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西门豹治邺.docx
26西门豹治邺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了这里贫穷的原因;接着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地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豹、娶、巫”等12个生字,学会“派、媳、妇”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3 .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1 .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2 .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教学难点:1 .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何处。2 .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并分角色表演课本剧。3 时安排:2课时江西课时目标1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点把握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把握文章思路,知道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由学生姓氏导入复姓概念,引出本文主人公。导语:这个学期就快结束了,大家都熟悉班上的同学了吗?都交上好朋友了吗?有谁觉得自己缺少朋友或者不受关注的,站起来向大家简单推销一下自己吧。就按“姓什么,叫什么,性格怎么样,交友口号是什么”来说。(学生发言)很好,希望你们能在班上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关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名字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但他们的姓都是一个字。其实呀,我们国家的姓氏虽然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甚至更多字的情况,这种姓叫复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的姓氏就是两个字,他姓西门,单名一个豹字。2.出示课题,介绍人物和背景。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今河南安阳一带)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他在治理邺地时,通过教化百姓,开渠引水,并寓兵于民,使得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预设: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bopai会写的字:西门豹派QUxIfu出萋媳妇vanbi淹水硬逼fi浮着hanturengraopinguangai旱灾徒弟扔下求饶骗钱灌溉wushendiaoketangzao会认的字:巫婆官绅提心吊胆磕头淌血开凿(2)指导归类识字。t:饶(富饶)饮(饮料)饼(饼干)馆(饭馆)?:派(指派)淹(淹没)浮(浮动)注(注水)(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书写指导:豹左右结构,左紧右松,左边的四笔撇长度和弧度要写得恰当。娶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女”中的横要长出上部。逼半包围结构,“之”的平捺宜舒展,包住里面的“哥”。浮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布局要圆润。豹娶逼浮易错提示:派注意右部里面的笔画,不要写成“爪”。徒部首是“彳”,不要写成F”。饶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溉右部是“既”,不要写成“即”。(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 .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1)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预设:引导学生观察“荒芜”的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荒芜”代表的意思,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得出田地长满野草的原因在于无人管理,自然迁移到“人烟稀少”的概念,明白该词语的含义。(2)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儿也不敢出。预设:可引导学生根据“提心”“吊胆”的字面意思合理想象,猜测词语的意思,再查阅词典,确定其准确含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3)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预设:提示学生进入该场景一一巫婆被扔进了河里,自己也马上要被扔到河里,展开想象,揣测官绅当时的心理、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然后意会“面如土色”的意思。教师可以补充几张面如土色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提示学生调动回忆,回想自己在班级里“面如土色”时的情形。小结:本课的生词既有本身词义复杂的词,也有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才使用的陌生词。大家一方面可以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查阅历史资料,补充词语相关的文化知识。3 .指导词语归类。ABB式:眼睁睁一个个ABAC式:越来越穷4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阅读与思考。A.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主要人物又是谁?(战国时候;邺县;西门豹)B.西门豹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破除迷信,兴修水利)C.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那里最后变成了什么模样?(庄稼年年都获得好收成)预设: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再回答问题。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县)这个地方,他破除(河神娶媳妇)的迷信,又(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合作与交流。先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预设:抓住西门豹的行动变化进行思考,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如果用起小标题的形式,那么故事的经过可以概括为:摸清底细一惩治巫婆和官绅一兴修水利。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西门豹来到邺县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神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第二部分(第1015自然段):在河神娶媳妇那天,西门豹将计就计,揭穿了“河神娶媳妇”的骗局,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古时候,人们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很多自然现象解释不了,就创造了各种“神”,把很多自然现象说成“神”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而西门豹却敏锐地看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巧妙地破除了当地的迷信思想,带领百姓走上了一条真正的致富之路。下节课上,我们就将仔细分析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体会他的大智慧。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示例: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在朗读老大爷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在词语理解方面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同学,总结段落大意总能做到简洁、准确。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向学的好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做,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上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课时目标1 .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2 .感受西门豹的人物形象,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3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要点把握1 .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2 .指导改编并表演课本剧。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西门豹派出娶媳妇淹水硬逼浮着旱灾徒弟扔下求饶骗钱灌溉3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西门豹通过破除迷信、兴修水利,最终使邺城的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在邺城横行那么多年的迷信思想,有那么容易破除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西门豹是怎么做的。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合作学习,初探事情起因。(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西门豹到了邺县这个地方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预设:先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再与同桌交流,确定答案。西门豹看到了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情景。P1516(2)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明确西门豹摸清了哪些底细。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表。西门豹提出的问题提问的目的老大爷的回答了解到的情况这里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了解原因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娶媳妇是主要原因这话是谁说的了解作恶的是谁巫婆说的巫婆是“首犯”新娘是哪儿来的了解谁是受害者没钱人家的女孩受害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漳河发过大水没有了解漳河的情况没有发过,年年干旱漳河的实际情况预设:教师点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读出人物的特点,传达出巫婆官绅作恶多端和百姓可怜的情绪。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的“四问”和老大爷的“回答”来填表。抓住老大爷回答中的两个“闹”字,理解字义,总括信息。明确:这两处“闹”分别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意思分别为“造成”“操办”。可见邺地穷困的根源是迷信思想作怪,获益人是巫婆和地方上的官绅,而邺地实际需要解决缺水问题。这里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百姓愚昧。(3)轻声读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西门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了什么?明确:这句话是“正话反说”。从表面上看,河神确实很灵,因为河神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上,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干旱就是证明。巫婆和官绅利用这一点来欺骗百姓,搜刮钱财。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神娶媳妇是个骗局,“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这句话一语双关,西门豹要借送新娘惩办首恶的计划已经成竹在胸,这样说是为了防止因过早泄露而打草惊蛇。5 .交流讨论,深挖事情经过。过渡:西门豹明显是打定主意要在河神娶媳妇那天破除迷信,那么他具体会怎么做呢?他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他的做法恰当吗?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015自然段,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1)学生圈画西门豹的施计过程,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A.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为什么要说“这个姑娘不漂亮”?他真的要另选一个姑娘吗?)明确: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要另选一个漂亮的,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神娶媳妇,用这些话做借口。这样既可以挽救“新娘”,又可以惩罚巫婆,可谓一举两得。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如何理解西门豹此处的行为和语言?)明确:“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表面上是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C.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他们为什么“面如土色”?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明确:这一句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官绅吓得“面如土色”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也被投进漳河,害怕丢了性命。从中可知所谓的河神都是骗人的。(2)再读西门豹施计过程,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妙。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进漳河?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抓起来杀掉?西门豹破除迷信巧妙在哪里?预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反复默读第二部分,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结果,教师做好引导和纠正工作。明确:杀官绅头子的原因是A.他是首恶,与巫婆勾结骗钱害人;B.不杀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到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C.不杀他,他又会联合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不杀其他官绅的原因是A.他们不是首恶;B.逼他们说出真相;C.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使广大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教育,从迷雾中觉醒,明白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西门豹最终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巧妙之一在于安排周密。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为由,派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巧妙之二在于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神“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巧妙之三在于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语言上不留一点儿破绽,行动上假戏真做,让官绅们胆战心惊,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这场戏。巧妙之四在于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即惩办首恶,教训胁从,主要目的是破除迷信,教育百姓。6 .放手自学,领悟事件结果。过渡:送走了巫婆和官绅头子,送走了封建迷信,邺地的人祸算是解决了。那么天灾呢?我们再接着看最后一个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根据阅读体验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预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统计学生们的提问,并让学生一一解决。对于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如西门豹为什么要开渠引水?(为解决干旱问题)本段与上段有什么逻辑关系?(只有西门豹先破除迷信,人们才会相信他,才愿意去开渠引水,庄稼才能丰收;如果不先破除迷信,就没有人敢开渠,人们照样逃离,就不会改善邺地的状况)(2)复读全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明确:西门豹是一个关心百姓生活、重视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有智慧、讲策略的人。小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并将一代代传扬下去。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地方官,因为他的智慧,因为他的一心为民。真正有德行的人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名垂千古,而恶人只会遗臭万年。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过渡:西门豹巧施妙计,就惩治了在邺地作恶的巫婆官绅,破除了邺地百姓的迷信思想,他的智慧让人敬佩。我国古代像西门豹这样的聪明人还有不少,蔺相如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看看蔺相如又是怎么个聪明法。1 .投影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完璧归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攻。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位大臣说有个人叫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壁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的地方,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2 .阅读与交流。(1)是谁派人送信到赵国要和氏璧?他打算拿什么来换?(秦王;十五座城池。)(2)赵国为什么要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赵王担心如果把宝玉给秦国,怕得不到秦国答应给的十五座城;如果不给,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赵国。蔺相如认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3)蔺相如是如何保住和氏璧的?(蔺相如不畏强暴,以指出璧瑕为借口,机智地索回了和氏璧,并当廷与秦王据理力争,终于使这块宝玉完整无损地回到了赵国。)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过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像这样的文章特别适合改编成剧本。请大家参考教材上的示例,一起改一改,演一演吧!1 .开展“小练笔”,学生分组练习改编。小练笔: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提示:剧本里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课文中都已经交代,需要改编的场景是西门豹揭穿巫婆官绅骗局的过程,即课文第1015自然段。课文本身的人物语言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稍做修改,其他人物的语言要通过合理想象来补充,还可加入恰当的对话使情节保持流畅。2 .小组交流,分角色表演,集体评议。提示:各小组确定剧本内容后,组内成员选定表演者并进行演出排练,在班上举办一次课本剧演出比赛。演员们在表演时注意动作、表情要随着人物的心理和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台词要饱含感情。演出完毕后,教师点评,学生选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1.背诵、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3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片段实录创设情境,感悟人物内心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小采访,好吗?生:好。师:当时,漳河边上站满了人,他们都看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整个过程,围观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想法,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问老百姓、卫士、官绅、西门豹哪些问题呢?再请一些同学扮演老百姓、卫士、官绅、西门豹,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先请三位同学当老百姓,屏幕上出现老百姓的头像)生:我想问老百姓,你们同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种做法吗?为什么?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害死那些么多人,也应该轮到他们受罚,西门豹这样做,既可以服众,又可以达到惩治他们的目的。师:下面请出官绅。生:卫士把你们的头子投进漳河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官绅):我的心情是提心吊胆的,怕西门豹也把我们扔下去。生(官绅):当时我的心情很害怕,看见头子被扔下去没有好下场,我怕我们也没有好下场。生:官绅,当你们在磕头求饶时,你们打算以后怎样做?生(官绅):我以后想当一个好人,不骗钱,不相信迷信。生(官绅):我以后要做西门豹这样的人。师:好,我们就请出西门豹。(屏幕出现西门豹的头像)生:西门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生(西门豹);因为巫婆和官绅都骗钱害人,他们不受到惩罚是不行的。师: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成人后,如果能做官,也要做一个像西门豹这样的好官。赏析:本教学片段是对理解西门豹惩处巫婆和官绅情节的一个深化。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新闻采访”的形式来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这一教学方式十分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思考的现状转化为学生主动并乐于思考,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A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故事,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能训练学生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也能感悟“话中有话”的难点。鉴于此,本次教学以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生学”的目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扬弃情节分析。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的,顺应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知顺序,采用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引导学生感悟西门豹的“话中有话”。这样的教学可以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二、综合听说读写。在教学中把听、说、读、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如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须得读,而读出其语气又得通过说来显示思维过程。特别在改编、表演课本剧的环节,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发展。三、强化主体意识。不论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抑或课外延伸,都从学生的自主性上去考虑,为学生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较为宽松的自由发展的舞台,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满足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