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路C段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 项目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锦江大道东侧,成龙大道南侧。1.2 工程概况铃兰路C段为城市次干路,起止桩号Kl+000Kl+420,路线长420m,设计车速30kmh.根据规划,道路红线宽有22.5m、20m两种,分段如下。桩号K1+0-K1+257.425Kl+257.425-K1+42O红线宽22.5m20n规划绿带宽南侧绿带宽20m无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电力通信工程(土建)、照明工程,Kl+0K1+257.425段西侧绿带,范围内土石方纳入本次实施。本说明为排水工程说明。2、设计依据本项目主要设计依据有:A本项目设计合同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查意见本项目详勘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04)勘测定界图(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2019.05)东景家园片区市政道路及管网项目施工图(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7.03)铃兰路A段施工图(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1.04)铃兰路B段施工图(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0.05)拟建道路沿线1:500地形图拟建道路纵横地面测量资料国家和地方现行各项设计相关法规等3、设计规范、验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8-200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U-2010(2016年版)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2年版)(1)地下水埋藏条件拟建场地在地貌单元上系岷江水系山级阶地,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部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的人工填土层底部。靠大气降水补给,埋藏较浅,以大气蒸发,下渗方式排泄。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较小。卵石中的孔隙潜水水位埋藏较深,水量较小,对本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较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及径流补充,以地下径流方式通过含水层排泄,少部份以蒸发方式排泄。(2)地下水位卵石中的孔隙潜水水位埋藏较深,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径流补给和岷江江河水补给。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在钻孔中测得该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在7.5012.0m,相应标高为496.10500.77m。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0.50-1.OOm之间。5. 3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岩土勘察报告)6. 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白桦林路以南,成都绕城高速以北,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W级阶地。拟建场地主要为民宅和农田,局部为现有道路和空地,工程区场区内,地形起伏较小,钻孔孔口绝对标高为506.60510.12m,相对高差3.52mo7. 3.2地质构造经勘察查明,在本次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积层(Q2fgl)黏土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卵石组成。各层岩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1杂填土:褐黄色、灰黑色,稍湿,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包含有粉土、建渣、卵石、生活垃圾等,硬杂质含量约30%,稍湿,未固结,结构松散,均匀性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通知(成城发【2012】241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8年12月发布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4、坐标、高程系统及单位本设计文件坐标采用成都坐标系,单位采用公制单位。5、项目建设条件5.1 沿线既有设施状况本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周边道路已建设完成,交通条件便利。52气象、水文地质5.1.1 气象成都盆地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亚区,具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根据四川省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6.2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7.7度,极端最低气温为-5.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950mm,其中12-2月份降雨量最少,为旱季,仅为年降雨量的3%左右,7-9月份降雨量最多,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OmnU年日照时数为12001300小时,日照最少年份只有96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平均风速1.35ms,年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瞬时最大风速为27.40ms,主导风向的方向是N.NNE.NE向,三个风向频率为31%左右。5.2 .2水文地质(摘自岩土勘察报告)D地表水本次勘察场地内无地表水。2)地下水6、排水管网设计1.1 排水现状铃兰路C段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白桦林路以南,铃兰路以北,幸福梅林景区以东,绕城高速以南。主要为民宅和农田,局部为现有道路、空地和鱼塘。本次设计范围内铃兰路A段、铃兰路B段为现状道路,铃兰路A段己建有d600雨水管道,d600污水管道;铃兰路B段已建有dl400雨水管道,d600污水管道;铃兰路C段起点处存在现状小学,暂无法实施拆迁,导致铃兰路A段道路及管线暂无法与本次设计道路连通。6. 2设计概要道路排水系统设计依据有组织排放,集中处理原则。雨水管道:道路雨水系统均采用单侧布置,道路雨水沿道路坡向接入下游道路雨水系统或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污水管道:道路污水管道均采用单侧布置,污水沿道路坡向接入下游污水管,最终排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7. 3设计原则1、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2、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3、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4、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差,具有一定湿陷性,主要分布于场地表层,堆积时间小于5年,层厚0.50-3.20m。标贯击数24击。岩土类别为HI类。(2)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积层黏土(Q2fgl)-1软塑状黏土:褐灰色、褐黄色,软塑,含腐殖质,切面略具光泽,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在场地内的旧池塘(池塘现在已被回填)区域分布,层厚1.003.80m0标贯击数13击。岩土类别为I类。2可塑状黏土:褐黄色、灰褐色,可塑,矿物成分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局部夹有铁锦结核物,切面略具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部分分布在场地内的池塘(池塘现在已被问填)区域,部分分布在里程桩号K0+880K1+030范围内,层厚0.603.60m。标贯击数58击。岩土类别为I类。-3硬塑状黏土:褐黄色、灰褐色,硬塑,矿物成分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局部夹有铁锦结核物,切面略具光泽,干强度中等高,韧性较高,无摇振反应,在场地均有分布,层厚4.8012.90m,具有弱膨胀潜势。标贯击数1276击。岩士类别为II类。(3)第四系中新统冲、洪积层卵石(Q2al+pD青灰色黄褐色,稍密,卵石成分主要以石英岩为主,风化轻微较严重,个别呈破碎状态,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卵石含量约55%,粒径以2050mm为主,充填物主要为砾砂、粗砂,含少量细砂及粉质黏土。场地局部分布,本次勘察未揭穿。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击数5.596.37击。岩土类别为IV类。5.3.3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5000.126000.108000.0008100O0.000612000.000614000.000515000.05e、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6.4.2雨水系统1、雨水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F(Ls)Q=167i暴雨强度(q)按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44.594(1+0.651IgP)1=+决)0.953<IogPMQQ(UShm2)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设计降雨历时:t=t+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0(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a(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力=0.65。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bn)?)。n:管材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取0.013。2、道路雨水管道布置功能:道路雨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道路路面、相邻地块及上游雨水管道转输之雨水流量。定线原则:雨水管线沿道路坡向布置,雨水管道的布置考虑道路(包括人行道)路面及地块雨水收集的便利性。平面布置及排放情况: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22.5m时,道路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南侧车行道下,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5、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6.4排水工程设计说明6.4.1 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2、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3、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O污水按采用比流量公式计算。4、基本设计参数a、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maX=5m/s。b、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inin=0.6ms;雨水管道在满流时应为为Vmin=O.75msoc、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充满度设计表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0-4500.65500-9000.7010(X)0.75d、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5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按下表:最小控制坡度管径最小拄制坡度IQ_"O+sinOCosW。)(m)n:管材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取0.013。2、道路污水管道布置功能:道路污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相邻地块及上游污水管道转输之污水流量。定线原则:道路污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并考虑所服务地块污水收集的便利性。平面布置及排放情况: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22.5m时,道路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北侧车行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间距6.25m: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20m时,道路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北侧车行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间距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管线综合布置横断面图。本次设计污水管道详细排放如下:起点至终点段的污水排至铃兰路B段现状污水管;本次设计中根据现状情况,为方便沿线地块污水的收集,在道路两侧适当位置、道路交叉口等处预留污水支管,将周边地块污水汇入设计污水管道中。6. 5排水管材及附属设施7. 5.1排水管材1)本工程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11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2)本工程除雨水口连接管、顶管外,其余排水管道采用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6.5.2管道接口及基础a.钢筋碎排水管(承插口)接口形式采用橡胶圈连接,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用橡胶密封圈(JC/T946-2005)标准要求,做法详见图集06MS201-1/27:采用180。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距离道路中心线间距6.25m;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20m时,道路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南侧车行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间距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管线综合布置横断面图o本次设计雨水管道详细排放如下:起点至终点段的雨水排至铃兰路B段现状雨水管;本次设计中根据现状情况,为方便沿线地块雨水的收集,在道路两侧适当位置和地势低洼地段、道路交叉口等处预留雨水支管,将周边地块雨水汇入设计雨水管道中。6.4.3污水系统1、污水量计算本设计污水量按污水采用比流量公式计算,污水比流量q取值1.3升/秒.公顷。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比流量计算公式:q1=F×qo×K,×Ks(Ls)ql:设计管段的本段流量F:设计管段服务街区面积小:单位面积的本段平均流量,即比流量(L(shm2)Ks:雨水及地下水渗入量系数,取值LL心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KX总变化系数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曼宁公式:U/廿2(m/s)过水断面:A=(sincos)r2(m2)h<D/2水力半径:A=厂(m)Or:A=(+sincos0)r2(m2)h>D/2尺寸及工程量选用时,均选用有地下水的。4)为防止检查井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车行道范围内的检查井周边宽LOm范围内采用C15碎反挖回填,高度由管道底部垫层加强至道路结构层5)检查井位于车行、人行道路下时,井盖应与道路齐平,位于绿化带时应高于地面0.3mo6)所有检查井盖应有明确标识,切忌错盖。1.5.5 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LOln设置跌水井。其中跌水深度hn<HW2m跌水井做法详见国标图集20S515,页259、295,其中阶梯式跌水井各部尺寸及工程量表选用有地下水详见国标图集20S515,页302o1.5.6 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偏沟式双算雨水口(球磨铸铁成品(防盗型),H=0.7m米,另加深0.4米以便于沉砂清淤,做法详见图集16S518第43页。雨水算采用三防球墨铸铁水算,承重等级不低于D400级。并应具有防盗、防响、防跳、防移位、防跌落等功能。雨水口连接管采用满包混凝土基础,管径为d300,坡度为21%,坡向干管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以保证有效的收水。雨水口周边宽0.5m范围内采用C15硅反挖回填加强。6. 5.7抗震设计1、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遵循结构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造价合理的原则。结构设计应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施工环境,优化结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结构设计应遵循现行国家和地方设计规范标准,使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均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浮等承载力极限要求以及变形、抗裂度等正常使用要求,并满足耐久性能要求。06MS201-llkb.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360°混凝土满包基础作法详见附图,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180°混凝土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VS20IT-3537。c.当雨、污水支管与排水主管间垂直净距小于0.20m时,对交叉处的排水主管采用C25混凝土满包处理。d.槽基地基基础承载力不小于0.12Mpao6.1 3预留支管(井)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红线或绿线外2.Om处;其中道路外有绿线时,雨水预留检查井加深0.5m用于沉砂。所有雨污预留检查井均要求外侧管线预留至检查井外2.0m,避免后续接管时破坏检查井。当道路施工范围外现状地面标高低于道路设计标高L5m以上时可暂不设置支管检查井,仅将支管伸出路肩墙0.5m,用页岩实心砖将管口封死;道路施工范围外现状地面标高高于道路设计标高1.Oni以上时则将支管埋至路堑墙脚,支管检查并视地块开发情况适时砌筑。6.2 4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混凝土检查井。2)位于人行道、绿化带的检查并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井盖、井圈及井座,等级不低于B125级,人行道上检查井盖加设隐形井盖,其中上层选用隐形检查井盖,下层采用圆形检查井盖。车行道下检查井盖采用防坠落、防位移、防沉降、防盗、防噪音的新型五防球墨铸铁井盖,等级不低于D400级。检查井盖应当符合检查井盖(GB23858-2009)、四川省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查井盖、水算技术规程(DB51/T5057-2016)、球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球墨铸铁井圈井盖设置应符合成都市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安装及维护技术规程(DB5101/T4-2018)及当地地方规定的要求。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3)检查并采用混凝土浇筑,其作法详见国标图集20S515,所有检查井在各部严格控制管底高程及管道设计纵坡,满足设计要求。7. 39.3管槽施工基槽开挖前,应对拟开挖场地地下管网及其它构筑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以避免施工对其它市政设施及地下管道的破坏。排水管道(除W1W4段外)采用开槽施工的方式进行,管道基础应能达到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如现场情况遇到流沙、建筑垃圾、回填土、有机质土等不良地质情况,可采用换填连砂石等措施进行加固,在管道基础承载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后方可下管安装。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施工单位应对开挖深度超过3或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开挖、支护、降水等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项评审及相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可暂按如下情况计量:挖深5m内采用一级放坡形式,临时开挖边坡坡率根据地勘报告,开挖边坡允许值按1:L5计;挖深大于5m时采用两级开挖方式,两级间设2m宽平台,最上一级开挖边坡按1:1.5计:施工时坡率应根据现场情况及专项施工方案调整,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沟槽开挖宽度的确定按GB50268-2008第4.3.2条的要求及沟槽开挖大样图执行。管道采用开槽法施工时,当土(石)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In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果超挖应进行地基处理。人工挖槽时,沟槽没测临时堆土高度不宜超过1.5m,且距槽口边缘不宜小于0.8m.8. 4管基及检查井回填雨、污水管道地基应处理达到道路要求,在路基填方地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然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在高填方路段应在回填至管顶以上1.5m时方可开挖管槽,施工管道;待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在深挖方段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再施工管道基础。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120Kpa)的原状土层上,对于管道基础落于岩石等较坚硬地质情况处时,应超挖0.2m,并2、抗震设防目标1 .当遭受低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市政地下工程不损坏,对周围环境和市政设施正常运营无影响;2 .当遭受相当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市政地下工程不损坏或仅需对非重要结构部位进行一般修理,对周围环境影响轻微,不影响市政设施正常运营;3 .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市政地下工程主要结构支撑体系不发生严重破坏且便于修复,无重大人员伤亡,对周围环境不产生严重影响,修复后市政设施可正常运营。3、排水管道及相关构筑物抗震设计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标准设防),按7度地震烈度进行结构构件抗震承教力验算。在结构设计时,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本项目雨水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等构筑物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图集选用采购,其结构强度等均满足上述抗震设防要求。7、施工要求7.1施工放线雨(污)水管(渠)中心线应严格按标准横断面管位排列图放线定位,检查并按坐标定位。为了避免截断管材,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不超过LOm。7.2旅工准备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排水工程使用的管材及各种产品必须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使用许可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规格的管材。施工前应首先核对与本工程相交(或相接)的外部道路排水管平面位置与高程,确保管线衔接平顺。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进行,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方向。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移位。若需分段施工,应加强管理,规程执行,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11.2后期运行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1)管网接受运行前,应检查管网顺通,确保管道中无堵头,建渣等堵塞物。(2)排水管道及雨水口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在有条件情况下建议建立全面,详实的GIS系统,定期更新,确保数据准确。(3)建议根据管道运行情况及时组织运行主管部门进行例行顺通和集中性清淤向结合的维护方式,以避免管道及雨水口发生堵塞,影响管道正常的排水功能:(4)管网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对餐饮污水下游管道的巡查,清理,防治油污凝固堵塞管道。(5)建议定时进行染料示踪检查,预防可能出现的跑,冒现象,以保证管网健康正常的运行。若涉及接现状排水管线时,碰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且应有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查通过的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施工前务必先核实上下游接管点及排出口标高是否满足设计接入要求。满足接入要求时,方可分段施工。倘不满足接入要求,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变更设计。其它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现行相关规范及规定执行。以砂砾石回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再做基础;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必须清理至原土后,回填砂砾石至设计标高后再做管道基础。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沟槽回填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4.5节的要求执行。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以及06MS201-2总说明的相关内容。8、闭水试验雨污水管道及检查井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有关要求作闭水试验。9、施工降水当管线(特别是污水管线)埋设较深、超过地下孔隙潜水时,应考虑必要的降水措施和坑壁支护措施。10、施工验收施工中各分项、分部及单项工程均应采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时检查验收。上道工序、分部工程未按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或相关分部工程的施工。11其他相关注意事项11.1 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核实上下游接管点及排入、排出口标高是否满足设计接入要求。倘不满足接入要求,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变更设计;(2)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现状小三线管线的保护,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3)施工中如遇到现场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通知业主及设计单位:(4)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相关施工安全措施的落实,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5)涉及现状排水系统井下施工及排水工程建成移交后的运行维护,应严格按照现行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及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