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少罕见良性肿瘤外科诊疗.docx
乳房少罕见良性肿瘤外科诊疗1.乳腺颗粒细胞瘤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Itumor,GCT),通常为乳腺良性肿瘤,很少表现为恶性特征。最初被认为来源于骨骼肌细胞,目前认为其来源于乳腺小叶内雪旺氏细胞。乳腺颗粒细胞瘤罕见,与乳腺癌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方面均具有相似特征,针吸细胞学及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也常难以鉴别,易导致过度治疗。(1)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050岁妇女。颗粒细胞瘤好发于乳房内上象限,与锁骨上神经支配乳房皮肤区域一致。通常表现为乳腺实质内单发肿块,质地较硬,无疼痛。肿瘤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临床特征,肿瘤表浅者可出现皮肤皱缩,乳晕区肿瘤可有乳头内陷。(2)病理:肿瘤大者可达6cm,大多为3cm或更小,多边界清楚,亦可呈浸润性生长,质硬。切面白色或灰色,肿瘤由富含嗜酸性颗粒胞质的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呈不规则片状排列。瘤细胞大呈圆形、多角形到梭形,境界清楚,胞质丰富,有时出现胞质空泡化或透明变。细胞核变化较大,核仁较圆、明显,可见轻度到中度异型。免疫组化:S-100.NSE.层粘连蛋白以及各种髓磷脂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CD68也可呈阳性,抗淀粉酶PAS染色呈强阳性。GFAP多呈阴性,不表达CK、EMA.GCDFPl5、ER和PR等乳腺上皮的标记物。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退变的复合性溶酶体。(3)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如何判断肿瘤良恶性是诊断难点,以下组织学特征提示恶性病变:组织坏死、细胞梭形变、空泡状胞核伴核仁明显、核分裂数增高(2个/10HPF),核浆比例升高以及核多形性。但在少数情形下,良恶性诊断需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4)鉴别诊断1)乳腺癌:GCT有胶原性间质时,在大体病理及术中冰冻检查中,易误诊为乳腺癌。两者可依靠免疫组化鉴别,乳腺癌可表现为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GCT、STO0、NSE.层粘连蛋白以及各种髓磷脂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瘤细胞大且界限清楚,呈腺泡状排列,间质内毛细血管丰富。而GeT不呈腺泡状,细胞呈实性巢团、簇或条索状、带状分布。胞浆内颗粒较粗,瘤细胞巢间无窦状血管网。3)冬眠瘤和黄色瘤:颗粒细胞瘤瘤细胞胞浆内有空泡形成时,需要与冬眠瘤和黄色瘤鉴别,GST胞浆内颗粒较大,脂肪染色阴性,而冬眠瘤和黄色瘤胞浆内颗粒小,脂肪染色阳性。4)转移性肝癌:患者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或原发性肝癌病史,血肿瘤指标AFP增高,其血液内及癌细胞内CEA增高,免疫组化CEA呈阳性,可与GCT鉴别。5)成人性横纹肌瘤:成人性横纹肌瘤胞浆内亦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但横纹肌瘤胞膜明显,细胞境界清楚,胞浆内可见横纹结构,也可见胞浆内空泡,其核常偏位,间质稀少,PAS染色横纹肌瘤呈阳性,嗜酸颗粒可被酶消化。而GCT境界不清,核居中,间质多丰富,颗粒不被酶消化。(5)治疗与预后:99%GCT为良性,良性GCT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为肿瘤局部广泛切除,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有局部复发,原因可能是病灶切除不彻底或病变初始即为多灶性病变有关,可行二次手术治疗。恶性GCT,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为病灶局部扩大切除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化疗和放疗对改善恶性GCT无益。2.乳腺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好发于口腔涎腺,乳腺多形性腺瘤罕见。乳腺多形性腺瘤可由正常乳腺发生,亦可在导管增生或乳腺癌背景上发生。组织学上由乳腺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构成,亦称良性混合瘤。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肿瘤生长较缓慢。(1)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广。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质韧,边界多清,活动度好。肿瘤生长多缓慢,病程可为数月至数十年。(2)病理:肿物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完整包膜,直径为14cm,大者可达20cmo肿物切面多呈灰白或灰褐色,肿块为实性、黏滑,软骨及黏液样物。镜下可见:由黏液软骨样基质和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形态复杂的瘤体组织,上皮细胞可排列成不规则的腺管状、条索状或团块状,形态多为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相互镶嵌散在分布于黏液软骨样基质中。瘤细胞无核分裂象,无异型。间质中以钙化及骨化最为常见。(3)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与之鉴别的疾病有:1)化生性癌:多形性腺瘤具有良性病变的双层上皮结构形态学表现,而化生性癌具有恶性病变所特有的上皮成分,导管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的存在有助于化生性癌的诊断。2)腺肌上皮瘤/肌上皮瘤:多形性腺瘤中常可见骨与软骨成分,主要为黏液软骨样基质。腺肌上皮瘤/肌上皮瘤的免疫组化myosin、STOO等染色结果为阳性。3)乳腺原发性肉瘤:此瘤体内含有广泛、多样的细胞异型,常以间叶细胞免疫表型鉴别。(4)治疗及预后:乳腺多形性腺瘤预后较好,应采取手术切除,因具有易复发及恶变倾向,故术中应将肿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是治疗关键。3.乳腺错构瘤乳腺错构瘤由Arrigoni等于1971年首先命名,由脂肪组织、纤维组织、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多种组织成分混合生长而成,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良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乳腺肿瘤的0.l%0.7%,近年来随着乳腺影像学发展,乳腺错构瘤发现率有所提高。(1)临床表现:乳腺错构瘤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也可见于哺乳后期及绝经后。病史3天到8年不等,一般无自觉症状,表现为无意中发现的乳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肿块增大一定程度会明显减慢生长或自行停止生长。(2)诊断:临床表现呈良性肿瘤表现,无特意性,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诊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错构瘤的诊断价值有限。乳腺X线表现:肿块多位于腺体内,肿瘤呈卵圆形,局限性生长,境界清楚,密度极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透亮区,呈蜂窝状,或在低密度背景上散布致密结节影。乳腺彩超表现:乳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肿物,界清,包膜完整,多为高回声,当瘤体成分以脂肪为主时,同脂肪瘤彩超表现。(3)鉴别诊断1)脂肪瘤:发病部位不同,脂肪瘤瘤体位于乳房皮下脂肪层,密度与脂肪组织相似,瘤体内无纤维腺体组织出现,乳腺错构瘤多位于腺体层内,瘤体内有脂肪及纤维结节影。2)纤维腺瘤:好发于青年女性,质地硬韧,密度与乳腺正常腺体相似或略高,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间质中无脂肪组织,错构瘤则在致密背景上散在分布脂肪透亮区。3)乳腺分叶状肿瘤:分叶状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半液态基质中浸浮着致密组织团块,或在团块之间出现低密度区,但密度较脂肪高,与错构瘤可鉴别。(4)治疗及预后:乳腺错构瘤为乳腺良性疾病,局部手术切除即可治愈,预后良好,术后无复发。4.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fasciitis,NF)又称为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自限性浅筋膜的结节性成纤维细胞增生病变。病灶增长较快,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多见,组织形态多变,临床及病理诊断中均极易误诊为肉瘤。发生于乳腺的结节性筋膜炎极为罕见,其病理学特点与发生于其他部位者一致,诊断困难。(1)临床表现:好发于女性乳腺皮下及实质内,男性偶见。临床上多突然发病,病变发展迅速,病程一般23个月,主要位于乳腺皮下或乳腺实质,生长迅速的单发肿物,常伴酸胀感。直径小于3cm者与纤维腺瘤相似,界限较明显但无包膜,边界清晰或呈浸润性,质地软硬不一。取决于肿瘤的胶原化程度。(2)病理:组织学上,病变多无明显的境界,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或乳腺组织。此病的特征性表现为疏松黏液状背景下存在大量梭形纤维/肌纤维母细胞,其主要以席纹状或短束状排列,梭形细胞形态均一,无明显的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也无坏死。成纤维细胞之间形成裂隙,裂隙可扩大呈小囊。多数病例可见毛细血管增生,部分病例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梭形细胞imentin、SMA强阳性表达,STOO部分阳性,CD34、CK、EMA阴性。(3)诊断与鉴别诊断:NF因形态复杂,组织亚型复杂多变,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充分了解临床资料,熟练掌握病理形态学特点,是该病诊断的关键。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纤维肉瘤:当结节性筋膜炎富成纤维细胞时,两者需注意鉴别。纤维肉瘤内细胞主要为幼稚成纤维细胞,细胞排列紧密,形成短束状,呈编织样或人字排列,无红细胞外渗,炎症细胞浸润少见。核深染,染色质粗,分布不均,核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细胞排列紧密。2)黏液型脂肪肉瘤: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黏液内可有小空泡形成,间质内血管丰富,需与黏液型脂肪肉瘤相鉴别。黏液型脂肪肉瘤瘤体呈渐进性增长,肿瘤多较大,毛细血管常形成网,肿瘤内可见分化程度不同、具有一定的异型性的脂肪母细胞,免疫组化STOo蛋白阳性。3)纤维瘤病:肿瘤多较大,呈浸润性生长,细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呈束状排列,间质有较多胶原,可向邻近脂肪或肌肉浸润生长,切除不彻底易复发。免疫组化瘤细胞灶性表达acti11o(4)治疗及预后:此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完整切除病灶。预后较好,完整切除后多可治愈,复发率低。若出现复发,必须重新复习诊断,二次手术完整切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