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等调研报告材料汇编.docx
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等调研报告材料汇编(3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对于高校而言,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使用效益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预算绩效评价则是破解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文件,其中均提到了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从工作实务角度出发,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五环节,也就是一个连接预算绩效从目标实现,再到不断改进的体系。对于各高校而言,重点在于如何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文章尝试从“业财融合”角度,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其中不足,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益。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想发挥其作用,必须将具体经济业务与制定的绩效目标深度融合,唯此,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实务在事前评估和绩效目标制定和结果运用等环节存在不足,没有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没有达到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其使用效益的预期目标,主要问题如下:(一)已有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从高校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看,多侧重于“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两个环节,但是对于“事前评估”环节不够完善。例如,XX多数省属高校参照XX省省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X财绩发20203号)相关规定,只针对XXXX万元以上的重大预算项目,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这样远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发展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只重视重大预算项目(XXXX万元以上)的事前绩效评估,对于预算金额小于XXXX万元的项目,缺少必要的事前绩效评估过程,导致相关预算项目论证不充分,影响后续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致使绩效评价中曾经多次反映出的问题,反复出现,没有什么改进,进而造成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上的缺失。(二)未建立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按照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高等教育特色,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存在工作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的现象,部分高校尤其是预算级次为二级预算单位的高校,其绩效评价工作多数是校内预算项目执行单位自评,提交给财务部门,简单汇总后上报给上级机关,这样存在执行与监督职能冲突的现象,在“绩效评价”环节,并没有一个相对的独立机构,对校内各类预算项目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其二,在“结果运用”环节,并没有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如扣减下一年度预算额度、年度考核扣分等。其三,在“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环节,存在绩效指标申报和项目申报“两张皮”的现象,校内项目立项申报环节没有将绩效目标作为重要评审因素。(三)绩效指标值的设置未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值目前,在“绩效目标”环节,部分高校的预算项目绩效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该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往往只设置了简单的时效指标、满意度指标等,并没有涉及核心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这类内容繁杂、综合性较强的预算项目,其项目绩效没有体现出KPI,这样也导致其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环节中存在将资金执行情况当作KPI、绩效评价敷衍等现象。(四)财务和业务沟通不畅预算绩效工作不可能只由某个部门或人员单独完成,必须是由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沟通、协作完成。但是,目前在“绩效目标”环节,高校普遍存在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有信息壁垒,人员之间沟通不畅的现象6。业务人员不懂财务相关知识,仅从其从事的教学及科研等业务角度,阐述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存在不知如何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细化的问题;而财务人员不懂教学及科研相关业务,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预算绩效目标,无法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来的收益进行预判,无法对业务部门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容易导致最终制定的绩效目标即不能体现出该预算项目方案的设立目标,也不符合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给下一步的项目执行和考核带来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五)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善合适的机构和人员,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前提。目前,多数高校的绩效评价工作长期由财务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负责,这样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从机构设置上,财务部门无法同时履行绩效评价工作中的监督与执行职责,而且也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学校所有预算项目涉及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实施绩效评价的成效不大。其二,从人员配备上,单个工作人员无法完成全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其工作量太大,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改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对策本文从高校办学实务出发,同时针对前文中阐述的问题,从“业财融合”角度,对目前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进行分析,进而建立起合适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一)从“业财融合”角度,进一步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如前文所述,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事前评估”环节不够完善,没有真正落实中央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全覆盖”等方面的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业财融合”观念,完善“事前评估”环节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业财融合,是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是指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对高校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而言,重点就是要完善事前绩效评估部分的制度,摒除诸如“XXXX万元”之类的金额限制,凡是符合学校立项要求的项目,均要开展详尽的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即,从项目立项环节开始,去考虑相关项目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能否制定合理可行、细化量化的可考核绩效指标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制定一个金额上限去判断项目是否值得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必须要将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端前移,通过对相关项目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对拟立项的项目提出相应的修改完善方案,并提交给校内业务部门和领导决策层。通过把控项目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和改进方案,降低项目风险,促进学校教学活动得以良好开展。如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将会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管理闭环。以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室建设类项目为例,财务部门在实训室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即绩效评估环节,积极参与进来,与项目建设单位紧密对接,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系列工作,通过各教学单位申报的具体实训室建设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实训室建设类项目的一项“关键控制点”,即部分建设内容可以通过项目间整合,最大程度上降低项目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实训室设备采购方面的通用设备类,台式电脑、空调、课桌椅等;实训室建设方面涉及的实训室装修内容,这些均可以进行整合,统一集中采购,集中实施,同时也便于后续的维修和管理,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通过前期的事前绩效评估,以及后期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商,目前已推动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对实训室建设通用类设备的集中采购。通过业务和财务的良好融合,从制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此类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估环节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此类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了可能的风险,进而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结合业务分析,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础,构建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不是空中楼阁,要想落在实处,设立的“绩效目标”必须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可以说绩效目标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而绩效指标是绩效目标在实践环节的具体体现,所以落实绩效目标环节的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大类。一般而言,每个项目均应设置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工程基建及维修类项目应重点对工程的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实施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的预算项目一一“高等教育发展专项”为例,这个项目内容繁杂,综合性强,每年涉及各类小项目十余项,如果逐项分析其绩效指标,头绪太多,无法确定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专项”的关键绩效指标,也就无法良好地开展后续的执行、评价等工作,进而影响学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落地运行。为此有必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将其分为三类,即“基础设施维修专项”“开大教育专项”“职业教育专项”,如此基本涵盖了学校主要的教学业务,同时通过进一步的业务分析,确定以上三类业务的关键绩效指标值,进而建立符合高校办学特征的绩效指标体系。以20xx年已完成的“高等教育发展专项”为例,详述如下:1.基础设施维修专项结合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项目实施成本是否控制在当地平均水平以内;该项目实施是否对学校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维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核心的工程量相关内容是否完成;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师生是否对该项目满意。据此分析,从“维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核心工程量”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维修装修校舍面积(平方米)、水电气暖管网工程量(延米)等,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维修类项目成本当地平均水平”“对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影响符合环境保护部门要求”“项目完成时间VXX月XX日”“师生对维修工程的满意度xx%”等。2 .开大教育专项结合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涉及终身教育、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四大方面,针对此类教育主要以开展线上教学为主的特点,该类别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学生对各类教学平台的使用时长、频次;各类教学平台资源建设的情况;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的体现教学质量方面的排名。据此分析,从开放教育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两个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数量、师生使用频次、每科学生在线学习时长、网上教学互动次数、国开学习网教学综合排名等。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数量2门”“师生使用频次x万人次”“每科学生在线学习时长x小时”“网上教学互动次数xxxx人次”“国开学习网教学综合排名全国前XX名”“毕业生对学校抽样满意度xx%''"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xx%”等。3 .职业教育专项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是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结合目前学校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实习实训室建设情况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情况。据此分析,从“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三个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购置仪器设备(台套数)、新增图书册数(万册)、新增实习实训工位数(个)、建设应用信息化系统(个)、双师型教师增加值(人数),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购置仪器设备XXX台套”“新增图书册数X万册”“新增实习实训工位数XXX个”“建设应用信息化系统X个”“双师型教师增加值X人”“毕业生就业留在本省就业比例2xx%”“毕业生就业率2xx%”等。综上所述,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有必要先针对不同的教学业务进行准确分类和业务分析,制定出合适的绩效目标,找到相应类别业务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进而形成的绩效指标体系才能真正体现高校办学具体业务特点,而不是脱离业务空谈绩效,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绩效目标环节,将具体的绩效目标真正落实、落地,体现出对具体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为后续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其财务层面和业务层面结合非常紧密,需要工作人员既懂财务又懂业务,即“业财融合”,这对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系列工作服务。具体要求:其一,要求财务人员熟悉高校各类办学业务内容及流程,资金运作方式以及实施的步骤和工作目标。其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要能准确地对各类办学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进行预判,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进而可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其三,要培养一批高校财务专家型人员,建立一只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业财融合队伍,并保持其延续性。如此才能在高校全过程预算管理实务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增值,才能更好地助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四)配置相对独立的专设机构和人员,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运行高校预算绩效体系相关工作内容繁杂,同时对高校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需投入相当的精力,为此有必要在高校内部设置相对独立的专设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来具体实施。结合目前高校常见的组织架构,笔者认为首先要成立校级财经委员会,审查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并提交校党委会进行决策;监督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等相关工作;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的整体实施。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由财务部门独家负责预算绩效全部工作时,所带来的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干扰的情况,同时需在财务部门配备名工作人员,专人专岗负责此项工作。如此,才能为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综上,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类问题,如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适合高校现有办学特点、绩效指标的设置未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值、业务和财务沟通不畅、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善等。文章尝试着从“业财融合”角度,探析上述问题的优化对策,提出了诸如从补充事前绩效评估制度入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业务分析来确定具体预算项目的KPI,进而据此建立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完善机构和人员配备来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等对策,期望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实务研究和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及使用效益等方面提供帮助。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启动“双高计划”以来,各高职院校将推动优质科研服务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提出将科研服务成效作为“双高计划”重点评价的内容之一。如何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及发展实际,制定更为贴合“双高计划”建设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升科研经费资金管理效能,推动科研事业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大致可以分为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且由财政拨款支持的纵向科研经费和承接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转让科技成果等科技服务的横向科研经费两类。由于受学校平台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时,相较于各类型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并不占优势,但高职院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离产业更近,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横向科研活动越来越频繁,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的增长。在走访学校一线教师和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人员后,发现普遍存在科研经费到账后管理及使用的顾虑,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国务院办公厅于20xx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梳理20XX年至今省级以上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文件后,不难发现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均在为科研人员“松绑”,“放管服”的理念贯穿始终,力求最大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相较于日渐“宽松”的上级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高职院校没能及时修订完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同时对上级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对最新的经费管理制度解读不到位,没能很好地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琐”等问题,上级政策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二)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是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核心前提。但就目前运行的效果来看,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理解不够深入,很难做到科学编制预算,还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并未想好如何分配利用资金,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进行开支,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等问题。以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为例,科研人员大多爱编制科研劳务费预算,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调查问卷费用、文献查询费用较少涉及,这也会导致预算编制项目与实际支出经济分类存在较大的出入。而理工科的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通常会考虑设备购置费用,对设备购置的必要性较少论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三)报销流程复杂科研经费报销需要经事前审批、事项实施、事后审批、财务审核及付款等一系列流程,涉及的审批环节较多,报销要求也十分严格。科研人员主要的工作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活动当中,鉴于财务报销有很强的专业性,报销手续、票据粘贴、签字权限等等科研人员也很难全部精准掌握,这就导致了往往一份报销材料需要重复两至三次报销流程才能完成。频繁的返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并不利于“双高计划”的创建。科研经费的开支需经事前审批方能开展相关业务,预算支出超过一定金额,还需要走招投标流程,根据购买资产的性质以及科研项目资金性质,还需资产处判别是否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等等。各类事前事后的签批手续,花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四)各归口管理部门沟通不畅科研项目从立项管理到预算编制、经费支出,再到项目结题决算等工作,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较少,且每个部门工作相互独立,只着眼于本部门的职责范围。比如,科技处注重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工作,财务处则更加注重预算管理及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情况。鉴于目前信息化水平不够,两部门的信息并不能及时共享,使得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存在脱节现象,进而导致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科研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总是频繁往返于财务处,需多次与财务处相关人员确认经费到账相关情况,待相关经费到账后,科技处将项目申报书或者技术创新协议传递至财务处,并对科研经费所属类型进行明确划分,这时才算完成了财务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相关数据孤立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科技处难以对各个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同时也难以掌握设备折旧及国有资产使用等资产信息。在科研项目结题阶段,高职院校较少实行科研项目的结题审计,对科研项目的监管缺少事后监督的重要一环。各个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降低,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效率低下。(五)科研诚信自觉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目前,各高职院校科研学术诚信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科研人员们能自觉遵守学术诚信,但在预算管理和执行中财务诚信仍存在较大风险。鉴于财务人员并不了解科研过程,对科研团队所列支出的合理性并不能准确判断,在实际业务报销中,还存在着虚构经济业务、虚开发票、虚构学生劳务费等形式违规套取科研资金,这些行为并不能使科研经费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益,反而有损学校形象。二、优化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丰富政策宣传形式在深入理解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同时,分类制定好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纵向科研项目是财政性资金,这部分的经费管理要严格按照科研财政资金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执行;而横向科研项目来源更为广泛,主要是与企业间开展相应的研究项目,在国家横向科研管理经费管理相关制度框架内,试点横向科研经费报销“包干制”等创新制度。要充分利用“放管服”政策的红利,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科学创新,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科研管理在制定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也应充分与学校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广泛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促使各职能部门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新的制度发布后,在学校内部开展全面的宣讲培训,制作新旧制度对比说明图,使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能更加清晰、直观地获取关键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梳理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科研经费”模板,并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定期更新完善。以流程图的形式打印粘贴在科技处、财务处等科研经费问题咨询较为集中的地方,方便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和翻阅,同时将电子版上传至科研工作群及财务工作群内,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沟通效率。此外,还可以将上述材料凝练成动态小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的各类公众号上,改变传统的文字宣传模式,使科研经费政策宣传更加生动形象。(二)强化预算管理完整的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科研项目成功立项的基础,在编制科研预算的过程中,纵向科研经费是管理较为严格的经费,国家及省级均颁布了相应经费的控制比例,在不突破各类控制比例的基础上,需要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研究重点内容、各项研究要素的投入占比,以及科研项目的类型归属等因素。例如,人文社科类的项目调研、文献研究占比可能相对更多一些,这类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差旅费、会议费列支比例大一些;对于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这类科研项目经费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考虑设备购置费、实验耗材费、分析测试费等。在通过结题验收后,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根据团队成员贡献度进行一定的绩效分配,这个分配不纳入学校绩效总额。总而言之,需要根据科研项目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预算编制。由于科研项目的开展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研究中期需调整初期预算的现象,在不突破相关科研经费开支比例上限范围的基础上,简化预算调剂的审批流程,充分尊重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科研团队进行自主调配,做到灵活性与约束性相结合。对于横向科研经费来说,更多的是对项目负责人及科研团队的认可,此类科研经费主要依据合同进行开支,完全可以试点“包干制”,即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时的需要自行支配项目经费,满足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三)简化审批流程科技处作为科研工作归口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而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负责。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科研经费到账呈现喷发式的增长,而目前严苛的科研经费管理与国家为科研工作“松绑”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在“放管服”的背景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体现简政放权的理念,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建立以科研信用等级为基础的报销制度,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简化报销事项中非必要的审批。对于在项目立项时预算编制内的事项,无须进行其他审批流程,取得相应合法票据后,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批直接进入报销流程;在项目立项时无预算的支出,在不违背经费开支类型的原则上,需按照预算调剂流程进行审批,待预算调剂完成后进入报销流程。在报销签批上也应给予更大的自主权限,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审批手续,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支配权限。(四)推进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应整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建立涵盖科研项目立项、资金到账、预算管理、财务报销、项目结题全过程的科研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管理部门数据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路”,最大限度地减少科研人员非科研性事务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项目本身。同时,各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中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实现对科研项目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管的目标,以提高学校科研管理服务效能。(五)试点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项目本身。科研财务助理在部分本科院校及科研院所已运行较为成熟,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切实能让科研人员从事务性的预算报销等业务中解脱出来,潜心钻研科研项目本身,回归研究本质,从而多出成果。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体量并不大,建议可以从每个学院选取一到两个项目进行科研财务助理试点。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科研财务人员建议还是采用财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来担任,既可以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由项目组对外选聘有条件的科研团队,从单位外部单独聘用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科研财务助理,通过定期培训、定期交流、定期考核等形式提升科研经费财务助理的专业化水平。科研财务人员要深入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一对一的深度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预算编制、经费执行、项目结题验收等环节中去,真正让科研人员从事务性的报销中解脱出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六)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建设多渠道、多维度地加强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建设,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责,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引入审计和纪委的监督,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在适当的范围内定期公布,在后期立项中充分参考项目负责人前期科研项目的审计结论,让“财务造假”与“学术不端”无法存在。同时,要完善科研人员的财务激励机制。不可否认,科研人员在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能够获取相应的报酬对他们的劳动也是一种认可,完善科研经费中绩效的支出比例,以及结合科研产生的效益,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奖励,让科研人员能更加潜心科研工作,无须冒险去违规套取科研经费。结语随着“双高计划”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日渐增多,在“放管服”的大社会环境下,各级科研政策“红利”如何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改变传统从严管理模式,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实情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强化预算管理,简化审批流程,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推行优质科研财务助理服务,建立以科研诚信为基准的“包干制”报销模式,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切实打通科研政策“最后一公里”,让科研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项目本身,多出优质成果,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报考以来,XXXX年、XXXX年和XXXX年我国高职分别完成扩招XXX.X万人、XXX.X万人和XXX.X万人。”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做好20xx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鼓励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等人群和基层在岗群体报考的基础上,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报考。”高职扩招是抓“六稳”、促“六保”的重要举措,其扩招生源不仅包括应届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还包括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基层在岗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社会生源。近三年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高职扩招实施办法或方案,富有成效地推进了高职扩招工作。本研究通过分析XX省等XX个省(市)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的特征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坚持质量型扩招。1.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的特征相对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而言,在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在招生对象、招生方式、考试内容及方法、录取标准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招生对象范围具有广泛性在各省(市)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其招生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这四类人群,还积极鼓励灵活就业人员报考,部分省(市)结合自身情况将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村两委干部、乡村卫生所工作人员等群体也列入扩招对象之中,招生对象范围较为广泛。例如,20xx年XX省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招生对象为符合相关学历、户籍或工作时间等要求的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乡村干部、乡村卫生所工作人员、基层农技人员、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省(市)对社会生源招生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划定了不同的范围,其将有提升学历需求的多个行业、职业的人员均纳入扩招范围,使得社会生源招生对象具有广泛性。招生方式以单独招生为主单独招生是指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评价、自主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xx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扩招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扩招需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受教育状况,改革完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为主。各省(市)在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扩招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实施,具体考试时间、地点由招生院校确定并提前公布,测试内容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自行组织与实施。考试结束后,招生院校按照事先公布的方式向考生发布考试成绩并严格按照录取规则组织录取考生。如XX市高职扩招专项招生采取高职院校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的形式进行。单独招生使得招生院校拥有较大的考试招生自主权,可以较好地满足社会生源选拔的多样化需要,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效率,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考试方式及内容具有适应性扩招实施方案指出要做好高职扩招专项考试工作,应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受教育状况,改革完善考试形式和内容。首先,各省(市)在高职扩招实施办法或方案中结合了社会生源特点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考试方式及内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次,高职扩招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的考核方式,传统生源须参加文化素质测试,社会生源群体则可免予文化素质测试,只须参加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XX省报考扩招院校的社会生源只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采取线上笔试的形式,主要考核考生的职业认知与技能、思想道德素养与时事政治、分析判断能力等。最后,各招生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与社会生源群体不同的特点采取灵活性较强的考试方式及内容,为有升学意愿的不同生源群体提供了入学可能,有利于高职扩招任务的圆满完成。录取标准存在差异性根据各省(市)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办法或方案规定,实施招生院校单独录取的办法。在各省(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的监督下招生院校针对不同群体考生特点,分类确定录取标准。传统生源参加“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参照专业招生计划、考生测试总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依据总测试成绩排序对考生择优录取。而社会生源则只参加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参照招生计划、考生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依据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排序对考生择优录取。例如,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招生计划、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为依据确定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对达到专业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按成绩由低到高进行录取。因此,扩招院校应依据不同生源特点分类确定录取标准,确保有升学意愿且达到基本培养要求的考生能被录取。学习形式具有灵活性在各省(市)高职院校在公布的扩招方案中对社会生源的学习形式进行了规定,考虑到社会生源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工作时间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满足社会生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均采取较灵活的学习形式。例如,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XX年高职扩招招生简章规定扩招学生可根据录取专业单独组班,单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源类型与专业方向,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灵活多样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岗位实践、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取得规定学分存入个人“学分银行”,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学分即可毕业。由此,高职院校针对社会生源的复杂性,提出了更具灵活的学习形式,满足其差异化的学习需求。2 .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存在的问题高职扩招结合社会生源群体特点对招生对象、招生方式、考试方式及内容、录取标准、学习形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招生具有鲜明的特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对教学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质量型扩招,其招生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源的实际情况,认真审视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高职院校传统生源规模逐渐缩减,因此,社会生源对百万扩招目标的实现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等社会生源群体普遍年龄偏大且大部分已婚,绝大多数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会进一步加重其经济压力。其次,多数社会生源脱离学校教育较长时间,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有所下降,对自己再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缺乏信心,出于机会成本、费用支出和自身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的考虑,社会生源整体报考意愿偏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某省高职扩招中,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占录取人数的XX.X%,社会生源占比仅为XX%,且仅有XXX人参加补报名,XX人被录取。另一省域社会生源计划招生XXXX人,实际报考人数仅XXXX余人。XX省20xx年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群体人员进行了两轮招生,其中第二轮省内XX所高职院校共列出XXX个招生专业,计划招收XXXXX人,然而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最后,由此可见,社会生源报考积极性是影响高职扩招生源数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社会生源报考积极性、增强其整体报考意愿是高职扩招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考试制度与录取标准建设尚待完善考试制度与录取标准是高职院校实现质量型扩招的关键因素,各省(市)结合社会生源特点制定了适合该生源群体的考录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考试制度供给不足,社会生源考试大纲建设还不完善。一是社会生源报考扩招院校须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除上海市和XX省在高职扩招专项实施方案中对测试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外,其他省(市)均自行确定。二是职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实施,但多数招生院校只是在招生简章中简要地规定了测试时长、测试形式与内容,只有少部分院校发布了完整的专业考试大纲,在发布考试大纲的院校中仍有部分院校未给出明确的参考用书。第二,在录取标准方面,招生院校录取细则有待完善,录取标准尚未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高职扩招录取工作由招生院校所在省(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的监督下具体负责,各院校综合考虑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要求与考生成绩等方面制定并公布扩招录取规则,但部分院校公布的录取规则较为粗略,只规定招生院校将考生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对考生进行录取,但未规定如在招生计划不足的情况下同分考生如何进行录取以及不同生源群体和专业是否分类录取,录取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考试制度与录取标准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录制度,完善社会生源招生录取规则,从而提高扩招质量是高职扩招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分层化的学情现状对传统培养方式适应性较低社会生源个体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分层化的学情现状对传统培养方式适应性较低。一是社会生源学情复杂,诉求多样与传统整齐划一、统一制订的“通用”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较低。社会生源生活经历、发展规划各不相同,个体间学习需求也不相同,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侧重理论知识学习而有升职、职业转型需求的学生则侧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学习,传统“千人一案”的培养方案显然不适用于差异性更强的社会生源。二是社会生源分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