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阜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阜平县人民政府二O一年十月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3第一节区域概况3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8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3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20第一节指导思想20第二节土地利用原则20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1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23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26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6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29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空间管制39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39第二节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42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6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50第一节耕地保护50第二节确定合理的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51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56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56第二节高效配置新增建设用地58第三节产业集聚区用地调控58第四节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59第五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61第七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63第一节中心城区范围、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63第二节中心城区的空间管制64第八章土地利用重点工程安排66第一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第二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第三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7第四节工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68第五节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用地68第六节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71第九章土地综合整治72第一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72第二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72第三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实施措施73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75第一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原则75第二节土地生态规划建设77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80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指导意见80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指标分解结果85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86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机制86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机制87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88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渠道89第五节建立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体系89附表河北省政府关于阜平县乡级土地总体规划的批复、乙一“刖S阜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区域、各行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阜平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协调城乡和生态建设,强化土地宏观调控、兼顾土地利用各方利益的原则,依据全县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国家、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河北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意见对阜平县土地利用的要求和总体部署,编制阜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阜平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阐明了全县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方针原则,确定了20102020年全县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政策导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土地用途分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引导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规划范围为阜平县行政管辖范围,包括5个镇、8个乡,209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为2493.97平方公里。规划以2009年为基期年,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阜平县地处冀西太行山东麓,王快水库上游,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为全山区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8°39,-39°08',东经113°45'-114o32,o境内群山连绵,沟谷纵横,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阜平县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成土母岩为太古变质岩,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倾斜。县境内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剥蚀构造断块高中山区,为石山区,海拔高程800-1500米以上,山峦重迭,苍山如海,生产林木山珍,耕地甚少。2、蚀水冲刷地貌类型,河谷两岸,形成多级阶地,梯田层层,是褐土地带,适宜发展种植业。3、积陷盆地地貌类型,四周环山,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主产粮油,人口密集,是全县最好的耕作区。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由于地形地势、植被、成土母质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土壤种类,土壤共分为以下6个大类:亚高山草甸土、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按全国标准要求划分,土壤分为八级,阜平没有一级地。只有2-8级七个级别的土壤。在全省处于下等水平。阜平属冀中凉温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40190天,年平均气温12.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16.2毫米。县境内谷壑纵横,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胭脂河、板峪河、鹤子河、平阳河、北流河等,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9亿立方米。与全省和保定市人均、亩均水资源总量比较,阜平县人均水资源量是相对丰富的地区。阜平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花岗岩、铁、金、石灰岩、辉绿岩、蛭石、云母、铜、铝等。阜平县自然和人文景观较为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城南庄革命纪念馆,中国北方最大的瀑布群一天生桥瀑布群,以及神仙山(古北岳恒山)、仙人山、银河大峡谷、玫瑰坨等。阜平县辖5镇8乡:阜平镇、平阳镇、城南庄镇、天生桥镇、龙泉关镇、吴王口乡、砂窝乡、史家寨乡、大台乡、台峪乡、王林口乡、北果园乡、夏庄乡,共209个行政村,1131个自然村。到2009年,总人口219945人,其中农业人口185236人,占总人口的84.22%。阜平县是革命老区,旅游业、采矿业是阜平重要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县完成GDP为19.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阜平县2009年土地总面积为249396.95公顷,其中农用地66433.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64%;建设用地面积为8330.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4%;未利用地面积为174632.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02%。1、农用地耕地面积为14587.9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1.96%,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85%.园地面积为2294.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45%,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92%o林地面积为46446.5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9.91%,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62%o其他农用地面积为3104.7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67%,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25%。2、建设用地2009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8330.0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4%0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550.2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6.63%,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2%。其中建制镇用地401.0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81%;农村居民点用地4005.0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8.08%;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144.1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73%。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2773.1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3.29%,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1%。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7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08%,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03%。3、其他用地2009年全县其他用地面积为174632.9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02%。水域面积为3941.34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2.26%,占土地总面积的1.58%o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70691.59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97.74%,占土地总面积的68.44%o二、土地利用特点1、其他用地比重大,可开发为耕地的潜力大。2009年,全县其他用地比重为70.0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发整理潜力较大。2、耕地比重低,优质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2009年全县耕地为14587.96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5%,占农用地面积的21.96%。坡度小于2°的耕地3351.40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2.26%,人均耕地面积0.06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建设用地比重低,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城镇工矿规模小。2009年,全县建设用地比重为3.34%,建设用地比重较低。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为4005.0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48.08%,为各类建设用地中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工矿用地1144.1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0.46%,占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13.37%,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较小。4、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沟谷区,其中水田很少,主要分布在胭脂河上游;水浇地基本沿河谷地带,以东南部最多,以西部最少;受阜平县地形因素的影响,旱地多沿山势分布。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居民点扩展快、占地多,户均用地偏高,户均宅基地面积306.67平方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域农民新建房较多。在新房兴建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布局散乱、无序扩张,既浪费土地,又影响农民生活质量。2、县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但规模开采企业不多,存在滥采乱挖现象,对采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3、人均耕地日趋减少,人地矛盾尖锐。目前人均耕地面积0.065公顷。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低,土地利用率仅为29.98%o4、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突出表现为旱涝灾害发生频繁,土层不深厚,土体结构不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所确定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有:1、规划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06.49公顷,各项建设占用耕地量不超过273.33公顷。2、规划期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529.1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9.18%。3、1997-2010年,全县非农业建设新增用地控制在1064.43公顷以内(城镇建设用地130.97公顷、工矿用地736.14公顷,交通用地187.34公顷,水利工程用地10.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273.33公顷以内。4、到2010年,建制镇用地控制规模为526.52公顷,其中县城用地控制规模为380.00公顷。5、通过组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规划期间全县补充耕地数量不少于833.49公顷。二、上轮规划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实施完成情况1、耕地保有量2009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4587.96公顷。从1997到2009年,耕地共增加了3523.29公顷,但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到2009年末阜平县耕地面积的增加一小部分是土地开发整理有效补充增加,另外的原因就是二次土地调查与1996年土地调查田坎系数的变化。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9972009年的规划实施期间,全县除保阜高速公路征用部分基本农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3、新增建设用地19972009年间,阜平县全县新增非农建设用地2610.70公顷,超出规划目标1546.27公顷。2009年末实有建设用地总量8330.05公顷,比上轮规划确定的目标超出1946.55公顷。其中: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规模到2009年为5550.24公顷,超过规划控制目标1855.07公顷;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没有达到规划挖潜整理核减的目标,增加了1359.4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到2009年增加293.22公顷,超过规划指标的48.59%,主要原因是2008年保阜高速公路项目征用土地500.61公顷。4、建制镇用地控制规模2009年全县建制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1.06公顷,为规划控制目标的76.17%o县城城镇用地规模为244.08公顷,为规划控制目标的64.23%,城区规模控制范围没有突破。5、耕地补充情况1997-2009年全县实际开发整理增加耕地666.08公顷(数据来源:阜平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台帐),已完成规划指标的79.91%,结构调整585.46公顷(数据来源:阜平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共计增加1251.54公顷。三、取得的成效1、保护了现有的耕地资源,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1996-2009年阜平县开发补充耕地1251.54公顷,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189.32公顷,退耕还林1739.52公顷,扣除退耕还林实现占补平衡有余。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545吨,粮食安全得到保障。2、通过配置各项建设用地,保障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规划期间,在城镇、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等各项建设用地得到有效配置的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阜平县199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75064万元,2007年为139325万元,是1997年的1.8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7年35129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171770万元,增加了3.89倍。3、全力推进林果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城乡环境质量在规划实施期间,划定旅游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果,都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遏止了生态环境恶化。1999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对促进阜平县生态建设规划起到了促进作用,2009年全县林果覆盖率达到19.54%O四、土地利用的问题1、耕地数量少,人地矛盾突出阜平县为全山区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2009年耕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5%,远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县人均耕地0.065公顷,低于全省0.103公顷和全国0.099公顷的平均水平。全县平阳镇、王林口乡、大台乡人均耕地不足0.06公顷,接近或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公顷的警戒线。耕地数量增加难度大,而人口将呈日益增长的趋势,耕地偏紧将成为阜平县农业发展的潜在威胁。有限的耕地资源,多山的地貌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构成了现今阜平县的最大的土地利用矛盾,所以制定符合本区域特征的土地利用方案是当务之急。2、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从耕地结构上看,水田和水浇地约占53.03%,其余为旱地,占耕地总量的46.97%。从地形地貌、水文、土壤上看,耕地总体变化规律由高到低沿山坡、沟谷、河流、道路两侧向外缓冲,全县有15。以上梯田、坡耕地2714.6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8.61%,水土条件较差。总的看阜平耕地情况:耕地总数的60%集中在沟谷、河流、道路两侧,耕地坡度大,集中连片的少,不利于规模经营,且极易受洪水威胁。3、农村居民点扩展快、占地多2009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为4005.07公顷,占2009年建设用地总规模的48.08%,比1996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增加1359.40公顷,占建设用地增加总量的58.55%,2009年农业人口为185236人,人均用地面积为210.40平方米,远高于人均150平方米的国家规定用地规模。4、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开发潜力大2009年阜平县土地利用率29.9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全国土地现状分类(过渡期)的分类方法,未利用地土地共计174632.93公顷,其中裸岩石砾地多。在2002年编制阜平县土地开发复垦规划(2001-2010年)时,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已确定可开垦未利用地4500公顷,但从2002年至今,仅有540.9公顷(已经批准的)得到开发,土地利用率依然很低。5、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全县有裸岩石砾地151580.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78%,全县各地大面积分布。裸地比重大,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破坏地表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濒临,土壤资源流失,肥力下降。同时,由于能源、建材、露天矿开采等工矿企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及田间塑料处理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土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6、矿业用地问题阜平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全县已发现矿种33种。2009年全县采矿用地达1144.11公顷,占阜平县土地面积的0.46%o矿产资源的开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为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环境问题,对土地合理利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阜平县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打造“太行明珠、山水阜平、华北延安、新中国雏形''的中国旅游强县,建设“工业立县”,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使阜平走在保定市“工业西进”前列的关键时期,是土地利用供需矛盾与其他各种问题的凸现期,同时也是必须抓住的改进土地管理、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一、发展优势1、人文和生态相融合的旅游资源成为阜平的突出优势城南庄革命纪念馆,位于县城以南20公里,建于1972年。这里完整的保留着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旧居,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保留完整的机关旧址,也是毛泽东主席进京之前在河北保留比较完整的居住旧址。该旧址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察冀边区和冀晋区(后改为北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现今在史家寨及其附近村庄山坡上一排排窑洞,便是当年边区机关的旧址,1983年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红色”景点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素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阜平县绿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植被、鸟类、兽类众多。朱家营天生桥瀑布群、神仙山、仙人山、石佛堂、金龙洞、温泉等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2、特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阜平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阜平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缘,保定市西南端。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扼保定与山西交通咽喉。北面和西面分别与山西省的繁峙县、五台县相接;南部紧靠石家庄。县城东北距北京245公里,东南距省会石家庄96公里,东距保定市区113公里,西距五台山78公里。我国经济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珠三角、长三角崛起之后,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大都市圈的发展从要素集聚向集聚与扩散并重转变,这为阜平融入其中,搞好产业对接,吸收低端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机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有利于阜平接受来自不同区域的发展理念及经济辐射,阜平县可借助毗连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这一区位条件,作为晋煤外运的第二通道,做大做强煤化工和物流等产业。3、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无限生机阜平县矿产丰富,全县已发现矿种33种。昔日的荒山,今天正为阜平人民所利用,改善了环境,发展了经济,富裕了生活。人们以前“恨山、怨山、诅咒山,以为山是阜平贫穷的根源”的观念已成为历史,“山不是包袱累赘,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的观念,已成为当代阜平人的认识。二、机遇1、“工业西进”战略的实施,为阜平县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保定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工业西进”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阜平县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意见指出“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发展慢,工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能力弱。只有加快西部工业发展,才能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实现以工补农,以工补林,绿化荒山,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兴县富民目标。在工业化加速期,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J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除享受保定市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政策外,还在组织领导、用地保障、基础设施、资金、人力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阜平县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2、保阜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为阜平县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保阜高速公路向东连接保(定)沧(州)高速至黄骅能源港,接保(定)(天)津高速至天津口岸;向西与山西省在建的忻(县)阜(平)高速相连,建成后将成为晋煤东运、冀农副产品西运、华东地区去往五台山旅游的重要通道。保阜高速是河北省“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网中“第三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定市“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一横,对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阜平县作为东出西联的“关节点”的区位优势凸显,并为阜平县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保障。同时,高速沿线及出口为阜平县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工业园区提供了优越的选址条件。3、国内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阜平是太行山旅游中的明珠位于京津两大都市西南侧、太行山东麓的阜平,生态环境优越、地质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是太行山旅游体系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保定市将旅游业定位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增长点,确立了“融入京津,打造精品,拓展市场,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其中阜平天桥瀑布群旅游区是全市9大旅游精品之一。保阜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北京、天津自驾车到阜平的出行时间缩短到2个多小时,阜平县将真正成为京津都市的后花园。三、挑战面对以上发展机遇,阜平县应把握契机,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然而,2010-2020年也是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阜平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1、统筹城乡用地任务艰巨,土地调控难度加大在全县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相应的减少。规划期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将有大幅度增加。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大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用地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土地调控难度将进一步加大。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将日益突出一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心城区及各建制镇用地规模的扩大;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剧工业项目对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三是新农村建设对用地需求进一步加大;四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等,也对用地有大量需求。但是,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新增建设用地产生了刚性约束,各项建设用地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3、土地利用生产力和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阜平县农用地利用相对粗放,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耕地广种薄收的现象较普遍;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现有工业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益缺乏具体有效的鼓励政策和惩处措施,导致工业用地整体利用效益较低。由于历史原因、社会观念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通过内涵挖潜等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扩大增量往往投资成本较小、收益既快又高,而盘活存量用地往往触及矛盾多、所需投资较大、而效益又不太明显,这使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4、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增大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然而城镇扩张、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农用地与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也将导致耕地减少。同时用于经济发展建设的土地和可用于整理开发的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严重制约了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期间,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需要开垦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地,由于未利用地大多分布在生态条件脆弱区,对其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必将增加资源消耗量,增大废弃物排放量。如何在保障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控制并减少废弃物排放就变得更为迫切和更加重要。随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推进,矿山开采等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行业将受到比较大的制约。如何开拓朝阳产业,选择何种产业发展方向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展望未来,阜平县土地利用与管理在未来十几年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结合阜平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前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统筹安排各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土地利用原则一、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三、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四、坚持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内,阜平县将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依托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林果业、畜牧水产业、矿产建材业和旅游业,着力实现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促进阜平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产业发展布局1、第一产业本县第一产业应强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以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为重点,搞好基地建设。(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发挥优势,依托优势发展龙头企业,开发富有特色、面向国际市场的名优农副产品。(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脱毒马铃薯、无公害错季蔬菜、优质小杂粮的农作物;大力发展以大枣为主产品的林果业,加快生态林、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建设;推进柴鸡、奶牛、奶山羊等食草畜牧业,稳步发展元鱼、鲍鱼、鳞鱼等特色水产业,加强无公害畜产品水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以林业为屏障,以畜牧业为中转环节,以各项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良性循环。(3)、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第二产业规划期内,阜平县第二产业发展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矿产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开发型工业,充分挖掘阜平优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饮品业。3、第三产业阜平县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定位于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旅游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医疗、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近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34.6%,规划期末(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7.4%。三、宏观经济目标规划期内,阜平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预计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00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0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36:49;总人口将达到24.16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将为10万人、农村人口下降到14.1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保持全县耕地数量的稳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思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严格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贝!,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各部门和城乡土地利用。根据保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规划指标,结合阜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确定阜平县规划期内要努力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有:一、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指标2009年耕地面积为14587.96公顷,到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4495.34公顷以上,2020年保持在14433.6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8558.60公顷以上。二、合理增加园地林地面积园地面积2015年保持在2545.26公顷以上,到2020年保持在2712.26公顷以上;林地面积2015年保持在60357.12公顷以上,到2020年保持在69630.87公顷以上。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2015年控制在8435.71公顷以内,比基期年增加105.66公顷;2020年控制在8506.14公顷以内,比基期年增加176.0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2015年控制在5651.16公顷以内,2020年控制在5718.44公顷以内。到2020年增加城乡建设用地168.20公顷,其中20092015年增加100.92公顷。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量429.93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控制在258.9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190.06公顷以内。四、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工作全面推进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6809.25公顷。其中开发面积29318.92.4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6653.51公顷;农用地整理面积3566.5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7.01公顷;土地综合整治面积204.84公顷,新增耕地面积95.75公顷;农村居民点与工矿整理总面积257.13公顷,可补充耕地32.98公顷。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六、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规划期间,严格保护耕地,适当扩大园地面积,强化林地资源优势,提高其它林地向有林地转化的效率和林地的蓄积量水平。2020年农用地总面积89840.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6.02%,比2009年增加了23406.56公顷,其中2015年农用地80477.90公顷,占总面积的32.27%,比2009年增加了14043.93公顷。1、严格保护耕地2020年耕地14433.60公顷,占农用地的16.07%,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9%,比2009年减少154.36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5.89%,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0.06%o2015年耕地14495.34公顷,占农用地的18.01%,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1%,比2009年减少92.62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395%,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0.04%。2、适当增加园地2020年园地2712.26公顷,占农用地的3.0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09%,比2009年增加417.51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0.43%,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O.17%o2015年园地2545.26公顷,占农用地的3.16%,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02%,比2009年增加250.51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0.29%,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0.10%。3、合理增加林地2020年林地69630.87公顷,占农用地的77.50%,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92%,比2009年增加23184.3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上升7.59%,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9.30%o2015年林地60357.12公顷,占农用地的74.99%,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20%,比2009年增加13910.62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上升5.08%,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5.58%o4、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2020年其他农用地3063.80公顷,占农用地的3.41%,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2%,比2009年减少40.96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1.26%,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0.03%o2015年其他农用地3080.18公顷,占农用地的3.83%,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4%,比2009年减少24.58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下降0.84%,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0.01%o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基本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重点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8506.1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1%,比2009年增加176.0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增加0.06%o其中,2015年,全县建设用地8435.7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8%,比2009年增加105.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增加0.03%。1、有序增加城镇用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919.7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81%,占全县面积的0.38%。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712.27公顷,占全县建设用地的8.44%,占全县面积的0.29%。2、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856.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45.34%,占全县面积的1.55%o比2009年减少14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下降0.06%。3、逐步减少独立工矿用地2020年独立工矿用地942.0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1.07%,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7%,比2009年减少20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下降0.09%。4、积极发展旅游用地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32.0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O.01%,比2009年增加25.36公顷。5、交通水利用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2755.6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lo沆比2009年减少17.47公顷。三、其他用地结构调整规划期内,在保护植被、自然水体等区域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开发荒草地、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稳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2020年全县其他用地151050.2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0.57%,比2009年减少23582.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下降9.44%o其中,2015年其它用地160483.3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35%,比2009年减少14149.60公顷,占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