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实录.docx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 .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3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利用图片、故事作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2 .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请喝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巩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重点难点1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 .难点八股取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安徽民谣凤阳花鼓的歌曲。歌词中说,自从有了朱皇帝,同学们知道朱皇帝是谁吗?生:朱元璋没错,就是朱元璋。我们来看一段介绍了解一下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是如何采取措施加强皇权的?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14课明朝的统治讲授新课1明朝的建立(1)社会背景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师,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生元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师人民忍受不了,爆发了起义。1351年黄河流域爆发了起义,朱元璋也在起义的队伍中。他带领队伍南征北战,小灭了其他势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一一明朝。师概括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人物,都城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南京)师元朝灭亡的标志是?生攻占了大都,元朝灭亡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还学习了那些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生汉武帝刘邦光武帝刘秀师元末农民起义最终以改朝换代而结束,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二、加强皇权师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生由于地方的分权和朝臣的权利过大造成的。师所以朱元璋接下来的措施一定要改变这些弊端。他从地方到中央全面的改革了官制。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的内容,看看他在地方是怎么做的?生在地方,废除了行中书省,设三司师行中书省是我们之前讲的什么制度?什么朝代?生行省制度。元朝师把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利一分为三,哪三司生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三司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师在地方还怎么做的?生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统治。师在中央,他是怎么做的?我们来看一个事件“胡惟庸”。皇帝为什么要杀死胡惟庸?丞相制度设立于何时?生由于胡惟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秦朝师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分散军权,什么措施?生把原来大都督府分成五军都督府,把调兵权和官员的任免权收归兵部,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皇帝。师接着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一段历史小故事。师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这件事的?生锦衣卫师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卫指锦衣卫,朱元璋设立的,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的,由于衣着华丽。所以又叫锦衣卫。厂指的是东厂,明成祖设立的,由宦官担任的。目的是什么?生监视臣民师锦衣卫的职责?生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师特点是什么?生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师锦衣卫,东厂按照皇帝的意思私底下打探军情民意,只要有对皇帝不利的,都不放过。设有独立的监狱,对犯人施以残酷的刑法。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加强了皇权。皇帝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师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但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一八股取士。同学们可以从考试的题目,内容,格式上思考?生从题目:四书五经内容: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格式:文章分八个部分。后四个部分是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所以又叫八股文师这种凭借八股文中举当官的途径叫八股取士科举制刚刚建立的时候确实发挥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期弊端越来越大。探讨八股取士的影响?生积极地:规范了考试消极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师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还有哪些帝王加强思想专制采取了一些措施?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师以上这些措施,统治者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大大加强。政治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生1.农业发展的表现?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增加了粮食产量。2 .手工业上的表现棉纺织业: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的基地丝织业:丝织中心苏州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3 .商业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北京商帮:晋商,徽商师课堂小结: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并设锦衣卫大大加强了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