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

    • 资源ID:662604       资源大小:107.6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撰写了大教学论、泛智的先声等重要著作。他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夸美纽斯主要从事泛智教育的研究。“泛智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应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校,夸美纽斯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来认识和解释人和教育的系统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在研究中又往往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改良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就是要通过创办学校来普及知识,扫除愚昧和无知,使国家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夸美纽斯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发展。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是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潜在机能。因此,教育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注意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夸美纽斯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想是一种内发论。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出发,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内在本性。他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要抱有信心,要求人们注重生命的自然需要,反对把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过好现世的生活。但是,夸美纽斯把现世的人生看成向永生过渡的准备,这是他的思想的消极方面。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他批评旧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的种种弊端,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是一切事物里恰切的秩序”,“教导的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中借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在大教学论中,他提出了29条自然法则来论证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和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等。(2)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夸美纽斯利用自然论证教育,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学原则,但是当运用自然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时,他又认为在一切事物里面发生作用的都是上帝,赋予自然以神启的色彩,这是他神学世界观的必然局限。他的宗教观保护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又保护他的教育观,使其教育观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从而为他公开引证自然、全面阐述教育创造了条件。四、“泛智教育”论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主张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的研究,他认为,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因此他写了泛智的先声一书,并创办了“泛智学校”。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6岁,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外部感觉。儿童期:7岁到12岁,培养内部感觉,为初等教育。少年期:13岁到18岁,培养理解力和判断力,为中等教育。青年期:19岁到24岁,培养协调性和意志力,为高等教育。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了这种前后衔接、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这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贫富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他还强调,应当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农民、脚夫和妇女,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受教育权。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他对民主和平等理想的追求。五、教学论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该研究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等问题。于是,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一)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批判经院主义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法则。(1)直观性原则。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充分发挥其多种感官的作用。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的内容都细分成段,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3)彻底巩固性原则。教师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夸美纽斯批判了旧教育学校工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改革了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1)学年制。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美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学生编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他认为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三)三学过程和教学用书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学用书: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图文并茂,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夸美纽斯一生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第二节洛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约翰洛克,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是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又被恩格斯称为“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为了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洛克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分权制约”的思想。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之初生,心灵如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所有的理性和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而来。洛克的“白板说”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确立了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的观念和经验是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取的。另外,它还表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绅士教育论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以“白板说”为基础的,不同于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遗传或天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进行绅士教育、以绅士为榜样才能进步。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要求。如何进行绅士教育?洛克反对学校教育,推崇家庭教育。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因此,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二)论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体育、德育和智育,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体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素质上的要求,其中有许多是合理的和科学的。(2)德育。德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洛克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优秀的人。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进行说理教育;其次要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还主张运用奖励、表扬等办法而反对体罚。洛克关于德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3)智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提出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在智育的原则和方法上,洛克强调多样性的学习以避免智力的狭窄和僵化;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节卢梭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尔中,他提出应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培养新人。他的著作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1754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1762年,他发表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同年,发表教育小说爱弥尔。17701771年,他痛苦地写下了自传忏悔录,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统治迫害的控诉。二、自然教育论卢梭十分重视教育对人与社会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类一切事业中最重要的事业。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思想是建立在其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最初是性善的,只是后来受到腐朽“文明”的影响而变坏了,社会改造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人及人的本性进行改造,使人重新成为自由的人。爱弥尔就是卢梭提出的培养自然人的教育计划,他认为必须通过自然教育来完成。卢梭试图通过这一理想的教育计划,寻找解决社会危机的出路。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I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在卢梭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自然、人为和事物的教育三个方面。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对于如何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是指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要避开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应当在乡村中进行,他认为城市的环境是腐朽和堕落的。儿童只有在乡村自然、纯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纯真的自然本性。爱弥尔一书中爱弥尔就是被送到乡村接受自然教育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比文艺复兴以来“教育适应自然”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看到了教育中人的自然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提出教育要依据人的发展开展,为更深入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建立新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对几千年来以“原罪说”为基础的封建教育的有力挑战。三、论儿童身心发展各阶段的教育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他认为,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卢梭把儿童的身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由的活动放在第一位。因此,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其四肢自由活动。婴儿正是在不停的自由活动中接触四周的事物、学习最初的知识的。儿童期:312岁,这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儿童的理智处于睡眠状态,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因此,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他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应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发展判断、形成理智打下基础。卢梭关于儿童感官教育和活动教育的思想,包含着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因素,有许多合理的见解。少年期:1315岁,应当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在智育上,卢梭主张儿童学习的知识实际、有用,要有益于儿童的幸福。在学习方法上,卢梭强调要让儿童主动地进行学习。卢梭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一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在许多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因而,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否则与流氓和强盗一样。在各种劳动中,卢梭最看重的是手工劳动。卢梭关于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论述许多是具有合理性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如轻视书本知识等。青春期:对于16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卢梭认为,在青春期阶段应当回到城里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卢梭认为,人类的美德都是从原始善良的情感发展起来的,因此应当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通过适当的指导使它得到自然成长。卢梭的教育思想是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产物,不仅影响了同一时代的许多教育家,也成为后世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第四节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深受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贫苦者之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工作最初开始于对自己儿子的抚养。一他发现按照广校的方法教育核厂有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1774年,裴斯泰洛齐办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名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他于1781年写下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职,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使每一个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之后去世。二、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培养只通过政治途径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教育,激发人身上存在的力量的萌芽,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裴斯泰洛齐主张所有人都应受教育。他把人的发展分作三个阶段:最初,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后来,有了人类社会以后,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入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三、关于教育内容的论述裴斯泰洛齐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力。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主张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德育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他是从道德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论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他认为,罪恶的社会环境是人犯罪的原因,为防止道德败坏,必须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人的内在本性善良到能够抑制罪恶时,便有力量去改善周围的环境,就可以避免犯罪。因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把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家庭式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果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破裂,儿童将会终生受苦。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中把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转移到社会,这是教学艺术的关键。他还认为应把家庭的爱的关系引进学校,学校应像家庭一样充满亲情和欢乐。(二)智育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他认为智力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才能和能力,发展儿童的心智;发展儿童的心智主要是发展其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表达和接受印象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强调智力教育的进行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儿童的学习是从直接经验的已知物开始发展到未知物的。二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儿童所有的学习都必须从具体开始,逐渐过渡到抽象。(三)体育和劳动教育裴斯泰洛齐主张体育与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他认为,体育是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生理能量全部发挥出来,因此,从小就应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其养成强健的体魄。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体育为基础的,如果人的各种体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劳动中各种习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都谈不上;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职业训练是儿童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四、教学理论(一)论教学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不同意卢梭的教育过程中让儿童任意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工人的心理发屣是有二定顺序和规律的,教学应当依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裴斯泰洛齐还研究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他认为,教学应当循序渐进,以适合儿童的本性;应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二)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在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人的心理都是始于感官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因此,根据儿童能力的最初的简单要素寻找简化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和教学的起点。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的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数、形、词是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从要素教育论出发,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测量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数、形、词完全适合这三科的教学。关于语文教学,他提出其最简单的要素是词。关于算术教学,他认为,应先让学生对个位数的运算及其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了解十位数和百位数。关于测量教学,他主张先从直线开始,进而练习转角、正方形、平行线、正方形的分割,然后练习曲线和几何图形等。第五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赫尔巴特,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揭示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他是西方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于1802年发表了裴斯泰洛齐关于直观的初步概念一文,认为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整个学校教育。1806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一书。1833年,赫尔巴特在回到哥丁根大学后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在哲学上,他接受“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索C他认为人的切心理机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认为相似的观念互相吸引就形成“统觉”,教学活动就是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相关联的特点来吸收新知识。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也被称为经验心理学或观念心理学。赫尔巴特试图把心理学科学化的尝试工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在伦理学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的思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或报偿”。他认为,如果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五种道德观念,就会用理智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得到维持和稳定。这是一种保守的伦理道德观。二、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的。他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又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可能的目的是与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相关的,它是个人自由选择给自己提出的目的,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必要的目的是与人的一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道德目的相关的,它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赫尔巴特指出,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是有一定意义的。教育虽然不能预知学生的未来的选择,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同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培养的客观规律。三、论教育过程为实现其基于道德基础的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管理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形成其一定的道德品质。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当通过管理、教学和训练三个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完成。(一)管理赫尔巴特把管理放在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先对儿童的外部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儿童。其次要监督儿童的行为。再次是用命令和禁止来使儿童绝对服从。最后是使用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赫尔巴特对儿童和教育的认识与他保守的政治观是一致的。(二)教学赫尔巴特首先认为,为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计划、有步躲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设的过程。赫尔巴特指出,人的生长与动植物生长不同,支配人类行动的不是本能而是智能。人的成长需要种能够把心灵筑成正确形式的艺术,这就是教学。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他强调,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作为未来成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赫尔里特认为教学是儿童获取系统系四.选任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如何通过教学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内在动力。赫尔巴特的思想提富了教学的地位。赫尔巴特又提出了应根据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课程的思想。他认为,兴趣晨实现教育月教学应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经验,最终导向善。赫尔巴特把兴趣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一类是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一类是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关于自然知识方面的兴趣有三个方面:(1)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应当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2)思辨的兴趣,即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兴趣。应当设置数学、逻辑、文法等学科。(3)审美的兴趣。应当设置文学、图画、唱歌等学科。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也有三个方面:(1)同情的兴趣,(2)社会的兴趣,(3)宗教的兴趣,即个人对同伴或他人的兴趣。可以设置本国语、外国语和文艺作品等课程。即广泛与人交往等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可以设置历史、政治、法律等课程。即人对上帝的兴趣。应当设置神学。赫尔巴特关于依据多方面兴趣设置课程的思想标志着西方近代课程论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兴趣与个体学习的关系,为课程论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根据个体兴趣的变化来说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说”。他认为,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四个阶段的变化。因此,教学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赫尔巴特确定了教学过程II个阶段:(1)明了阶段。这时,学生需要集中注意了解新知识。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采用讲述法讲清教材。(2)联想阶段。这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考,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采用谈话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3)系统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理解阶段,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师要采用综合的方法和要点概括的方法,帮助学生作出概括和得出结论。(4)方法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要把形成的概念或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做作业,并检查其理解得是否正确。赫尔巴特的弟子又把四段教学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三)训练训练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主张。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是从外部对儿童进行强制,而训练是从内部对儿童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控制,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五种道德品质。赫尔巴特强调要通过“约束”、“限定”、“抑制”、“制裁”、“谴责”、“训I诫”、“劝告”、“惩罚”以及“警告”等手段抑制儿童的不良倾向和行为,使儿童成为守法的人。第六节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福禄培尔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首创了“幼儿园”的名称,并设立了幼儿园机构,以幼儿教育著名,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1837年,他在家乡附近设立了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与研究中,他形成了一套包括幼儿游戏与唱歌、玩具“恩物”以及作业的幼儿教育体系,对德国乃至欧洲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61年,他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著作经友人编辑出版,名为幼儿园教育学。福禄培尔哲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上帝为万物的统一体。他在人的教育中一开始就指出:世上的万物都存在着一种统治它们的永恒的法则,万物的生命和实体的存在都有赖于上帝这个神圣的光辉在它们身上的反映。这是一种泛灵论的思想,但从这个认识出发,福禄培尔提出了普遍性、个体性和差异性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某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而最终都是上帝这一最大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事物的普遍性;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这是它的个体性;而每种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性质,这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人本身具有神的统一性、自然的差异性和人的个性三个方面的统一,突出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福禄培尔这一哲学思想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二、论教育的两个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发展”是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一方面,他认为,人和自然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但是,人生来具有定的天性,教育应当适应人的本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和自然都受上帝的神圣法则这一规律支配,因此教育应当适应自然的发展,要反对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的教育,使人像自然那样按照其本性发展。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本性表现为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其中活动的本能最为重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会发展为“创造”的本能。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能,而不是压抑儿童的本能。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中人的“自动”发展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和人都包含着“神的本源”,所以,人的发展还是一种神本源的发展。在人的身上体现为一种“自动”的发展,是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两个阶段实现的。福禄培尔关于人的“自动”发展的研究推进了对人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儿童的主动地位与教育作用的关系的认识。但是,福禄培尔把人的自动发展归结为神本源的发展,反映出他的教育思想的唯心主义倾向。三、论教育的作用福禄培尔强调教育的启发作用,反对教育的强制性。福禄培尔用儿童力量的“潜在状态”说明儿童早期发展的特点,以反对教育的成人化倾向。他说:“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学和真正的训练,必须应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外在的强制唤起内部的自由意志。”这对于深入认识人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福禄培尔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生期三个阶段。在早期,儿童内部的本能冲动处于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要按照儿童的本性施以正确的教育,能够让儿童自由地运用他的各种能力。之后,儿童内部的各种本能觉醒,首先在活动中“使内部的东西成为外部的“,再通过学习“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儿童觉醒的本能通过活动来显示自己内部的意愿,就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福禄培尔认为,教育不应是命令、灌输、服从和静听,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儿童积极地参与和配合。并且,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只有能够“唤起”儿童“自动”发展的教育手段才是良好的教育手段。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本性出发,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从而不断唤起儿童的情感和需要,使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四、论学前幼儿教育学前幼儿教育是福禄培尔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事业。他系统地研究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创立了学前幼儿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他因此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时期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幼儿时期起,“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开始了”。福禄培尔十分重视父母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和教育是完全托付给母亲、父亲和家庭的,父母在家庭中对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大多数父母缺乏足够的幼儿教育的知识和训练,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为了帮助家庭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育,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教育幼儿的机构_幼儿园。1837年,他创立了德国第一所幼儿学校。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及教具和作业的设计。关于游戏、活动以及教具的设计,福禄培尔在吸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教育一开始就应系统、渐次地为儿童提供全面而有兴趣的活动。“恩物”是福禄培尔依据这种思想为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思想是19世纪西方幼儿教育积极探索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理论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七节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斯宾塞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以社会学和哲学为基础来论证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各国实科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8541859年,斯宾塞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教育论文。1861年,他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册,出版了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系统地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等问题。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斯宾塞坚持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并强调科学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凡是科学所不能深入认识的世界都是宗教活动的领域。斯宾塞的哲学企图调和哲学与信仰,坚持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是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认为人类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也受进化法则的支配,因而可以利用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人类社会如同生物体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各部分职能也像有机体,通过适当的分工表现出来。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二、教育目的论斯宾塞在其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从知识价值的角度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他批评旧教育总是追求装饰而忽略实用,把无多大实用价值的古典知识放在过于重要的地位。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实际需要为基础,追求实用知识,为过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实用的知识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斯宾塞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变革中英国文化教育新的变化,即由一种传统的对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的追求开始转向对人的实际作为、实用价值的追求。斯宾塞根据为满足人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的重要程度,二得知识的份值相应地分为工(1)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2)关于获取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3)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4)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5)关于培养艺术爱好的知识。从知识的重要性次序可以看出,斯宾塞把个人生存和健康的知识放在了第一位。在他看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正是那些能够用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知识。在教育中,他主张按照知识价值的大小不同应当给予不同程度的注意。显然,斯宾塞的新的知识价值观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但他提出的将知识的实用价值作为衡量学科价值的标准的思想为新的课程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三、关于智育、德育和体育的论述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念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一)智育斯宾塞十分重视智育问题。他提出了以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还提出了一些智育原则和方法。斯宾塞设置了五部分的学科内容:第一部分,为直接的自我生存做准备的活动,应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直接保全个人生命和健康、保持充沛体力的重要学科,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生活的基础。第二部分,为间接自我生存做准备的活动,通过获取生活资料和职业来实现。因此,首先应学会读、写、算的基础知识,然后开设与谋生、提高生产效率、赚取利润等相关的学科,主要有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第三部分,为了抚养子女应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这些知识是为了正当履行父母职责,教养好自己的子女。第四部分,为将来尽公民职责做准备,应开设历史学和社会学,使学生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生活,履行社会义务。第五部分,为准备将来在欣赏文学和艺术等闲暇活动中满足爱好与情感的需要,应开设油画、雕塑、音乐和诗歌等课程。斯宾塞在论述智育问题中也重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研窕,他反对旧教育强调机械背诵、压抑儿童心智发展的做法,提出了“自然教学”的主张。他提出,教学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验到推理的原则,要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应使他们在愉快中接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实物教学,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发展智慧和培养能力。(二)德育斯宾塞说:“一切道德理论都同意:凡远近结果都是有益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凡远近结果都是有害的行为,就是坏行为。人们评定行为的最后标准,就是结果的快乐或痛苦。”斯宾塞的这种道德观反映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斯宾塞根据这种道德观,提出r“自然后果”原则,即用儿童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必然后果来教育儿童。根据这个原则,他主张在道德教育中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不要过多地管教儿童,要让他们在自己的行为发展中逐步接受教育。(三)体育斯宾塞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和体育问题。他认为个人身体强弱事关民族繁荣,因而,教育不仅是对儿童智力的训练,也要对其身体进行训练,并且身体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他从儿童的饮食、衣着、运动、游戏以及学习方面提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他要求儿童要适度饮食,要有节制;不要穿得过暖、过多;要多运动、多游戏。斯宾塞还指出,学习不要过度,要注意身体精力的分配。【课堂练习】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A.教育漫话B.国家教育论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1861年,斯宾塞出版了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系统地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等问题。2.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按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这一思想被称为()。A.教学心理化B.知识心理化C.生活心理化D.学校心理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裴斯泰洛齐不同意卢梭的教育过程中让儿童任意发展的观点。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教学应当依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他说:“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

    注意事项

    本文(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