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拯救指南》QXT201-2013解读.docx
-
资源ID:662304
资源大小:20.2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QXT201-2013解读.docx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QX/T201-2013)解读臧海佳1李星玉2蔡健2张静3(1.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北京100081;2.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3.新强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乌鲁木齐830002)1引言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资料拯救指南(QX/T201-2013)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起草,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经中国气象局批准,该标准于2013年10月14日发布,自2014年2月1日起实施,它规定了气象资料拯救的内容和方法,适用于气象资料的拯救、保护与数字化工作。2标准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气象资料是开展气象业务和科研的基础,对纸张、缩微胶片、光盘和磁带等载体的气象资料进行拯救既可以保护资料原件,维持其历史凭证价值,又能突破原有载体提供使用的局限性,极大提高气象资料应用效率。鉴于气象资料载体和记录状况的繁杂性,特制定本标准以明确气象资料拯救的内容和方法,进而指导气象行业各级资料部门安全、科学、有效地开展资料拯救工作。为推进该标准在相关业务上的应用,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此对主要内容进行解读。3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3.1 标准的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制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一是充分借鉴国家及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规定,在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制定本标准;二是充分考虑气象行业档案、资料的存储特点,在系统总结历史气象资料拯救与数字化实践经验的工作基础上制定该标准;三是充分考虑历史气象资料拯救与数字化业务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以行业推荐性标准为基点,使各历史气象资料保管机构的资料拯救与数字化工作都能参照该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3.2 标准的编制依据在编制本标准的过程中,起草组主要参考了电子档案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档案缩微品数字化规范(DA/T43-2009)等国家和档案行业的相关标准,还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技术规范及国内外的相关技术文献,充分借鉴了历史气象资料拯救与数字化工作实践。4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解读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涉及纸质和缩微胶片气象资料的拯救以及光盘和磁带载体气象资料的拯救这两方面。4.1 纸质和缩微胶片气象资料的拯救纸质和缩微胶片气象资料的拯救从流程上分主要包括:受损载体修复、资料图像化和气象要素信息提取等环节。(1)受损载体修复纸质气象资料常见受损形式有两类,第一类是纸张的残缺、粘结、霉烂和脆化,第二类是墨水、圆珠笔或复写纸等记录字迹的褪色和扩散。对于第一类,标准4.2.1条按照纸张类型和受损情况的不同给出了5种修复方法。对于第二类,可使用档案专用的字迹恢复剂或显色剂进行原貌恢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受损纸质资料修复前宜拍照留存原貌,修复后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复印备份。缩微胶片气象资料的受损主要有霉变、划损和褪色等,标准4.2.2条给出了3种情形下的修复方法。(2)资料图像化资料图像化包括:资料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和质量检查等四个技术环节。应注意,各个环节需进行详细登记,确保气象资料原件和数字图像文件的安全。资料整理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分类、排序和编页;图像化前的拆除装订和图像化后的装订还原;不平整纸张的页面修整;资料目录清单编制。鉴于气象资料的存储形式和载体特点,进行图像化时宜采用扫描而非拍照的方式。扫描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图像化设备、图像色彩模式、图像分辨率、图像存储格式、图像文件命名等,上述参数的有关要求在标准4.3.3条给出。对于扫描后存在偏斜、失真和不完整等问题的图像应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处理要求在标准4.3.4条给出。扫描图像的质量检查也是资料图像化的必要环节,检查内容包括:图像色彩模式、分辨率、压缩率和存储格式是否合格;文件命名是否正确;图像文件与提交图像化的资料数量是否一致;图像是否进行了纠偏、去污和拼接等处理。(3)气象要素信息提取本标准中气象要素信息的提取主要有键盘录入、光学字符识别(ORC)和波形图识别等3种技术方法。上述3种技术方法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对于观测记录簿、记录报表等数字和文字类气象资料的信息提取可采用键盘录入,其技术环节一般包括两次录入和三次校对。两次录入是指由两人分别对同一份资料进行背对背录入。三次校对是指第一次和第二次校对由两人分别对两次录入结果进行比对,第三次校对是对前两次校对结果进行再校对。整个校对过程是人工核实和修改两次录入结果不一致的数据。对于印刷体的数字和文字类气象资料,若经测试OCR自动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9.9%,可采用OCR识别方法进行信息提取,但采用OCR方法识别需要针对气象资料内容格式开发相应的定位识别软件。对于天气图和自记记录纸等图形或曲线类气象资料,宜采用矢量化、波形图识别等技术进行信息提取。提取的气象要素信息一般选用纯文本文件格式存储。若存在纯文本文件格式无法解决的汉字乱码等问题,可选用MSEXCel文件格式存储。提取的气象要素信息须检查其内容完整性、格式规范性和数据准确性,标准4.4.3条给出了有关检查内容的要求。4.2 光盘和磁带载体气象资料的拯救光盘和磁带载体气象资料的拯救主要包括载体检测、受损载体修复和数据迁移等内容。(1)载体检测每年对不少于5%的存档光盘和磁带载体气象资料进行可读性检测。当检测的不可读率大于1%时,须对相同保存条件下的全部同批次载体进行检测。光盘的检测参照GB/T18894-2002和DA/T38-2008,磁带的检测参照GB/T18894-2002和DA/T15T995。(2)受损载体修复光盘受损主要有盘基划伤、记录面污染等情况,磁带受损主要为污染、掉磁、粘连等情况,本标准的5.2.1条和5.2.2条分别给出了两者的修复方法。(3)数据迁移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及时对气象资料进行载体迁移。一是经检测,存储载体出现问题,具有数据丢失风险;二是生产厂家不再提供读写存储载体的软、硬件设备或相应的技术支持;三是正常保存满4年的磁带和正常保存满10年的光盘载体。迁移目标宜选择性能稳定、应用主流技术的载体。读写载体的软、硬件设备不能有专利和许可限制。为保证数据迁移的准确可靠,应利用计算机程序对迁移前后的文件数量和文件大小进行自动校验,并采取人工抽查的方式按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随机校验。5标准的实施建议本标准有关内容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各省级气象档案部门的历史气象资料的拯救与数字化业务中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本标准能够满足各种类型气象资料的载体修复、扫描、信息提取、数据迁移等拯救工作需要。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气象行业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部门在历史气象资料拯救业务中推广应用,以指导全行业的气象资料拯救与数字化工作。参考文献1 S.Burton,R.Crouthamel,A.vanEngelen,R.Hutchinson,L.Nicodemus,T.C.Peterson,F.Rahimzadeh.GuidelinesonClimateDataRescue.2004,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兰平,臧海佳.历史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技术策略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4):478-4823臧海佳,吴显中.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与分析J.中国档案,2008(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