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2024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宣讲报告8篇(含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docx

    • 资源ID:701520       资源大小:63.7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2024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宣讲报告8篇(含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docx

    党课讲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党课讲稿:坚持以学促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深刻领会党的大会精神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专题党课: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色主题教育党课:中国式现代化党课: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党课讲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74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其中一个伟大成就,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认真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关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我们党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在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党不失时机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时期,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部署,逐步建设起新中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很大一部分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全会上,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开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推进。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作出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确立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望历史,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曾经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广阔的前景。党课讲稿:坚持以学促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就“以学促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刻领会以学促干的内涵,真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如何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一、要立导向,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一要坚持抓发展、拼经济。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二要坚持出实招、求实效。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善作善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一切工作都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以创造性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三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防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二、要增动力,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要担当干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现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临的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如果不担当、不作为,没有执行力、战斗力,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事物往往就是这样,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只有豁得出去、敢闯敢干,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真刀真枪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真抓实干。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要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作为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风险挑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三要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只有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消除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才能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者提供广阔舞台,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心无旁鹫、真抓实干,以满腔热忱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三、要聚合力,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一要积极主动抓落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二要聚合众力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好着力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工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明确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加强政策配套,加强协同攻坚,加强督察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要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三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科技攻关、把握宣传思想文化主导权、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重大改革、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关键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落实,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四要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增强问题意识,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要聚焦问题、知难而进,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紧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开展靶向治疗,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防疫等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系统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推动发展遇到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一项一项抓好整改,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激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障厉奋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辉煌、创造新业绩。深刻领会党的大会精神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一次重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深入阐释了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在内的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任务,特别是对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怎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关键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坐标上的一次重大会议。一、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意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直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历届大会报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治国理政经验的高度总结,更是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前进发展的科学判断。党的二十大正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所召开的关键性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具有时代意义的政治纲领,更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重要文献。从政治意义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的理解把握更加深刻科学。大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加明确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指明了中国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牢牢扭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开创性的认识,不仅打破了西方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和模式,同时更加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为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从理论意义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重要的理论文献,特别是在如何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上作出了深刻阐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报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要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问题出发,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具体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客观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发展实践,牢牢抓住“六个坚持”,才能够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进而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行,让中国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类文明新高度。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发展的办法和成功的方向,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执政兴邦的“密码二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发展理念,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旷世奇迹。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始终不变的思想根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必将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支撑。二、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践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都在其指导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胜利,中国也是其中之一。马克思主义始终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清中国的命运,推翻敌人的压迫和统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让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找到了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一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成就解决了最大规模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同时也是在中国的不断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升华的产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坚持“,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如何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论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方法论、实践观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必然在兼顾其他国家现代化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阐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成果。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在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产物,更是科学理论与现实条件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原理“现代化”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践的发展模式总称,其发展路径也绝不是仅有“西方式的现代化”一种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文献中对“现代化”的直接讨论虽然甚少,但他们都非常关注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深入分析解释了“现代化过程不是唯一性、普适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旨在维护其统治地位,现代化成果也必然被资产阶级所独享。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则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真理性的特点,即使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论呈“水火不容”之势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同时,他们同样认可资本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强调的“普世发展模式”和“唯一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理论关键在于实践,是针对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具体问题的具体实践,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绝对不是套用所谓的“公式”所实现的,恰恰相反是立足国家社会现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具体发展和探索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中国式现代进一步细化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这些治党治国理念更蕴含着丰富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看,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谈,中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稳步提升也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相比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更加突显,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就能够发现其优越性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是从解决“从无到有”转变为进一步完善“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物质需求日趋满足的中国人民,更加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也同步从“发展”这个阶段性任务,逐步调整升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一直向符合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行,也正是缘于这一清晰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高度重视社会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强调到达一定程度的现代化,社会才可能实现全面进步。而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也必然会出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只有解决彼此间发展不匹配问题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式的现代化所突出的中国特色则具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特点,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样的战略和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无法脱离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同样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也无法离开中国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找突破并与之相互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环境,而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困境以及应对外部世界带来的难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以全球为视野发挥主体作用,倡导全球治理观,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下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人类发展的积极贡献。同志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以往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判断。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从实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选择。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义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二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征和性质。因此,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体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上。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科技发展和市场机制,同时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福利等方面。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总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发展,也涉及人类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1960年,各国学者在日本箱根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现代化的标准问题,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识”,提出了有关现代化标准的八项指标: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村社和世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表现范围更加多样化;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形成;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组织日益科层化;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一在单一的控制(国家)之下,各国之间相互作用(国际关系)日益加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根据他对一些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现代化标准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NP比重12%T5%以下;服务业产业占GNP比重45%以上;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70%以上;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比重10%T5%以上;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o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那么,怎样实现现代化?这涉及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最初的现代化道路是资本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英国是典型的例子,其工业革命从纺织领域兴起,但英国的资本主义却从农业领域兴起。在16世纪初期,英国的羊毛贸易和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发大量流民和治安问题。在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破坏等问题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和阶级斗争。这些矛盾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或移民、军事侵略等途径传递给欧洲以外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受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应运而生。最早体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以工业化概念替代现代化概念,从重工业开始实行高收入,主要依靠本国农民积累资金,这种模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沿袭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然而,苏联模式起源于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但社会主义力量成长壮大后推动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可是许多国家并未及时、彻底地完成转变,不仅未能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而使其固定化甚至僵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较早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论十大关系。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生产者、生产单位和国家这三者利益方面,苏联模式过度剥削农民,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抑制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著作,提出无论学习苏联还是西方,都要符合国情。1964、1965年之交,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阐释,即至U20世纪末达到“小康之家”。“小康”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就是,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T;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便是一个人民生活比较殷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新旧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整体上达到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制定了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鉴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完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指的是什么?这是由它所具有的特征来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五条概括: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鹫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上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概括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那么

    注意事项

    本文(2023-2024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宣讲报告8篇(含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