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母体的生理变化.docx
产褥期母体的生理变化(一)生殖系统的变化1 .子宫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分娩结束时,子宫大约IooOg,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产后6周,子宫缩小至5060g,比非孕期稍大。2 .子宫内膜的再生胎盘附着处蜕膜海绵层随胎盘排出。产后23天,基底层蜕膜分化成2层。表层坏死脱落,随恶露排出,其深层新的子宫内膜层形成,需710天。而胎盘附着处新子宫内膜覆盖需时较长,约在产后第3周,完全恢复需6周。若复旧不全,可能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产后随着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和修复,子宫腔内的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在产褥期不同时间,恶露的性状不同,可分为3种。(1)血性恶露。量多、色红。含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蜕膜组织。红色恶露历时约4天。(2)浆性恶露。色淡红,似浆液。含少量血液,有较多的坏死蜕膜、宫颈黏液及白细胞。浆性恶露历时约10天。(3)白色恶露。产后约2周转为白色恶露,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可持续23周。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若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增多,持续时间长,并有臭味,子宫有压痛等,多为宫腔内胎盘或胎膜残留并发宫腔感染的表现。3 .阴道及盆底组织分娩后阴道由松变紧,阴道腔由大变小,3周后阴道皱黑重现。产褥期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至孕前状态。产时外阴轻度水肿,产后23天内自行消退,处女膜因分娩时裂伤,仅留黏膜残痕,称处女膜痕。产后大阴唇不再完全覆盖阴道口,致阴道口暴露于外阴部,多产妇更为明显。产时盆底肌肉及其筋膜由于过度扩张而失去弹力,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撕裂。虽能逐渐恢复,但极少能恢复原状。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弹力有望恢复到接近孕前状态。如盆底肌肉及其筋膜有严重撕裂,未经修补,或产褥期内过早劳动,可导致产后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二)乳房的变化产褥期乳房的变化主要是泌乳。产后垂体分泌泌乳素,加之婴儿吸吮,乳腺分泌增多。哺乳有利于母体生殖器官及有关器官组织得以更快的恢复。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含蛋白质较多,脂肪较少;产后714天内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乳糖含量增加;产后14天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富含蛋白质、乳糖、脂肪等多种营养素。母乳含大量免疫抗体,如SIgA,经新生儿摄入后,存胃肠道内不被胃酸及消化酶的破坏,大部分黏附于胃肠道黏膜,故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肠道感染者甚少。但多数药物可经母血渗入乳汁中,故产妇于哺乳期用药时,应考虑药物对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O(三)循环系统的变化产后由于胎盘循环停止,组织间液回收,血容量在产后最初3日增加15%25%,心脏负担加重,故心脏病患者在产后24小时内极易发生心力衰竭。血液高凝状态在产后早期仍存在,应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静脉血栓,产后23周内降至正常。(四)消化系统变化产后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易便秘。此时应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五)泌尿系统变化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多量水分经肾排出,产后最初数日尿量增多。这时需特别注意因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水肿、充血、肌张力减低、膀胱敏感性差、会阴伤口疼痛等引起的残余尿增加、尿潴留。因此,在产程中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助产手术前导尿,产后2小时内排尿。(六)内分泌系统变化分娩后,肾上腺素(E)、黄体酮(P)、胎盘升乳素骤降。哺乳产妇泌乳素于产后数日降至6OUgL,不哺乳产妇降至20UgLo不哺乳产妇610周月经复潮,哺乳产妇推迟或一直不来。不哺乳产妇产后10周排卵,而哺乳产妇可能推迟至16个月。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