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诗四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4课古诗四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滋润和净化我们的心灵,可以启迪和丰富我们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四首古代诗歌。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诗歌体裁的基本常识。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诗”和“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为歌,到了现代,人们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古诗的概念较广,它包括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词、曲等。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歌体裁叫古体诗。乐府诗:“乐府”原是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初设于秦,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乐府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集民歌,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就叫做“乐府诗”,简称“乐府这样,乐府既是机构,也是诗歌,后来,乐府诗逐渐演变成一种诗歌体裁。本课所学的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开始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诗,它也是古诗的一种。近体诗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和绝句又分为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对格律要求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本课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本课古诗四首的最后一首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它和词一样,也是古诗的一种。第一首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了解与诗人曹操相关的重要信息及写作背景。(重点)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能够背诵、默写课文。(重点)3 .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领悟诗歌的意境。(难点)4.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的豪情壮志。(素养)【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不仅精政治,通兵法,而且善诗歌。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善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其诗歌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曹操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较高的成就,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三人合称为“三曹”。二、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将军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北征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曹操以后挥戈南下,实现一统中国这一宏愿的军事基础。在北征乌桓得胜后班师回朝的途中,曹操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在萧瑟秋风中,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曾经登临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雄伟,慷慨悲壮的壮丽诗篇观沧海,用来表达自己宏伟的志向。三、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碣石(ji6)澹澹(dn)竦峙(sngzh1)萧瑟(s©)四、朗读训练1.听读或教师范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诵读音频。点击课件页面的播放按钮即可在课件页面播放剪辑后的音频,时长48秒。该音频来源为央广网中小学语文范读示范库,点击课件页面该示范库图片即可链接至网页。朗诵:安然,诵读时长1分8秒(结尾音乐时间较长)。2.学生边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边集体诵读诗歌,诵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点拨:课文内容与书法作品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文明的自信。五、文意疏通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临:到达、登上;以:来;何:多么;竦峙:耸立。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大。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的;行:运行,指日出日落;若:好像;其:它;星汉:指银河;其里:它的里面。原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幸运;甚:很;至:达到极点;歌以:倒装句,以歌。以:介词,用;志:志向。点拨:乐府诗原来是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此类诗歌合乐时都需要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参考译文:东行来到碣石山看大海。海面上波涛荡漾,山岛耸立在海边。岛上长满了树木和茂盛的野草。在萧瑟秋风中,海面上波涛汹涌,大海浩瀚无边,日月星辰好像是从这里产生。能到此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要放声歌咏以表达我的志向。六、合作探究1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所思。结构上全诗可分为“到、看、思、附文”四个层次。2 .诗中哪些句子写的是诗人所见?具体的景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24句(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是诗人所见。具体景物有: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3 .在诗人笔下,大海具有怎样的气势?既然要重点描写大海,诗人为什么去描写山岛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具有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作者以山岛草木点染烘托大海,突出了大海的浩瀚壮阔和美丽多姿。4 .文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诗人观沧海时的所见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具有怎样的胸怀和抱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是诗人的实际所见,它是诗人的想象。诗中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辰的气概实际上是诗人豪迈气概的自喻。诗人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他也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贤才。因此,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诗人希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七、主题归纳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又抒发了怎样的宏伟抱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式:借景抒情。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点拨:“诗言志”,但作者希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将这种宏伟抱负蕴含在景物描写当中。诗歌主题:诗歌通过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的所见所想,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抒发了诗人希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八、课堂总结九、写作特色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把眼前所见之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之景来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诗的感情极为奔放,思想却很含蓄,显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2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中描写“日月星辰”的四句诗,既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其实就是作者的胸怀和气魄。全诗的感情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能背诵、默写诗歌。(重点)3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本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重点)4 .领悟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珍惜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素养)【教学过程】一、作者与背景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人李白与杜甫齐名,被后人合称为“李杜二为了与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合称相区别,我们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李白出生于西域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其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现有存世诗文千余篇,著有李太白全集。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二、写作背景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在唐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交往密切。天宝三年,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任龙标县尉这个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此遥寄远方的友人,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三、整体感知1 .听读诗歌,注意诗句蕴含的情感并用划分诗歌的节奏。教师点击播放按钮播放朗读音频。音频时长26秒。2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诗歌的节奏。3 .结合注释,说说从诗歌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注释:闻:听说。左迁:贬谪,降职。此寄:以此寄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获取的信息:友人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对此表示深切的关切和同情。四、诗词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因此写下这首诗,以此遥寄我对他的情感。杨花已经落尽,只有杜鹃还在声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可要逾过五溪。把我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与(给)明月,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五、合作探究1.王昌龄被贬之地在哪里?路途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夜郎以西;夜郎之地已经很遥远,夜郎以西就更加遥远,一路还要过五条大溪,路途之远难以想象。2 .杨花和杜鹃在什么季节出现?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杨花和杜鹃是在暮春出现。暮春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杨花容易离散、漂泊,诗人用杨花的漂泊不定,暗喻好友被贬荒僻之地,流落飘零;子规即杜鹃鸟,传说蜀国国王望帝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其叫声凄凉哀婉,宛如声声滴血。因此,杨花和杜鹃在诗中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3 .从第一句可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想一想,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一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感情基调指文章的感彩或作品的情感取向,即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感情态度,如,赞美、痛恨、忧愁、伤感、思念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感情基调:诗歌一开头就写杨花落尽,杜鹃啼叫,景中含情,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作用: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明时令,又借景抒情,渲染气氛。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观看音乐视频后谈谈你的理解。教师点击视频或备用播放图标播放视频,播放后抽生回答上面的问题。点拨:古诗赏析的方法古诗欣赏已经成为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掌握古诗词欣赏的一些基本方法较为重要。古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赏析,如字词运用、修辞方法、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等;二是从写作内容的角度去赏析,如句子的景、情、意等,即赏析所描绘的画面,所抒发的情感,所表达的意境等。答题方法:答题时,先指出运用了何种方法,再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最后指出该方法在情感、形象、气氛、意境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愁心”寄与明月,让自己对朋友的牵挂之心与明月一起,伴随你一路同行。诗句构思美妙,想象奇特,用象征团圆和思念的明月寄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被贬龙标的关切、牵挂和安慰。第二句诗人要相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可见诗人对朋友情意绵长和关切、牵挂之深。王昌龄若能看到这首诗,定会感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六、课堂小结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感知本诗的基本内容,能背诵诗歌、默写诗歌。(重点)2 .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重点)3 .感悟诗中淡淡的乡愁,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王湾,洛阳人,唐代开元初年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该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王湾是北方人,经常往来于吴楚之间,次北固山山下就是诗人在旅途中写下的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北固山是江苏镇江的三大名胜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江山”。诗人在冬末春初,由楚入吴,东行途中,泊舟北固山下,因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得到了当时的宰相张说(yu巨)的极度赞赏,他亲自书写并悬挂于宰相政事堂(办公室)上。本诗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文题中“次”指泊舟停宿,诗题之意为“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二二、文体知识一一律诗常识简介本课所学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和绝句合称为格律诗,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它们都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与古体诗(唐代以前)相对,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必须讲究押韵和对仗,其规则为:1.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字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2 .律诗分为四联,其四联分别为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本诗的体裁是,押的是韵,韵脚是O参考答案:律诗;an;前、悬、年、边。三、整体感知1.听读或老师范读诗歌次北固山下,注意诗歌的节奏。3 .学生集体朗读,朗读后指出诗歌四联的名称。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四、疏通文意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客路:旅人所行之路;潮平:潮水上涨,与岸齐平。风正:风正对着帆船。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中。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悬。原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海上日出;生:升起;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送达;归:北归。译文:残夜还未消逝,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希望北归的大雁把它捎到洛阳。五、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初春;可以从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等词语看出。4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家乡的思念;从诗中的“客路”“乡书”“归雁”可以看出。5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J诗歌首联用“客路”开头,其中的“客路”二字有什么言外之意?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客路”指诗人东行要走之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说明诗人在行船上岸之后,还要再乘车前行,因此,“客路”二字暗含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6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有何妙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两句诗用词凝练精妙,写景传神。因为“潮平”,方显两岸宽阔。春潮已涨,江水浩渺,诗人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诗人的视野也因此变得无比开阔。在恢弘阔大的壮丽景色之中,诗人宽阔的胸襟也由此可见。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船帆才能是“悬”而不是“鼓二一个“正”字,就包含了“顺”与“和”两种意味,突出了大江直流、视野开阔、风平浪静的特点,情景恢弘阔大,着实精彩。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称它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残夜未尽,红日已升,旧年未过,新春已到,这怎不叫身在客路之中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但是,在思乡之情中,并无半点忧愁。颔联中的“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残夜”“旧年”则象征旧的事物。句中的“生”“入”二字,尤为精妙,它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以人的行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新旧交替之中,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两句诗读来脍炙人口,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六、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下面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二者在表达感情上的共同之处是,不同是逢入京使在感情上而次北固山下在感情上则是O参考答案:共同之处:思念故乡;不同之处:略带伤感;积极、乐观向上。古诗四首第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能背诵、默写这首元曲小令。(重点)2 .借助联想或想象,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感悟诗中“秋思”的意境,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难点)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简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流行不同的体裁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能够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形成的一种新诗体。二、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在蒙古时代后期及元朝前期,年轻时热衷仕途,但一生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五十岁时辞官归隐。马致远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凝练自然。在马致远的所有作品中,最能反映其艺术风格的是散曲,其散曲作品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因为这首散曲,马致远被誉之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文题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三、背景简介马致远一生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青年时期长期在外漂泊,在其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情调虽然低沉,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四、朗读训练听读或老师范读课文,听读后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诗句中包含的情感。五、整体感知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语言描述这首元曲展现的意象画面。点拨: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歌中的意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之人。画面: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流水,映出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来一匹疲惫的瘦马。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沦落在天涯。六、合作探究1 .天净沙秋思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J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写法: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烘托出了萧瑟、荒凉、暗淡的悲凉秋景。画面: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的枯藤。黄昏的乌鸦在寻找自己的归巢。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糅合在一起,烘托出了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仍然无法归家之意。作用: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烘托出了萧瑟、荒凉、暗淡的悲凉秋景。2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其作用是什么?试简要进行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简要分析:小桥下,流水潺潺,映出几户人家,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屋里的人们也许正在一起共进晚餐。这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安适、恬静的画面,与前句的萧瑟、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凄凉,“万家温馨我独无”,更添词人的思乡之情。3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来一匹早已疲惫的瘦马。马已如此,人何以堪?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和长期漂泊之苦。在萧瑟、苍凉、孤寂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情啊!4 .这首小令抒发的是羁旅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分别找出词中表现“孤寂”和“愁苦”的词语。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表现孤寂的词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愁苦的词语:夕阳、断肠人。5 .如何理解小令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J?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夕阳西下,本应归家,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难怪诗人肝肠寸断。作用: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七.主题归纳与写作特色主题:通过对凄凉感伤的夕照秋景的描写,表达了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写作特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首小令全篇仅5句,共28个字,9种景物。但这九种景物处处透露出一种悲凉。小令通过寓情于景,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来烘托人物心情,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孤寂愁苦之情,借助景物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堪称悲秋思乡的“祖宗”!小令的最后两句在前面通过写景烘托悲凉气氛的铺垫下,直抒胸臆,将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的诸多愁苦直接倾诉出来,动人心脾、催人泪下。八、课堂小结九、课堂练习1 .观沧海一诗选自_,作者是的他与其子、合称“三曹”,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他的诗以见称。参考答案:乐府诗集;曹操;曹丕、曹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慷慨悲壮。2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相似,也是借月亮来表达美好祝愿,这两句诗是参考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著诗人,诗歌标题中“次”的意思是,该该诗的颈联蕴含了积极健康的生活哲理,这个人生哲理是O参考答案:王湾;停泊;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4 .下列各项对课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oA.观沧海的最后一句“幸运极了,我用此歌表达我的志向”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此诗的目的。B.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D.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大雁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淡淡的乡愁。参考答案:D解析:A项中最后一句是附文,与诗歌内容无关;B项中是以乐写哀;C项奠定了伤感的基调;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选D。5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体现出来的?参考答案: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参考答案:潮水涨起来了,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的船帆之上。诗人是否感到旅途顺利?从哪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感觉?参考答案:诗人感到旅途顺利;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A.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B.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了诗人游览和写诗的地点。C.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参考答案:D解析:A项表现的是诗人宽阔的胸襟。B项诗题中的“次”的意思是泊舟停宿。C项:诗歌表现出的是乐观的心态,没有羁旅的忧愁。D项说法正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参考答案:D解析:D项:诗歌表现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不是即将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