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694712       资源大小:59.27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docx

    附件3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排水防涝、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总结“十三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建设成就“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四创一建”为抓手,以增强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以及城镇“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持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2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城市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29平方米,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7.05%。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顺利实施,2019-2020年,全省累计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5.4万个,占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三年计划(2019-2021年)任务的89.5虬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合肥市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4条、在建9条,芜湖市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条,总里程达343公里,实现运营里程112.49公里。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取得实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获国家综合考评优秀等次,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省累计24%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57.43公里,合肥市在全国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中名列前茅。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围绕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等基本目标,持续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并投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4座、总规模达964.45万吨/日,污水管道总长度1.54万公里,年污水处理总量20.92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7.43%o完成排水管网排查检测2.15万公里,占比达到89.7%;修复改造比例平均达4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就斐然。积极落实全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开展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合肥、铜陵两个国家试点城市持续推进建设,其他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已建成运行95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有10个市建成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累计3818个小区、213.5万户居民,5853家公共机构、1592所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建城(2018)10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18)270号)相关部署要求,组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活水、长效管理五大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设区市建成区231个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消除黑臭,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志性战役圆满收官。宿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先后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喜人。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打造精品园林示范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城市(县城)园林绿地面积2237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448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4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1%,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湿地公园、芜湖十里江湾公园、铜陵滨江生态公园等重点园林工程项目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全省绿道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新增绿道约5000公里,累计建成6000多公里,一批城市绿道、公园游园等广受赞誉。持续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原有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的基础上,新增3个国家园林城市,15个国家园林县城,园林城市系列创建工作居全国前列。人居环境创建成效明显,继黄山、池州市后,2017年六安市新晋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新增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治理综合治理、蚌埠市龙子湖东公园等8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3 .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完成全省136个主要易涝点整治,重点实施城市排水管渠工程、排涝泵站工程、雨洪行泄和调蓄工程、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设管渠工程项目1004个,建成管网长度5860.8公里;建设排涝泵站项目138个,新增排涝能力2534.7立方米/秒;建设雨洪行泄和调蓄工程项目203个,雨洪行泄通道总长度1135.5公里、雨水调蓄工程总规模915.0万立方米;建设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项目296个,总规模308.6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省相继完成城市、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城镇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年供水总量达23.81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60%,供水管道总长度达3.63万公里,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14.67公里/平方公里;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97.14%,供水管道总长度1.75万公里,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12.42公里/平方公里。强化节水工作,全省国家节水型城市已达7个。燃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IL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用气量从2015年32.7亿方增加到2020年52亿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4.2%提升2020年的5.2%。天然气清洁替代由中心城区、县城向周边乡村延伸。城市(县城)用气人口2175万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24%o4 .城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行业管理不断创新。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建成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推深做实“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网通办”和“7义24小时不打洋”服务,全系统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加强。省级智慧城管平台已建成运行;各市加快推进数字平台智慧化升级,实现了本地数字平台与省级平台的数据共享。法规制度更加健全。修订出台了安徽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印发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行动方案、安徽省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了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安徽省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导则、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程、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试行)等技术标准规范。综合比较,“十三五”时期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今后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见表1)表1:全省“十三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设施类别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增长幅度道路交通系统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20.8224.2916.67%道路长度(公里)13375.2117750.4932.7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112.49/地下管线(廊)供排水、供热、燃气地下管线长度(万公里)6.8810.4952.48%供水、排水公共供水普及率()98.7999.600.82%公共供水能力(万立方米/日)679.861079.0458.72%污水处理能力(万立方米/日)440.4723.5064.28%污泥无害化处置率()87.7699.9913.94%燃气城市燃气普及率()97.5599.241.73%环卫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吨/日)1718732241.6587.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551000.45%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地面积(公顷)71582.0992761.8329.59%建成区绿地率(%)37.1638.493.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3.3714.8811.29%(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省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将进入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效率、推进融合发展的关键期。-6-一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大有可为,2020年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8.33%和37.24%,按照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预测,2025年我省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5%。“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和城镇化进程,仍需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撑,保障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供给能力仍是“十四五”阶段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二是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提出新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我省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标准上等位对接长三角先进水平,推动长三角区域建设标准统一互认,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确立新使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长期发展,已成为支持经济运行、促进人口流动、优化城乡结构的重要“基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必然要求,要积极响应群众需求,仍需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设施建设标准和安全韧性水平。四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赋予新动能。国家层面智慧城市政策频频出台,未来“新基建”、“新城建”关注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必将推进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提升运行效率。同时,从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情况以及与全国、沪苏浙比较来看(见表2),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全省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标准低,交通拥堵、排水不畅、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二是特色风貌仍有缺失。城市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导致城市功能品质缺失较多。“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现象仍然较普遍。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仍有不足。市政公用设施协同建设与市场化运维、系统性安全性保障、建设人才培养等机制有待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与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表2:长三角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指标比较(2019年)指标名称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全国平均安徽全国排名市政公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740.71968.41717.1493.7629.211城区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元)4377570466962033384111市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83.354.686.172.47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6.7315.1513.599.2613.191建成区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6.868.656.94.446.651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23.7625.4119.024.4417.365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个)1321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千米)89.58555193705公共供水普及率()993610010010098.789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194.49217.15217.72207.51179.9711人均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立方米/人/天)0.4930.7780.6940.5150.50817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千米/平方千米)14.1316.7917.831.412.669人均污水处理能力(立方米/日)0.3710.4120.4410.3450.3247污水处理率()97.4396.1496.9596.2796.479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千米/平方千米)13.3514.0813.9717.5710.057城市燃气普及率()98.7099.7710010097.2910人均天燃气储气能力(立方米/人)2.3552.4721.46926.0002.36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10099.28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1.2777.173.0565.62444建成区公厕密度(座/平方千米)1.963.072.565.032.7824建成区绿地率()39.1039.9437.3635.3137.6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243.3841.4636.8441.5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4.8014.9814.038.7314.3610建成区公园密度(个/平方千米)0.240.250.460.260.314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市政公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补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品质,着力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运行效率,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始终做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创新。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对标长三角其他省市经验,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系统规划、分类施策。充分认识市政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整体性,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层面进行统筹,补齐短板,强化安全,提高管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辐射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精细管理。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与局部、建设与管理、需求与时序、地上与地下、生产与生活、投资与融资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治理“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坚持技术创新、智慧赋能。以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三)发展目标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城市系统思维、安全思维,统筹规划,智慧管理,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1.基本民生需求充分保障。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面积率达到18%以上,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0万个,逐步缓解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问题。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100%,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科学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扩大天然气的应用领域与应用规模,全省设区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2.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基本完成城市排水(雨污水)管网修复改造,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底,全省设区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或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级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点、线、面”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城镇互联互通、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地系统,完善城镇公园体系。完善省域万里绿道网络,全面完成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品质提升工作。到2025年,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80%,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全国排名往前突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城市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络,实现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协同化处置,提升城市发展安全韧性。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基本完成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易涝积水点整治,基本建立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有序推动重大隐患点的筛查和整改,有效降低事故率。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完善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4.智慧引领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泛在连接、高效协同、智能融合"市政设施运行系统,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高。表3:“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发展指标设施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面积率()17.05工18预期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112叁400预期性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万个)(14.4)(20)约束性城市水务系统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57工70或提高5个百分点约束性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1.2825约束性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24工50预期性城市公共供水漏损率()109约束性城市环卫系统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40工60约束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83.0890预期性城市园林系统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49工39预期性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三80预期性城市治理领域绿色社区建设比例()/M60预期性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力争全覆盖预期性注:O内为5年累计数。三、重点任务(一)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四创一建”,以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为-12-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化,走出一条符合我省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以城市体检为路径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推开城市体检,找准“城市病”根源,对症下药,系统、科学、精准地进行治理。加强城市体检工作技术支撑,搭建城市体检信息平台。以评估治理效果为导向,建立起“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推动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促进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经验,提升城市更新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坚持低影响更新建设模式,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注重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要按照“体检先行、示范引路、统筹推进”的基本思路,突出以城市片区为单元系统化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生态、功能、安全、数字、消纳等肌理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实施模式。聚焦十大工程建设。专栏1:城市更新行动1 .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目标,着力实施“十大工程”。到2025年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住房制度更加健全;“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得到加强,城市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应急、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2 .统筹实施“十大工程”:包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工程,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工程,新城建提升工程,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工程,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等。3 .率先实施城市片区(单元)更新改造:推动第一批城市片区(单元)更新改造,汇总16市片区(单元)更新改造面积99.1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710亿元,重点片区包括合肥市东部新中心片区、亳州市涡河滨水片区、铜陵市狮子山独立工矿区片区等。(二)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适应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城市交通的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构建集约低碳、多方联动的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完善合肥轨道线网建设,建成芜湖市、滁州市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马鞍山等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完善城市骨架路网。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完善主次路网级配,构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治理一批道路交通堵点,推进城市主次干道“白改黑”和城市危旧桥梁加固改造。加强城市破损道路维护管理和规范设置城市道路标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设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应能在30分钟内达到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城市内主要综合客运枢纽间交通连接转换时间不超过1小时。加快慢行系统建设。加强城市主次干道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改造,交通流量较大的次干道以上的道路视情况设置分隔设施,保障非机动车合理通行路幅。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鼓励、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实现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完善公共交通衔接设施。优化城市交通枢纽布局,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间有机衔接,提升城市可达性。做好换乘设计,增强交通枢纽与城市重要公共空间、活动节点之间的慢行联系。加大公共停车场、立体车库和充电桩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全面开展城市停车设施普查,建立城市停车设施基础数据库。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科学编制或修编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推动停车设施发展,有效保障基本停车需求,合理满足出行产车需求。专栏2:城市综合交通提升行动完善多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集约低碳、多方联动的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1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设滁州一南京、合肥一新桥机场一六安等城际铁路;建设合肥新桥机场Sl线、马鞍山一南京等市域(郊)铁路;建成合肥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4号线、5号线北段、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和滁州轨道交通1号线。2 .加快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完善主次路网级配,构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设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应能在30分钟内达到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城市内主要综合客运枢纽间交通连接转换时间不超过1小时。3 .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按照“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原则,有效保障基本停车需求,合理满足出行停车需求,到2025年,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0万个。(三)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全省各市因地制宜建立“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源头减排措施不断完善。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结合城市区位、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及时修订暴雨强度公式,深化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制定“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规划,明确排水防涝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和支撑项目,系统推进源头减排、管渠、泵站、河湖蓄排等设施建设,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强城市竖向管控,编制内涝风险图。统筹实施城市排水防涝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统筹各市县实施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泵站、行泄调蓄、信息化及应急处置五大工程,系统推进城市排水设施达标建设和超标雨水应对工作,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建立完善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持续提升城市内涝应急管控水平。及时制定和完善城市排水与内涝防范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响应程度和处置措施。及时组织气象、水利等部门分析会商,加强天气和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提高预报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发布预警。优化应急物资调用制度和程序,充分发挥应急抢险作用,强化应急管理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抢险能力。加大城市排水防涝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步互救能力。专栏3: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防涝能力。1 .实施源头减排工程:加快实施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工程,淮南、淮北采煤塌陷区及其他城市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六安市济淮经济带济河右岸生态湿地工程,淮北市相湖生态湿地公园工程,无为市西河生态湿地工程等108项源头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服务面积约60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353亿元。2 .实施管渠畅排工程:全省各市采取打捆方式规划安排城市内涝治理排水管渠工程,具体建设改造项目需随工程计划确定后细化安排,并将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等统筹实施,全省新、改建雨水管渠约5700公里,计划投资154亿元。3 .实施泵站强排H程:推进合肥市徐涵排涝泵站工程、宿州市城区排涝泵站工程、阜阳市和平沟泵站工程、安庆市立新好泵站提标改建工程、铜陵市排涝泵站工程等106项排涝泵站重点工程建设全省城市内涝治理排涝泵站工程,全省建设城市内涝治理排涝泵站总规模约2720立方米/秒,计划投资86亿元。4 .实施河湖蓄排工程:推进合肥市十八联珏湿地工程、安庆市长枫港水环境治理工程、安庆市石塘湖入湖口综合整治工程、宣城市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淮南市高新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全省城市内涝治理行泄调蓄工程中,行泄工程规模约1557公里,计划投资321亿元;调蓄规模约12221万立方米,计划投资162亿元。5 .实施智慧控排工程:推动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信息化和应急处置工程16项,计划投资36.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排水防涝信息化管控平台、相应配套设施及应急抢险设备(包括移动泵车、应急电源、冲锋舟等应急抢险设备),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排水防涝监测系统建设,形成涵盖“源一网一站一河(湖)”的排水设施数据中心及监测体系,构建全省排水防涝信息系统"一张图二(四)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开展城市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新区以目标为导向,统筹规划、强化管理,通过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设,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工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补齐设施短板。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得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及地下空间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河湖空间严格管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末,全省设区市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五)强化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确保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目标,加强应急备用水源管理,推进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和信息公开,强化生产运维安全管理,提升供水接入便利度,持续推进城市节约用水,构建安全稳定、集约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设施建设与改造。指导推动皖北地区地表水厂建设。推动皖南地区城市供水厂提升改造。全面改造老旧供水管网、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镀锌管等落后管材及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强化分区计量管理,有效降低漏损。强化安全运行管理。落实城市供水水质日检、月检、半年检或年检制度要求,强化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水质检测,并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公开供水水质信息。指导推动地级城市提升检测能力,完善城市供水企业的班组、水厂化验室、中心化验室检测制度。严格落实反恐怖防范标准,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范,加强巡查保卫,对生产关键工序设施设备严加防范,取水头部、加药间、出厂水总管、增压泵站、过河过桥管道、二次供水等重要设施要防投毒、防破坏、防爆炸。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备用水源管理。指导各地完善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供水预案,加快应急水源建设,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器材,落实水厂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的技术措施,配置救灾期紧急供水设备和水质检测仪器,为应对水源污染、突发性事件以及改善供水水质提供保障。推进城市节约用水。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将节水工作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强化计划用水、价格调控和工程管控。推动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达标建设。积极推动分区计量管理。推动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专栏4:供水安全行动围绕确保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目标,构建安全稳定、集约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1 .推动皖北地区地表水厂建设:大力推动皖北地区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等城市供水水源替代,加快地表水厂建设,“十四五”期间,实施新建阜阳市四水厂,扩建合肥市五水厂三期、七水厂三期及六水厂提升改造等一批水厂建设工程项目,全省新增供水能力300万吨/日。有序实施城市供水深度处理系统。2 .强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大力改造老旧供水管网、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镀锌管等落后管材及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推动分区计量管理,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3 .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指导安庆市、马鞍山市、芜湖市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到2025年,地级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覆盖。(六)优化供气供热系统建设持续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供热体系,全面提升燃气、供热系统的安全、节能、环保和管理水平。优化供气系统建设。加强天然气供应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进一步提高燃气覆盖率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国家、省级主干天然气管网,完善沿线支线天然气管网、场站建设,提高天然气利用普及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各地区因地制宜,努力发展多元供气体系,落实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能力建设责任。坚持“宜网则网、宜罐则罐“,指导市、县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燃气设施规划建设方案,进一步提高乡村燃气利用率。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设施辐射带动功能,引导液化石油气供应企业增加换气点的设置,完善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服务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就近便利换气。优化供热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优先考虑热电联产,取缔和淘汰落后的燃煤供热锅炉。有条件的区域鼓励利用燃气、地热、太阳能、热泵等清洁能源作为热源发展供热。具备多个热源的地区考虑多热源联网保障供热安全性和可靠性。合肥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北方城市,充分利用热电厂余热和建设热电联产设施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专栏5:供气供热行动大力发展管道天然气供应,推进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能力设施建设,完成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有序发展城市集中供热。1 .扩大天然供应能力:按照“以需定供”的总体要求,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幅10%左右,到2025年全省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以上,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9机2 .应急气源设施建设:依托长江干线内河LNG接收(转运)站,建设区域LNG储备调峰中心,建成10万立方米LNG储罐2座,储气能力L2亿立方米。城镇燃气企业通过自建、参股、购买储气能力等方式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各地区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3天日均消费量的储气能力。3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对于老旧、低效、落后的供气供热设施及管道进行改造升级。到2021年底,淮北市、淮南市等城市完成承插灰口铸铁燃气管网改造,更新改造管道长度30公里以上;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使用年限超过20年以上燃气管网改造,更新改造管道长度IoOO公里以上。(七)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进一步强化蓝绿空间管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修复受损生态空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开展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省园林绿化发展,促进“美丽安徽”取得新成效;注重“点、线、面”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