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流量测验流速仪法、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法、浮标法、比降面积法、无人机测流、测验表及填制说明、偏角改正表、流量在线监测比测技术大纲.docx
附录A(规范性)基本水文站精度类别划分方法A.0.1基本水文站应按表A.0.1的规定划分精度类别为三类。表AOl水文站精度类别划分标准精度类别项目测验精度要求测站主要任务集水面枳(km2)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早地区一类精度站达到现有测验手段和方法所能够取得的可能精度收集探索水文特征值在时间上和沿河长的变化规律所需长系列样本和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资料。>30005000二类精度站可按测验条件拟定收集探索水文特征值沿河长和区域的变化规律所需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样本和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资料。<10000200<10000500三类精度站达到设站任务对资料使用精度的要求收集探索小河在各种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汇流规律和径流变化规律,以及水文分析计和对系列代表性要求和经济社会所需的资料。<200<500A.0.2流域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可根据基本水文站的重要性、资料用途、服务需求和测验难度等因素,对测站精度类别进行调整。A.0.3当水文测站受测站控制和测验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原有精度要求时,可降低一个精度类别,但不应低于三类精度。附录B(规范性)流速仪法B.1一般规定B.1.1施测流量时应同时进行下列工作:1观测基本水尺水位。当测流断面内另设有辅助水尺时,同时观测;要求观测比降的测站,同时观测比降水尺水位;2施测水道断面。水道断面的施测执行本标准5.2节及附录B.8的有关规定;3进行测点流速或垂线平均流速测量。对流向测验有要求时,进行流向偏角测量;4观测天气现象及测验断面附近水流情况;5计算、检查和分析流量测验数据及计算成果。B.1.2测流方案可按本标准表B.12.12-1表B.12.12-3给定的方案选择。当需要较高测验精度时,可选择多线、多点、长历时的方案。B.1.3潮流量测验总随机不确定度应小于15%,系统不确定度应小于3%。B.L4河床冲淤变化不大的测站,一次测流过程水位涨落差不超过本标准6.3.2第3款的规定,但水位涨落急剧使得测次分布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连续测流法。B.1.5河床比较稳定,水位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稳定的测站,当水位涨落急剧,使得一次测流过程中的水位涨落差可能超过本标准附录B.1L4条的规定时,宜采用分线测流法。8.2 测速垂线布设8.2.1 测速垂线应大致均匀分布,并能基本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主槽垂线布设应较河滩为密。8.2.2 对测流断面内大于断面流量1%的独股分流、串沟,应布设测速垂线。8.2.3 随水位级的不同,断面形状或流速横向分布有较为明显变化的测站,应分高、中、低水位级分别布设垂线。8.2.4 测速垂线的位置宜固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随时调整或补充测速垂线:1水位涨落或河岸冲刷,使靠岸边的垂线距岸边太远或太近时;2断面上出现死水、回流,需确定死水、回流边界或回流流量时;3河底地形或测点流速沿河宽分布有明显变化时;4冰期的冰花分布不均匀或测速垂线上冻时;5冰期在靠近岸冰与畅露河面分界处出现岸冰时。8.2.5 使用缆道的测站,启用前应对测深测宽的仪器、工具及缆索尺寸标志进行率定,并应按本标准附录B.8的规定进行检查。8.2.6 测速垂线的数目应按本标准附录B.12选用的测流方案确定,主流摆动剧烈或河床不稳定以及漫滩严重的测站,宜选取测速垂线较多的方案。8.2.7 潮水河的测速垂线数目,可适当少于无潮河流。用船施测时宜为5条7条,用缆道施测时宜为7条9条,特别宽阔或狭窄的河道可酌情增减,但不得少于3条。当高潮与低潮水位的水面宽以及水深相差悬殊时,应在每个潮流期内根据潮水位涨落变化情况,调整测速垂线数目及岸边测速垂线的位置。8.3 流速测验8.3.1 采用选点法施测垂线平均流速时,流速测点的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条垂线上相邻两测点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流速仪旋浆或旋杯的直径;2施测水面流速时,仪器的旋转部分不得露出水而;3施测河底流速时,将流速仪下放至0.9相对水深以下,并使仪器旋转部分的边缘离开河底2cm5cm°施测冰底或冰花底时,使仪器旋转部分的边缘离开冰底或冰花底5cm。8.3.2 流速仪可采用悬杆和悬索两种悬吊方式,悬吊时应使流速仪在水下呈水平并平行流向状态。当多数垂线的水深或流速较小时,宜采用悬杆悬吊。8.3.3 流速仪测点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流速仪距船边的距离不小于1.0m,小船不小于0.5m;2采用悬杆悬吊时,使流速仪平行于测点当时的流向,并使仪器装在悬杆上能在水平面的一定范围内自由转动。当采用固定悬杆时,悬杆一端装有底盘,盘下有尖头;3采用悬索悬吊时,悬挂铅鱼的方法,使流速仪平行于测点当时的流向,可采用单点悬吊或可调整重心的“八字型”悬吊。用悬索悬吊时的偏角改正及确定测点位置的方法,按本标准附录B.9的规定选择。当不能采用铅鱼实测水深,借用上一次断面成果查读水深,且悬索偏角大于10。时,水面以下各测点的位置采用“试错法”确定。8.3.4 测速垂线上的测点流速数目应按本标准附录B.12所选用的测流方案确定,测点流速的位置分布应符合表B.3.4的规定。表B34垂线上测点流速位置分布测点数相对水深位置畅流期冰期一点0.6或0.5、0.0、0.20.5二点0.2、0.80.2、0.8三点0.2、0.6、0.80.15、0.5、0.85五点0.0、0.2、0.6、0.8、1.0一六点0.0、0.2、0.4、0.6、0.8、1.0dJ一点0.0、0.1、0.2、0.3、0.4、0.5、0.6、0.7、0.8、0.9、1.0注:根据冰期现象,在敞漏自由水面处应按畅流期布设垂线测点流速位置8.3.5 测点流速的测速历时,应按本标准附录B.12所选用的测流方案确定。8.3.6 当测流断面出现死水区时,应根据以往的测验资料分析确定或目测确定死水边界。死水区的面积不超过断面面积的3%时,可作流水处理;超过3%时,应用低速流速仪、深水浮标或其他方法测定死水边界,并作死水区处理。8.3.7 当测流断面出现回流区时,断面回流量未超过断面顺流量的1%且在不同时间内顺逆不定时,可只在顺逆流交接两侧布置测速垂线测定其边界,回流可作死水处理;当断面回流量超过断面顺流量的1%时,除应测定其边界外,还应在回流区内布设适当的测速垂线,并测出回流量。B38潮流站的垂线流速测量宜采用往返测量,测点数目可根据垂线水深按下列规定确定:1水深小于1.5m时,可采用0.6或0.5相对水深一点法;2水深大于等于1.5m、小于3.0m时,可采用0.2、0.8相对水深二点法;3水深大于等于3.0m、小于5.0m时,可采用三点法;4水深大于等于5.0m时,宜用六点法。B39潮流站单个测点上的测速历时宜为60s100s。当流速变率较大或垂线上测点较多时,可采用30s60s。8.3.10 潮流站垂线流速可采用多架流速仪在垂线各测点上同时施测,或采用一架流速仪在垂线上依次施测各测点流速,再改正为同时流速。8.3.11 当使用一架流速仪依次施测各测点的潮流流速时,其施测和改正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图解改正法。宜施测5点6点,水面测点以外的其他测点按等距离分布,并与河底的距离固定不变。当潮水位涨落,引起水面测点与相邻测点距离过大或过小时,按均匀等距的原则增减或调整测点。将每一次测点的实测流速按时序点绘流速过程线(图B.3.11)。根据这组曲线可查得施测潮流期内任何时间垂线上各个测点的同时流速。测量顺序,自河底测向水面。每次施测的时距宜短、测次宜多。图B.3.11涨落潮流垂线上各测点流速过程线1一水面测点:2一距河底d3测点:3一距河底d2测点;4一距河底d1测点;5河底测点2流速过程线改正法,宜采用六点法施测,测点位置按相对水深计算。测量顺序自河底测向水面,并记下每点的施测时间。每次施测时距宜短,测次宜多。测量和改正方法同本条第1款。3等深点流速改正法,可采用2点6点法施测。测量顺序从水面向下依次测至水深最大的测点,再向上逐点测回至水面。除水深最大的测点外,其余各测点往返施测两次。各测点间的测速时距宜短并大致相等。除河底流速外,其余各测点的流速取两次施测的平均值。并以水深最大测点的施测时间作为垂线流速的平均时间。4水面流速改正法,可采用3点6点法施测。测量顺序从水面向下依次测至河底,并记下水面测点的开始测量时间作为该垂线的测速时间。各测点施测的时距宜短并大致相等。测完河底一点后,立即再测一次水面流速。各测点流速的改正值按下式计算:Vi=v0;vz°××Vi(B.3.11)Voqn式中:%第i个测点流速的改正值(m/s);Vio-第一次测量的水面流速(m/s);环卜一第二次测量的水面流速(m/s);i垂线上测点的顺序号;一垂线上测点的总数;%一要改正的测点流速(m/s)。8.3.12 潮流站的断面流速可采用多船同时测流法,一船多线法或多船多线法施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多船同时测流法,可在断面上每条垂线分别固定一艘测船,同时施测流速;8.3.13 一船多线法,当每条垂线用二点法或三点法施测时,在一岸测往对岸后,再由对岸测回原岸,以往返两次测得的各个测点的流速平均值作为最后施测的一个测点的同时流速。当各条垂线上的测点数目在六点以上时,可从一岸开始依次测往对岸后不再返测。全断面各条垂线的同时流速可用点绘测点流速过程的方法算出(图B.3.12);图B.3.12一船多线法试施测点次顺序1、2、3代表各测点施测的先后次序,第6只测一次,其他各点均测两次3多船多线法,可每艘测船各施测I条3条垂线,每条垂线和测点流速的施测方法,与一船多线法相同。8.4 流向偏角测量8.4.1 当断面平均流向偏角超过10。时,应进行流向偏角测量。流向偏角变化频繁的潮流站,应在每条垂线或部分代表线上施测每个测点流速的同时施测流向。流向偏角变化不大的潮流站,可只在流向偏角超过10。的垂线上施测流向。8.4.2 流向偏角测量,潮流站应采用流向仪,其他测站可采用流向仪或系线浮标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流向仪测出流向的磁方位角,并计算测出的磁方位角与测流断面垂直线的磁方向角之差。当采用直读流速流向仪且读数不稳定时,连续读数3次5次,取平均值;2采用流向仪实测低水水面附近的流向时,先使流向仪转轴上端的度盘与转轴垂直,当罗盘读数为零时使其指针对准流向仪度盘的0°或90。流向仪尾翼的尺寸保证在低流速时能使其随流向自由旋转。3采用系线浮标测流向时,宜将浮标系在20m30m长的柔软细线上,自垂线处放出,待细线拉紧后,采用六分仪或量角器测量流向偏角。当采用量角器测量时,量角器上绘有方向线,并采用罗盘仪或照准器控制其方向,使它重合或垂直于测流断面线。8.4.3 缆道站或施测流向偏角有困难的测站,通过资料分析,当影响总流量不超过1%时,可不施测流向偏角,但每年应施测1次2次水流平面图进行检验。8.5 其他项目观测8.5.1 每次测流时,应观测或摘录基本水尺水位。当测流断面内另设辅助水尺时,应同时观测或摘录水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平稳时,可只在测流开始和终了各观测或摘录水位一次;2当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较大可能引起水道断面面积变化较大时,平均水深大于1m,断面面积变化超过5%,或平均水深小于Im断面面积变化超过10%的测站,按能控制水位过程且满足相水位计算的要求,增加观测或摘录水位的次数;3当测流过程可能跨过水位过程线的峰顶或谷底时,增加观测或摘录次数。8.5.2 设有比降水尺的测站,应根据设站目的观测比降水尺水位。当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平稳时,可只在测流开始时观测一次水位;当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较大时,应在测流开始和终了各观测一次。8.5.3 在每次测流的同时,应在岸边观测和记录风向风速(力)以及测验河段附近发生的支流顶托、回水、漫滩、河岸决口、冰坝壅水等影响测验精度和水位流量关系的有关情况。8.5.4 潮流站采用固定测船施测时,每次开始施测垂线上第一个测点和往下测至水深最大的测点,均应加测当时的测流断面水尺水位。用一船施测多条垂线时,应在施测每条垂线的第一个测点时加测水位。当采用往返施测时,应在往测和返测各条垂线的第一个测点时加测水位。发现憩流时,应同时观测水位。8.6 流速仪的检查和养护8.6.1 在每次使用流速仪之前,应检查仪器有无污损、变形,仪器旋转是否灵活及接触丝与信号是否正常等情况。8.7 .2常用流速仪在使用期内,应定期与备用流速仪进行比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比测次数可根据流速仪的性能、使用历时的长短及使用期间流速和含沙量的大小情况而定。当流速仪实际使用50h-80h时比测一次;2比测宜在水情平稳的时期和流速脉动较小、流向一致的地点进行;3常用与备用流速仪在同一测点深度上同时测速,并可采用特制的“U”形比测架,两端分别安装常用和备用流速仪,两仪器间的净距不少于05m,在比测过程中,变换相互比测仪器的位置;4比测点不宜靠近河底、岸边或水流脉动强度大的地点;5不宜将旋桨式流速仪与旋杯式流速仪进行比测;6每次比测包括较大、较小流速且分配均匀的30个以上的测点,比测相对偏差不超过3%,比测条件差的不超过5%,且系统误差能控制在±1%范围内时,常用流速仪可继续使用。超过上述偏差停止使用,并查明原因,分析其对已测资料的影响;7没有比测条件的站,仪器使用2a后重新检定;8当发现流速仪运转不正常或有其他问题时,停止使用。超过检定日期2a以上的流速仪,虽未使用,亦应送检。8.8 .3流速仪的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1流速仪在每次使用后,立即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拆洗干净,并加仪器润滑油;2流速仪装入箱内时,转子部分悬空搁置;3储藏备用的流速仪,易锈部件涂黄油保护;4仪器箱放于干燥通风处,并远离高温和有腐蚀性的物质。仪器箱上不堆放重物;5仪器所有的零附件及工具,随用随放还原处;6仪器说明和检定图表、公式等妥善保管。B.7实测流量计算8.7.1 畅流期实测流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垂线起点距和水深,可按采用测量方法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2测点流速可采用转数、历时计算,或从流速仪检数表上查读;3实测流向偏角大于10°,且各测点均有记录时,在计算垂线平均流速之前,作偏角改正,并按下式计算:X=VcosO(b.7,1-1)式中:V.V垂直于断面的测点流速(m/s);V实测的测点流速(m/s);-流向与断面垂直线的夹角;4当垂线上没有回流时,垂线平均流速按下列公式计算。1)"一点法,按下式计算:乙=(O51o+%÷,2÷,3+½),4+½).5÷K,6÷½),7÷½),8+½>.9+O.5Vi,o)2)五点法,按下式计算:1。(B.7.1-匕='(%。+3%2+3%6+2%8+匕。)(B.7.1-3)3)三点法,可按下列公式计算:V,h=(V0,2÷V0,6+V0,)(B.7.1-4)匕=;(%2+2%6+%8)4(B.7.1-5)4)二点法,按下式计算:V,=(V0,2+V0.8)2(B.7.1-6)5)一点法,可按下列公式计算:v,n=v0,6(B.7.1-7)匕“二K%5(B.7.1-8)Vw=KKO(B.7.1-9)Vzm=K2V02(B.7.1-10)式中:Vm一垂线平均流速(m/s);2)V°。、%/、%2匕o分别为go、01、o.21.0相对水深处的测点流速(m/s);K、分别为半深、水面、0.2水深处的流速系数。5当垂线上有回流时,回流流速为负值,可采用图解法量算垂线平均流速。当只在个别垂线上有回流时,可直接采用分析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6部分面积以测速垂线为界将过水断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图B.7.1),按下式计算:图B71部分面积计算划分D起点距(m)A.=4-1+4”(B.7.1-11),2,式中:A,第i部分面积(m2)i测速垂线或测深垂线序号,i=K2n;4第i条垂线的实际水深(m),当测深、测速没有同时进行时,采用河底高程与测速时的水位算出应用水深(m);2第i部分断面宽(m);7部分平均流速计算符合下列规定:1)两测速垂线中间部分的平均流速按下式计算:_Vn+V.V,-=-"(B.7.1-12)2式中:口一第i部分断面平均流速(ms)Vtni第i条垂线平均流速(ms),i=l>2、n-12)靠岸边或死水边的部分平均流速按下列公式计算:Vi=aVwl口=%g(B.7.1-14)式中:。一岸边流速系数;3)岸边流速系数。值可根据岸边情况在表B.7.1中选用。表B.7.1岸边流速系数a岸边情况a值水深均匀地变浅至零的斜坡岸边0.670.75陡岸边不平整0.8光滑0.9死水与流水交界处的死水边0.6注:1在计算岸边或死水边部分的平均流速时,对于用深水浮标或浮标配合流速仪在岸边或死水边垂线上所测的垂线平均流速,可采用上表:2当断面上有回流时,回流区的部分流量应为负值。8部分流量按下式计算:qi=ViAi(B.7.1-15)式中:/一第i部分流量(11s);9断面流量按下式计算:Q=Eqi(B.7.1-16)/=1式中:Q-断面流量(m3s);B.7.2采用连续测流法时,各次断面流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1第一次断面流量。可由第一个测次的第一条至最末一条垂线的测深测速记录算得;2第二次断面流量。可由第一个测次的第二或第三条至最末一条垂线以及第二个测次的第一或第二条垂线的测深测速记录算得。施测号数仍沿用前一个测次的施测号数,但在右下角按计算流量的次序加上分号;3第三次及以上的断面流量。可采用以上方法计算;4每一次断面流量的施测起、讫时间,从选用的那些垂线测速记录中记载的时间来确定。B.7.3采用分线测流法时,断面流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I根据本次在部分垂线上实测的测点流速计算相应垂线的平均流速;2根据以前实测资料绘制的水位与垂线平均流速的关系曲线,按本次观测的水位查得断面上其余垂线的垂线平均流速;3根据实测和查得的垂线平均流速计算部分流量和断面流量。B.7.4冰期实测流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垂线平均流速计算:1)六点法。按下式计算:乙=(%0+2%+2-+2V0.6+2½j,8+V1,o)(b.7.4-1)2)三点法。按下式计算:Vw,=(V0.15+V0.5+V0,85)(B.7.4-2)3)二点法。按下式计算:Vwl=+V0J(B.7.4-3)4) 一点法。按下式计算:Vw=K(B.7.4-4)式中:VOJ5、VO.5、匕,85分别为°5、0.5、0.85有效相对水深处的流速(m/s);K'冰期半深流速系数。2部分面积用木标准(B.7.1-I1)式计算。公式中的水深d值,在有水浸冰的垂线上为有效水深;在有岸冰或清沟时,盖面冰与畅流区交界处同一垂线上的水深用二种数值;当计算盖面冰以下的部分面积时,采用有效水深;当计算畅流部分的面积时,采用实际水深;当交界处垂线上的水浸冰厚小于有效水深的2%时,计算相邻两部分面积可采用实际水深。3计算冰期流量时,将断面总面积、水浸冰面积、冰花面积与水道断面面积分别算出。当出现层冰层水或断面内有好几股水流而其水位不一致时,可不逐一计算。在有岸冰或清沟时,可分区计算。水浸冰面积可根据各测深垂线上的水浸冰厚及测深垂线的间距(图B.7.4)按下式计算:图B74封冻期测流断面A水道断面面积;AM一流水断面面积;Ad-死水面积;Ag-水浸冰面积;A,l冰花面积;dg水浸冰厚;d,g冰花厚;d有效水深。4=卜*。+3(4。+4)+3(41+%)+g(4(“川+d8n)+印(4+4(+1)+1(4(”+也+2)(B.7.4-5)A式中:%水浸冰面积(n);4、心”到自一岸测至另一岸,水浸冰在第1、2、n条测深垂线上的厚度(m);4。、dg""-冰底边的水浸冰厚(m),应采用冰底边上的实测数值,当无法测定时,可借用靠冰底边最近的一个冰孔中的水浸冰厚;瓦、%.、"向岸冰底边至第1条测深垂线、第1、2条测深垂线、末两条测深垂线、末1条测深垂线至对岸冰底边的间距(m);“。、"+2一两岸冰底边至水面边的间距。其中水面边的位置,可根据水位在断面图上查得。4冰花面积可采用(B.7.4-5)式计算。8.7.5 流速系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畅流期半深流速系数,采用五点法测速资料绘出垂直流速分布曲线。内插出0.5水深的流速。与垂线平均流速对比,经多次分析后确定;2封冻期半深流速系数,采用六点法或三点法测速资料分析确定;3畅流期0.2水深的流速系数,可用本站二点法或多点法的资料分析确定;4畅流期水面流速系数由多点法测速资料或其他加测水面流速的资料分析确定,或根据实测的水面比降、河床糙率等资料分析计算。8.7.6 实测潮流量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断面资料的选择,将各次水道断面成果点绘断面图,当水面宽度小于200m时,其水位与面积关系点偏离关系曲线在±3%范围内,或在水面宽度大于200m时水位与面积关系点偏离关系曲线在±5%范围内,可仍采用前次大断面成果。当超过以上限差时,采用新测的断面成果;当测出的水道断面一岸淤积,另一岸被刷深时,分左、右两部分计算面积并进行比较;2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符合下列规定:1)潮水河采用六点法、三点法或二点法施测的垂线平均流速计算公式与无潮河流相同;2)当采用等深点流速改正法施测时,往返施测的各个测点流速取算术平均值;3)当垂线上各个测点的流向顺逆不一致时,取各测点流速的代数和计算垂线平均流速。3部分平均流速的计算符合下列规定:1)潮水河施测3条以上垂线时,可按无潮河流的方法计算部分平均流速;2)当同一部分两边垂线的流向不一致时,部分平均流速为该两垂线流速代数和的平均值;3)岸边流速系数通过试验确定。当左、右岸边形状不同时,分别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岸边形状和平整情况,从本标准表B.7.5中选用岸边流速系数值;4部分面积的计算方法。潮水河的部分面积宜根据大断面计算表划分若干部分,并先算出各级水位的相应部分面积和绘制成关系图表,再按测流时水位,在图表上直接查算。5部分流量和断面流量的计算方法符合下列规定:1)潮水河的部分流量为部分平均流速与部分面积的乘积;2)潮水河施测3条以上垂线时,通过相关关系换算为断面平均流速时,可由断面平均流速乘以断面面积,确定断面流量。6涨落潮潮量和净泄或净进量的计算方法:1)潮量的计算以憩流出现时间为分界(图B76)。涨潮潮量和落潮潮量按下列公式计算:W"=;QM+T2"(B.7.6-2)式中:W'涨潮潮量(a?);W”一落潮潮量(n);。1、。2。”T一自落潮憩流至涨潮憩流依次测得的涨潮流量(m3/s);。;、。"一自涨潮憩流至落潮憩流依次测得的落潮流量(m3/s);%、/2乙一为两次施测相隔时间小)。2)同一潮流期的净泄(进)量按下式计算:W=Wn-Wf(B.7.6-3)式中:卬净泄(进)量(11)°计算结果为正时,即为净泄量;计算结果为负时,即为净进量。图B76涨落潮潮量计算t落憩时刻:tn涨憩时刻:ti=tl+t2+t3+tnB.7.7实测流量的相应水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算术平均法。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引起水道断面面积的变化,当平均水深大于Im时不超过5%,或当平均水深小于Im时不超过10%,可取测流开始和终了两次水位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应水位;当测流过程跨越水位峰顶或谷底时,采取多次实测或摘录水位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应水位;2加权平均法。测流过程中水道断面面积的变化超过上款范围时,相应水位按下式计算。7=bVWlZI+62Vr,"2Z2+Z”bymb2Vb.V,nnILbiVtntZl<B.7.7)_1Av,zI式中:Zwt-相应水位(m);测速垂线所代表的水面宽度(m)。宜采用该垂线两边两个部分宽的平均值,在岸边垂线上,宜采用水边至垂线的间距再加该垂线至下一条垂线间的一半所得之和;匕”一第i条垂线的平均流速(m/s);Zj第i条垂线上测速时的基本水尺水位(m),实测或插补而得。3其他方法。当采用其他方法计算的相应水位,与加权平均法相比,水位差不超过ICm时,可以采用。B.7.8畅流期水位涨落率和水面比降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位涨落率取测流期间的平均涨落率,并可由测流终了和开始时的水位差除以测流总历时计算。涨水时取正值,落水时取负值。测流过程跨过水位峰顶、谷底时,可不计算;2水面比降按由上、下比降水尺的平均水位差除以两比降断面间的间距计算。B.8断面测宽、测深方法B.8.1断面测宽可用下列方法。1直接测距法。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卫星定位系统等直接测得各垂线起点距。2建筑物标志法。在渡河建筑物等设施上设立标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等间距的尺度标志。河宽大于50m时,最小间距可取1m;河宽小于50m时,最小间距可取0.5m。每5m整倍数处,采用不同颜色的标志加以区别;2)测深、测速垂线固定的测站,可只在固定垂线处设置标志。标志的编号必须与垂线的编号一致,并采用不同颜色或数码表示;3)第一个标志正对断面起点桩,其读数为零;不能正对断面起点桩时,可调整至距断面起点桩一整米数距离处,其读数为该处的起点距;4)每年在符合现场使用的条件下,采用交会法或卫星定位法检验1次2次。当缆索伸缩或垂度改变导致标志定位相对误差超过河宽的0.5%,或绝对误差超过Im时,原有标志重新设置,或校正其起点距;5)跨度和垂度不固定(升降式)的过河缆索,不宜在缆索上设置标志。3地面标志法。地面标志法可采用辐射线法、方向线法、相似三角形交会法、河中浮筒式标志法、河滩上固定标志法等。各种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河滩上固定标志的顶端,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2)确定测深、测速垂线的起点距时,使测船上的定位点位于测流断面线上;3)每年对标志进行一次检测。标志受到损坏时,及时进行校正或补设。4计数器测距法。使用计数器测距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次测量完毕后,将行车开回至断面起点距零点处,检查计数器是否回零。当回零误差超过河宽的1%时,查明原因,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2)每年对计数器进行一次比测检验。当主索垂度调整,更换铅鱼、循环索、起重索、传感轮及信号装置时,及时进行比测率定;3)对计数器进行率定,并与交会法或卫星定位法测得的起点距比测检验。比测点均匀分布于全断面,河宽不小于60m时,比测点不少于30个;河宽小于60m时,比测点可按每2m个。垂线的定位误差不得超过河宽的05%,绝对误差不得超过1m。超过上述误差范围时,重新率定。5仪器交会法。仪器交会法有水平交会法和极坐标法、六分仪交会法等。使用仪器交会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水平交会法或极坐标法测定垂线和桩点的起点距时,在观测最后一条垂线或一个桩点后,将仪器照准原后视点校核一次。当判定仪器确未发生变动时,方可结束测量工作;2)使用六分仪测定垂线的起点距时,先对准测流断面线上一岸的两个标志,使测船上的定位点位于断面线上;3)每年对测量标志进行一次检查。标志受到损坏时,及时进行校正或重设。6直接量距法。量距时应注意使量尺在两垂线或桩点间保持水平。B.8.2水深测量可采用下列方法:1超声波测深仪测深。使用超声波测深仪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超声波测深仪在使用前,进行现场校准,校准点不宜少于3个,并分布于不同水深处。2)当测深换能器离水面有一段距离时,对测读或记录的水深作换能器入水深度的改正。当发射换能器与接收能器之间有较大水平距离,使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与垂直距离之差超过垂直距离的2%时,作斜距改正;3)施测前在流水处水深不小于Im的深度上观测水温,并根据水温作声速校正。当采用无数据处理功能的数字显示测深仪时,每次测深连续读取不少于5次的读数,取其平均值。2铅鱼测深。使用铅鱼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缆道上使用铅鱼测深,在铅鱼上安装水面和河底信号器。在船上使用铅鱼测深时,可只安装河底信号器;2)悬吊铅鱼的钢丝索尺寸,根据水深、流速的大小和铅鱼重量及渡河、起重设备的荷重能力确定。3)水深的测读方法可采用直接读数法、游尺读数法、计数器计数法等。当采用计数器测读水深时,进行测深计数器的率定、测深改正数的率定、水深比测等工作。水深比测的允许误差:当河底比较平整或水深大于3m时,相对随机不确定度不得超过2%;河底不平整或水深小于3m时,相对随机不确定度不超过4%;相对系统误差控制在±1%范围内,水深小于Im时,绝对误差不得超过0.05m,不同水深的比测垂线数,不少于同水位级的测深垂线数,并均匀分布。当比测结果超过上述限差范围时,查明原因,予以校正。当采用多种铅鱼测深时,分别进行率定;4)每次测深之前,仔细检查悬索(起重索)、铅鱼悬吊、导线、信号器等是否正常。当发现问题时,及时排除。测深时读记悬索偏角,并对水深测量结果按本标准附录B.9的规定进行偏角改正;5)每条垂线水深的测量次数及允许误差范围,符合本标准附录B.8对测深锤测深的规定;6)每年对悬索上的标志或计数器进行一次比测检查。当主索垂度调整,更换铅鱼、循环索、起重索、传感轮及信号装置时,及时对计数器进行率定、比测。3测深杆测深。使用测深杆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深杆上的尺寸标志在不同水深读数时,能准确至水深的1%;2)河底比较平整的断面,每条垂线的水深连测两次。当两次测得的水深差值不超过最小水深值的2%时,取两次水深读数的平均值,当两次测得的水深差值超过2%时,增加测次,取符合限差2%的两次测深结果的平均值;当多次测量达不到限差2%的要求时,可取多次测深结果的平均值:3)对于河底不平整或波浪较大的断面,以及水深小于Im的垂线,其限差按3%控制。河底为乱石或较大卵石、砾石组成的断面,在测深垂线处和垂线上、下游及左、右侧共测五点。四周测点距中心点,小河宜为0.2m,大河宜为0.5m。并取五点水深读数的平均值为测点水深;4)每年汛前和汛后,对测深杆的尺寸标志进行校对检查。当测深杆的尺寸标志与校对尺的长度不符,或标志不清时,及时更换或补设。4测深锤测深。使用测深锤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绳上的尺寸标志,将测绳浸水并将测深锤置于水中,在受测深锤重量自然拉直的状态下设置;2)每条垂线的水深连测两次。两次测得的水深差值,当河底比较平整的断面不超过最小水深值的3%,河底不平整的断面不超过5%时,取两次水深读数的平均值;当两次测得的水深差值,超过上述限差范围时,增加测次,取符合限差的两次测深结果的平均值;当多次测量达不到限差要求时,可取多次测深结果的平均值;3)测站有备用的系有测绳的测深锤1个2个。当断面为乱石组成,测深锤易被卡死损失时,备用的系有测绳的测深锤不宜少于两个;4)每年汛前和汛后,对测绳的尺寸标志进行校对检查。当测绳的尺寸标志与校对尺的长度不符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测得的水深进行改正。当测绳磨损或标志不清时,及时更换或补设。8.9 悬索偏角处理方法8.9.1 悬索偏角测量。在测船或测桥、缆车上用铅鱼测深时,可采用扇形量角器直接量读偏角。在缆道上用铅鱼测深时,应采用经纬仪、望远镜或其他措施测记其偏角值。LH=HJu1 + "四6 丫句(B.9.2-1)(B.9.2-2)8.9.2 当悬索偏角大于10。时,应进行偏角改正。湿绳长度改正,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IJJI+(外织)2.0S_1"Sg”?)卬一工一(l-f)÷A(1-p)(B.9.2-3)式中:一湿绳长度(m);“一水深(m);。一悬索偏角(。),指悬索支点沿悬索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一相对水深;KH-改正系数;湿绳改正值(m):P流速分布参数;夕一冲力参数。8.9.3 冲力参数4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导线时,按下式计算:2GW/7=0.3(B.9.3-1)2无导线时,按下式计算:=0.4(B.9.3-2)d3铅鱼采用铁铸成时,按下式计算:G3=0.5(B.9.3-3)式中:G-铅鱼重量(kg);d'测深时实际使用的悬索直径(mm)。8.10 4测深偏角改正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接观测湿绳长度。当偏角大于10。时,按本标准附录E查算湿绳长度改正值;2采用计数器或游尺计数法观测湿绳长度。按下列规定进行改正:1)当偏角大于10。时,悬索支点至水面的高差(ZA)与测得水深的比值小于表B.9.4干绳长度改正条件的规定时,可不作干绳长度改正,但应作湿绳长度改正;表B94干绳长度改正条件铅鱼在河底时悬索偏角10°15°20°25°30°35°40°悬索支点至水面的高差与测得水深的比值0.640.280.160.100.060.040.032)当偏角大于10。,悬索支点至水面高差与测得水深的比值大于表B.9.4干绳长度改正条件的规定数字时,干绳长度和湿绳长度均应作改正;3)当偏角小于10。,且干绳长度改正数超过水深的1%2%时,可不作湿绳长度改正,但应作干绳长度改正;4)干绳长度改正值按下式计算:d=ZA(SeCe-1)(B.9.4-1)式中:Z,-悬索支点至水面高差(m);d干绳长度改正值(m);6铅鱼下放至河底时的悬索偏角。3改正后的水深按下式计算:d=Lc-d-w(B.9.4-2)式中:1改正后的水深(m);4铅鱼由水面下放至河底时计数器测记的水深(m);Aw湿绳长度改正值(m)。B.9.5缆道测流的偏角改正应符合下列规定:1悬索偏斜及支点变位抬升等引起的位移,其改正值按下列公式计算:,=三桃0.九(,屋。一稔2。0)(B.9.5-1)m0=(+4-)k2(B.9.5-2)Gk=-(B.9.5-3)*PY=F+畛+G(S(B.9.5-4)式中:A,一位移改正值(m);4铅鱼下放至水面时的悬索偏角(。);人一主索距端点C处的加载垂度(m);机。一缆道参数;,一主索加载最大垂度(m);1.主索跨度长(m);Pv集中荷重(kg);q一主索单位长度重量(kgm);2偏角系数;工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