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配送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docx
药品配送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第一节行业背景分析2一、医药行业背景分析2二、我国药品行业配送现状分析16三、国药品行业配送存在的问题21四、我国药品行业配送的发展与对策24第二节项目背景分析31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31二、企业概况及市场经营状况31三、项目承接优势33第三节项目市场需求34一、项目市场宏观需求34二、项目市场微观需求35第一节行业背景分析一、医药行业背景分析(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医药、放射性医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行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三)医药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质量是医药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医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医药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医药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医药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医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或医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验收医药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2 .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医药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医药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医药。如部分医药需储存在46C,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医药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医药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医药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医药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医药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医药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医药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医药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医药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医药,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3 .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医药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医药非医药要分开,非医药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医药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医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医药。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镒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医药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医药。(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2 .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3 .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行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4 .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IL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医药市场份额的60%左右。2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l、甲硝理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3 .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医药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4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5 .制剂品种与原料医药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6 .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医药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医药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1.化学药物方面我国的化学药物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7 .中药(天然药物)方面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万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丁香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己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黄连等。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8 .生物制药方面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开发生物医药,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干扰素-lbl989年在深圳科技园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1期,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2期,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如干扰素(ifn)、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时期。(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1.医疗费用大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2 .新药开发难度高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医药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3 .天然药物市场好由于人们对化学医药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又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期望在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而且开发费用也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也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研究材料已经从动物、植物发展到昆虫和微生物。4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全球化加强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药物最终市场利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大制药企业非常重视对自己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医药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将向世界范围内进行申请,以期望产品上市后占领国际市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对自身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5 .医药全球经营特点日趋明显(1)医药企业不断兼并和战略联盟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是,现在的医药企业的合并均发生在都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如瑞典的Phann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o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如美国辉瑞/华纳兰伯特以及法玛西亚普强/孟山都,在2000年初英国制药业两大巨子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市场7.5%左右。据有关报道,美国强生公司计划120亿美元收购阿尔扎公司。强强联手是现在医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大战略。(2)新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世界大的制药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更稳固地占领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其药物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办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将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3)高新技术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高新技术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都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制药工业寻找新药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批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成长,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我国药品行业配送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资空间转动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配送活动的效率、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配送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要求配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配送服务,以适应配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药品配送就是依托一定的配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一)药品行业配送的现状从目前国际药品配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40%,但药品批发企业商总共只有70家;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为12%,也不过147家药品分销企业。美国的现代配送体系以大型制药企业和批发企业为轴心,药品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药品配送直接由各分店向批发企业要求,最后由总公司与批发企业结账。日本是以共同配送配送为平台,使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药品库存量大为减少,有的企业甚至达到零库存,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流通费用,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度。虽然我国药品配送兴起发展至今已有一段时日,但更多的只是概念的炒作,缺乏对药品配送的真正理解和切实执行。国内药品配送在管理方法上很多还仅仅是“仓储”,而没有把它们提到配送管理的高度。配送和运输只是药品配送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真正的现代药品配送的核心应该是依托一定的配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二)我国现阶段药品配送的现状1.概念模糊,对药品配送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传统医疗体制的影响,人们对医疗配送产生了一些误解。典型的误区有:(1)药品配送就是医药企业;(2)药品配送就是药品配送;(3)设备和技术决定竞争能力;(4)配送业就是储运业。不少业内人士的观念仍停留在传统配送阶段,把现代配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2 .营运手段较为初始目前,我国药品配送企业都是采用普通的仓库、车辆和人员积累模式,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效率不高,流通模式落后。而配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甚至以手工为主的商品储运,效率低下,方法落后。面对不断增加的商品吞吐量,以及日益复杂的配送作业,这种作业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配送成本不合理,错误率高。3 .配送服务水平不高我国医药市场开放较比其它产品市场要晚,发展较慢,我国药品配送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环节多,费用高,效益差。目前,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采用多层次分销模式。也就是说,在该地区的核心城市的大型药品配送批发商以其强大的存储和运输能力覆盖本地的面积,城市、县两个,三个级别的医药批发商销售、地方、市、县药品批发商分销能力和掌握地区客户资源在当地的医院、诊所和药店和另一端零售商出售。由此可见,多层次分销模式的效率并不高。从一级批发商到最终的门店,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不可能快速准确及时地将药品送到相应的门店或终端客户手中;使得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变得困难。4 .信息化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基础网络建设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阶段,我国医药流通信息管理水平还比较滞后,大多数配送企业只局限掌握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没有与客户建立信息平台共享系统。另外,大部分的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药品编码库,各个领域的配送编码自成一派,无法实现电脑联网管理。这就使得其没有能力全面展开配送信息处理、库存管理、流通加工、配送成本控制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配送增值服务,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5 .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整合药品配送企业在配送建设中均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呈现点多、规模大、投资大的状况。设计规模要求往往是企业现有业务规模的3到5倍,动辄要求能够支持上百亿元的销售。然而,由于国内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的环境还没有形成,第三方药品配送也不成熟,各搞一块、重复投资的结果就是各家都吃不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6 .第三方药品配送发育不成熟目前,大多数企业以自办配送模式为主,提供的配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企业自办配送费用支出大,成本高,效益低,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联合组建配送公司或利用第三方配送,但意识不强。第三方配送企业目前在中国的医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医药配送通常都是由医药批发企业完成的。第三方配送能力的不足表现在:(1)配送网络单一,没有从第三方配送系统规划配送网络的角度设计。(2)信息化能力低下,许多企业还没有能力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效率。(3)药品配送企业采用的是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当面对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准确与成本等因素对发展造成影响。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自建药品配送体系并不具有规模优势,同时由于供应链中多种企业复杂的竞争关系也不具有激励其他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的委托配送配送的积极性。而第三方配送,前提是既不生产也不经营药品,所以一开始就能够保证“清白之身”,有了公信度,才能发挥公用性,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并发挥其专业性。7 .重复建设问题一些投资者普遍“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受其影响,一些医药流通企业认为只有自己独立的配送体系,而不是与其他企业合作,进行重组,对于投资配送项目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目前,在省市地区建立几十个医疗配送中心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这些配送企业由于规模太小,配置的边际成本高,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此外,由于药品配送的特殊性,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很多时候会造成资源闲置,设备利用率下降,行业内可能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等问题。三、国药品行业配送存在的问题我国的药品流通企业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十分稚嫩,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机制僵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多种问题。药品流通企业多而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高,药品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药品行业配送并没有实现我们所谈到的行业配送实体,没有形成行业集体或局部区域化的集约式的配送配送中心。(一)配送零散,配送费用过高由于药品行业现有的特性,以及医疗机构采购管理不规范,造成多家企业供货,供应生产商商品存放多处。社会、企业车辆过多运输、配送零散,物品不集中,仓储费用增大、不能降低配送成本,造成行业配送费用过高(二)政策限制下无法建立配送中心国家对药品的经营管理的政策上多有限制,造成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流通市场,必须经过经销商这一环节为自己的产品投放市场。这样增加了一部分费用让利于经销企业,造成产品价格上涨,无法建立真正的配送中心(三)职能不明确,且专业化人才不足在药品行业,采购部门不属于配送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这样也就造成采购的盲目性,有些商品库存过大,有些商品补货不及时,库存不合理,不能很好的配合配送为销售服务。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在配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专门从事医药配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目前,随着中职、本科、硕士、博士配送教育体系的形成,为我国配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制药企业所需要的是一个既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配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药品配送持续快速发展,企业也逐步向大型化、实力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医药配送人才的紧缺却越来越成为了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医药精密器械、液态针剂、血制品、低温保存制剂等对配送要求非常专业及苛刻,因此,对于医药配送管理的人员,尤其是那种既掌握药品经营管理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配送管理颇有研究的高级医药配送管理人才更加紧缺。所以,药品配送甚至整个国药集团正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四)功能不健全,科技含量低配送中心功能所述:进货功能、整理分拣加工、储存保管、配送、信息处理等。在相应的专业公司没有充分发展之前,这些必然由自身承担,否则难以体现配送配送优势。而目前,由于上述的各方面原因,将配送中心简单理解为“送货上门”只应当看仓库与运输商品。大多数配送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更不用谈自动化。因此,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的现象极为普通。整个药品行业采购随机性比较强。临时调货、补货的现象较多,造成运输重复、服务不到位。缺货、短货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了整个配送活动。同时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五)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在美国,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很发达,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统一成熟的现代医药配送信息技术平台,整个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低程度的共享,并最终导致效率低下,远未达到水平的配送运作所需要的信息。药品配送的管理软件多停留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阶段,缺乏企业资源规划(ERP)意识,使企业的信息管理链只能在企业实施,和当前趋势,整合企业内外资源难以适应。医药企业缺乏医药配送管理、医药配送网络系统、医药配送增值服务等软件。四、我国药品行业配送的发展与对策(一)企业配送的发展与对策1.现代药品配送体系的构建为提高我国药品流通业水平,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联合或批发商的强强联合,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1)无线实时的仓储管理系统。现代配送仓储库房采用楼仓式立体化储存方式,不仅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每层楼的货架分为3层,增加货物的仓储量,使所有的空间都得到有效使用。仓储管理信息和客户订货信息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MS)分类处理,传达给相应的操作人员和设备,后者根据指令进行诸如上架、移仓、补货、盘点、拣选、传输、配送等操作,实现了药品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环节自动化、信息化和实时化。无线实时仓储管理系统的实现可以大幅提高仓储运作与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幅度减少了现有模式中查找货位信息的时间,同时系统的实施还能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耗费,降低配送成本。因此,无线实时仓储管理可以满足现代配送管理模式下仓储管理系统的需求。(2)现代药品配送体系是ERP系统的延伸。信息化是现代配送的核心,现代配送的概念是信息化和现代配送技术的结合。供应链系统和ERP系统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两者的统一。而现代药品配送体系实现了实配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者的统一。现代药品配送体系在具备ERP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实现运输配送管理、上下游客户的资源共享、发展第三方配送、建立共同配送组织等等。2.发展药品行业配送的措施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多品种、小批量,行销区越来越宽。采购成本、仓储费用在企业全部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众多企业忽视的恰恰是这一块,特别是国有企业,采购、运输、仓储不计成本,一概包揽。因此降低配送成本的关键应该是现代配送体系的建立。目前我们的药品流通行业的信息化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在建设现代化的配送管理体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在仓储模式的建立和仓储管理方面仍停留在人工操作管理阶段。落后的仓储管理模式和设施对于企业日益增长的货物配送需求愈发难以适应,因此,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改变仓储模式,实现仓库管理的自动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1)企业管理体系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随着我国药品市场的不断整合和规范,在淘汰了相当一批效益低下、管理落后、运作原始的药品行业后,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认证达标的系统改造,药品行业的管理体制将日趋完善,管理能力渐步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药品企业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朝着企业集团化、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是药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分销模式向跨区域的集团性分销体系发展由于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跨区域的大型药品分销企业集团形式正在形成,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的传统多级分销模式正在逐步走向终结;同时大型配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中、小型批发商使其成为批发配送网络的节点企业,利用其已有的配送资源,不断完善和合理规划自身配送配送网络,并将不具备配送功能的制造商、零售商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即通过自己的配送配送网络将制造商的产品迅速、准确、及时、低成本地销往目的地。药品配送正向寡头垄断方向发展,药品分销渠道全国化的趋势日见明朗。(3)产品从多渠道分销向实行总代理、总经销制形式发展少数批发配送商实力不断强大,逐步成为区域内的行业龙头,市场覆盖率程度越来越高,产品服务形成区域化优势,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周转频次,厂家的市场策略也已从在将自身产品分销若干批发企业的做法中逐步转向寻找区域内实力配送企业作为产品的区域总代理、总经销的方式来实现,总代理、总经销形式已成为重点产品的主要分销手段。(4)配送技术从简单手工向电子信息业务系统发展在配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下,药品配送技术也正在从人工为主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使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现代化的自动存储,自动拣选和功能齐全的计算机仓储管理系统,大大降低差错率、提高劳动效率。以实现由传统的人工仓储向自动化配送的转型,并成为所在市场区域内的药品配送配送中心是药品配送手段升级换代的方向。(5)药品配送业务从批发多级分销向直销零售市场发展近年来,药品零售市场保持了畅旺的发展势头,其增幅稳定在10%以上。随着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为更好地适应药品卫生体制改革及开放药品分销服务领域的需要,连锁药店成为药品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业态,也成为药品行业批发网络中极为突出的客户资源体系。与此同时各地大卖场、平价大药房相继出现,其经营成本低廉,大进大出,对现有流通格局造成较大冲击。(6)药品交易行为从单一的柜台式销售向柜台与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发展互联网络技术的实际运用产生了一定的专业商品交易网络系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传统药品分销产业相结合,形成的先进药品分销企业模式。(7)配送运作方式从传统的批发企业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现代药品配送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以配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及其他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在这个联盟内,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等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分工,面对最终市场的需求状况,在生产品种、供货数量、供货时间、供货方式等方面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流通体制。我国药品配送业的发展是多层面、多环节的,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多样性,从表象的组织结构到深度的企业运作,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服务方向都有不同的侧重。但从总体而言,都是一个急迫的升级换代、涅槃重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杜绝投机和赶潮心理,避免造成一窝蜂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又不能小富即安、裹足不前,从而丧失行业发展的契机。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良性发育和产业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在正确、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中,我国药品行业的配送之路将更为稳健而坚实。(二)药品配送仓储及配送优化1.建立自动化立体高架库目前,我国医药配送行业的毛利润总体上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配送费用却连续几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技术的落后,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因此尽快实现医药配送行业的配送信息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各医药流通企业应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推进现代化管理为目标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使管理模式到运作方式全方位提升。2 .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现有设备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对配送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配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医药配送企业应该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按照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更新现有的储运配送设施设备,提高配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提高配送服务的整体水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建配送设施时,要重视现有设施的盘活和整合,重视规划功能,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功能配套,防止盲目建设。3 .智能化冷藏车投入配送根据对应药品制品的实际情况,加大智能化冷藏车的投入,对于冷藏车辆的加大投入,不仅单纯全部使用冷藏车配送,对于制度、标准、体系方面也进行最完善的制定。不同的药品制品要形成不同的运输存放制度,制定严格的冷藏车辆质量标准,对于冷藏温度、湿度做到一一对应。对于智能冷藏车的选择,需要兼顾功能性,例如对于温湿度能够进行调节的功能,这样能够保证应急使用,在冷藏车辆中加装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保证实时定位轨迹及控制产品配送过程中的数据。这样对于配送过程公司也能够进行全程的监控,提前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温柔,也确保每个车辆符合技术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集团加强现代药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求、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第二节项目背景分析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根据实际招标情况撰写)项目名称:承办单位:企业性质:法人代表:二、企业概况及市场经营状况(一)企业简介(请根据企业自身真实情况撰写,以下企业介绍仅作为参考)XX省XX市医药公司于XX年组建而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XXX万元,注册资本XX万元,是当地集正规化、规模化、连锁化为一体的大型医药经营批发企业。公司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