度超序时目标,并代表安庆市接受了安徽省“两癌”筛查工作督导,得到了省市专家一致肯定。(四)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进人才机制,开通招聘“绿色通道”,多层次开展人才招聘,招聘效果明显。全年共开展七次人才引进和招聘、选调、培养工作,公务员招录和选调各一次。共计招录公务员1名,选调公务员2名,市医院招聘14人,中医院引进招聘18人,委直属单位招聘3人,基层招聘8人,三支一扶8人。全年共计引进人才56人。人才培养高效推进,村医委培获得突破,通过精准研判,周密部署,村医订单定向委托培养初审通过37人,经测试后录取27人,为历年之最,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10人。有效落实“文都英才”计划,今年已有20余人次申请高层次人才卡,积极做好院士父母日常健康和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全面实施“智汇文都”行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五)着力增强监督执法质效。认真组织开展医疗乱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等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全年共完成监督1133户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614份,立案37起。组织开展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全市职业病危害申报平台申报企业数达173家,连续四年对102家职业卫生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检测,对检测不合格企业,依法督促整改,有力保障职工职业健康。抓实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工作,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均按序时进度完成监测任务。综合监督执法考核排名连续数月位居安庆市前三。(六)着力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利用重大节日、宣传日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今年红十字会共筹款56.5万元,筹集物资202万元,累计组织无偿献血9800ML,中华骨髓库入库17人,器官遗体角膜登记24人,其中爱普医院8名医护人员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深入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54场次,共培训3447人次,471人通过培训学习取得救护员证书。爱心企业新东方5299套桌椅援助桐城7个学校支持乡村教育,百世佳20万元援助上海战疫,微威胶件32万元助力乡村振兴。成功争取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博爱卫生站建设项目落地文昌街道交通村卫生室,市红十字会荣获2021年度安庆市红十字会绩效考核优秀等次、首届安庆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实操授课比赛组织奖。(七)着力夯实计生服务基础。实施家庭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优先便利医疗服务,精准帮扶计生特殊家庭。全年落实发放计生各项利益导向政策131747人4419.308万元。积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全市公共场所共建成独立母婴室7个,母婴室配置率达100%,母婴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并及时开放;新增托位853个,累计托位数1713个,完成率达109.46%,千人口托位数达2.81个,入托3岁以下婴幼儿435人。桐城市爱乐祺托育早教中心于2023年8月29日被安庆市命名第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并授牌,示范周期3年。(八)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有力打造党建品牌。筹备成立中共桐城市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突出党建引领、党建共建,统筹推进医疗、医药系统党的建设;成功完成卫健委党总支及机关支部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和机关支部委员会;成立中共桐城市民营医院行业委员会,加强行业管理;委机关荣获桐城市直第一批“模范机关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书记领办事项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危房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并参加市级路演评审。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开展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卫健系统干部职工作风得到明显优化,群众满意度有效提升,全市医疗纠纷发生数同比下降50%。开展“一封贺信表心意,移风易俗树新风”为委机关职工子女升大学职工家庭送祝福、“百岁贺福-九九重阳敬老”为全市22名百岁以上老人送慰问等活动,获得社会好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要点2023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成效明显。一、坚持因时因势、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2023年,XX疫情输入源头多、传播链隐蔽、扩散风险高,防控形势极为严峻复杂,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毫不退缩、迎难而上,持续强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九大能力”建设,取得“01-07”“03-09”“06-18”“08-28”等多场决战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疫情防控保障任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反弹底线,有力维护了全国全省防控大局。一是坚持每日动态分析研判疫情形势。全年完成282期本土疫情风险研判报告和348期国内外风险评估报告,完成365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信息综报。每日更新发布风险地区来深人员疫情核查防控工作指引,指导做好“圈层管理:二是创新流调溯源排查机制。市、区两级流调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组建2737人三级流调梯队,对指示病例、重点个案和群组开展流调攻坚与复盘分析,在实战中持续优化完善“扩面、加深、提速、闭环”工作指引、“快准狠扩足专精"7字流调法以及“1+4+6+24”流调工作规范。三是织密全方位哨点监测网络。加强54家发热门诊规范化管理,全国首创“153012”核酸服务圈,创新口岸跨境货车司机核酸“快检+普检”服务模式,建立我国内地首个涉疫污水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多起疫情首发病例,为全市疫情精准防控赢得宝贵时间。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管理。疫情防控转段前,持续完善“2+10+26+54”的分层分级分流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累计救治阳性感染者万余例。“三区”管控期间,畅通封控管控人员“一出一进、一来一回”的就医渠道,切实保障急危重症、孕产妇、精神障碍等特殊人群医疗救治需求。建立完善全系统工作人员“白名单”,高效开展医疗机构涉疫应急处置,严格防范医疗机构成为疫情“放大器二五是稳妥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坚持“党委政府找人、行业主管部门动员、卫生健康部门接种”的做法,落实重点人群“应接尽接”,通过疫苗接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等措施提供便利接种服务,如期完成老年人接种“三个90%”“两个95%”目标。截至2023年底,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254.08万剂,全人群全程接种覆盖率108.08%,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93.65%。疫情防控转段后,聚焦“保健康、防重症”“走小步、不停步”,坚决落实优化防控措施“二十条”“新十条”,提级组建市应急医疗救治组,一体化统筹调度市、区两级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分级分类救治水平,最大程度缓疫压峰。一是强化医疗救治资源一盘棋调度。扩容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达3300张,实现数量翻番,分区部署建设亚定点医院床位1.3万张,一周时间扩容2200余家发热门诊(诊室),火速上线“发热诊室一键查”服务。二是强化医疗物资供应保障。预拨资金扩容重症救治设备,配置发放160万份防疫治疗包,统一调配布洛芬等退热药品,分批订购帕西洛韦、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紧急采购分配指脉氧仪6.86万个。三是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网络,划分医疗网格1005个,落实“一格一码一热线、一卡一包一团队”的“六个一”服务机制,摸清医格内241.66万重点人群身体状况,实行65岁以上老年人“红黄”标识分类管理,推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与辖区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二、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健康XX建设开创新局面一是健康XX行动深入开展。完善健康XX监测评估及考核机制,成立健康XX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个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基层健康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项案例入选健康中国行动典型案例,市爱卫办荣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称号,盐田区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二是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加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完成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55.54万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及听力筛查3L20万例,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首针累计接种4.97万剂。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完成9.8万小学生窝沟封闭、167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233.3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营养与健康学校5家,以满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期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三是生育支持体系持续完善。研究起草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6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试点,全市建成托育机构724家、可提供托位达到3.59万个,普惠性托育服务实现街道全覆盖。四是新时代老龄工作全面开展。创建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106家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上线“整合照护智能服务平台”,建成2家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大鹏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广东省质量强省十大典型案例。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化医改工作再出亮点。研究制订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发展、经费保障“四个体系”建设整体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获2021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2021年深化医改考核中位列第一,市卫生健康委获市委、市政府“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表彰。二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市政府出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和推进香港大学XX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7家医院入选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3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三是卫生健康领域“双区双改”再出新招。率先实施港澳医师多点执业,“港澳药械通”扩大至19种药品和11种医疗器械,“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上榜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携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建立急需药械准入和全流程监管新机制”作为XX综改试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获全国推广。完成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方舱设施建设、移交任务。内地与香港实现“首例器官共享”,仅用8分钟完成移植心脏快速检疫通关及深港交接。四、坚持扩容提质、均衡布局,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一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推进。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发布“绿色医院”评选标准,评选首批创建示范单位。出台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超额完成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实行基建、设备、信息化和开办费投资项目“四合一”审评审批,89个卫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新增床位1920张。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27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达到11家。二是高水平医教研平台持续拓展。获批建设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我市医疗高地建设新的里程碑。全年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32家,提前完成三甲医院倍增计划。获批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市人民医院挺进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全新机制的XX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揭牌,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出任创始院长。市二医院、市三医院首次进入全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全市3个学科进入学科科技量值全国前10名。三是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28家社区医院选址,新建社康机构54家、总数达881家,新增全科医生1443名,发布国内首部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指南,全市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三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92.82%0四是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光明区国际中医药港获批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试点,启动首批鹏城岐黄工程高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6名候选人获第五届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五、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卫生健康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提升一是卫生健康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配合市人大全新修订出台特区医疗条例、中医药条例,创新将“生前预嘱”、专科护士制度以及扩大中医护士执业权限入法。筹建市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地方标准14项。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全年卫生行政处罚案件3053宗、罚没款478L2万元,2宗案件获广东省卫生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智慧卫监”项目入选“xx市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创新成果”。抓实重要节点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牢牢守住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底线。二是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探索公立医院编制周转制度,提升事业编制使用效能,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60个,遴选第二批“菁英人才”358名,评聘确定特聘岗位人选242人。组织全市75家医疗卫生单位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共发布岗位1990个。三是智慧健康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筹建全市电子处方中心,推进医院间检验检查数据互联互通,新增8家互联网医院,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建设单位,70家医院实现医保脱卡支付,4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评级6级。六、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汇聚起奋进卫生健康事业新征程的强大力量一是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传达学习、研讨培训I、抓落实促发展”三阶段,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全覆盖”,举办宣讲活动20余场,组织1.2万余名党员参加线上学习。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规范完善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完善行业党建工作机制。强化行业党建统筹,建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17家市属公立医院全部修订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45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实现党建入章程。三是奏响卫生健康“最强音二广泛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和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强化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及正面引导,“电话发我”“茶光村早餐店小哥”“儿童医院千里救婴”事件引发全网点赞,充分体现了“XX态度”"XX速度”“xx温度:市民群众理解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积极参与基层健康治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历史最高,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良好氛围前所未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要点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主题主线,突出“强基筑峰、共富优享”目标引领,聚力实施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十大行动、百个工程”,项目化、清单化、时序化推进“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康养”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如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健康促进体系不断健全。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健康XX暨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推进会,率先制定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推进“一十百千”目标举措。积极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基本建立了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的制度框架,“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提质扩面,“三角三库”健康评价工作模式入选全国健康影响评价工作典型经验。统筹推进28项健康XX专项行动的实施,入选健康浙江行动优秀案例8个、示范样板案例2个,数量居全省第二,承办全省2023年健康浙江行动工作交流会。全面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新创成省级健康乡镇15个,健康村556个,健康促进金牌学校15所;全省率先开展第二届健康达人评选活动,有效引导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高位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实施1+5行动方案,组织架构全面升格优化,全市域推进“1+N”温心细胞建设,整合全市统一心理援助热线96525,重精患者管理5项指标达标率综合排名居全省第一。(二)医学高峰建设态势良好。国家“双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拟与浙二院联合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已得到省卫生健康委认可;与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依托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滨江院区建设省中医院XX医院,并申报建设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拟成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XX合作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温附二院骨科、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入选,各获国家补助资金500万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增至7个;温附一院和XX市第六人民医院获国家承担疫情重点救治任务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各获中央财政补助800万元。(三)市域医疗强化稳步推进。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02亿元,完成率达50.3%,市中心医院水心院区拆建工程开工建设。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中医院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并成立“永嘉医派研究院”和“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XX分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创建现场评审,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启动三甲医院创建,苍南县中医院、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完成三乙医院创建现场评审,依托优势专科启动28个区域专病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医院重症能力提升,200张ICU床位建设到位。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发展,推进12个“旗舰中医馆”和36个“中医阁”创建。持续深化“一院一站”建设,推进10家二乙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创建和80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新改扩建;实施智慧健康站"数字医院、家庭医生、诊前诊后、慢病管理”四个融合,完成228家智慧健康站规范化运营,率先启动智慧健康站建设与运营地方标准制定,已成功通过评估立项。(四)温馨善育建设成效凸显。生育支持政策不断完善,联合市财政局出台XX市户籍人口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市级部门就灵活就业人员生育津贴出台配套政策,各县(市区)陆续出台支持生育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母婴最安全市建设加快实施,获批国家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市域试点和国家级生殖健康综合服务试点项目(全国仅6个,XX为浙江唯一入选),母婴安全核心指标保持低位。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连续四年将托育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截至6月底,全市备案托育机构994家,其中托育机构183家、幼儿园托育部811家,托育机构覆盖率达87.11%;建成托位3.88万个,其中普惠托位数2.7万个,普惠托位占比达69.6%,千人托位数达4.01个,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五)颐养XX建设协同推进。实施“光明”“口福”、营养改善、失智老人关爱、智慧助老等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任务完成率达90%o开展百岁老人健康关爱服务行动,累计为9个县(市、区)328名百岁老人提供一对一上门全面健康查体、健康指标检测、健康医疗咨询等服务。大力发展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三级网络,全市开设安宁疗护服务机构达74家,开设床位283张,3个县级医院安宁疗护病区建成投用,安宁疗护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推广。促进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落实医养结合签约服务补助政策,瓯海区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已通过省级复核。开展老年友好社区创建培育工作,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创建社区成功入围省级推荐名单。(六)数字健康服务迭代提升。加快推进“健康大脑+未来医院”体系建设,智慧健康云建设规模国内地市级排名前列,健康大脑建设进度已达到70%,一批多跨应用场景得到创新推广。XX市云医院完成14家机构入驻,“浙里护理”应用服务量超过3000人次,“用血直免”“安心托”等场景应用持续迭代,特定人群看病报销“一卡刷”、医疗文书互认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丰富拓展数字健康应用集群。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医学影像云平台日均调阅量达7万余次,肺结节AI分析为35家医疗机构共提供约147万人次筛查服务。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配合承办2023数据安全发展大会,推进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和XX市数字健康研究中心组建工作。(七)健康促进工程落地见效。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推动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免费为19.74万高危人群开展大肠癌筛查、为7.38万名适龄儿童开展窝沟封闭、为1872名困难人群开展白内障治疗、为8225名重点人群开展脑卒中筛查、为10.52万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干预、为60.06万重点人群开展血糖筛查(其中新发血糖异常人员糖化血红蛋白、眼底检测L02万例)。落实城乡居民同质同标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已完成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29.78万人,完成率达86.52%。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开展家医有约“基培计划”“健康至U站”“健康之声”“服务满格”“医育互助”6个专项服务活动,为65岁以上重点人群开展上门服务及健康宣教约18万人次。(八)系统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统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交出疫情防控高分答卷Q实施公立医院“瓯江红-双优争先”行动,今年累计建成市直机关“双强”党支部1个、基层党建示范点10个,开展“红色卫健-医路同行”义诊志愿服务活动106场。推进民营医院党建“双覆盖”集中攻坚行动,69家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开展“公民”结对党建联建,覆盖率达80%o实施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建设“五大行动",卫生健康宣传引导坚强有力,典型培树深入人心。推进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实施人才队伍高水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510+”行动计划,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博士54名,新招大学生988人。深化清廉医院建设,细化落实公立医院清廉建设指数评价,开展纠风专项整治行动,全力营造风清气正行业环境。二、下半年工作思路下半年,市卫生健康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聚焦聚力“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康养”,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争先进,加快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健康浙江市域示范区,力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进入优秀等次,健康浙江考核“市级得优秀、县县满堂红二(一)高质量推进健康XX建设。围绕加快打造“健康浙江市域示范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力争创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全景谋划健康XX建设特色亮点,持续做好46个健康浙江行动示范试点培育工作,力争新增健康浙江行动省级样板4个。加强健康XX建设重点指标监测评估,全力提高重点单位指标排位率、面上指标高标完成率、品牌打造上级认可率,确保2023年健康浙江考核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优秀。以农村为重点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新增省卫生村200个以上,新增省健康村200个以上,力争国家卫生城市复评通过率、国家卫生县城复评通过率、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复评通过率达10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以上。(二)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双中心”创建,推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争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滨江院区列入建设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XX中心;重点培育2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力争新增三甲医院2家;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做精尖峰学科、做强优势学科、发展潜力学科,争取一批学科纳入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发展计划。推动在温省级医院和市属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减少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服务,提升CMl和疑难病例占比等关键指标,争取在公立医院国考中进等升位。编制区域医疗资源布局专项规划,优化专科医院发展布局。(三)一体化推进县域医疗强化。深化县域医共体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深化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依托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水平,辐射带动县域整体提升,力争新增县级三级医院2家。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全市7家县级公立中医院100%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及老年病科,妇幼保健院100%设置中医科。持续推进“一院一站''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健康站”数字医院、家庭医生、诊前诊后、慢病智管”四个融合,力争智慧健康站建设与运营地方标准成为全省示范样板。加快补齐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短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95%以上。(四)高水平推进全龄健康促进。持续优化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提前超额完成“健康阳光”“优托护苗”等民生实事,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50万人。聚焦“幼有善育”,深化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育共体”-医育联盟、共育驿站单位,打造医育照护集成应用,建成市级妇幼保健院。聚焦“老有康养”,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链,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县级医院安宁疗护病区、增加1家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4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聚焦“心理健康”,加快构建全人群闭环温心防护网,打造半小时心理健康便捷服务圈。(五)高标准推进数字健康服务。加快构建“健康大脑+未来医院”发展体系,推进健康大脑基础平台建设,围绕心理健康、慢病智管、健康云检三个重点应用打造数字化标志性成果。升级“5G云诊疗”系统,推广普及“互联网+”医疗、护理、药事、中医等服务,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积极推广“浙里护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智慧图谱”“医疗文书互认”等应用,创新打造“重大疾病智能筛查”“云体检”等应用。推动“未来医院”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推进“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管理”一体化平台、“云诊疗平台”和区域眼健康云平台建设。积极筹建XX市医疗健康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国家数字健康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具有XX辨识度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样板。(六)常态化推进新冠乙类乙管。落实落细“2+9”工作方案,持续提升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水平,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不折不扣做好杭州亚运会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等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探索“医防融合”机制,争取打造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市六院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健全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机制,持续提高综合救治和应急作战能力。(七)高站位推进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持续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开展“党员大培训”“党课下基层”等活动。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制度,构建更为完善的党的领导与医院业务发展全面融合的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瓯江红-双优争先”行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通过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面辐射带动全市各级医疗单位清廉规范建设,实现清廉医院指数监测发布市域全覆盖,提升清廉医院建设整体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