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征.docx
附件1ICS13.040.40CCSZ6011B31市地方标准DB31/9332023代替DB31/933201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IntegrateEmissionStandardofAirPollutantsfromstationarysources(征求意见稿)2024- XX - XX实施发布2023-XX-XX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44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75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116企业边界监控要求147污染物监测要求158实施与监督19附录A(规范性)大气污染物排放参考限值21附录B(规范性)有组织排放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25附录C(规范性)固定污染源废气苯系物的测定气袋采样-气相色谱法26附录D(规范性)废气中二嗯英类毒性当量浓度(TEQ)计算公式29参考文献30=一1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5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补充了VoCS物料、总挥发性有机物、真实蒸气压、蓄热燃烧装置的术语和定义一更新了挥发性有机物、非甲烷总烧、去除效率、企业边界的术语和定义- 完善了NoX执行的范围和限值;- 增加了VoCS治理的最低去除效率的要求;- 增加了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排放要求和含氧量折算的要求;-更新了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和厂区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一更新了排放监测要求、分析方法、实施与监督中达标判定的要求。本文件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组织实施,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上海市化工环境保护监测站、上海金山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建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修光利,张钢锋,王向明,张巍,何校初,宋钊,段玉森,潘妙婷,顾红明,王东方,王芳芳,陈亮锋,黄银芝,卜梦雅,徐薇,邵家杰,王颖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控制上海市固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行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制定本文件。本文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本文件自2024年6月1日起实施。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监测与监督实施等要求。国家或上海市已经发布针对行业、通用工艺或设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该执行相应国家或上海市地方排放标准的规定;其他污染源执行本标准。国家或上海市地方排放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可参照本文件执行。本文件颁布实施后,国家发布相应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严于本文件的,执行国家标准;本市另行发布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执行,不再执行本文件。固定源排放水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产生固体废物的鉴别、处理和处置适用相应的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本文件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本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排污许可证要求严于本标准时,按照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排污许可证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固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监测与监督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现有固定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证核发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T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501空气质量硝基苯类(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的测定锌还原-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T15502空气质量苯胺类的测定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T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33372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限量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8507油墨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含量的限值GBZTT160.67工作场所空气中异氟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38597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HJ/T2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氟酸汞分光光度法HJ/T28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疑化氢的测定异烟酸-毗哇咻酮分光光度法HJ/T2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铭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腓分光光度法HJ/T3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HJ/T31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HJ/T3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HJ/T3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4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懵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38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烧、甲烷和非甲烷总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4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花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T41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镜检法HJ/T4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4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泰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T44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HJ/T4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的测定重量法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ZT5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HJ57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63.1大气固定污染源银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63.2大气固定污染源镇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63.3大气固定污染源银的测定丁二酮后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HJ/T64.1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64.2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 64.3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HJ/T65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67大气固定污染源氨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HJ/T68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八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77.2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嗯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479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80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HJ539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540固定污染源废气神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HJ542环境空气汞的测定疏基棉富集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暂行)HJ543固定污染源废气汞的测定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暂行)HJ544固定污染源废气硫酸雾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547固定污染源废气氯气的测定碘量法HJ548固定污染源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HJ549环境空气和废气氯化氧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58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HJ584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604环境空气总烧、甲烷和非甲烷总炫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629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638环境空气酚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644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645环境空气挥发性卤代元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657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675固定污染源排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酸碱滴定法HJ683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684固定污染源废气被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685固定污染废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691环境空气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 692HJ 693HJ 732HJ 734HJ 738固定污染源废气 固定污染源废气 固定污染源废气 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环境空气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739环境空气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质谱法HJ759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739环境空气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759环境空气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777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HJ801环境空气和废气酰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液相色谱法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36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869固定污染源废气献酸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905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917气态汞的测定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919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942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944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总则(试行)HJ955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HJ956环境空气苯并花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965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自动测定非分散红外法HJ973固定污染源废气一氧化碳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1006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卤代燃的测定气袋采样.气相色谱法HJ1007固定污染源废气碱雾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HJ1077固定污染源废气油烟和油雾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1078固定污染源废气甲硫醇等8种含硫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气袋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HJ1079固定污染源废气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1093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1131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HJ1132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HJ1133环境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碎、硒、钮、睇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1040固定污染源废气浪化氢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1078固定污染源废气甲硫醇等8种含硫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气袋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HJ1153固定污染源废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1154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1240固定污染源废气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1261固定污染源废气苯系物的测定气袋采样/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1286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燃连续监测技术规范DB31/1025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T310003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DB31/T310007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I污染源pollutionsources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建(构)筑物,包括工业、公建配套设施及社会服务业等。来源:GB16297-1996,3.7,有修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规定的方法测量或核算确定的有机化合物。注:在表征VOCs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TVOC表示)、非甲烷总烧(以NMHC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来源:GB378222019,3.1,有修改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volatileorganiccompounds(TVOC)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对废气中的单项VOCs物质进行测量,加和得到VOCs物质的总量,以单VOCs物质的质量浓度之和计。注:实际工作中,应按预期分析结果,对占总量90%以上的单项VoCS物质进行测量,加和得出。来源:GB378222019,3.2U非甲烷总煌non-methanehydrocarbons(NMHC)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响应的除甲烷外的气态有机化合物的总和,以碳的质量浓度计。来源:GB378222019,3.3苯系物benzenehomologues包括苯、甲苯、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三甲苯(1,2,3-三甲苯、1,2,4-三甲苯和1,3,5-三甲苯)、乙苯、苯乙烯。异氨酸酯类isocyanate包括甲苯二异氟酸酯(TDD、二苯基甲烷二异冢酸酯(MDI)、异佛尔酮二异氟酸酯(IPDI)、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氟酸酯(PAPI)。无组织排放fugitiveemission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开放式作业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敞开门窗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等。来源:GB378222019,3.4UVOCs物料VOCs-containingmaterialsVOCS质量占比大于等于10%的原辅材料、产品和废料(渣、液),以及有机聚合物原辅材料和废料(渣、液)。注:确定VOCS质量占比时,将20时蒸气压不小于IoPa或者101.325kPa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不高于250的有机化合物或者实际生产条件下具有以上相应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纳入核算范围。来源:GB37822-2019,3.7,有修改挥发性有机液体volatileorganicliquid任何能向大气释放VOCs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有机液体:(1)真实蒸气压大于等于0.3kPa的单一组分有机液体;(2)混合物中,真实蒸气压大于等于0.3kPa的组分总质量占比大于等于20%的有机液体。来源:GB378222019,3.8In真实蒸气压truevaporpressure有机液体工作(储存)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绝对压力),或者有机混合物液体气化率为零时的蒸气压,又称泡点蒸气压,可根据GB/T8017等相应测定方法换算得到。常温下工作(储存)的有机液体,其工作(储存)温度按常年的月平均气温最大值计算。来源:GB378222019,3.9,有修改,H氯苯类Chlorobenzenes,CBs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1,3,5三氯苯、1,2,4-三氯苯、1,2,3三氯苯浓度的数学加和。二嗯英类polychlorinateddibenzo-p-dioxins(PCDDs)andpolychlorinateddibenzofurans(PCDF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吠喃(PCDFs)的统称。丙烯酸酯类acrylates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浓度的数学加和。XU蓄热燃烧装置regenerativethermaloxidizer(RTO)将工业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净化处理,并利用蓄热体对待处理废气进行换热升温、对净化后排气进行换热降温的装置,由换向设备、蓄热室、燃烧室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来源:HJ10932020,3.3去除效率treatmentefficiency污染物经污染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排放量削减百分比,根据同步检测污染处理设施进口和出口污染物单位时间(Ih)排放量进行计算。遗XQ遗一PltiXQtti式中:n去除效率,%oP进污染处理设施进口的污染物浓度,mgmQ进污染处理设施进口的污染物排气量,m?/hoP出污染处理设施出口的污染物浓度,mgmQ出污染处理设施进口的污染物排气量,n/h来源:DB31/933-2015,3.24初始排放量initialemissionquantity单位时间内(以小时计),大气污染物未经净化处理的排放量,单位为kgh.,来源:DB31/933-2015,3.25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温度为273.15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注:本文件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气体为基准。来源:GB16297-1996,3.1排气筒高度stackheight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注:单位为m。来源:GB16297-1996,3.10企业边界enterpriseboundary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法定边界。若难以确定法定边界,则指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实际占地边界。来源:GB37822-2019,320现有污染源existingpollutionsources本文件实施之日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已经投产运行的污染源。新建企业newpollutionsources自木文件实施之日起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4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41新建企业自本文件实施之日起,执行表1、表2和附录A中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43现有企业自2024年06月01日起,执行表1、表2和附录A中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1大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最高允许排放限值序号污染物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1颗粒物石棉纤维及粉尘1.0或者1根纤维Zcm30.36车间或生产设施的排气筒碳黑尘、染料尘、颜料尘、医药尘、农药尘、木粉尘150.36a二氧化硅粉尘、玻璃棉、矿渣棉、岩棉粉尘、树脂尘(漆雾)、橡胶尘、有机纤维粉尘、焊接烟尘、陶瓷纤维200.80沥青烟200.11其他颗粒物201.52抠气黑度(林格曼,级)1/3二氧化硫燃烧(焚烧、氧化)装置、固定式内燃机、发动机制造测试工艺等100/其他2001.64氮氧化物燃烧(焚烧、氧化)装置、固定式内燃机、发动机制造测试工艺150/氮肥、炸药和氨制备3000.47其他源1000.475一氧化碳1000/6氯化氢100.187苯I0.18甲苯100.29二甲苯200.810苯系物40l.5b11非甲烷总姓(NMHC)602.0b12TVOCc803.0ba:碳黑b:VCMc:待日不尘污染物控制设施的去除效率295%CS处理设施的去除效率290%视同最:3家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实施。对,等同于满足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要目哥允许排放速率达标。应。表2大气污染物特征项目最高允许排放限值序号污染物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1二嗯英类0.1ng-TEQ/m3/2多氯联苯0.1ng-TEQ/m3/3苯并a底0.00030.0000364被及其化合物(以被计)0.010.000735汞及其化合物(以汞计)0.010.0016钝及其化合物(以钝计)0.20.0017铅及其化合物(以铅计)0.50.00258神及其化合物(以神计)0.50.0119镉及其化合物(以镉计)0.50.03610格及其化合物(以格计)10.02511锡及其化合物(以锡计)50.2212银及其化合物(以银计)10.1113锌及其化合物(以钵计)50.2214馅酸雾0.050.00515神化氢a1.00.003616磷化氢a1.00.02217光气1.00.1018氯化氯U1.00.07319冢化氢1.00.1120氟化物5.00.07321氯气3.00.3622滨化氢5.00.14423硫酸雾5.01.124磷酸雾35.00.5525硝酸雾a101.526碱雾10/27油雾5/28甲醛50.1029环氯乙烷a50.10301,3丁二烯50.36311,2-二氯乙烷50.4832丙烯懵50.3033氯乙烯50.5534丙烯酰胺50.135嗅甲烷U200.136嗅乙烷a10.025371,2-环氯丙烷50.138三氯乙烯200.539环氯氯丙烷a50.640丙烯醛1603641乙醛200.03642酚类200.07343硝基苯类100.03644苯胺类200.3645氯甲烷200.4546氯苯类200.3647甲醉503.048乙懵a202.049甲苯二异锐酸酯(TDI)b10.150二苯基甲烷二异制酸酯(MDl)b10.151异佛尔酮二异就酸酯(IPDl)b10.152乙酸乙烯酯200.553乙酸乙酯400.854乙酸丁酯400.855丙烯酸200.556丙烯酸酯类a501.057甲基丙烯酸甲酯200.658二氯甲烷200.4559三氯甲烷200.4560四氯化碳200.4561四氯乙烯80262其他污染物附录A":待国家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实施。b:暂按GBZ/T160.67进行分析,待国家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按其分析方法标准实施。4当处理设施为多级串联处理工艺时,去除效率为多级处理的总效率,即以第一级进口为“处理前”,最后一级出口为“处理后”进行计算;当处理设施处理多个来源的废气时,应以各来源废气的污染物总量为“处理前”,以处理设施总出口为“处理后”进行计算。当污染物控制设施有多个排放出口,则以各排放口的污染物总量为“处理后44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气筒NMHC初始排放速率2kg/h时,NMHC的处理效率不应低于80%o若同一车间或生产设施有多个排气筒排放VOCs时,应合并计算NMHC的初始排放速率作为判断依据。Iiq企业应考虑生产工艺、操作方式、废气性质、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废气进行分类收集,按照规定设置回收或处理装置;VOCs治理技术应该满足相关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中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相关要求。4A涉及恶臭类污染物的排放还应同时满足DB31/1025的要求。47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排放要求4.7.1 利用锅炉、工业炉窑、固废焚烧炉焚烧处理有机废气的,除满足表1和附录A规定外,还应满足相应标准中的控制要求。4.7.2 进入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废气需要补充空气进行燃烧、氧化反应的,排气筒中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按式(2)换算为基准含氧量为3%(体积分数)的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利用锅炉、工业炉窑、固废焚烧炉焚烧处理有机废气的,烟气基准含氧量按其适用排放标准规定执行。21-。P基=实(2)式中:P堪一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mgmO选干烟气基准含氧量,%oO坎实测的干烟气含氧量,%oP实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m4.7.3 进入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中废气含氧量可满足自身燃烧、氧化反应需要,不需另外补充空气的(燃烧器的助燃空气和符合规范要求的RTO吹扫气不属于补充空气的情形),以实测浓度作为达标判定依据,但装置出口烟气含氧量不得高于装置进口废气含氧量。4.7.4 采用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处理含氯、谟、氟废气时,应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减少腐蚀,避免二嗯英类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4.7.5 利用锅炉、工业炉窑、固废焚烧炉处理有机废气的,应符合VOCS燃烧(焚烧、氧化)条件和安全要求,有机废气应作为燃料气或助燃空气引入火焰区。4.7.6 当采用RTO处理废气时,正常工况下燃烧室燃烧温度不应低于760;正常工况下废气在燃烧室的停留时间不应低于0.75SoAA吸附、吸收、冷凝、生物、膜分离等其他VOCS处理设施,以实测浓度作为达标判定依据,不得稀释排放。&Q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应与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行。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对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应停止运行,待检修完毕后同步投入使用;生产工艺设备不能停止运行或不能及时停止运行的,应设置废气应急处理设施或采取其他替代措施。4IO排放光气、锐化氢和氯气的排气筒高度不低于25m,其他排气筒高度不低于15m(因安全考虑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具体高度以及与周围建筑物的相对高度关系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确因安全考虑或其他特殊工艺要求,排气筒低于15m时,排放要求需要加严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IH企业内部有多根排放同一污染物的排气筒时,若两根排气筒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均排放同一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第四根排气筒取得等效值。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4H当执行不同排放控制要求的废气合并排气筒排放时,应在废气混合前进行监测,并执行相应的排放控制要求;若可选择的监控位置只能对混合后的废气进行监测,则应按各排放控制要求中最严格的规定执行。4Il因工艺需要设置废气应急旁路的企业,按规定应该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应该通过旁路排放;当废气处理设施非正常运行,为保证安全生产确需使用旁路烟道排放的,企业应该及时向辖区内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414企业应该按照HJ942、HJ944、HJll03、HJIlI6以及相适应的排污许可证申请和核发技术规范等要求建立台账,记录污染处理设施的主要运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废气收集量和处理量、废气浓度、处理设施关键运行参数、运行时间等。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5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4I自文件实施之日起,除了本文件的规定外,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无组织排放(包括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VoCS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工艺过程VOCs无组织排放、设备与管线组件VOCs泄漏、敞开液面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及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按照GB378222019中特别控制要求执行。4,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5.2.1 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应该优先选用内浮顶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除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外,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应符合GB37822中的规定。5.2.2 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控制要求5.2.2.1 储存真实蒸气压276.6kPa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应采用低压罐、压力罐或其他等效措施。5.2.3.2储存真实蒸气压210.3kPa但V76.6kPa且储罐容积220m3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以及储存真实蒸气压207kPa但V10.3kPa且储罐容积2300?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a)采用浮顶罐。对于内浮顶浮顶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浸液式密封、机械式鞋形密封等高效密封方式;对于外浮顶罐,浮顶与罐壁之间应采用双重密封,且一次密封应采用浸液式密封、机械式鞋形密封等高效密封方式。b)采用固定顶罐,排放的废气应收集处理并满足表1和附录A的要求,或者处理效率不低于90%,c)采用气相平衡系统。d)采取其他等效措施。5.2.3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运行维护要求5.2.3.1 储罐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a)储罐罐体应保持完好,不应有孔洞、缝隙;储罐附件开口、孔(内浮顶罐通气孔除外),除采样、计量、例行检查、维护和其他正常活动外,应密闭;浮顶罐浮盘边缘密封不应有破损。b)固定顶罐和密闭的内浮顶罐的呼吸阀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操作压力低于呼吸阀设定的开启压力75%时,呼吸阀的泄漏检测值应低于2000molmoloc)支柱、导向装置等储罐附件穿过浮顶罐浮盘时,应采取密封措施。d)除储罐排空作业外,浮顶罐浮盘应始终漂浮于储存物料的表面。e)自动通气阀在浮顶罐浮盘处于漂浮状态时应关闭且密封良好,仅在浮顶罐浮盘处于支座支撑状态时可开启。f)外浮顶罐浮盘边缘呼吸阀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浮盘处于漂浮状态时应密封良好,操作压力低于呼吸阀设定的开启压力75%时,泄漏检测值应低于2000molmoLg)除自动通气阀、边缘呼吸阀外,浮顶罐浮盘外边缘板及所有通过浮盘的开孔接管均应浸入储存物料液而下。5.2.3.2 储罐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a)外浮顶罐以及固定顶罐不符合5.2.3.1条规定的,应在90d内完成修复或排空储罐停止使用;若延迟修复或排空储罐,应将相关方案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b)在储罐停工检修期对内浮顶罐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浮盘未浮在液面上、浮盘上部有液体积聚、密封上有破洞或裂缝的,以及其他不符合5.231条规定的,应在90d内完成修复或排空储罐停止使用;若延迟修复或排空储罐,应将相关方案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c)编制检查与修复记录并至少保存5年。5.2.3.3 1VOCs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5.3.1 槽车和储之间溶剂转移过程中应设置蒸汽平衡系统或者废气收集处理等其他等效措施。5.3.2 储罐存储的原辅物料必须通过密闭管道输送至生产装置。5.3.3 其他VOCs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执行GB37824-2019中特别控制要求。<4工艺过程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5.4.1 VoCS物料的投料和使用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密闭空间内操作,废气应排至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无法密闭的,应采取局部气体收集措施,废气应排至废气收集处理系统。5.4.2 对于含挥发性有机物、恶臭物质的物料,其采样口应采用密闭采样或等效设施。5.4.3 真空系统应采用干式真空泵,真空排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若使用液环(水环)真空泵、水(水蒸汽)喷射真空泵等,工作介质的循环槽(罐)应密闭,真空排气、循环槽(罐)排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5.4.4 载有VOCS物料的固定釜设备及其管道在开停工(车)、检维修和清洗时,应在退料阶段将残存物料退净,并用密闭容器盛装,退料过程废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清洗及吹扫过程排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5.4.5 高位槽(罐)进料时,置换的废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或气相平衡系统。5.4.6 移动缸及设备零件清洗时,应采用密闭系统或在密闭空间内操作,废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5.4.7 工艺过程产生的VOCS废料(渣、液)应按照5.2条、5.3条要求进行储存、转移和输送。盛装过VOCs物料的废包装容器应加盖密闭。5.4.8 实验室若使用含VOCs的化学品或VOCs物料进行实验,应使用通风橱(柜)或进行局部气体收集,废气应排至VoCS废气收集处理系统。5.4.9 企业应按照HJ944要求建立台帐,记录VoCS原(辅)材料名称、使用量、回收量、废弃量、去向以及VoCS含量等信息。台帐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44设备与管线组件VOCs泄漏控制要求5.5.1 载有气态VOCS物料、液态VoCS物料的设备与管线组件,应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设备与管线VoCS泄漏控制要求执行DB31/T310007-2021o5.5.2 其他设备与管线VOCs泄漏控制要求执行GB37822o5.5.3 6敞开液面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5.6.1 对涉VOCS物料的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每季度对流经装置换热器(组)总进口和总出口的循环冷却水中总有机碳(TOC)或其他特征物浓度进行检测,若出口浓度大于进口浓度10%,则认定发生了泄漏,应按照GB378242019进行泄漏源修熨。5.6.2 废水储存、处理设施排放的废气应满足表1和附录A的限值要求。<丁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5.7.1 产生大气污染物的生产工艺(装置)和溶剂清洗环节必须设置局部或整体密闭排气收集系统,收集后进入废气处理系统。5.7.2 根据生产工艺、操作方式以及废气性质、处理和处置方法,设置不同的废气收集系统,尽可能对废气进行分质收集,各废气收集系统均应实现压力损失平衡以及有效收集5.7.3 因工艺需要设置废气应急旁路的企业,按规定应该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应该通过旁路排放;当废气处理设施非正常运行,为保证安全生产确需使用旁路烟道排放的,企业应该及时向辖区内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5.7.4 用于集输、储存和处理含挥发性有机物、恶臭物质的废水设施应密闭,产生的废气应接入有机废气回收或处理装置,其非甲烷总烧排放浓度不高于70mg或者净化效率不低于90%o女企业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要求5.8.1 新建企业自文件实施之日起,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执行表3规定。5.8.2 现有企业自2024年06月Ol日起,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执行表3规定。表3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最高允许限值污染物项目监控点限值,mgm3限值含义无组织排放监控位置NM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