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docx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地质灾害监测通信架构36数据采集设备36.1数据采集设备类型及功能36.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36.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56.4数据采集设备的供电76.5数据采集设备的防拆卸77数据传输77.1 一般要求77.2 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77.3 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87.4 4卫星数据传输97.5 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128数据格式约定128.1 一般规定128.2 2一般数据上传约定128.3 3GNSS数据上传约定128.4 数据点内容约定128.5 数据点格式约定138.6 指令内容及响应格式139物联网平台接入约定189.1 非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189.2 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2610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2810.1数据传输完整性2810.2数据传输可用性2910.3数据传输隐私2910.4数据传输信任2910.5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2910.6信息传输协议2910.7保密或非扩散协议2911数据传输考核2911.1 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2911.2 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3011.3 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30附录A(规范性)标准数据帧格式31附录B(规范性)监测类型(传感器)定义32附录C(规范性)设备状态参数说明36附录D(规范性)数据点格式说明37附录E(规范性)指令内容参数说明39附录F(资料性)北斗数据加密明文密文字典40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工作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入物联网平台约定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数据通信相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B/T1988-1998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GB/T18233-2008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GB/T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ISO/1EC20922-2016信息技术消息队列遥测传输(3.1.1版本)(Informationtechnology一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MQTT)v3.1.1)IETF RFCIETF RFCIETF RFC IETF RFC IETF RFC IETF RFC232629763261342835504566实时流协议(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RTSP)会话初始协议的INFo方法(TheSIPINFOMethod)会话初始协议(The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会话初始协议即时消息扩展(SIPExtensionforInstantMessaging)实时应用传输协议(RTP:ATransportProtocolforReal-TimeApplications)会话描述协议(SDP:SessionDescriptionProtocol)IETFRFC5246传输层安全协议(L2版本)(TheTranSPortLayerSecurity(TLS)ProtocolVersion1.2)IETFRFC7252约束应用协议(TheConstrainedApplicationProtocol(CoAP)IETFRFC7540超文本传输协议2版(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Version2(HTTP2)TIA232设备间数据串行通信标准(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tion/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iesAssociation)TlA485用于平衡多点系统的收发器电气特性(EI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GeneratorsandReceiversforUseinBalancedDigitalMultipointSystems)IEEE521-2019雷达频带的IEEE标准字母名称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1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geologicalhazardmonitoringinternet-of-thingsplatform用于接收采集设备监测到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并提供展示、分析、共享等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注: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包括构成其功能的软件系统和支撑其运行的硬件系统。数据采集设备datacolIectingdevices包含传感模块、计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地质灾害现象监测、地质灾害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的设备。3.3 3.3传感模块sensormoduIe满足地质灾害监测指标要求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及相关外围电路组成的模块。注:利用不同技术原理将被监测物的静态指标和动态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形成原始数据帧并发送到计算存储模块。3.4计算存储模块ComPUteandstoragemoduIe由用于计算和存储的芯片及其相关外围电路组成的模块。注:将传感器原始数据转换为本技术规范要求的标准数据帧格式,进行本地缓存,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上一级服务平台。3.5 3.5通信模块communicationmoduIe由不同技术原理的通信芯片及其相关外围电路组成的模块。注:负贡将标准数据帧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传输给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3.63 .6窄带自组网narrow-bandad-hocnetwork通过非运营商和非卫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注:其主要特点是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低功耗、采用电池供电设计(而非架设供电线路)或降低对电池容量的需求。3.64 3.7窄带卫星通信narrow-bandsateIIitecommunication基于低轨窄带卫星进行数据采集端到卫星地面站的数据通信。注:般由数据采集设备、卫星、卫星地面站和应用中心组成。3.65 3.8宽带卫星通信broad-bandsateIIitecommunication基于网际互连协议通过宽带卫星进行的数据采集端到业务关口站的数据通信。注:一般由卫星、业务关口站和小口径天线地面数据采集设备等组成。3.93.9低耦合IowcoupIing在一个设备或系统中,组成设备或系统的模块之间功能边界清晰,一个模块的功能实现不依赖或较少依赖其他模块的功能。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CNVD: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hinaNationalVulnerabilityDatabase)COAP:约束应用协议(ConstrainedApplicationProtocol)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RDSS:卫星无线电测定服务(Radio-DeterminationSatelliteService)RNSS: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adio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RTP:实时应用传输协议(ReaI-timeTransportProtocol)RTSP:实时流协议(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SDP: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DescriptionProtocol)STP: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lizationProtocol)TLS:传输层安全(TransportLayerSecurity)2G:3G:4G:5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nd-Generation(3rd-Generation(4th-Generation(5th-GenerationMobile Mobile Mobile Mobile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NB-IoT: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MANSCDP: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onitoringandAlarmingNetworkSystemControlDescriptionProtocol)5地质灾害监测通信架构地质灾害监测通过数据采集设备中的传感模块对变形、物理场、影响因素、宏观现象等地质灾害监测类型进行监测及数据采集,通过通信单元进行数据传输,最终基于HTTP、IQTT、COAP等协议接入各类数据集成平台。其中数据传输包含窄带自组网、窄带物联网、卫星通信、宽带自组网等。地质灾害监测通信总体架构见图1。图1地质灾害监测通信总体架构示意图6数据采集设备6.1 数据采集设备类型及功能数据采集设备分为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和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两个类型,每种类型的设备均应至少包含四个功能模块:传感模块、计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6.2 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6.2.1一般要求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是指传感器模块、计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高度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各模块互相依存,实现低功耗和微型化的设备。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见图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数据输出图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1.2.2 传感模块传感模块中的传感器应选择工业级标准产品,宜通过至少2年的实际产品运用。1.2.3 计算存储模块6. 2.3.1标准数据帧经计算存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为标准数据帧,标准数据帧的数据格式应符合表A.1。7. 2.3.2数据缓存数据缓存应至少保存7天的传感器标准数据帧。当通信恢复以后能够将历史数据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发送到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或者提供本地下载的方式。8. 2.3.3应急响应在传感器测量数据发生异常变化或者得到远程指令后,应能够进入应急模式,进入应急模式的条件以及在应急模式下的高频上报参数应符合附录B的相关规定。9. 2.3.4边缘计算计算存储模块宜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应实现阈值触发并支持本机及当地报警设备(如:喇叭等)相关功能。10. 2.3.5计算存储模块的管理计算存储模块应支持远程管理,允许授权的服务端访问和控制设备。11. 2.3.6计算存储模块的固件升级计算存储模块的软件部分应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功能,在设备部署后通过远程管理进行固件升级。12. 2.3.7计算存储模块的加密与安全计算存储模块应使用密码算法;应符合IETFRFC5246传输层安全协议(1.2版本)。6. 2.4通信模块应至少支持自组网或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种无线通信方式;使用运营商网络传输时,应通过网络工信部入网测试。6.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6.3.1一般要求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是指通信模块和传感器模块、计算存储模块相对独立:通信模块与供电模块进行标准化定义,可对接符合标准的多个或一个不同类型的传感设备。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见图3<,低相合数据采集设备传感设备传感模块计算存储模块标准数据帧!通信模块ILJ 数据输出供电模块图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6.3.2传感设备6.3.2.1一般要求传感设备集成了传感模块和计算存储模块,为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提供标准接口。6.3.2.2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应选择工业级标准产品,宜通过至少2年的实际产品运用。6.3.2.3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接口定义6.3.2.3.1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线路选择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宜采用符合TlA485用于平衡多点系统的收发器电气特性协议的双绞线总线连接定义。数据线宜与电源线分开,走单独的线缆。6.3.2.3.2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线路连接传感模块与通信模块应采用“A接A,B接B”的方式,并联在一起。总线在通信模块处统一接地,如,对485B线路(图中黄485B)进行单点接地,其他地方不应接地,加强通信的可靠性。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的接口示意图见图4。就485A-485B通信线路传感设备1传感设备2通信模块供电线路供电模块图4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的接口示意图6.3.2.4标准数据帧经计算存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为标准数据帧,标准数据帧的数据格式定义及示例见附录A。6.3.2.5数据缓存数据缓存应至少保存7天的传感器原始和标准数据帧。通信恢复后,传感设备能够将缓存数据按要求发送到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或者提供本地下载的方式。6.3.2.6应急响应在传感器测量数据发生异常变化或者得到远程指令后,应能够进入应急模式,进入应急模式的条件以及在应急模式下的高频上报参数应符合附录B中相关规定。6.3.2.7边缘计算计算存储模块宜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应实现阈值触发并支持本机及当地报警设备(如:喇叭等)相关功能。6.3.2.8计算存储模块的管理计算存储模块应支持远程管理,允许授权的服务端访问和控制设备。6.3.2.9计算存储模块的固件升级计算存储模块的软件部分应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功能,在设备部署后通过远程管理进行固件升级。6.3.2.10计算存储模块的加密与安全计算存储模块应使用密码算法;应符合IETFRFC5246传输层安全协议(1.2版本)。6.3.3通信模块6.3.3.1通信模块的网络传输通信模块应至少支持自组网或者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种无线通信方式;使用运营商网络传输时,应通过工信部入网测试。6. 3.3.2通信模块的无线电资源使用通信模块使用的无线电资源使用参见工信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目录和技术要求。6.4数据采集设备的供电供电要求如下:a)计算模块应完成对整个设备的功耗控制功能,低功耗运转时设备连续工作时间宜不少于1年;b)设备宜采取内置电池供电,如利用外部电池的,宜支持电量监测和上传功能。在利用外部直接供电时,宜支持断电报警功能。6.5数据采集设备的防拆卸设备应支持防拆卸功能,在被恶意拆卸后应停止工作。7数据传输7.1一般要求数据传输有4种类型,分别为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卫星数据传输、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7.2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7. 2.1适用场景窄带自组网方式适用于部署在现场的低数据量、非应急模式下低更新频次或触发式的传感器类采集设备(如:雨量计、裂缝仪等),不适用于高数据量、高带宽的采集设备。7. 2.2组网及数据传输方式7. 2.2.1星形组网7. 2.2.1.1数据传输方式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的,按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数据传输:a)采集数据时,传感数据以射频信号的形式从终端发送,由位于网络中心的网关或基站接收;b)在网关或基站,射频信号被接收并转换为TCP/IP数据包,汇集到服务器。7. 2.2.1.2冗余机制基于地质灾害监测具体场景,宜考虑引入双基站,互为备份,避免出现单点故障,网关或基站宜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实现6.2.3.5或6.3.2.8所描述功能,避免因为通信受阻而出现系统失效。7.2.2.2多跳组网7.2.2.2.1数据传输方式采用多跳组网拓扑结构的,按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数据传输:a)在触发终端采集数据时,传感数据以射频信号的形式从终端发送,可由多个节点接力转发至网关或基站;b)在网关或基站,射频信号被接收并转换为TCP/IP数据包,汇集到服务器。7.2.2.2.2冗余机制基于地质灾害监测具体场景,宜考虑设置多个网关或基站接入点,避免出现单点故障;宜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实现6.2.3.5或6.3.2.8所描述功能,避免因为通信受阻而出现系统失效。7.2.2.2.3节点与网关数据传输干扰规避节点与网关应具备“发射前搜寻”等干扰规避功能,且不能被用户调整或关闭;节点与网关数据之间通信应具有时分多址及侦听退避等防碰撞机制,避免网内节点发射数据时碰撞率过高,造成数据丢失。7.2.3通信模块工作频段通信模块工作频段的选择在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基础上,还应满足:优先选择底噪低,干扰少的频段;一应避免大功率瞬态工作设备的干扰(如非标广播,无线对讲等),在选择频段之前,宜先进行无线电环境的底噪扫描;当地若有为应急灾害监控系统的建设申请了专用频段,应报备并优先使用;一一在考虑无线电穿透性能时,宜选择工作低于IGHz的非授权频段。7. 2.4其他性能要求典型单次发射应小于1秒,正常工作模式(非紧急预警)下应减少发射行为。7.3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7.3.1通信类型监测终端根据实际监测指标和使用场景,在使用蜂窝通信网络时,终端应支持标准无线蜂窝通信方式,将数据传送到监测平台。7.3.2监测终端通信频段监测终端所选用的通信模组,至少应满足其中一种通信能力和支持对应的频段。详见表1监测终端通信频段选择。表1监测终端通信频段选择通信技术频段备注2G900M/1800M2个频段同时满足4GLTE-TDD:B34/B38/B39/B40/B411.TE-FDD:B1/B3/B5/B89个频段同时满足NB-IoTB3/B5/B83个频段同时满足5G5G管理部门授权的相关频段7.4卫星数据传输7.4.1一般要求卫星数据传输所用频段字母及其传输频段符合IEEE521-2019中表1相关定义。7.4.2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采用RNSS定位或RDSS短报文功能,在无地面通信信号地区通信定位,实现短报文发送和接收,解决监测设备的数据上报问题,为边远地灾点的监测设备提供数据传输通道。7.4.2.1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平均时延短报文平均时延不应大于5秒。7.4.2.2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成功率传输成功率不应小于95%。7.4.2.3卫星短报文发送周期短报文发送周期不应小于1分钟。7.4.3窄带卫星通信传输7.4.3.1一般要求数据采集设备到低轨窄带卫星之间工作于L频段。窄带卫星通信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见图5。图5窄带卫星通信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7.4.3.2端到站单次数据量单次数据包长度不应大于200字节。7.4.3.3低轨卫星传输平均时延短报文平均时延不应大于5秒。1.4. 3.4低轨卫星数据传输成功率传输成功率不应小于99%7. 4.3.5低轨卫星终端发送周期短报文发送周期应在5秒以上。8. 4.3.6低轨卫星终端电源要求电源自带电池、直流电源、太阳能等方式供电。9. 4.3.7低轨卫星模组发送功率卫星模组通信功率不应大于Iw,可根据下行接收情况自适应调整,支持功率步进IdB可调。10. 4.3.8低轨卫星模组功耗支持卫星模组休眠模式,休眠功率不应大于5毫瓦;发射功率不大于5w。7.4.3.9低轨卫星模组灵敏度卫星模组的灵敏度不小于T30dBm.7.4.3.10低轨卫星地面站数据安全性支持私有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安全性达到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7.4.4卫星宽带通信传输7.4.4.1一般要求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由卫星、应用中心地面站和地面监测终端(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其中:监测终端与宽带卫星之间的上下行数据通信频段可采用Ka频段、KU频段、或Ka和KU混合波段;一应用中心地面站与宽带卫星之间的上下行数据通信频段可采用Ka频段、Ku频段、或Ka和KU混合波段;一应用中心地面站可直接通过宽带卫星接收数据。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见图6o图6卫星宽带通信模式网络结构7.4.4.2卫星终端下载速度卫星终端下载速度不小于700Kbps。7.4.4.3卫星终端上传速度卫星终端上传非视频数据时速度不小于300kbps。7.4.4.4卫星终端双向时延卫星终端双向时延不大于600亳秒。7.4.4.5卫星终端传输接口类型要求传输接口应分别兼容GB/T18233-2008>TTA485、TIA232中关于RJ45、RS485>RS232接口的相关定义。7.4.4.6卫星终端电源及功耗要求可采用电池、太阳能、风能等方式供电。在卫星终端处于休眠模式时功耗不应大于50mW,处于发射模式时功耗不应大于30W。7.4.4.7卫星终端支持应用类型卫星终端应支持面向用户的HTTP与MQTT应用,宜包括VoIP、视频会议、热点和WLAN、IP专网、IPTV、串行数据等类型。7.4.4.8卫星宽带链路可靠性卫星宽带通信所依赖的卫星通信链路连通率不低于99机7.4.4.9卫星宽带系统安全性应有技术手段防止不法信号对卫星的干扰,宜采用Ka+Ku频段空间交链技术和跳频技术。1. 5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7. 5.1宽带自组网的组成宽带自组网可由网关、中继与节点设备组成。8. 5.2宽带自组网的工作频段宽带自组网宜工作在2.4G5.8G频段。9. 5.3宽带自组网的性能宽带自组网的性能要求如下:一宜支持全向或定向天线,支持长距离3公里以上数据传输,传输速度高于7Mbps;一宜支持独立智能自动跳频,基站实时扫频,无线信道和发送功率自适应调节;宜支持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7.5.4宽带自组网的安全应支持双向鉴权,支持国密标准算法,应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8数据格式约定8.1 一般规定上传至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应采用UTF-8编码格式的字符串型json格式数据,采用key:VaIUe键值对表示,key:VaIUe键值对可以灵活扩展。8.2 一般数据上传约定8.2.1数据包(数据点、设备指令内容)应以字节流的形式进行数据上传。8.2.2数据点上传实时数据可不携带时间。8 .2.3对于数据点有多个数据标识的,值参数可以为字符串或对象。9 .2.4对于数据点包含多个传感器的,不同传感器相关参数以逗号隔开。1.3 GNSS或图像数据上传约定设备厂商应按照附录B规定的监测类型编码以及对应的数据格式通过vebAPI或MQTT进行数据上传GNSS或图像相关数据。1.4 数据点内容约定监测设备上报的json字符串数据中应包含设备编号、传感器编号、数据字段、监测数值以及数据采集时间等参数。各监测类型编码、数据字段均应按照附录B执行,参数说明如下:a)设备编号:由平台自定义规则生成,设备端存储;b)传感器编号:由监测内容编码、监测类型编码及传感器序号组成,格式:监测内容编码_监测类型编码一传感器序号(对于同一采集设备下多个同种类型传感器,采用传感器序号进行加以区分,序号为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如:L1_LF_1;c)数据采集时间:格式为标准世界时(即格林尼治时间):YYYY-MU-DDTHH:mm:ss.SSSZ或13位亳秒级时间戳,如:2018-08-02T08:52:32.449Z或1533199952449;d)监测数值:值类型可为数值(如:10.1)、字符串(多数据字段,如地表位移数据点:“25.3,26.2,30.8)、对象趟(多数据字段,如地表位移数据点:VgpsTotalX":25.3,"gpsTotalY”:26.2,"gpsTotalZ”:30.8)。1.5 数据点格式约定8. 5.1类型一9. 5.1.1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二、三字节为数据包有效数据(从第四字节开始)长度值,第四至第n字节为json字符串,详细定义见表D.1。10. 5.1.2适用场景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监测类型的实时数据上传。11. 5.2类型二12. 5.2.1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二、三字节为数据包有效数据(从第四字节开始)长度值,第四至第n字节为json字符串,详细定义见表D.2;13. 5.2.2适用场景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监测类型的历史数据或携带时间的数据上传。14. .3类型三15. 5.3.1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二、三字节为文件数据描述的json字符串(从第四至第n字节)长度值,第四至第n字节为文件数据描述的json字符串,第n+1、n+2字节为文件数据流的长度值,第n+3至最后一个字节为文件数据流,详细定义见表D.3;16. 5.3.2适用场景适用于文件类型的数据上传。8. 6.1指令格式一般约定指令按照以下格式:$Cmd=XXX(指令类型)paramA(参数)=xxxparamB(参数)=xxxfeapikey=xxxmsgid=xxx,其中apikey和msgid说明如下:a) apikey:用于防止恶意推送指令篡改设备状态和配置信息,设备端接收到指令时需对apikey进行校验确认;b) msgid:保证消息的唯一性,响应需带上。8.6.2获取设备终端时间8.6.2.1指令格式:$Cmd=reqtimc8.6.2.2指令返回结果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获取设备终端时间成功:$cmd=reqtime&time=xxx&nisgid=xxx;b)获取设备终端时间失败:$Cmd=reqtimc&rcsult=fail&msgid=xxx。示例:$cmd=reqtime&time=2022Tb0813:32:51&msgid=xxxo8.6.3校正设备终端时间8.6.3.1设备端接收到时间校正指令后需完成一次自动校时操作。8.6.3.2指令按照以下格式:$CnId=Settiine&server=ntpserver示例:$cmd=settime&server=<>8.6,3.3指令返回结果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终端时间校正成功:$cmd=settime&result=succ&jnsgid=xxx;b)终端时间校正失败:$cmd=settime&result=fail&jnsgid=xxxo8.6.4获取设备状态8.6.4.1用于下发查询命令给设备,设备主动返回当前设备状态,状态信息应包含供电电压、设备故障报告,并根据设备类型,宜包含温度、湿度、标准无线蜂窝网络信号或北斗信号等。8.6.4.2指令格式:$Cmd=getstate8.6.4.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a)获取设备状态成功:$cmd-getstate&state=xxxfemsgid-xxx:b)获取设备状态失败:$cmd=getstate&result=faiIftmsgid=XXXo示例:$cmd=getstate&state=*ext_power_volt*:24.04,"temp”:42.00,"humidity”:16.69,"SignaL4g”:27.0,*swversion*:*1.O.1*,*4g-on*:trueSmsgid=xx08.6.5重启设备8.6.5.1平台可以远程重启终端。8.6.5.2指令格式:$CnId=reboot8. 6,5.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重启设备成功:$CnId=reboot&result=SUCC&msgid=xxx;b)重启设备失败:$CnId=reboot&result=fail&msgid=xxx。8.6.6获取接入传感器8.6.6.1用于获取数据采集设备所接入的所有传感器编号。8.6.6.2指令格式:$Cmd=getscnsorID8.6.6.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获取接入传感器成功:$CnId=getsensorID&sensor_id=xxx&nisgid=xxx;b)获取接入传感器失败:$CnId=getsensorID&result=fail&msgid=xxx。示例:$cmd=getsensorID&sensOJid=LLLF_l,L3_YL&msgid=xxx。8.6.7传感器遥测8. 6.7.1传感器实时数据采集并上传至平台。9. 6.7.2指令格式:$Cmd;SanIPle10. 6.7.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传感器遥测成功:$cmd-sample&datastreams=xxx&nisgid=xxx:b)传感器遥测失败:$cmd=samplc&result=faiIfemsgid=XXXo示例1:单传感器:$Cnld=SamPIeGdatastreams="L1_LF_1”:67.45&msgid=xxx。示例2:多传感器:$cmd=samplc&datastrcams=(*L1_LF_1*:34.56,"L3_YL_I":"0,0"&msgid=xxx。8.6.8实时图片8.6.8.1视频实时拍照,并将图片数据通过对应数据格式上传至平台。8.6.8.2指令格式:$Cmd=getphoto8.6.8.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实时图片上传成功:$cmd=getphoto&resu1t=succ;b)实时图片上传失败:$Cmd=getphOtO&result=fail。8.6.9设置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8.6,9.1设置传感器采集间隔、上传间隔、加报间隔三个参数(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应符合附录表E.1的规定)时,应指定传感器编号即监测类型编码传感器序号(如:LLLFJ),时间间隔单位为秒(三),相关示例见附录B。8.6.9.2指令格式:$cmd=setsensortime&sensor_id=value&sample_intv=value&upload_intv=value&plus_intv=value8.6.9.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指令设置成功返回格式:$CnId=SetSenSortinIe&resuIt=SUCC&nisgid=xxx;b)指令设置失败返回格式:$Cmd=SetSenSOrtinIe&result=fail&msgid=xxx。8.6.10获取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8.6.10.1获取传感器采集间隔、上传间隔、加报间隔三个参数(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应符合附录表E.1的规定)时,应指定传感器编号即监测类型编码一传感器序号(11:L1_LF_1),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相关示例见附录B。8. 6.10.2指令格式:$cmd=reqsensortimc&sensor_id=value<>9. 6.10.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获取传感器时间参数成功:$CnId=reqsensorlime&sensor_id=xxx&nisgid=xxx;b)获取传感器时间参数失败:$cmd-reqsensortime&resu1t=failmsgid=xxxo示例:$cmd-reqsensortime&sensor_id=value&sample_intv=valuc&upload_intv=valuc&plus_intv=valueo8.6.11设置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8.6.11.1设置传感器阈值、上限值、下限值三个参数(传感器属性参数应符合附录表E.2的规定)时,应指定传感器编号即监测类型编码传感器序号(如:L1_LF1),其中上下限值是指正常的数据范围,属性值可以为数值型或字符串型,数值型表示单数据字段类型传感器,字符串型表示多数据字段类型传感器,每个值用逗号隔开。示例:地表位移解算数据阈值:“1,2,3”,X轴阈值是1,Y轴阈值2,Z轴是3。8.6.11.2指令格式:$Cmd=SetSenSOrattr&sensOJid=Value&threshold=value&upper_limit=value&lower_limit=value8.6.11.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设置传感器属性成功:$CnId=SetSenSorattrGrcsult=SUCC&msgid=xxx;b)设置传感器属性失败:$Cmd=SetSenSorattr&result=fai】&msgid=xxx。8.6.12获取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8. 6.12.1获取传感器阈值、上限值、下限值三个参数(传感器属性参数应符合附录表E.2的规定)时指定传感器编号即监测类型编码一传感器序号(如:L1_LF_1),其中上下限值是指正常的数据范围。9. 6.12.2指令格式:$cmd=getsensorattr&sensoJid=ValUe10. 6.12.3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获取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成功:$cmd=getsensorattr&sensorid=value&threshold-value&upper1imit=valueftlower1imit=value&msgid=xxx;b)获取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失败:$Cnld=gelsensoratlr&result=fail&msgid=xxx。11. 6.13设置工作模式12. 6.13.1指令格式Scmd=Sctworkmodefcmode=VaIuo,其中工作模式(mode)取值:a) 0(正常模式):设备进入正常的数据上报状态;b) 1(节能模式):设备进入低功耗状态;c) 2(应急模式):设备进入该模式后需立即上报数据并且进入数据加报状态。示例:体化裂缝数据采集设备默认采集频率为持续、上报频率为2小时、加报频率为5分钟。在正常模式下持续采集,每2小时上报数据;进入应急模式后,设备需立即上报监测数据,并进入加报频率为5分钟的数据上报状态:进入节能模式后,设备无需采集和上报数据,处于低功耗状态。8. 6.13.2指令响应格式指令响应格式包含成功和失败两种格式,如下所示:a)设置工作模式成功:$Cmd=SetWOrkmode&result=SUCC&msgid=xxx;b)设置工作模式失败:$cmd=setworkmode&resu1t=fail&msgid=xxxo8.6.14获取工作模式8.6.14.1指令格式:$CnId=geIworkmode,其中工作模式(w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