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XX市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XX市法律服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和省、市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指示精神,强化领导,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补齐短板,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改革。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事业深入推进,以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干,以村(居)法律顾问为基础,联通城乡、覆盖广泛的城乡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XX市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现状(一)法律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法律服务列为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的财政保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保障,市委办、市政府办先后印发文件,在全市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市、县(市、区)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推荐近XX多名优秀律师加入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支持律师担任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的有XX家,有力地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二)法律服务行业不断壮大,城乡服务网络全面建成。目前,全市有律师事务所XX家,在册律师XX人(其中:专职律师XX、兼职律师X人、法律援助律师X人、公职律师X人、公司律师X人);有公证处X家,公证员X人;基层法律服务所X个,基层法律工作者X人;人民调解员XX人。全面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成立了XX市律师行业党委,批准设立基层律师行业党支部XX个,律师党员XX名,以推动党支部建设全覆盖、全规范,实现“抓党建、强所建、促发展”的目标任务;设立XX市公证处党支部,推动了公证行业改革创新。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广大律师和公证员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为促进律师事业健康发展、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全市建成XX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X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X个,乡级工作站X个,村级工作室X个,年均接待群众超过万人,受理服务事项X万件以上。全面推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有X名律师与X个村(社区)签订了法律顾问协议;组建了X个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团队,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开展民营企业“法律体检”,做到了人员到位、信息公开、双向互通。(三)便民利民服务事项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建立市、县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8个,开通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一般性案件受理时限缩短为5天。深入开展公证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围绕婚姻、继承、农村土地确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上门办证服务。深入开展公益司法鉴定活动。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鉴定事项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积极为交通事故、医疗损害、职工工伤等争议解决提供公益性司法鉴定服务。两年来,全市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200多件、公证案件6000多件、司法鉴定案件1200多件,律师代理诉讼案件近万件。(四)法律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律师全面依法治国素质教育,加大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法律服务执业监督,提高服务能力。创新便民举措,开展预约、订单式服务,开通了市县两级司法行政官方微博和“XX普法”微信公众号,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XX个,定期推送法律法规解读和法律热点案例,实现了“指尖上”的法律咨询服务。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减证便民”服务举措,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制定了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事项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流程、服务内容和注意事项。结合机构改革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和职能,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机器人,基本做到了服务的事项、人员应进必进,实现了“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要求。二、法律服务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XX市法律服务行业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目前,全市注册执业律师XX人(含援助律师),公证员XX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XX人,每万人拥有律师X人,法律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远没有达每万人拥有2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公证人员缺口较大,部分县(市)公证业务甚至出现歇业状态。二是法律服务机构布局不均衡。全市法律服务资源过分集中于XX区,如律师行业,市(区)50%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集中在XX区,其它县(市)特别是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者人员数量偏少,法律服务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状造成“用法成本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从机构建设上看,乡、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基本都是依托基层司法所、惠农大厅、村(居)综治维稳室改造建设,实际利用空间有限,“一间房子多块牌子”的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设备普遍达不到平台建设要求。从运行效果来看,乡、村两级因受编制、经费等因素制约,70%处于无人值守,难以有效满足基层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公共法律服务结构不够协调。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平台主要依靠“12348XX法网”,辅以法治微信、微博,线下平台为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尚未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四是提供法律服务方式较为单一。线上线下平台被动“等客上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律体检”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法律服务机构在新媒体的运用上还显欠缺。三、提升法律服务行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和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构建符合XX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符合规模适度、运行高效、便捷惠民要求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建设法治XX、平安XX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制定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施计划。按照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推进计划,细化明确各项目标任务和举措,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进行调度,研究问题,改进工作,确保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二是改造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严格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要求,查漏补缺、规范提升,进一步规范全市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统一场所标识、指引和功能设置,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和职能,做到服务事项、人员应进必进,建好流程,做好服务,实现“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要求。全面改造提升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完善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联通县域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网络和热线平台。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力量调配,确保正常开展咨询、宣传、调解、预约办证等服务,切实消除关门现象。依托便民警务室,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制作“为您服务公示牌”,公布服务电话、投诉电话和微信公众号,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果经验,积极对接“12348”XX法网和XX掌上“12348”服务平台,探索建设网上法律服务大厅和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全面开启线上服务模式,逐步完善优化服务模块,引导群众关注运用,实现网上咨询、预约、受理、审核、投诉、监督、结果查询一网通,弥补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短板弱项,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工作机制。积极对接省厅法律服务热线中心、分中心,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转接、转办工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业务培训,依托指挥中心和值班室,实行24小时接听转办,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实现业务预约受理、提供法律咨询、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接受社会监督等功能,提升受理服务能力。五是着力推进“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加强保障和协调,创新方式,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热线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提升服务水平保质效。六是做好公共法律服务终端的配置和维护。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争为每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人员密集场所购置配备一批法律服务机器人(甘小律),引导群众开展自主服务。(二)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确保有效供给。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与医疗卫生、教育等其他公共服务的衔接互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个部门并抓、多种力量并举、多种资源并用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和保障机制。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通过“1+1”“1+N”结对子形式将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延伸到农村。深入推进公证制度改革,落实公证机构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全市公证资源,全力推进公证机构改革,探索组建市级合作制公证处,建立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公证工作活力,调动法律人才从事公证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专职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围绕重点领域,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的职能优势、业务优势,开展综合便民服务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三)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满足群众需求。进一步推动落实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律师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在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效果。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探索法律援助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完善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审查、指派、质量监管、案卷归档等制度,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库,加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制定行政复议、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做强做优法律援助工作,使法律援助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员和弱势群体,更好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化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落实法律服务行业纳税、收费、社保、人才引进培养、执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为法律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补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可持续。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仲裁制度,依法组建XX仲裁机构;完善律师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律师为疫情后期的复工复产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评价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