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2023(征.docx

    • 资源ID:702517       资源大小:437.92K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2023(征.docx

    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送审稿)规划编制组二。二三年九月XX.-I-刖三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宜辖市,位于全国战略大后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和重要作用。重庆地形地貌立体特征明显,长江横贯全境,与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河流交汇,作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厚重的巴渝文化。直辖以来,重庆水利建设虽得到长足发展,但水旱灾害频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短板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建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作出了顶层设计。水利部陆续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科学编制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重庆坐拥三江和三峡水库这一全国最大淡水资源库,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通道和节点。开展重庆水网建设,不仅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重要要求的有力支持,也是完善重庆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任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水网建设,对开展水网规划编制作出明确部署。按照有关要求,重庆市水利局组织成立规划编制组,开展水网规划编制工作。经资料整理分析与实地调研、思路制定与布局研究、指标测算与方案制定、重大专题研究、重大工程方案比选论证等工作,编制组系统摸清了重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面临形势,研究提出了水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格局、目标任务、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最终形成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重庆市水网建设的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行动策划。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区域面积8.24万kn规划现状年为2021年(部分数据更新至2022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7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并展望至本世纪中叶。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重庆地形地貌独特,河流水系发育,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地位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已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市水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工程性缺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旱灾害频发多发,三峡库区生态绿色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构建重庆市水网,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己成为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水利重要任务。(一)区域特点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国土面积8.24万k常住人口3212万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形地貌复杂,山地特征明显。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自西向东横跨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和盆周山地三大地貌单元,呈现“盆中低山如梳列,盆周三面山环峙''的空间特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的94%,喀斯特地貌发育。海拔高差约2720m,人、水、土、经济等要素立体错落分布,长江、嘉陵江高程普遍在30Om以下,但超70%的耕地集中在海拔300m以上。长江贯穿全境,河流水系发育。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流程691km,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禁江、大宁河等众多河流,其中长江八大支流中有四条支流涉及到重庆。全市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510条,河网密度0.21kmkm2,高于全国0.16kmkm2平均水平和西南其他省区,其中流域面积IOoOkm?以上河流42条、3000km2以上河流19条,除任河、西水、'獭溪河和清流河外,其余均在境内注入长江。过境水量丰富,本地水量不足。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725亿1对,出境水量4258亿n本地水资源严重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1184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54.3亿n,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由东到西逐渐减少,渝西八区水资源量不足70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2511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远低于西南其他省区,其中主城都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800n中心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n,渝西八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90Om3。人均库容仅39811P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为西南五省最低。水旱灾害频发,旱涝急转明显。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全市水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发生过1954年、1981年、1998年和2020年等特大洪灾。长江、嘉陵江过境洪水仍是心腹之患,且易形成与本地暴雨洪水同期遭遇的极端情况。山区河流多,降雨后溪河水位、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易发生山洪灾害,且突发性、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春夏季节降雨减少易引发旱灾,2006年遭受了百年遇特大旱灾,2022年持续高温,荣昌、大足、永川等29个区县部分地区出现轻度干旱,万盛、南川、武隆等8个区县部分地区出现中度干旱,干旱期间缺水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区和喀斯特地区。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现象易发,久旱后的区域,在短时强降雨来临后,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陡增。生态地位突出,三峡功能重要。地处国家“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是我国重要的种属植物分布中心,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占比85.6%,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乎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补充水源地。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十足。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好,2022年全市人均GDP达到9.07万元,城镇化率70.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位列全国第10,为西南五省之首,但“一区两群川发展不平衡,其中主城都市区GDP占比达77.0%。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推进,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增长后劲十足。1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以主城都市区为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支撑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经过多年建设,重庆市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覆盖广度不断延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也为全市水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本构建了以水库、泵站等工程为基础,“蓄、弓I、提、调”相结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建成水库3090座,其中大、中、小型水库分别为19座、114座、2957座,总库容129.9亿11建成取水泵站8215处,各类农村供水工程21.5万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2223万人,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696处。己基本形成以大中型水源为主、小微型水源为辅,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现状供水能力超过80亿H?,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12,正常年景下可基本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建成规模以上(2000亩以上)灌区614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98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3万亩,主要分布在渝西、渝东北等地区。基本形成了以控制性枢纽和提防及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全市建成有防洪任务的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3座,防洪库容11.64亿m3。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204km,有效保护耕地218万亩、保护人口1077万人。长江干流、嘉陵江等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分别治理199km、34Ikm和1169km。全市重要防洪乡镇、流域面积200km2以上重要中小河流已全部建立水文/水位监测站点,初步形成了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基本建立了水域和陆域统筹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近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9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由63.15%减少到29.6%。近年来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IJHI类,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全市6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稳定在100%。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实施重点治理,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绿色生态长廊,为长江上游构筑起重要的生态屏障,促成了“高峡平湖两岸美、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美景观。梁平、禁江等区县已纳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丰都龙河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示范河湖。初步构建了重庆数字水利体系。全市已建成11125处监测感知站点和38个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区县级平台,初步形成了水文水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基本实现了降水量、水位、墙情等水情要素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重庆市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重庆市取用水监控项目已建成投用,水利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40个非涉密信息系统已迁移至云计算中心,水利政务数据资源已全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率达到75%。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一河一长”全覆盖,推动了河长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逐步健全水法规体系,制定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修订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不断探索EPC、FEPC等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加快提速用水权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市级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缩减约70%,全程网办率达到89%。(三)存在主要问题尽管重庆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程性缺水、水旱灾害频发问题依然突出,“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数字挛生水网建设滞后,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与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1、工程性缺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亟待提升重庆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渝西八区以11%的本地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市23%的人口和25%的GDP,未来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预计到2035年渝西八区缺水将达9亿n,渝东北地区、中心城区缺水将分别约为6亿it?、5亿11人口、GDP、耕地等资源要素分布与水资源量高程错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径流调节系数仅为0.23,明显低于全国(0.34)和西南其他省区平均水平,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多属喀斯特地貌,水资源丰沛但留不住水;水资源夏汛冬枯,汛期(59月)水资源量占全年近70%,径流高峰期与作物高需水时期不匹配。区域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有待提升,江津、梁平等区域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07o供水水源结构有待完善,主要以长江、嘉陵江提水为主,江河提水工程供水占供水总量的43%,蓄水工程“少、小、散”,小型水库和塘坝供水占蓄水工程供水量的53%以上,水源稳定性较差,供水保证率不高。现代化农业灌排设施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灌溉水源保证率低,耕地实际灌溉率仅为22%,低于全国及西南其他省区平均水平,其中渝东南地区实际灌溉率仅为18%o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供水占比不到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防洪减灾体系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亟待提升江河治理总体滞后,其中长江干流治理率仅为34%,主城都市区白沙段、菜园坝段、储奇门段等6段防洪问题尤为突出,三峡库区段存在库岸坍塌;18条主要支流仅完成治理任务的37%,泰江等部分河流堤防不达标、卡口段泄洪能力不足;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治理率仅为29%。部分河流调蓄能力不足,境内缺乏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主要依赖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山洪沟治理进度滞后,全市260余条重点山洪沟仅完成46条治理任务。城市防洪能力明显偏低,38个区县有一半未达到20年遇的防洪标准。洪水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现有雨水情监测体系不完善,已划定风险区划、制定了管控水位要求,但相关成果尚未开展实践应用;沿江部分地区交通、商业、文化、居民区等处于洪涝灾害高风险地区。3、水生态环境存在退化风险,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率29.6%,远高于西南其他省区,其中以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最为突出,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2.7%,渝东南武陵山区岩溶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亟需实施综合治理,改善提升生态功能。渝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渝东北梁平、垫江等地势相对平坦地区的河流水动力不足,部分河流源头区缺乏有效保护,加之天然来水量偏低,生态流量保障情况不容乐观。梁滩河、i赖溪河等部分河流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劣V类水质断面尚未全面消除,芦溪河、小江等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时有水华发生。农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沿河两岸种养殖带来面源污染风险长期存在。4、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高,数字学生水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涉水感知能力不足,水文站网覆盖率还不足,水文监测要素单一,农村用水、水生态、水环境监测站网薄弱,监测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新型传感设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不足。数字李生水网建设算据、算法不足,数据底板等尚未建立,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标准,数据质量不高、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数据治理与挖掘能力不足,存在信息孤岛;模型算法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模型建设范围和功能不足,更新完善机制缺失。业务应用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高,缺乏顶层设计。业务应用功能支撑能力不足,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调度与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还有一定差距,智慧化决策支撑能力不足。5、水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现代水网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跨省项目共谋共建、河流联防联控等协同机制有待健全,流域统一管理、深入推进河长制、优化联合调度等政府职能仍需不断强化。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运行管护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工作有待加强。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有待深化,合理反映供水成本、与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待健全,水利工程水价足额执行不到位,水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水利建设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占水利建设投资不足30%,重大水利工程政银企多方合作模式有待创新。(四)形势要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加快重庆市水网建设,在更高水平上保障重庆市水安全,推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居于全国战略大后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核之一,战略地位重要,对国家安全和区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迫切需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重庆水网建设。通过水网建设,科学提高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和供水标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水利公共服务,把水网打造为畅通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以水网高质量建设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构建国家生态空间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迫切需要统筹水网建设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重庆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加快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支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支撑国家水网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必然要求。重庆河网纵横、水系交织,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等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天然江河通道,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骨干输水通道,在国家水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成渝地区水网建设关键的一环,发挥这些天然河流水系和人工水利基础设施在国家骨干网的作用,对支撑完善国家水网总体布局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加强重庆毗邻地区的联网、补网,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水网工程建设,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区水网协同建设,在更大范围上统筹规划建设好重庆水网,整体提升国家水网的互联互通水平,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构建重庆水网,是推动重庆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市未来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尤其是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以水利现代化发展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现代水网体系,加强供水、防洪、生态等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并注重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加快水网建设,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来看,重庆市水网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一区两群”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网络化、系统化、绿色化、智慧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并存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处于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攻坚期,解决“一区两群”水利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期,优化水网布局、结构、功能与组网方式的窗口期。对标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重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迫切需要以水网统领重庆市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水利现代化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留住有限水资源、防御频发水灾害、维护健康水生态、保护优良水环境、弘扬巴渝水文化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联网、补网、强链,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强化数字挛生水网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立体循环、多源互济,绿色智能、协同融合”的重庆市现代水网,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率先建成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建成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率先建成“四预”完备的数字字生水网体系,推动重庆市现代水网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走在西部前列,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服务大局、造福民生。把重庆市水网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让水网成为畅通川渝地区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高标准保障主城都市区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也要提升渝东北、渝东南“两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约用水摆在破解重庆复杂水问题的首要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合理规划渝西、中心城区、渝东北、渝南等重点区域水网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水和谐、绿色生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保护好三峡水库这一全国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重庆市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系统治理、风险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i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既要注重长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又要注重中小河流系统治理,还要注重山洪灾害防治,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协同融合、数字赋能。加强重庆市水网与国家骨干网衔接,协同周边省区水网建设,统筹水力发电与水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支撑数字重庆建设。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水网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水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与地方、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创新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三)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打造山地城市现代水网建设典范,打造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幸福河湖建设典范,打造水网跨域一体协同建设典范,实现重庆市水网与国家骨干水网的互联互通,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到2027年,建设一批重庆市水网骨干工程,水网主骨架建设加快推进,县级水网有序实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网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水网建设文化品位明显提高,水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到2035年,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重庆骨干水网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建成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四预”完备的数字挛生水网体系,实现重庆市现代水网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走在西部前列。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成,优化配置能力实现全局性提升。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显著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用水结构得到合理优化,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5.58亿n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4,骨干水源供水能力比例达到67%以上。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提升。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长江干流重庆段全面达标,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其中13级堤防全面达标。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城镇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洪水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升。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江河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77.5%以上。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川类断面比例达到98%以上。“四预”完备的数字挛生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网智慧化水平实现跨越性提升。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等核心调控业务实现“四预”功能支撑。通过数字挛生流域、数字李生水利工程支撑数字李生水网运行,在水网模拟仿真与调度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代化综合立体的重庆市水网全面建成,各层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山水融合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四预”完备的数字挛生水网体系全面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表2-1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主要指标目标指标单位现状年2027年2035年属性衡体均立1.骨干水网覆盖率%818389预期性2.用水总量控制亿m375.9100105.58约束性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0.540.57预期性4.供水安全系数/1.121.151.24预期性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亿m32248预期性5.骨干水源供水能力占比%46>56>67预期性大中型水库供水能力占比%23>24>29预期性安全韧性6.1-5级堤防达标率%8690>95预期性7.新增防洪库容亿m3一1.152.23预期性8.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415490预期性山水融合9.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一>90>95预期性10.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HI类断面比例%9597>98约束性11.水土保持率%70.4>73>77.5预期性四预兀黄12.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80>95预期性13.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70>90预期性注:LiW标1骨干水网覆盖率是指重庆市重要河流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区域1共水渠道等水安全保隙面积占重庆市国土面积比例。2 .指标4供水安全系数是指全市有效供水能力与供水量的比值,其中有效供水能力指供水能力中不含河道内生态用水挤占的部分。3 .指标5骨干水源供水能力占比是指区域内骨干水源工程(大中型水库和大中型引提水工程)供水能力与水源工程总有效供水能力的比值。4 .指标7新增防洪库容是指新建、改扩建大中型水库后新增的防洪库容。5 .指标8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是指已达标或基本达标的区县城市防护区(防洪分区)数量占全部区县防护区的比例。6 .指标9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考核断面)生态流量保隙目标实现比例。7 .指标11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重庆市国土面积的比例。8 .指标12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是指流域面积200km2及以上河流和中小型水库中实现全要素自动化水文监测的数量占比。9 .指标13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是指大型水库、3级及以上堤防、重大引调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实现全周期数字化、全要素监测占工程总量的比例。三、优化水网总体格局围绕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结合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考虑重庆市境内长江和三峡水库作为国家水网骨干通道和最大战略淡水资源库的定位,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国家骨干水网为依托,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加强互联互通,优化重庆市现代化综合立体水网格局,以全市水网“一张网”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一)水网总体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加快完善“一主两片,一核多点、三横十纵,四维一体''的重庆市水网总体布局,重点解决全市水资源宏观调配、流域防洪减灾和水生态环境问题。图3-1重庆市水网总体布局图一主两片。围绕各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网建设的需求,以主城都市区水网为“一主”,渝东北和渝东南水网为“两片”,构建空间均衡的区域水网,协同保障全市水安全。“一主”重点以长江干流、嘉陵江等重要江河为基础,以渝西水资源配置、长征渠引水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为重点,科学推进两江互济等跨流域跨区域输配水通道规划建设,率先建成现代水网,引领全市水网建设。“两片”重点针对各自区域特点,加强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强区县水网与骨干网的互联互通,充分挖掘现有水库工程的调蓄能力,有序规划、超前论证一批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科学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高海拔山区、喀斯特地区地下采空区等易旱地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大型灌区建设和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配套完善农村水网体系,提高群众供水灌溉保安水平和河湖生态环境质量。一核多点。三峡水库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水网中关键控制性结点工程,更是我国的战略水源地。以保护好三峡库区这一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为核心,加强库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治理修复,实行消落区因地制宜分级保护与多级治理,保护好国家战略水源地,同时注重处理好较大洪水发生时三峡水库对重庆中心城区河段水位的顶托影响,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大中型水库为重要结点,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跳蹬、藻渡、向阳水库等在建结点工程建设,科学谋划一批大中型水库结点工程和重要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结合提水泵站建设,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洪水调蓄能力。三横十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针对防洪薄弱环节、输配水通道不足等问题,以长江干流、涪江和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三横”,以嘉陵江、乌江、黎江、小江、龙溪河、大宁河和渝西、两江互济、渝南、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为“十纵”,加快构建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三横十纵”重庆市水网主骨架,发挥好行洪、供水、生态等功能作用,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和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其中,针对长江干流局部区域防洪能力低的问题,结合长江干流堤防达标建设提升行动,加快长江干流达标治理;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加强嘉陵江干流治理;实施乌江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以蜷江城区段为治理重点,整体提升禁江流域防洪能力;通过渝西、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长征渠引水工程提供量足质优的水资源,重点解决渝西八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推动重庆和四川协同融合发展,为支撑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通过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解决主城都市区长江以南地区缺水问题。图3-2重庆市“三横十纵”水网主骨架概化图四维一体。坚持高水高用与低水低用相结合、自流输水与适度提水相结合、高山筑源与丘陵联网相结合,通过区域内联网、补网、强链和区域外引水,融合水流综合调配格局与重庆市自然地理格局、国土空间格局、经济社会格局,在南北、东西二维上统筹调配水源,在纵向维上科学调节水势,在时间维上有序调控节律,实现水流时空四维体综合调配。其中,在渝西等丘陵谷地地区,水网建设基础条件好、需求大,根据长江干流、嘉陵江、涪江等天然河流水系特点,结合已建、在建水利工程情况,坚持宜联则联,通过输配水通道建设有序调控水流时空分配,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并结合提水泵站工程建设,实现“水往高处流”。在渝东北等高海拔地区,坚持自流输水、高山筑源,与四川一体化配置水资源,协同保障水安全。在渝东南等高海拔山区、喀斯特地区,暂不具备联网条件,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留住有限的水资源。(二)水网空间布局依托重庆市骨干网,结合“一区两群”不同区域的河流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一主两片''水网空间布局,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现代水网。主城都市区水网内畅外联、多源互补。主城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区、渝西八区及毗邻的长寿、涪陵、泰江-万盛经开区、南川等21个区县,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35%、66%、77%和45%,是重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将打造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针对区域内本地水资源不足、过境洪水威胁严重、人口经济要素密集等特点,发挥长江、嘉陵江、秦江等河流行洪、输水通道,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系统治理,在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水、过境水、外调水,区域内以两江互济、渝南等骨干工程为输配水通道,区域外承接长征渠引水工程,形成“内畅外联、多源互补”的水网格局,实现区域内外水网互联互通,重点解决主城都市区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保障等问题,在全市率先建成现代水网,为推动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提供支撑。其中,中心城区针对供水水源单一、江滩系统治理不足、江堤岸线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以长江、嘉陵江两江提水为主,加强与周边水源连通,加强水域岸线保护与治理,形成“两江共济、四岸统筹”的水网格局;渝西八区针对本地水资源短缺、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等问题,结合未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优质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在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基础上,近期谋划建设以涪江为水源的两江互济水资源配置工程,并充分利用外调水优质水源,远期以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东西输水通道,以玉滩、福寿岩、高升桥等大中型水库为重要调蓄结点,形成“南北互济、西水东引”的水网格局,为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图3-2主城都市区水网格局渝东北水网点线结合、协同融合。渝东北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由万州区、梁平区、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个区县组成,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41%、25%、17%和35%,各区县沿长江呈带状分布,万州、开州、云阳同城化趋势明显,将建设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和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针对区域内高程落差大、河谷深切,长江南北地形、资源、人口、经济等要素差异等特点,统筹长江左右岸、区域间差异化配置,以保护好重要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三峡水库为核心,以长江干流、龙溪河、小江、大宁河等河流水系为基础,以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为输配水通道,结合中小型水源结点工程建设,完善支撑川渝融合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形成“点线结合、协同触合”的水网格局,为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其中,长江北岸以“线”为主,通过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工程,带动万开云、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峡库心等区域水网建设:长江南岸以“点”为主,通过大滩口犷建、天赐湖等批大中型水库,推动区域调蓄结点工程建设。图3-3渝东北水网格局渝东南水网以蓄为主、大小并举。渝东南为武陵山区,由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6区县组成,国土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24%、9%>6%和20%,将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针对区域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2023(征.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