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理特点中医理论.docx
女性生理特点中医理论女性生理特点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认识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机理,才能知常达变,有效地防治经、带、胎、产、杂病。一、月经生理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月经”之名首见晋代脉经。月经是女性最显著的生理特点,月经初潮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已初具生殖功能。初潮后3035年间,一般每月行经一次,信而有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妇人月水中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张景岳妇人规经脉类也说:“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J西医认为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主要标志。(一)月经的生理表现1 .月经初潮第1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即“二七”之年。可早至1112岁,迟至16岁。月经初潮的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推迟,而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月经初潮正常或提早。2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天,平均28天。周期长短因人而异。“经贵乎如期”,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一般不应提前或推后1周以上。3 .经期即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为35天。第1天经量不多,第2、3天经量最多,第3日后渐少,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4 .月经的量、色、质月经量的多少难以准确统计,一般以每月月经量约3050ml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5 .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这是由于经前冲任气血充盛,气血变化较剧,子宫血流量增加,气机易于瘀滞的结果,一般经来自消,不作病论。6 .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1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此外,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均是特殊生理现象,若无不适,不影响生育,可不作病论。若伴有子宫发育不良,或影响生育者,则要及早诊治。(二)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以血为基本二女科撮要也说“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J这是对月经产生机理的基本阐释。因此,月经产生的机理,须运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从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胞宫与月经的关系进行阐述。1 .脏腑与月经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如肾气旺盛,使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肝血充足,气机条达,血气调畅;脾胃健运,则血海充盈,血循常道。月经的产生,肾起主导作用,与肝、脾关系尤为密切。(1)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肾藏精,主生殖: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日“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功能。精藏于肾,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泄作用发挥其主生殖的生理功能。如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来潮。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内,肾气初盛,天癸尚微;肾气既盛,天癸蓄极泌至,月事以时下。此后,随肾气的充盛,每月天癸泌至,呈现消长盈亏的月节律,经调而子嗣;其后又随肾气的虚衰,天癸亦渐竭,经断无子。可见肾为天癸之源。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满盈;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任虚冲衰则经断而无子,故冲任二脉直接关系月经的潮与止。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与任脉交会于关元,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故冲任之本在肾。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冯氏锦囊秘录说:“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阐明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胞宫相系。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难经曰:“命门者女子以系胞J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肾与脑髓相通: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产生,亦离不开脑的调节。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景岳全书命门叙说:“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J医贯指出:“五脏之真,惟肾为根J说明肾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和肾与他脏的关系。肾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正常。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傅青主女科谓“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2)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和疏泄气机的作用。脏腑所化生之血,除营养周身外,则储藏于肝。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脉,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调节。肝经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肝通过冲任督与胞宫相通,而使子宫行使其藏泻有序的功能。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为子母之脏。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子宫,使藏泻有序,经候如常。(3)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脾主运化,主中气,其气主升,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胞宫之权。脾气健运,血循常道,血旺而经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乃多气多血之腑,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此外,月经的产生与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4)心: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指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又通过胞脉与胞宫相通。石室秘录指出胞宫为“心肾接续之关”,心气下通于肾,心肾相交,血脉流畅,月事如常。(5)肺: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如雾露之溉,下达精微于胞宫,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又肾主作强出伎巧,肝主谋虑,脾主思虑,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脑为元神之府。在脑主宰下,五脏所主的精神活动,对月经的产生均有调节作用。2 .天癸与月经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节。如马玄台注释素问时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J景岳全书阴阳篇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又在类经中指出“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名曰天癸。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精血化耳J说明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在肾气旺盛时期,肾中真阴不断充实,在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下化生并成熟泌至。对妇女来说,“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它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旺盛、充沛、通达,并使冲脉在其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而血盛,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满溢,月经来潮。血证论曰:“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七七”之年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天癸竭,导致经断,形坏而无子。故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天癸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3 .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周流。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候如常。气血”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灌溉一身”,维系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脏腑、经络行使在月经产生中功能活动的基础。4 .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最大的是肾、肝、脾三经,尤其是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起源、循行路线和各自的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起蓄溢和调节作用,并联系子宫、脑、髓等奇恒之腑发挥作用。(1)循行路线: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带脉环腰一周,络胞而过。冲、任、督在下腹部的循经路线正是女性生殖器官所在部位,冲、任、督、带经气参与月经产生的活动。(2)功能作用:冲、任、督、带四脉具有如湖泽一样的蓄存功能。如难经二十八难日“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J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明确地指出:“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J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发挥各自的功能:“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督脉属肾络脑;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5 .子宫与月经在肾、天癸调节下,冲任二脉广聚脏腑之精血津液,受督带调约,协调作用于胞宫。胞宫主司子宫,子宫为血海,血海由盛而满,由满而溢;子宫主行月经,血溢子宫,月经来潮。综上所述,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督带调约,协调作用于胞宫,使子宫血气满盈,应时而下,是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月经产生的过程是女性生殖生化的过程,月经生理现象是生殖功能正常的标志,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周期。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中心环节,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调节月经的产生。现代中医称之为“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三)月经周期的调节1 .月经周期节律月经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是女性生殖生理过程中肾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的体现。月经有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形成月经周期。现以28天为一月经周期阐述如下:行经期:周期第14天,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月经来潮既是本次月经的结束,又是新周期开始的标志,呈现“重阳转阴”特征。经后期:周期第513天,指月经干净后至经间期前,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阴长,是指肾水、天癸、阴精、血气等渐复至盛,呈重阴状态。重阴,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的阴长高峰时期。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氯之时,或称“候”“真机”期(即西医所称的“排卵期”)。此期正值两次月经中间,故称之为经间期,是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之的候。证治准绳女科引袁了凡曰:“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氯之候顺而施之,则成胎也J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即经间期之后,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重阳,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阳生的高峰时期,此时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若已受孕,精血聚以养胎,月经停闭不潮;如未受孕,阳盛则开,去旧生新,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来潮,又进入下一个周期。月经周期中四个不同时期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了月经周期的月节律。月经各期中阴阳转化及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是指导调经的基础理论之一。2 .月经周期的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月经产生的理论是经典之说。中医学对月经周期的形成和调节的论述,目前有几种学术见解可供参考。(1)天人相应说:素问八正神明论认为月经的节律与月相盈亏的节律一致。妇女的性周期以月为节律,故明代李时珍、张介宾取类比象以此推论月经调节为:上应月相,下应海潮,是天人相应的现象。血证论也指出:“月有盈亏,海有潮汐。女子之血,除旧生新,是满则溢、盈必亏之道。女子每月则行经一度,盖所以泄血之余也J(2)肾阴阳转化说:月经周期性的藏泻,是肾阴、肾阳转化,气血盈亏变化的结果。经后期血海空虚,肾阴增长,阴中有阳,此时表现为“藏而不泻”;经间期,是肾之阴精发展到重阴转阳的转化时期;经前期,是肾阳增长,阳中有阴,阳气渐趋充旺时期;行经期,“重阳则开”,在阳气的转化下推动经血的排出,子宫表现为“泻而不藏”,除旧生新,出现新的周期。(3)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说:现代有中医学者根据内经理论和西医学相关观点,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指导了调经、助孕、安胎等系列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概念,月经周期由此轴进行调节。(4)脑一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说:“中医天癸古今论”者提出:“根据古今对天癸的认识及脑为元神之府和肾主髓通脑的理论,提出脑一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女)、睾丸(男)轴为性生殖机能调节系统”的新概念,由这一轴心主司月经生理。(5)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现代有学者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及推导阴阳运动的太极八卦理论认识而提出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上述学术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或阐述了月经周期性节律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妇科理论,其中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说,目前得到较普遍的认同。该轴根据中医学理论认识月经产生的主要环节是肾、天癸、冲任、胞宫彼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中医妇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新理论。是中、西医妇科学在月经和生殖机理中重要的结合点,又是调经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四)绝经机理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七七”之年,肾气虚,三阳脉衰,任虚冲衰,天癸竭,最终导致自然绝经。二、带下生理带下是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一)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1.带下属阴液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的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和液虽不尽相同,但津和液同源而互生,故常津液并称。就生理性带下的性状(黏而不稠,流动性小)和作用(濡养)而言,带下属液为多,故有称“带液,2 .妇女一生各期的带下变化随着肾气和天癸的调节,妇女一生中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青春期前肾气未盛,天癸未至,带下量少;十四岁左右,肾气盛,天癸至,带下明显增加;青春期肾气平均,发育成熟,带下津津常润。在经间期,重阴转阳,带下的量增多,质清晶莹而透明,具有韧性可拉长;妊娠期,阴精下聚冲任、子宫以养胎,带下略多而稠厚;绝经前后,肾气渐虚,天癸渐竭,真阴渐亏,带下减少,阴中失润。显示了带下随肾气的盛衰和天癸至与竭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生殖生理状况的一个侧面,正如血证论崩带云:“胞中之水清和乃种子之的候,无病之月信也J3 .带下的作用带下润泽胞宫、阴道、外阴,提示种子之的候,反映阴液的充盛与亏虚。(二)带下产生的机理1 .脏腑与带下带下属阴液,与阴液关系最大的脏腑是肾、脾。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J景岳全书妇人规:“盖白带精之余也J指出生理性带下,由肾精所化。又脾主运化,行津液,布精微,脾气健运,传输津液各走其道,其渗灌于前阴空窍,与精之余和合而为带下。2 .经络与带下带下的产生与任督带奇经的功能直接相关。任脉源于胞中,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液,与带下的生理、病理直接相关。如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瘦聚J又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而溢,已为带下J带脉环腰一周,约束诸经,通于任督。带脉约束带液,使带液的量泌之有常。督脉贯脊属肾,为阳脉之海。任脉所司之阴液,若失去督脉的温化,则化为湿浊之邪,伤于带脉则为带下病。3 .胞宫与带下景岳全书日:“盖白带出自胞宫J血证论又说:“带脉下系胞宫J均认为带下受任脉所司,带脉约束,由胞宫渗润阴道,并能防御外邪入侵。综上所述,生理性带下的产生,是肾精旺盛,津液充沛,天癸泌至,脾气健运,任带司约,督脉温化,协调作用于胞宫,渗润于阴道外阴的生理现象。三、妊娠生理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一)妊娠机理早在周易已经认识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创造人的生命。灵枢决气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J这分别是人类认识生命起源的最早的经典之说。女科正宗广嗣总论说:“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J概括了受孕的条件。男精壮包括正常的性功能及正常的精液;女经调包括正常的月经及排卵等。对于受孕的时机,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引袁了凡言则一语道破:“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氯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也。”由此可见,受孕的机理在于男女肾气充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精壮经调,适时和合,便成胎孕。胎孕在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的协调和滋养下,蕴藏在“子处”即子宫内逐渐发育成熟至足月分娩。(二)妊娠期生理现象1.月经停闭生育期有性生活史的健康妇女,月经一贯正常而突然停经,首先应考虑妊娠。宜作相关检查以助诊。妊娠后,阴血下聚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藏精气而不泻,月经停闭不潮。2 .早孕反应孕后常出现胃纳不香或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的早孕反应。孕后气血下注子宫以养胎,机体气血相对不足,则易出现倦怠、思睡、头晕等不适。一般不影响工作,3个月内逐渐消失。3 .妊娠滑脉妊娠后出现脉滑,是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J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力。胎产心法说:“凡妇人怀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但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能确诊。4 .乳房变化乳房自孕早期开始增大、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加大变黑。如生生宝录云:“妇人乳头转黑,乳根渐大,则是胎矣J5 .子宫增大孕后子宫变化最大,早孕40多天,可扪及子宫增大变软,子宫颈呈紫蓝色而质软。妊娠8周时,子宫增大如非孕时的2倍。妊娠12周,子宫增大如非孕时的3倍,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6 .下腹膨隆妊娠3个月以后,宫底随妊娠进展逐渐增高。手测子宫底高度可候胎之长养。7 .胎动胎心胎儿在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称胎动。一般在妊娠4个月开始自觉有胎动,有时在腹诊时可以触到或看见胎动。孕5个月后,可用一般听诊器在孕妇腹壁听到胎心。8 .胎体妊娠20周后可经腹壁触到子宫内的胎体。随妊娠进展胎体各部分日益明显,可通过四步触诊查清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每次妊娠一般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称“品胎四、产褥生理产育包括分娩、产褥和哺乳,是与妇女生育密切相关的三个阶段。由于哺乳颇具妇女生理特点,另列讨论。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夏商周甲骨文有记载预测产期之法;隋唐时期又有推产妇何时产法1卷,可惜已失散。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指出:“气血充实,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数。”十个月为270天,与现代预产期计算已相当接近。现代推算预产期的公式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o(一)分娩分娩是指成熟胎儿和胎衣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分娩过程的处理,属专科性很强的产科。必须对临产、正产以及影响正产的因素有所了解。1 .临产先兆在分娩发动前数周,孕妇可有一些临产先兆征象出现。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胎产心法载有“临产自有先兆,须知凡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胚必下垂,小便多频数J弄胎(假临产):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即在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有的产妇感到痛苦不适甚至喊叫,影响休息和饮食,有时与真阵缩不易鉴别,临床上应仔细观察以区分真假。2 .正产现象见红:接近分娩发动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如果血量多则应考虑有否异常情况。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腹部阵发性疼痛,称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时间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为23分钟,持续30秒钟以上,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十产论云:“正产者,盖妇人怀胎十月满足,阴阳气足,忽腰腹作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腰腹痛极甚,乃至腰间重痛,谷道挺进,继之浆破血出,儿遂自生J即指此阶段的表现。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称为离经脉。产孕集认为“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欲产也。”说明尺脉转急是临产的征兆之一。脉经指出:“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J可见离经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娩过程:即产程,划分为四期,是产科助产的重要时期。3 .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若产力异常,如宫缩过频、过强、过短、过弱或失去节律;或胎儿发育异常、胎位异常;或产道异常,均可影响分娩的进程,造成难产。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顺利进行,如产妇的精神状态对正常分娩的进展有着直接影响;产妇的素体状态、产妇的年龄、产次、分娩间隔、胎盘的大小、破膜过早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娩及易发生并发症。达生篇总结出临产六字真言曰:“睡、忍痛、慢临盆”,对产妇的顺利分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二)产褥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二产后一周称“新产后”,产后一月称“小满月”,产后百日称“大满月”。即所谓"弥月为期”,“百日为度由于分娩时的产创与出血和产程中用力耗气,使产妇气血骤虚,因此,新产后可出现畏寒怕冷、微热多汗等“虚”象;又分娩后子宫缩复而有腹痛及排出余血浊液等“瘀”候,故产褥期的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国内有学者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基本证实了分娩后产妇存在“虚、瘀”状态,服用“补虚化瘀”生化汤加减的中药复方,“虚、瘀”状态明显改善,能提高产褥生理复旧功能。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如果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未干净,应考虑子宫复旧不良或感染,当予以诊治。五、哺乳生理顺产者,产后30分钟即可在产床上首次哺乳,令新生儿吮吸乳头,以刺激乳头尽早泌乳,促进母体宫缩,减少产后出血,提倡实行母婴同室,建立母子亲密的感情。并让婴儿吸吮免疫价值高的初乳,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胎粪排出。推荐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废弃定时哺乳,指导正确哺乳方法。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赖气以行。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J精血津液充足,能化生足够的乳汁哺养婴儿,哺乳次数按需供给。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3个月后婴儿适当增加辅食。哺乳期大多月经停闭,少数也可有排卵,月经可来潮,故要采取工具避孕法避孕。断乳以产后8个月至10个月为宜。必须指出的是,在停止哺乳后,务必用药物回乳,以免长期溢乳发生月经病、乳病。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和哺乳都是妇女的生理特点,妇女各期的生理特点,不但使女性一生多姿多彩,经、带、孕、产、乳更是女性一生中阴阳气血自我调节不可缺少的健康环节。其产生的机理都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胞宫有密切关系,而且各生理特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女性生殖生理特点及其产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