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配建道路3项目 --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18)排水管道出水口20S517(1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20)四川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9年修正版)(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2)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3)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2年版)(24)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25)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3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1、爱核雨、污水管及检查井与灯杆基础是否冲突。回第:经复核,本次设计雨、污水管埋设较深,管道及检瓷井位置与灯杆基础无冲突。2、补充配建道路3附近的现状排洪管、现状污水管的收水范围、路径、出路等。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叙述,详设计说明。3、补充现状占井沟的路径等,说明与配建道路3的相关关系。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叙述,详设计说明。4、建议利川街的雨水永久出路直接排入规划占井沟,进而减小配建道路3的雨水管道设计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回豆:按专家意见修改,本次考虑在桩号AK0+240附近增加利川街永久雨水出口。5、建议结合片区雨、污水最终出路,可保留配建道路3红线范围内现状d800污水管及d24(X)排洪管。回复:经复核,现状d2纵K)排洪管实际为现状占井沟(暗涵段,与古井沟规划河道不符),现状d800污水管实际为现状养马中心小学与养马第二初级中学的临时雨污排放管,本次设计仅将其作为临时雨、污水排放出路,不作为永久管线考虑。6、结合周边已开发地块的排水情况,匏核雨、污水服务面积图及水力计算表。回复:按意见复核并修改雨、污水面积图及水力计算表。7、优化利川街雨、污水支管设计,如利川街(三元支渠段)增大预留支管间距或不设支管。回匏:按意见取消利川街(三元支渠段)雨、污水预留支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1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简阳市养马街道,配建道路3建设范围为龙显路至利川街,长35L523米,红线宽30米。本工程为道路配套雨、污水管网建设,具体布置情况如下:设计雨水管线一条,道路南侧敷设,雨水管线距离道路中心线8.3m,设计管径为d600dl400,管线全长约343m(不含预埋支管及雨水口连接管);设计污管线条,道路北侧敷设,污水管线距离道路中心线83m,设计管径为d600,管线全长约360m(不含预埋支管),具体布置详排水管道平面布置图。1.2 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相关市政管线资料及区域规划。(2)我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3)道路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l4-202h(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2);(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8);(9)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O26-2O22);(10)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Il)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2008)(12)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3)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O331-2002);(14)钢筋混凝土及破砌排水检查井(20S515);(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版)。(17)雨水口16S518泥质粉砂岩:紫红、棕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石英、氧化铁、长石等。节理裂隙较发育,部分裂隙中充填灰黑色氧化铁等化合物,胶结状态主要以铁泥质胶结为主。局部含破碎带,局部夹砾岩:灰白色,褐红色,细砾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岩屑及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和粘土矿物等,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胶结物主要以钙质胶结为主。本场地岩层产状接近水平,产状为310°/4。钻探深度范围内,按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和中等风化层三个亚层,现分述如下:全风化泥质粉砂岩1:红色、褐红色,该层岩石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已风化成可塑硬塑状粉质粘土,以粘土矿物为主。该层仅在个别钻孔中有揭露,揭露厚度为0.9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2:岩体极破碎,风化裂隙发育,结构面不清晰,锤击声哑,岩芯多呈碎块状或薄饼状,少量短柱状,岩芯采取率约30%,RQD值为2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V类,隙间充填褐色氧化铁薄膜等,局部包含中风化硬块。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3:岩体较破碎,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冲击不可钻进,结构面较清晰,锤击声脆,岩芯以短柱状长柱状为主,岩体结构较破碎较完整,呈裂隙块状或巨厚层状,因差异性风化及构造原因,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中夹破碎带。岩芯采取率约90%,RQD值为50%左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V类,该层厚度大,本次钻探深度未揭穿。基岩各风化带总体变化趋势是自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往往呈逐渐过渡的状态,地层分界线仅是相对而定。1.4.3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根据现场调查,拟建养马配建道路3北侧有排洪渠,勘察期间水量不大,水深05m左右:其为排洪渠迁改而成,斜穿养马配建道路3的路基,对本工程影响相对较大。2地下水根据钻探结果显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有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粘性土和粉质粘土中的上层滞水,以及赋存于泥质粉砂岩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分别论述如下:(1)上层滞水:该类型水总体分布不均,无统一的连续水位面,且水量较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以蒸发、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受土体孔隙程度、连通程度及填充程度影响。8、建议征求小三线产权单位意见复核管线规模。回复:本次设计根据前期审定方案确定;建设单位已在征求产权单位意见,下阶段施工图设计时按产权单位意见进行调整。1.4 建设条件1.4.1 地形地貌养马配建道路3起于在建山水湖境社区项目(-期)北侧(KO+000K0+140段主要位于临边施工道路和边坡上,地形起伏较大,最大高差约20m),终于已建养马街道第二初级中学北侧(KO+140KO+28O段主要为己硬化的临时施工道路,低于设计道路标高约4-13m,道路坡度平缓,KO+28O终点桩号附近为一山区,高于设计道路标高约2m,地形较为平缓)。拟建场地为低山浅丘地貌,邻近在建项目挡墙和基坑边坡,有村村通道路、施工便道和山丘等,存在高路堤、陡坡路堤和路堑,地形地貌较复杂,其视野通视性条件较差。1.4.2 地层结构根据现场钻探结果,勘探深度范围内土层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如下两层:第四系全新统(Q4ml)人工填上: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D粉质粘土,下伏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IC)泥质粉砂岩,各土层及亚层的特征描述如下:1.4.2.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化(Q4ml)杂填土1:色杂:松散:梢湿。主要由建筑垃圾、险面层、基岩岩块、粘性土、生活垃圾以及清表的树木植物等组成,欠压密。该层回填时间05年,于场地局部地段有分布,层厚0.6-17.0mo素填土2:灰黑色、褐灰色;稍密: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系和有机质组分,该层在场地局部地段有分布,回填时间大约5年,层厚0.32.0m。1.4.2.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褐灰色、褐黄色、紫红色:可塑:主要成分为粘粒,含少量粉粒。切面光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裂隙不发育,未见高岭土等矿物,无膨胀性。该层仅在ZK2和ZK24中有揭露,层厚0.82.5m。1.4.2.3 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lC)测试结果表明:在场地条件未发生相应改变时,现阶段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本项IR无地下钢结构,因此上对钢结构的腐蚀性暂不做评价。144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低山浅丘,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其附近无断裂活动迹象,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成果,本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场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埋藏的暗河、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周边存在基坑边坡、学校建筑等,存在高路堤、陡坡路堤和路堑。本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匕其成分较梵杂,以基岩岩块回填为主,含少量粘性土、植物碎块、卵石、碎石专块、碎船等建筑垃圾等,稍湿,呈松散状,欠压实;该土层主要为周边项目前期临时回填。1.5 排水管道设计1.5.1 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5.1.1 设计年限本工程管线及构筑物设计年限50年,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1.5.1.2 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151.3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三1.5.1.4基本设计参数最大设计流速:非金属管道VInaX=5m/s: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冲充满度下为Vmin=O.6ms。雨水管道在满流时为Vmin=0.75mso(2)基岩裂隙水:其水量较小,主要赋存、运移于基岩节理和裂隙发育地带内,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下径流的补给,以地下径流排泄,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丰水期为69月份,枯水期1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丰、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LO2.0m。勘察期间处于丰水期,受今年干旱气候影响,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变化不大,现场实测水位为1.53.5m,标高410.13412.52m。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有工程经验分析,粉质粘土属微透水层,其渗透系数K可取1.2X10-6cms:下部基岩属微透水层,其渗透系数K可取LoXlO-63.0X10-6cms.场地环境类别分类属H类。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宜进行井点抽水试验徙确确定渗透系数K值。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以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总体水量不大,其水母变化较大,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一般。3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取环境水2组(地表水和井水各一组)进行水质分析,并取2件土样进行腐蚀性分析(.水、土腐蚀性测试报告详见附录5,其试验结果评定见表3-6。表3-6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表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结论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产(mgL)89.4-93.9<300微环境类型为11类微Mgj,(mgL)10.7-17.0<2000微总矿化度(mgD314.6448.7<20000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08(mgkg)72.0-115.0<450微环境类型为Il类微Mg2'(mgkg)12.0l4.0<30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41-7.52>5.0微B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微侵蚀性C6(mgL)1.12.9<30微HCOj(o三nolL)2.03-3.59>1.0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177.37>5.0微B粉质粘土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水C(mgL)17.9<100微干湿交替微土Cl(mgkg)15.0-23.0<250微B可塑粘性土微雨水设计的降雨重现期是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的。本次设计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特点,市政雨水管重现期取P=5.0年,地面集水时间H取10分钟。雨水管径确定本次设计雨水总服务面积2O.31ha,其中本段面积LO7ha,转输面积19.24ha,水力计算结果见雨水总图及汇水面积图,根据上述计算,确定本次设计雨水主管径为d600dl4(X雨水管道排放出路配建道路3雨水管收集两侧地块及皓月街转输雨水后,最终排入龙显路已设计雨水系统;因下游雨水出路暂未形成,建议加快下游龙显路雨水管网建设,保证本项目下游排水出路畅通。本次设计雨水管考虑临时排放至AK0+020位置处d2400现状排洪管,以满足在建地块雨水排放需求。当后期龙显路雨水管网建成后,废弃该临时管道。1.5.2.2污水管道设计污水面积比流量本项目污水管道按单位面积定额法计算污水流量:Q=K*Qd+Qu式中:Qd=A*qs(L/S)q5一污水比流量,根据成都东部新区排水专项规划,本次按1.7(LS-ha)A一污水管道服务面积(ha)QU-地下水入渗量,根据实际地下水位高程确定,本次按10%计。K一综合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按下表确定总变化系数取值范黑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WIooO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污水管径的确定根据上式计算,结合污水规划,本次污水管径取d600,具体水力计算见污水总图及服务面积图讥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表1-1排水管渠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M5O0.65500-9000.7021000.75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300,对应最小坡度为0.003。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1.5.2排水管道设计1.5.2.1 雨水管道设计设计流量雨水管道设计流量和管径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和汇水面积通过水力计算,雨水量计算公式如下: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Us),q设计暴雨强度(L/sha),W-径流系数。设计取该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叩=0.7,F汇水面积(ha)采用四川省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如下:_7447.198X(1+0.651LgP)口(T+27.346)(0953×Lgp(-0.017)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T=l+t2(min),ti地面集水时间:t=10(min)t2一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W(min)按计算确定P-设计重现期。雨水设计重现期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如下表(摘自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表5.4.4):检查井在亶线段的大间距管径(mm)300600700100O1100150016002000最大间距(In)75100150200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检查井选用按下表:亶线段检查并选型表连接管径校查井尺寸参照图集备注1X)006100()20S515网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6OOD8OO12502OS515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800DI015002()S515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lOOO-Dl10018002OS5I5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1120S515扇形或矩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2)本次设计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为满足景观要求,所有位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上的井盖均采用隐形装饰井盖:位于绿化带内井盖采用可种植高分子井盖:位于车行道下的井盖采用球墨铸铁井盖。隐形井盖及可种植高分子井盖做法详见景观专业相关图纸。位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盖采用D400型0700球墨铸铁检查井盅、井座。井盅应采用具有防盗、防响、防跳、防沉降、防跌落等功能的“五防井盖”(须有明确标识),污、雨水检查井、井盖盖面上应铸有“污水”、“雨水”标识,采购时必须重视质量。踏步采用球墨铸铁踏步,具体安装详见图集20S515,页332、334。本次检查井盖采用“五防井盖”,自带防坠落子盖,故本次设计暂不考虑设置防坠网。检查井盖采用防沉降安装,详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或安装工艺图。检查井井座采用扩盘式井座,井圈座与井筒之间用螺栓连接,以防盗、防位移。3)为防止检查井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车行道范围内的检查井周边宽l0m范围内采用5%水泥稔定碎石加强,高度由管道底部垫层加强至道路结构层。污水管道出路配建道路3污水管收集两侧地块、皓月街及利川街污水后,最终排入龙显路已设计污水系统,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因下游污水出路暂未形成,建议加快下游龙显路污水管网建设,保证本项目下游排水出路畅通。本次设计污水管考虑通过临时管道排放至AK0+020位置处d800现状污水管,以满足在建地块污水排放需求。当后期龙显路污水管网建成后,废弃该临时管道。1.6管道敷设及构筑物1.6.1 管道材料及基础本工程雨、污水管道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180°砂石基础,做法参见图案04S516,第11页;对于管顶覆土小于0.7m的管段,采用满包混凝土基础,做法见详图。当管径d<1200时,采用钢筋能承插管,接口作法参见图集04S516,第23页:当管径d21200时,采用钢筋碎企口管,接口作法参见图集04S5I6,第24页。需满包加固的管段,管道接口采用水泥砂浆刚性接口,接口做法参见图集04S516,第22页“承插口管接口示意图”;满包段管道需每隔2025m设置道柔性接口(承插式橡胶圈接口),柔性接口处采用变形缝分离,变形缝做法见详图。上述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r946-2005标准的要求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2100Kpa)的原状土层上(混凝土包封的管道基础承载力要求详排水管道包封大样图),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必须清理一定厚度原上后(淤泥应全部清除),回填中风化砂岩至设计标高后再做管道基础。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根据本工程地勘报告,本工程雨水管段桩号:AKO+115AKO+148、AK0+290-AK0+300;污水管段桩号:AK0+115-AK0+160:上述管段管道基础位于素填土或杂填土层,地基承载力不足,本次拟采用中风化砂岩换填至管道基础底部以下0.5m,回填压实后检测承教力达标方可继续安装管道。1.6.2 排水检查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中,明确提出应加快成都海绵型城市建设。1.7.2 设计依据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2、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I7.05)3、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017.04)4、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5、相关道路及排水设计图纸1.7.3 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简州新城,简州新城位于成都市东侧,西靠龙泉山脉,南北相邻空港新城及淮洲新城,东近简阳,是成渝发展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新城,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制造基地,同时也是东进五大组团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中心。本次设计范围为养马配建道路3(东西走向)。配建道路3建设范围为龙显路至利川街,长351.523米,红线宽30米。本次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电力通信工程、照明工程、涵洞工程、交通工程、景观工程等(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数量以审定的规划建设方案为准)。1.7.4 现状介绍养马配建道路3周边暂无现状已建成的市政道路及配套管网,部分规划道路已设计但替未完工。1.7.5 相关规划及政策解读1.7.6 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注意事项1)混凝土排水管道接入检查井时,井室上、下游第一节管道应采用180。混凝土基础,以适应检杳井和管道间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带来的影响,具体连接方式详Q4S516,PI9、22。1.7.7 雨水口】)路口处及一般路段采用预制混凝上装配式偏沟式(防盗型)双算雨水口(铸铁井圈),H=0.94m,做法详见国标图集16S518,页43。雨水口底部设置沉泥槽,深0.3m。2)雨水口连接管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双算雨水口连接管径为d400,连接管均需满包C20混凝土加固,坡度1%,坡向干管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以保证有效的集水。3)偏沟式雨水口位于车行道边缘,雨水口及周边道路容易损坏,施工时雨水口井周50Cm范围内采用5%水稳碎石回填。165预留支管井雨水预留支管管径为d600,i=0005,污水预留支管管径为d400,i=0.005o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红线外LOm处。所有雨污预留检查井均要求管线预留至检查井外Lom,避免后续接管时破坏检查井,预留管线近期采用页岩实心砖将管口封堵。1.7海绵城市1.7.1海绵城市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趋突出。“水少为忧、水脏为患、水多为灾”,水的问题成为困扰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多年平均风速1.8ms,最大风速25.0n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50.8h,多年平均无霜期30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892.5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雨量占年雨量的86.4%,其中7、8两月雨量占年雨量的48.9%,是大雨和暴雨发生的主要时期;114月雨量较少,仅占年雨量的13.6%,其中122月降雨量少,仅占年雨量的3.5%,形成冬干、春早、夏洪、秋季多绵雨的特点。降雨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雨量约为枯水年雨量的2.2倍。(3)外部排水条件分析本次设计配建道路3雨水管收集两侧地块及皓月街转输雨水后,最终排入龙显路已设计雨水系统:因下游雨水出路暂未形成,建议加快下游龙显路雨水管网建设,保证本项目下游排水出路畅通。本次设计雨水管考虑临时排放至AK0+020位置处d24现状排洪管,以满足在建地块雨水排放需求。当后期龙显路雨水管网建成后,废弃该临时管道。(4)雨水排放量及现状排水管网接纳能力分析通过汇水面积的划分,配建道路3雨水总汇水面积为2031ha,总排水量4671.03Ls,排入下游龙显路已设计雨水管网。(5)场地竖向高程分析本次设计配建道路3的竖向高程为429.97424.015m,道路纵坡为0.4-4.65%:雨水顺道路坡度排放。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以削减地表径流和控制面源污染为主。因此本次设计采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为透水铺装。177设计原则1 .考虑到成都市膨响海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排为主。2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成都市位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第II分区(80%85%)o年径流总控制率(%)5560657075SO85设计降雨(mm)11.914.417.421.226.132.740.7成都市年径流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关系表按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项目属于新建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70%i,即海绵城市建设设计降雨量为21.2mmo1.7.6海绵城市建设本底分析及评价(1)场地位置及交通条件拟建养马配市政道路3位于成都市简阳市养马镇荷花村,本工程邻近在建山水湖镜一期项目和已建养马街道第二初级中学项目,场地内存在临时便道和既有乡村道路通行,交通较为便利,其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场地位置及交通条件图简阳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东麓、沱江中游:地处东经104。1-34”104。5336”,北纬30。04,28"30。39,0";南北长63.3公里,东西宽68.3公里。北倚龙泉驿区、金堂县,西连双流区、眉山市仁寿县,东南邻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自占被誉为第都东大门。土层渗透系数可取l-2md.因项目区域尚在建设当中,周边无建筑物。(2)气象条件该场地屈亚热带湿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春早秋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据简阳市气象站多年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1C,极端最高气温38.7C(1972.8.27),极端最低气温-5.4C(1963.1.14)0年平均蒸发量1019.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绝对湿度16.1毫巴。(4)作业中各环节操作人员问必须严格按约定操作信号操作,遇到任何报警信号,应立即停止操作。(5)因故停顶后在恢复顶进前应对支承、平台、支架、吊具索具、机械设备及电涔设备进行检查,对地面以下工作面空气中氧含量及有害气体含量进行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作业。(6)作业中传递工具、材料必须轻拿轻放,稔妥传递,严禁抛扔。(7)电线电缆、管路、信号控制线连接必须牢固可靠,并应靠管壁装卡稳固,严禁使其受压或用于悬挂物体。(8)顶管作业过程中,必须按安全技术交底要求保护地下管线和构筑物,人员不得踩踏。(9)作业面遇到不明构筑物或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报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经处理并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10)顶管作业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并保持记录完整。(11)顶进中,要根据管径确定采用强制通风设备的位置,并及时安装。(12)地面以下工作面照明用电电压不得高于36V,潮湿场所应使用12V电压供电,照明变压器应独立于工具管供电系统。(13)人员上下工作坑必须走安全梯,安全梯应固定在支架上,并设扶手或护圈。3.环境保护措施:(1)材料堆放划分区域,对钢材、水泥、袋装石灰等材料应搭棚存放,并堆放整齐,标识清楚,指定专人负责看管。对不同的材料依据性能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潮、防晒、防火、防爆等措施。(2)施工机械、车辆统一停放,便于夜间看护,机械设备保持清洁。(3)对施工便道要通畅、平坦,不积水、不起泥、不扬尘,定期洒水。(4)现场堆土要及时外运,车辆离开现场不得夹带泥沙,城区内要低速慢行,时速不超过20kmh,防止沿途抛洒污染环境。运输车辆须经高压冲洗后才能上路。(5)现场污水经处理后排入现状污水管。1.9施工要求1.9.1 施工放线管道中心线应严格按标准横断面管位排列图放线定位,检查井按道路桩号定位,转弯或道路横断渐变段处按检查并坐标定位。为了避免截断管材,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不超过1.0m。3 .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4 .非机动车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5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1.7.8 设计目标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本项目设计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1.7.9 设计控制指南本工程道路红线范围内空间有限,道路范围内的海绵设施有限,应结合两侧地块后期规划建设,共同实现该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8危大工程相关要求1、根据住建部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办质20183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本工程雨、污水管道埋深较大,管道、构筑物施工开挖深度超过3m,施工中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如下:1)土方开挖工程2)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3)起重吊装工程上述分部分项工程实施前应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其余注意事项参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办质201837号)有关规定执行。2.安全措施:(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及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并在指定岗位上操作:非专业人员不得从事机械及电器维护维修作业,严禁擅自拆改设备。(2)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需按规定佩戴劳保用品。(3)与施工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钢筋混凝土管道安装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相关规定执行。196沟槽回填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2100Kpa)的原状上层上,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应采取换土回填中风化砂岩等加固措施,使之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换填深度根据现场情况由建设、监理、施工以及设计院等单位有关人员共同商定。沟槽回填时,回填土中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采用细粒土回填;冬季回填时管顶以上50Omm范围以外可均匀掺入冻上,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且冻块尺寸不得超过100mm:回填上的含水量,宜按土类和采用的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没有条件可以考虑换填部分连砂石。排水管道180度砂石基础以上、管顶50Cm以下沟槽,采用中风化砂岩回填,粒径100mm,CBR25,管顶50cm以上部分根据道路要求进行回填。为防止检查井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在检查井周边宽LOm范围内采用5%水泥稔定碎石加强,高度由管道底部垫层加强至道路结构层。其他未尽事项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4.5节相关规定执行。1.9.7 闭水试验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有关要求,无压排水管道及排水检查井需作闭水试验。1.9.8 抗震要求根据中国地段动参数区划图GB1830&2015的划分,参考本项目地勘报告,本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线路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0.45s。根据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本项目排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本项目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本次排水管道应满足以卜要求:检查井井口方向为靠道路红线一侧。1.9.9 施工准备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排水工程使用的管材及各种产品必须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使用许可证。施工前应首先核对排水管道排出管线及出水口位置,探明地上及地下是否存在对本工程实施的不利因素,如有,应及时知会设计单位。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进行,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方向。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移位。若需分段施工,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管底高程及管道设计纵坡,满足设计要求.1.9.10 槽开挖排水管道(渠)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基坑工作面宽度及沟槽边坡由管径、土质等因素决定,详管沟开挖及回填图讥管道采用开槽法施工。当土(石)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m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果超挖应进行地基处理;当有地下水时,应进行施工降水,地下水位应降至槽底最低点0.5m以下,以保证干槽施工。沟槽开挖的宽度、边坡坡度、分层开挖每层深度等应参考管沟开挖及回填图,并根据施工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边坡高度大于6.0m地段基坑支护工程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人工挖槽时确保堆土安全,堆土高度不宜超过l5m,且距槽口边缘不宜小于0.8m,地面堆积荷载不得大于10KNm开槽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会同有关方面进行验槽。验槽后应即时组织施工进行回填确保沟槽施工安全,避免坍塌。194现状管(杆)线临时保护措施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周边无现状市政道路,本次暂不考虑现状管(杆)线临时保护。1.9.11 道安装1)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液化土或软弱土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承载力失效、震陷和不均匀沉降导致构筑物或管网结构损坏;2)同一结构单元的构筑物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震陷导致结构损害,可加设垫褥等方法;3)当构筑物基底受力层内存在液化、软弱黏性或严重不均匀.上层时,虽经地基处理,仍应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4)给排水管道应选用柔性接口;5)管道与构筑物、设备的连接处,应配置柔性构造措施: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0.2条,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市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OO32-2OO3)10.1.4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管道结构可不进行抗熊计算:L各种材质的埋地预制圆形管材,其连接接口均为柔性构造,且每个接口的允许轴向拉、压变位不小于10mm;2.管道上的阀门井、检查井等附属构筑物。本次设计管道接口采用柔性接口,基础采用砂基础,满足抗震要求。1.9.9施工及验收标准本项目排水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标准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O268-2OO8)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以及管道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执行。1910排水管道维护本项目排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后期运行维护,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2016)中的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