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全国矿山防治水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
-
资源ID:675804
资源大小:1.96MB
全文页数:1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3.5 全国矿山防治水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
全国矿山防治水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3年5月一、大会经验交流材料1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12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83 .山西省长治市应急管理局134 .皖北煤电集团185 .山东能源集团236 .大唐集团龙王沟煤矿287 .山东莱钢谷家台铁矿33二、书面经验交流材料8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徽局399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东局4510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5111 .湖北省黄石市应急管理局5612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应急管理局6013 .山西焦煤集团6414 .冀中能源集团7515 .河南能源集团8016 .安徽省金鼎矿业股份公司8617 .陕西金源招贤矿业有限公司9218 .山东能源新汶矿业公司协庄煤矿10019 .广东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10620 .湖北武钢大冶铁矿11221 .河北河钢中关铁矿11622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南洛河铁矿12323 .内蒙古扎哈淖尔煤业公司露天煤矿12924 .河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138安徽省应急管理厅经验交流材料一、安徽省非煤矿山和水文地质基本情况安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历史悠久,全省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种158种,开采105种,其中,煤、铁、铜等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淮地区及庐江至极阳一带。现有金属非金属矿山811家,其中地下矿山278家(大型39家、中型27家,小型212家)、露天矿山423家(大型162家、中型71家、小型190家)、尾矿库110座(二等库1座、三等库8座、四等库34座、五等库67座,其中“头顶库”33座)。安徽大气降水充足,地表水系发育,有长江、淮河水系,分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大别山中低山、沿江平原丘陵和皖南中低山5个水文地质区。水文地质特点包括:水系发育,地表有水体,主要为长江、淮河水系。地下水发育,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在我省的淮北平原;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矿床地质条件复杂,部分矿山由于历史原因,钻孔封孔质量差,矿矿相通等问题,易形成水害。目前全省共有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地下生产矿山12座、水文类型中等地下生产矿山21座,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沿江平原丘陵水文地质区。针对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矿山,我们坚持“水害不治、矿无宁日”的防治水理念,不断加快实现防治水工作由过程治理向源头治理、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结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的转变。我省金鼎矿业井下构筑三道帷幕墙,采取墙内疏水降压,水位降至开采标高以下开采的区域防治水措施,其他多数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矿山均采取近矿体帷幕注浆、物探现行、钻探验证,预留超前距循环掘进等综合防治水措施。二、主要工作做法(一)聚焦责任抓落实,筑牢矿山防治水“主阵地”。坚持以责任为抓手,层层落实非煤矿山防治水责任,推动各项防治水工作落实落细。一是高位推动抓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每年汛期省政府安委会在研究防汛工作时,都对矿山等重点领域防治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经常在汛期重点时段调度、指导、检查矿山防治水工作。省应急厅充分发挥安委办职能优势,强化与经信、能源、矿山监察等部门的互联互动,定期议事协商、分析研判非煤矿山防治水形势,近3年出台涉及非煤矿山防治水制度性文件4个,累计解决矿山水文地质掌握不清、缺乏防治水专业人才等20余个问题。二是严密部署抓落实。省应急厅把防治水工作作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的重点,列为安全生产考核的重要指标,督促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做好水灾水患的提前预防和防治水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加大矿山防治水检查力度,在汛期等重点时段实施“周报告、月通报”制度,近3年先后下发汛期防治水提醒40余次,召开安全防范会议10余次,并印发非煤安全生产汛期执法检查表,明确水害隐患排查、探放水作业等8方面重点,确保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行动有向、检查有效。=是拧紧链条抓落实。强化非煤矿山安全风险责任体系建设,ErI发尾矿库市、县(市、区)行政首长市、县(市、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巡坝负责人责任清单(试行),出台落实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的通知,推动各地完成市、县政府领导包保尾矿库、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明确尾矿库“五级”46项职责,地下矿山政府领导4项责任,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调度,形成了“政企联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近3年,全省市级政府领导检查指导非煤矿山70余次,县(区、市)政府领导检查指导500余次。(二)聚焦风险强整治,打好矿山防治水“主动仗”。突出矿山探放水队伍和机制建设、水害隐患治理、防治水现场作业等环节,聚焦水文地质类型中等及复杂的地下矿山,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防止水害事故发生。一是细摸底、严把关。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为抓手,全面摸清我省273座地下矿山地下含水体、地下溶岩、不良钻孔等6个方面水文地质致灾因素,逐矿形成“一企一策”,并及时将普查治理成果录入地下矿山基本信息APPo严格源头把关,省应急厅按照国家矿山局的要求,及时下文把非煤地下矿山、设计边坡高度超过200米的露天矿山和尾矿库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以及地下矿山、设计边坡高度150米露天矿山和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权限,全部调整至省级负责,对所有领证的地下矿山提前1-3个月进行现场审核,对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不到位、防治水工作不到位的坚决不予许可。2022年以来对95家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前置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28家非煤矿山作出不予许可决定。二是强监管、严执法。制定印发“强监管严执法年”专项行动,明确水害防治专项整治作为全年3项重点整治之一,以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为重点,聚焦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不到位、“三专两探一撤”落实不到位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组织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企业自查自改的基础上,深入矿山一线执法检查,顶格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全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深入检查非煤矿山871矿次,查处隐患2995条,其中防治水隐患305条,实施行政处罚37次,罚款118.3万元,责令停产整顿10矿次。三是专项查、异地查。组织开展汛期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开展汛前隐患自查自改,对水泵、水管、闸阀、配电设备和线路等10余种重点设备或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按照分级分类原则由属地应急管理部门逐一组织现场复核。在企业自查、属地检查的基础上开展异地互查,由各市应急局分管局长带队,采取“执法+专家”工作模式对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周边存在大型水体、塌陷区等情况的矿井进行重点检查,严防各类汛期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已异地互查重点矿山17座,发现各类隐患44条,曝光重大案例2例。(三)聚焦需求送服务,激发矿山防治水“主动能”。2015年原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相关研究单位开展了安徽省非煤矿山大水矿床开采安全生产技术现状调研及对策措施项目,组织对全省10家地下大水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现状进行调研。针对每座矿山编制安全生产技术现状调研及对策措施意见书促进了我省非煤矿山大水矿床安全生产。为切实巩固提升2015年全省大水矿山防治水专项研究和治理成果,进一步深入一线摸清企业防治水工作现状需求,我厅于2022年启动防治水专家技术指导服务,着力解决企业防治水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一是开展专家会诊。印发关于开展全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工作专家技术指导服务的通知,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及现场检查表,梳理细化13大项46条检查内容,对标对表精准检查。明确24家水文地质类型中等及复杂的矿井作为技术服务对象,委托省应急管理科学院成立防治水专家技术指导服务组,帮助企业查阅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勘探报告或专项研究报告,查看水文地质相关图纸等资料,梳理地面、井下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帮助企业查找一般隐患278项,重大隐患9条,提出相关建议45项。二是全面整改提升。做好问题整改闭环,针对专家会诊发现的问题隐患,逐一向7个有关地市下发交办函,由市应急部门督促企业落实整改责任,做到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反馈至省应急厅。同时,对水文地质条件已发生变化或现有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7家矿山,责令对其水文地质进行补充调查,重新核实水文地质类型及水害防治措施。省应急厅印发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徽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工作专家技术指导服务情况的通报,深入总结5类防治水共性问题,明确6项改进方向,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重处罚,责令1家矿山停止建设,对4家矿山实施处罚。今年上半年,我省又对去年开展的防治水指导服务,组织了“回头看”。三是强化指导服务。在全省范围开展非煤矿山安全宣讲教育活动中,将“送安全理念、送安全知识”等服务贯穿年度工作全过程,将普法宣传、会诊检查与指导服务相结合,针对发现的隐患问题,逐一向企业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或规范标准依据,并逐条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指出问题的同时,告知解决的途径及方法,真正做到寓检查于服务之中。全省开展非煤矿山安全宣讲活动140余次,下沉企业班组宣讲530余次。四是压实企业责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建全防治水管理机构,配齐地质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保证防治水所需资金投入,组织全员防治水知识培训和水害应急演练等,并对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AQ2061-2018)规定,完善水文地质基础台账、图纸,健全有关制度。定期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水害预测预报等工作。三、工作成效一是防治水责任进一步压实。通过建机制、强包保、压责任,全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形成了防治水工作齐抓共管的的工作局面,合力破解防治水问题100余个,有效遏制了非煤矿山水灾事故的发生。二是矿山风险隐患进一步消除。全省非煤矿山普遍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形成了企业自查自改,监管部门严格督察整改的良好机制。2022年以来我省累计消除风险隐患1.3万条,其中重大隐患60余条,水患等各类风险得到进一步消除。三是防治水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正在生产、建设的非煤地下矿山水文地质致灾因素已全部普查摸清,24家水文地质中等以上的重点矿山均落实了“三专两探一撤”制度,普通矿山防治水作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四是防治水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负责人防治水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能根据矿山水文地质条件,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建全防治水管理机构,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保证防治水所需资金投入,组织全员防治水知识培训和水害应急演练,积极做好防治水管理工作。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河北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分析研判河北省煤矿水害特点和治理实际,深入推进水害防治理念创新和技术更新,煤矿防治水工作水平和能力持续提升巩固,连续6年全省煤矿未发生水害伤亡事故、未发生淹井事故,“零死亡”、“零淹井”的态势全面形成。一、突出理念创新,夯实灾害治理基础河北省主要矿区地处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分布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历史上水害事故多发频发,2000年至2015年间,发生水害生产安全事故27起、死亡195人,发生奥灰水突水淹井事故9起,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企业的生存发展。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我局牢固树立绝不退缩、更进一步、以小胜积大胜的坚定信心决心,充分分析研判全省煤矿水害风险实际和防治工作的短板弱项,大力探索创新水害防治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研究制定“12345”水害防治监察工作思路(即坚持一个定位、树立双零目标、熟悉三个规范、突出四个重点、务求五个精准),引导推动煤矿企业牢固树立“超前预防、源头治理、区域治理”、“井上治理与井下治理相结合”等先进理念,确立“超前主动、区域治理、全面改造、带压开采”水害防治工作原则,在全国率先提出水害地面区域超前治理理念、采用地面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将微震监测技术创新应用到水害防治工作上,全面推进防治水工作实现“五个转变”,有效破解了华北地区下组煤受奥灰水严重威胁无法开采的难题,对14处煤矿实现地面超前区域治理,安全回采80余个采煤工作面、煤量5000余万吨。二、突出体系建设,夯实现场管理基础坚持推进水害防治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持续加力对煤矿水害防治水平提升的制度保障。一是强化制度供给。按照煤矿防治水的新规定新要求,结合河北煤矿水害防治新形势新任务,修订完成河北省煤矿防治水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创新设立水害定期分析、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定期查看等11种制度,细化“两单”、“两牌”、“两监测”制度内容和“三专两探一撤”具体操作标准。组织编制了地面区域治理、底板注浆加固等10项水害防治地方标准,率先出台煤矿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建设规范,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强化示范带动。选取并指导5处煤矿,分别以顶板水害防治、底板构造探查治理、底板注浆加固、地面区域治理、老空水害防治为重点,建成类型齐全的防治水示范化矿井样板,有力带动了全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提升。三是强化机构人员配备。督促全省煤矿企业完善了防治水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防治水领导机构,配齐“三专”和专职防治水机构,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全部配备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极复杂矿井增设防治水副矿长,保障了煤矿管理层的技术能力和灾害治理水平。三、突出监测预警,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坚持超前监测,强化研判管控,着力把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一是超前监测预警。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基于水位、水温、排水量和微震等因素的煤矿水害综合监测方法,在全国首创建成河北省煤矿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构建了多元信息存储、查询、分析和一张图展示技术及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全省生产建设煤矿的67个排水泵房、124个水文观测孔水文动态和50个采掘工作面的自动监测、智能预警,水害微震监测推广至晋蒙皖豫等省(区)部分煤矿。通过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发现承德市某矿因极端强降雨天气,造成涌水量骤增的险情,我局立即发出预警,要求该矿立即停产撤人,有效避免人员被困井下的风险。二是超前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年预判、月分析、周调度”重大安全风险研判管控工作机制,创新实施风险管控一张图管理,对全省煤矿逐头逐面进行水害分析研判,建立“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常态化风险管控台账,逐月跟踪督促落实,做到风险管控底数清、情况明,并定期开展措施落实恒头看”,检验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成效。持续推动煤矿企业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联合矿山企业开展会商研判,加强对老空积水、底板奥灰水和顶板裂隙水导水通道的探查。四、突出科技攻坚,夯实技术保障基础坚持以科技保安全、以创新促安全,大力推进水害防治技术攻关。一是加大技术改革创新。创新底板奥灰水“三维立体”综合治理模式,地面区域治理奥陶系灰岩与井下底板注浆加固改造薄层灰岩及对关键层进行检查补注相结合、顺层治理与穿层治理相结合、奥灰顶部与薄层灰岩同时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峰峰矿区梧桐庄矿182602工作面采用“三维立体”综合治理,有效解决以往治理模式的短板弱项,实现高效安全回采。二是加大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应用井下定向钻探装备和智能化钻机,大力提升钻探效率。开滦集团采用智能化钻机,实现了远距离(5080m)一键操控,避免了高危区域钻探现场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组织对激光指向陀螺仪技术指标进行指导完善,有效保证井下钻孔开孔的精准定位。创新应用地面定向钻技术辅助井下循环钻探,对小煤矿疑似开采区进行探查,有效弥补单一探查手段的漏洞缺陷,提升了探查的准确性、安全性。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煤矿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有效解决底板水害防治难题。开滦集团与院校合作,开展开滦矿区深部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与对策研究,冀中能源集团研发了工作面深部隐伏导水通道探查方法、钻孔注浆浆液空间扩散范围及路径描述方法等新技术,为突水预警提供了理论支撑。五、突出执法推动,夯实责任落实基础坚持执法与服务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监察效能,压紧压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一是紧盯关键重点。始终把水害防治作为监察执法的关键重点,汛期前由局领导带队,从全局抽调所有防治水专业监察员,组成“大兵团”监察组,对全省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煤矿开展全覆盖监察,监察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提前分析研判煤矿水害风险,把控防治工作重点;坚持“三专两探一撤”落实必查,对照水患风险检查对应管控措施;坚持工程措施关键环节必核,采用回放监控录像、查询人员轨迹等方式比对现场施工原始记录,反演还原施工过程。二是强化监察与服务有效融合。创新实施煤矿差异化精准执法,科学评定矿井等级,推进煤矿企业自查自报自改重大事故隐患,企业自主保安意识明显增强。搭建拓展水害灾害治理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典型经验进一步落地河北。组织召开煤矿防治水专业研讨会、调研座谈会,总结交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经验,座谈研讨防治水相关规定执行分歧,明确可采区、缓采区、禁采区划分的标准,规范统一对有关规定的执行标准要求。完善极端天气停产撤人消警机制,明确极端天气过后恢复人员入井要求,让矿山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遵,有效避免盲目安排人员入井带来的风险。山西省长治市应急管理局经验交流材料长治市辖区内现有煤矿112座,其中生产矿井96座、建设矿井16座,112座矿井中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矿井3座、承压矿井56座。受历史性小窑开采、资源整合和开采深度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老空水、奥灰承压水已经成为长治煤矿两大主要水害。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为统领,牢固树立“水害事故可防可控”理念,以“零透水”、“零死亡”为目标,紧紧扼住矿井水害源发点,找准水害防治突破口,蹄疾步稳瞠出了长治煤矿水害防治新路子,杜绝了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推动了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瞄准“透明地质”,摸准水文实情长期以来,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井水害防治和水文地质工作,尤其是2021年遇遭罕见极端强降雨天气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警觉,特别提出并积极实施了“透明地质”行动计划。一是力求查得清。调动组织各类专门技术力量和社会服务队伍,大力度开展煤矿老空水害调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等工作,重点针对水文地质补勘行动,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办法,推动煤矿主体企业及煤矿落实补勘主体责任。全市仅2022年就安排落实补勘资金高达1.5亿元,施工验证钻孔274个,补勘面积达到383km2,圈定(解释)采空积水异常区887处,积水量1154万方。二是力求探得准。着眼掌握老空水和奥灰承压水第一手资料,积极引导煤矿采取物探与长短(钻)探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探测,同步强化日常扫孔、通孔等可控放水措施,2022年共施工物探距离57万米,超前钻探50万米,安全疏放老空及含水层水1062万方。同时督导煤矿超前探测,确定承压开采地段,通过引入微震和电法耦合技术监测监控承压开采区,特别推行并行电法、无线电波透视和槽波地震等物探方法,深度探测面内及底板方向岩层富水性特征等情况。三是力求分得明。督导组织全市煤矿认真对照煤矿防治水“三区”划分标准,严格进行防治水“三区”管理,重点针对划分出的163处禁采区和287处缓采区,分区建账,从严管控。二、立足“源头防控”,构建制度体系我们注重从源头上谋划、系统上规范、根本上立规。一是健全完善水害风险预判和高质量整改机制。大力推行矿井水害风险煤矿区队日预判、企业周预判、县级监管部门月预判、市级监管部门季预判工作制度,针对预判出的风险隐患,督导煤矿建立实行“述情、析因、追责、明责和治源”、“五步工作法”高质量风险隐患整改机制,做到防险于灾前、除患于未然。二是构建水害分级监管机制。统筹煤矿水害预防与治理的新变化新特点,综合确定防治水重点监管矿井49座,逐级建立水害矿井监管清单,明确水害矿井监管职责,形成了全面覆盖、动态跟进、高效有为的水害矿井管控模式。三是推行矿井采掘事前报备制度。督导煤矿将积水异常区采掘活动、工作面两种物探实施等情况,按月报备属地应急管理部门,建账立档,视情治理。四是严格矿井水害防治费用提取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督促煤矿企业严格按照“不低于安全费用10%”的标准提取防治水专项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足额使用。凡兼并重组或受到老空水威胁的矿井,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老空水害事故应急实战演练,切实增强应急处置实力。三、突出“科技治水”,用活先进技术借科技赋能、靠技术防灾、凭技能治水,已经成为长治市煤矿防治水的一贯做法。一是常用专家技术。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连续5年政府财政投入1200多万元,组织聘请包括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煤炭集团的30多位防治水专家学者,全覆盖高频次展开矿井防治水专家会诊,及时排查重点隐患问题4200多条,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1500多项;同时每年组织多次矿井水害防治专家级培训,并常态化将透水征兆、发现透水征兆后职工的权利和义务及避水灾线路做为煤矿“逢查必考”的主要内容执行至今,提升了煤矿职工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能力。二是重用“智探技术。坚持把“智能化探放水系统”建设作为长治煤矿防治水的重中之重,强制推行“无视频不作业、无监控不探水”工作模式,而且要全视频高精度建立“一探一验一视频”影像资料档案,并将“留痕”的影像资料纳入监管部门日常必查范畴,真正用科技手段管控杜绝不探、假探和漏探行为。三是抢用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千米钻机和矿用随钻测震轨迹仪等新型装备,积极推广水质指标数据库建设,全面消除“化探跟进”盲区,同时大力推行可控源和天然源音频大地电磁探查等新技术,科技防治水害实力明显增强。四、创新“水害监管”,规范安全秩序始终坚持“关口前移、靠前服务、过程管控、跟踪问效”工作理念,重点出击,严格执法。一是事前服务做实。采用组织专家逐矿会诊、送防治水技术下矿等方式,帮助煤矿破解矿井防治水疑难困惑62项次,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7个,特别是通过实施“一矿一策”帮扶行动,及时扫除了水害防治障碍。二是现场监管跟紧。强化发挥驻矿安检员与“五人监管小组”“前哨”作用以及安全监管专员派驻优势,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全过程跟踪监督落实“预测预报、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原则和“超前探测、采前治理、采后监测”的奥灰水防治要求。三是打非治违"从重。充分释放煤矿综合组、精查组和专项组等执法检查力量,重点督查专家会诊意见建议落实整改情况,严查重处非法违法行为。近年来因防治水不力等原因,依法叫停矿井3座、停止采掘工作面54处,依法处罚235万元。四是复工复产把严。特别把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防治水“三区”管理及“一探一视频”建设作为复工复产必备条件,倒逼煤矿增强了水害防治行动力和综合安保力。五、紧盯“极端天气”,做足水害应对鉴于强降雨天气日渐增多增强的新趋势,我们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一是汛前准备到位。每年入汛前均要修订完善煤矿雨季“三防”工作方案,重点督导煤矿评估核定并储备加强矿井整体排水能力,坚决根治极端天气“应备不备”、“应停不停”、“应撤不撤”问题。二是预判预警到位。特别建立煤矿气象灾害综合预警服务平台和矿井响应人工作台账,2022年汛期发送预警信息153条次,及时督促停产撤人3矿次411人,第一时间制止入井1矿1班次。三是紧急处置到位。严格执行山西矿井水害防治“三制度一预案”和“五必须、六严禁”要求,积极推行井下主要泵房无人值守和远程控制模式,确保做到令行禁止。四是协同行动到位。强化督导遭受地表河流影响煤矿超前治理水患的同时,主动对接水利、气象等部门,科学做好错峰泄洪,共同守护汛期矿井安全。皖北煤电集团经验交流材料皖北煤电成立于1984年,现有生产矿井11对,核定产能2875万吨/年。所属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受华东地区松散层底含水、鄂尔多斯盆地巨厚砂岩离层水、华北型岩溶高承压水及西北地区老空水害威胁,水害类型齐全,防治难度较大,历史上曾发生1996年任楼煤矿陷落柱、2001年祁东煤矿松散层底含突水淹井事故,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教训深刻,催人警醒。近年来,我们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理念,认真落实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煤矿水害防治作为安全生产重中之重,立足所属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大力实施地面区域治理,从源头上消除水害隐患,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五抓五促”水害防治工作方法。集团自2001年以来,连续23年未发生过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水害事故。一、抓机制促效能提升坚持理念引领,牢固树立“水害事故可防可控”和“超前预防、区域治理”理念,坚决做到水害治理不达标不开采;持续加强防治水安全培训教育,提升职工水害防范意识,切实筑牢水害防治思想根基。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总工程师技术负总责、防治水副总工程师专业负责、地测防治水部统筹协调的防治水工作体系,修订完善防治水管理规章制度34项,细化各监管流程,确保制度规定落细落实。做到规划先行,按照“规划十年、细排五年、精排三年”的工作要求,精心编制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持续动态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精准划分防治水“三区”,详细制定防治水“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年度计划,推动灾害治理超前有序实施。二、抓防控促风险化解实施风险辨识,建立“年总体辨识、月动态辨识、周专项辨识”制度,严格落实采掘接续计划,根据风险要素变化,动态更新管控措施,通过辨识评估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将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强化过程管控,完善“区一科一矿一部门一公司”五级风险管控责任体系,建立“年排查、月会商、周分析、日调度、班实施”联动工作机制,年底前排查次年重大风险隐患,每月召开水害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专题分析会,矿井每周开展一次水害安全风险专项分析,每日上报水害突敏信息,细化班组现场水害风险管控。突出监测预警,打造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平台,融合矿井水文、排水、视频、微震等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水害风险实时监测和异常预警;建立底板水害微震监测系统,实现底板突水动态监测预警。加强应急防范,编制水害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对存在陷落柱突水威胁的矿井,井下出现渗水、淋水等情况时,第一时间停止作业,第一时间向上汇报,第一时间取样化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抓要素促保障到位强化人员保障,设置公司和矿两级专职防治水副总工程师,配足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物探、钻探、化探专业化队伍。充分依托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山水害防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开展实操、交流学习,加强防治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强化系统保障,全面实施地面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各矿均建立完善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工作站,实现构造精细探查与动态解释;公司及各矿均建成“GIS一张图”系统,与人员定位、安全监测、水文监测融合形成动态管理;以麻地梁、钱营孜等矿为试点,推广三维动态地质建模,推进透明地质矿山建设,提高灾源探查与预测预警能力。强化装备保障,持续加大装备专项投入,近两年共投入L3亿元,配置60多台定向、履带钻机,以及随掘随采震波探测仪、瞬变电磁仪等先进物探设备;在钱营孜煤矿开展工作面震电一体化动态监测智能物探,在任楼煤矿建成远距离操控的自动化钻探作业线,进一步增强了防灾保障能力。四、抓创新促产研融合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在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院校组建矿山水害防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成立安徽禹恒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心及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为首、多名国内防治水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建有岩土力学、水文地质、地下水动力学、注浆材料与工艺、水文监测监控等专业实验室及物探、钻探、化探中心,打造了5个工程化示范基地。集聚力量组织攻关,组织专业研究团队围绕煤矿水害防治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在松散层水害、底板岩溶水害、顶板离层水害、陷落柱水害防治及突水预测预警、混合水源识别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完成国家能源行业标准制定8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发表论文(Sel/EI)145篇,出版专著5部,开展学术及技术交流会6次,培训专业人员100O多人次。五、抓工程促成果显现近3年,我们投入近6亿元,重点实施了岩溶水害区域治理、松散砂层注浆改造、离层水综合防控、松散层底含水综合防治、陷落柱综合探控、新区地面超前探查等水害防治工程,取得较为显著成效。安全效益方面,消除了重大水害隐患,杜绝了严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了企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在恒源煤矿实施以采区为单元的岩溶高承压水区域超前探查及注浆改造,实现了岩溶水害源头治理;在招贤煤矿研发应用“抽、排、用、裂、支、控”离层水综合防控技术,成功破解了顶板离层水害突水压架难题;与中煤科工西安院合作,在五沟煤矿实施松散砂层注浆改造(国内首创),探索出松散层水体下煤炭资源安全回收新路径;在任楼煤矿探索实施“地质预判、水质预警、物探定位、钻探控制、定向封堵”陷落柱综合探控技术,成功实现2个导水陷落柱超前探查与治理;在恒源、祁东、任楼三矿创新实施新区多煤层一次性地面超前探查,破解了井下常规探查中安全风险高、掩护距离短、精准探查难、掘进影响大等难题。经济效益方面,进一步解放煤炭资源,提高回收率,实现绿色高效开采,近年来共解放底板岩溶高承压水区域煤炭951万吨,解放松散层防塌煤柱下优质煤炭资源160万吨,累计回收松散层防水煤柱储量达2100万吨,安全回采受离层水害威胁煤炭资源64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近200亿元。社会效益方面,积累了宝贵的防治水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水害治理技术,得到了国际矿井水协会、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的高度认可,相关技术在行业推广运用,其中离层水治理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永陇矿区、顶底板水治理技术在安徽两淮矿区,均实现了广泛运用,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山东能源集团经验交流材料山东能源集团是山东省大型能源企业集团,2022年度位居中国能源企业500强第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3位、世界500强第69位,下属兖矿能源、新矿集团、枣矿集团等7家涉煤二级企业,现有国内外生产矿井85对,核定产能31350万吨/年,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国内主要产煤省份。山东能源集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全生产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应急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不断夯实煤矿防治水基础,强化责任,科技赋能,精准施策,不断提高水害可防可控可治水平。一、强化理念引领,提高防治水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提高防治水重要性认识,理念引领防治水工作向高水平提升。集团所属煤矿分布范围广,水害类型全,受顶板水(巨厚砂岩水、松散层水、火烧区水)、底板水、老空水、地表水等威胁严重,防治水工作凸显重要,集团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须臾不可放松”的紧迫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扎实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一是树立水害事故“可防可控可治”的预防理念。通过近几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不同类型水害分类施策技术方法手段,牢固树立矿井水害“可防可控可治”的坚定信心。二是树立“只要突水就可能淹井,水害事故出不起、不能出”的安全理念。只要出水预警,就意味着发生突水,就存在淹井的可能,严格执行“停产撤人”规定,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风险的底线。三是树立“突水就是事故,就要追责”的责任理念。敬畏法治,国家加大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决心,刑法修正案加大了行刑衔接力度,重大水害隐患不整改或发生水害事故就要追责,强化防范化解重大水害风险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发生。二、强化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保障作用,着力构建重大水害防治制度保障体系。一是以机构建设为基础,成立防治水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能源集团、二级公司、矿井三级重大水害防治机构,理顺管理层级,强化技术管控,严格激励考核,促进各级岗位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以技术体系为保障,建立集团各类水害防治技术体系,进一步明确规范各类水害技术管控流程,确保水害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三是以灾害管控为重点,严把工程治理和技术服务关,严格重大水害治理时间,重大水害分级预警、分级管控,突出区域治理先行重要性,强化重大水害防治系统保障,制定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工程管理办法,从工程立项、招标、治理及验收全流程对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控,确保重大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制定防治水技术服务机构(团队)指导意见,优选团队技术水平高、业内口碑好、服务质量优、管理能力强的技术服务机构,做到全过程留痕、可追溯、可评价,实现安全无风险。四是以安全评价为抓手,定期组织开展防治水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受水威胁严重的矿井组织委托外部专家开展专家会诊工作,全面准确查找存在的重大水害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安全。三、强化分类精准施策,全面提升矿井水害防治水平能源集团经过多年防治水研究和实践,针对各类水害,坚持精准施策、一矿一策原则,总结了各类水害治理经验。如在地表水害治理方面,新矿集团先后投入3.5亿元,对柴汶河流域沿岸矿井地表水害风险进行了全面治理;在顶板砂岩水害治理方面,西北矿业正通煤业先后投入2.6亿元,实施地面区域注浆封堵减水,效果明显;底板承压水害区域治理方面,黄河北煤田的赵官能源、邱集煤矿累计投入10.6亿元,解放煤炭资源2200万吨,累计安全采出煤炭191万吨。已形成不同水害类型防治技术体系。地表水害防治方面:以新矿集团协庄煤矿为代表形成了“查、防、堵、疏、控、排、测”及地表主动治理、井下分级控制、监测监控预警立体综合地表水害防治技术体系,先后对柴汶河流域沿岸实施筑坝、河床铺底、砌坝护坡、修整河道、构筑导水槽,沿岸煤层露头区域采取低洼区回填、注浆封堵等,确保年安全采出受水威胁煤量1000万吨以上。老空水害防治方面:以新疆能化硫磺沟、兖矿能源天池煤矿为代表形成了“地面截流+高位疏堵+河流防渗”及“查全、探清、疏干、验证”四步工作法等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老空水害防治安全。松散层水害防治方面:以兖矿能源鲍店煤矿为代表形成了“精准探查、可研论证、措施保障、监管监控”为核心的松散层水害防治技术体系,累计解放煤炭资源储量2701万吨。顶板砂岩水害防治方面:以西北矿业正通煤业为代表探索形成了“查、疏、控、通、泄、拦、堵、脱、清、排”彬长矿区巨厚承压含水层顶板水害防治“十法”技术体系,率先引进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用于低位泄水巷施工,并在地面帷幕注浆和平面改造含水层的基础上,推出了侧向帷幕注浆和采后封堵相结合的治水理念,进一步强化了顶板注浆效果,实现了极复杂大水矿井的防治水安全。底板承压水防治(地面区域治理)方面:以新矿集团邱集、赵官煤矿为代表,吸收国内先进技术和肥城治水经验形成了“地质分析、区域治理、探注结合、动态预警、综合防护”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区域底板水害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黄河北煤田后组煤开采“从无到有”的突破。底板承压水防治(井下治理)方面:以鲁西矿业白庄煤矿为代表形成了“查清条件、躲避断裂、注浆改造、疏水降压、帷幕截流、减扰开采、注浆堵水”的“七位一体”的井下底板水害防治技术体系和奥灰顶部注浆改造技术体系。针对注浆改造中隐蔽工程,建设了全自动地面注浆站,整站实现了注浆数据全方位自动监测和实时传送功能。做到了“地面造浆自动控制高效化、注浆系统标准化、注改设计规范化、打钻注浆施工分序严密化、效果验证与评价科学化”,实现了井下注浆改造工作面精准治理,累计安全采出煤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