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试行).docx

    • 资源ID:708531       资源大小:32.7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试行).docx

    附件1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试行)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2023年8月前言II1范围12d弓IJJ13术语和定义23.1 乡村旅游23.2 乡村度假33.3 乡村旅游度假区3PIU34.1 对接国家战略,振兴海南乡村34.2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34.3 坚持“两化”理念,探索实践路径44.4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乡村旅游的海南样本45必备条件46vT/isF"O'56.1 度假资源与环境56.2 度假产品与业态66.3 旅游公共服务96.4 运营管理116.6 综合效益14附录: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分细则-4L-A-刖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发改体改(2021)479号)文件指导要求,以创建乡村旅游度假区作为推进海南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抓手,协同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农民共同富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稳定增收渠道,打造国内外游客共享的乡村度假目的地,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和乡村振兴,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归口,并负责解释和修订。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辉卫、周安伟、王忠云、李勇、朱悦旷陈耀、王健生、高舜礼、周玲强、黄丽、陈卡雷、余志明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定义、基本要求、评定内容及评分细则,适用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748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GB37489.1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1部分:总则GB37489.2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2部分:住宿场所GB316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T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16766旅游业基础术语GB/T17695印刷品用公共信息图形标志GB/T17775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26353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GB/T26356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GB/T26358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31710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9002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GB/T40042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GB/T41648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1.B078-2019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DB46/T344-2015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导则DB46/T460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海南省乡村旅游点等级的划分和评定(试行)(2022版)海南共享农庄建设规范(2022年修订)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区域为活动空间,以乡村自然环境与景观、乡村人文风情与社区、乡村以农业为主的各类产业资源为基础,以城市游客为主要消费市场,由农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投资、管理、经营、服务的旅游产品及特色业态。3.2 乡村度假乡村度假是依托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包括乡村农文旅各类设施与服务,为游客较长时间停留并得以休闲度假、康养旅居而开发的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及特色业态。3.3 乡村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度假区是指以拥有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雅文化环境、优质服务环境的乡村区域为空间载体,以乡村度假为基础产品和主导业态,有统一管理机构、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乡村旅游度假区根据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产业基础和投资条件等基本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大区(景区、度假区和其他产业园区)”带动型、核心企业主导型、村落聚合型、景区村庄融合型等不同类型发展模式。3.4 原则4.1 对接国家战略,振兴海南乡村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接国家战略,发挥海南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乡村度假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岛型自贸港创新发展。4.2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乡村度假促进将海南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乐园,拓宽农民增收与致富渠道,创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4.3 坚持“两化”理念,探索实践路径以乡村旅游度假区作为载体,以乡村度假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实践路径,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4.4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乡村旅游的海南样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度假区成为统筹配置乡村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的平台,探索与创造新时期乡村旅游的海南样本。5必备条件5.1 以村域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空间为载体,空间边界明确,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5.2 具备良好的度假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越,乡村自然、人文、产业资源较为丰富,具有适合度假旅游的相应设施。5.3 具有统筹管理机构与有效运作模式。5.4 制定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对资源配置、产品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区整治、生态环保统筹谋划与安排。5.5 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度假产品与服务。乡村旅游住宿形态多样,拥有较为丰富的景区(点)、椰级乡村旅游点、休闲农业点(含共享农庄)以及其他涉旅项目和业态。5.6 具有统一的区域品牌和良好整体形象。旅游产品以度假为主导,主题和地方特色鲜明,游客满意度较高。5.7 具有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发展模式。度假区统筹引导多元主体发展乡村度假为主导产品的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构建旺业富民与促进乡村振兴的运作模式。5.8 旅游和相关项目用地与建设行为合法合规。主要经营主体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近1年内未发生3人以上食品中毒事件和食品安全事故,近2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旅游安全责任事故、环保事故或重大负面舆情。6评定内容从度假资源与环境、度假产品与业态、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管理、市场结构与影响、综合效益六个方面进行评定,评定分值共计100O分。其中:度假资源与环境160分、度假产品与业态320分、旅游公共服务150分、运营管理150分、市场结构与影响100分、综合效益120分,采取分项检查评分后计算总分的方法进行评定,具体见附录: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分细则。6.1 度假资源与环境6.1.1 乡村旅游资源6.1.1.1 拥有乡村度假资源和其他乡村旅游资源,包括但不限于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与相关资源。6.1.1.2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的一类区标准,体感舒适度良好;声环境质量达到GB3096的1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3838的III类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达到GB5749等国家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达到相应风险管控标准;区域整体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区域整体具备康养度假的环境条件。6.1.2 乡村人文资源6.1.2.1 历史文化。乡村区域拥有历史上对国家、区域、民族或村民有过重要或特别影响的名人与事件,以及留存的具有纪念意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6.1.2.2 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乡村历史传承与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与民间习俗、民族文体活动和体验场景等民俗文化资源。6.1.2.3 现代文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区域发展而新引入的现代的、特色的文化形式构成的现代人文资源。6.1.3 乡村产业资源6.1.3.1 包括乡村基础产业农业、乡村加工等第二产业和乡村第三产业资源。农业包括但不限于共享农庄、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家庭农场、牧场、果园、种植养殖基地等;第二产业为省产业导向有关政策允许在本区发展的加工业和其他业态;第三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其他乡村服务业等。6.1.3.2 具备较好的乡村旅游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景区、椰级乡村旅游点、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点(含共享农庄)等业态,其中宜有1家以上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或2家以上三至四椰级乡村旅游点。6.1.3.3 应具备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或特殊技艺的产业基础。6.2 度假产品与业态6.2.1 住宿6.2.1.1 旅游住宿形态丰富,应具有乡村酒店(客栈)、民宿、各类营地以及其他类型旅游住宿设施不低于3种,并包括一定比例的家庭房和景观房。各类住宿接待设施符合GB37489.1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1部分:总则和GB37489.2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2部分的住宿场所的要求,各类营地符合GB/T31710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注1:本标准的“家庭房”是指不少于2间卧室,能够满足3人及以上家庭成员同时入住需求的客房类型;注2:本标准的“景观房”是指依托自然环境而建设、住宿客人能够无遮挡正面欣赏户外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观的客房类型。6.2.1.2 各类住宿接待设施客房总量不少于300间,其中营地的固定营位数量不宜超过各类住宿接待设施客房总量的l5o注:旅游者在休闲露营地自行搭设的临时帐篷不计入客房总量。6.2.1.3 区域内宜有2家以上符合DB46/T460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中“银宿”等级标准的乡村民宿或符合GB/T41648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中乙级标准的旅游民宿,或配置有1家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精品乡村酒店,前述3类较优质乡村度假住宿接待设施客房总量不少于WOfiJo6.2.1.4 旅游住宿设施应特色鲜明,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6.2.1.5 各类旅游住宿业态能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6.2.2 餐饮6.2.2.1 餐饮设施应合理完善,规模适当,类型丰富,服务品质优良。6.2.2.2 餐饮符合GB316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注重健康食材、科学加工和合理配搭,具有乡村性、地方性和独特性,兼顾多元化和国际化。6.2.2.3 餐饮设施、环境同度假区主题和地方文化相协调,主要休闲餐饮区域和主要旅游住宿项目能提供全时段餐饮服务。6.2.2.4 践行绿色、低碳、节约的餐饮新风,区域内不低于50%的餐饮经营场所符合GB/T39002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和GB/T40042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的要求。6.2.3 休闲娱乐6.2.3.1 休闲娱乐业注重利用海南乡村四季宜人的气候特点,提供常态化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利用乡村、民族、民间的文化特色,注意吸纳现代文体活动项目;具备不少于5项与度假区核心产品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兼顾度假客群消费需求和满足不同人群体验。6.2.3.2 注重激发夜间文化活力和增加旅游消费,因地制宜开发夜间旅游产品,应提供不少于1项夜间休闲娱乐活动。6.2.3.3 休闲娱乐场所符合GB/T26353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的要求。6.2.4 购物6.2.4.1 旅游商品应具有海南热带乡村特色,包括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非遗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6.2.4.2 应开设乡村旅游商品现场体验消费场所,畅通包括乡村农副产品的旅游商品线上销售渠道,具备带动周边发展的旅游商购平台功能。6.2.4.3 旅游商品符合相关质量与价格管理要求;购物场所符号GB/T26356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秩序良好、诚信经营。6.2.4.4 同免税经营企业合作或以其他合适形式引入免税消费,体现全岛型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的城乡一体性。6.2.5 康养旅居6.2.5.1 发挥海南乡村优质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康养度假,培育海南乡村度假的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注重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有关设施和人力资源对康养度假的配套。6.2.5.2 利用海南热带岛屿气候特点,开发常居型、经营性乡村康养旅居产品,形成稳定的乡村度假客群和持续的乡村旅游消费。6.2.5.3 创立具有海南乡村特色的康养旅居品牌。采取不同形式同医保机构合作,以医疗康复技术保障助力乡村旅游度假区成为健康旅游与康养旅居基地。6.3 旅游公共服务6.3.1 旅游交通6.3.1.1 区域交通应进入性强,与相近城镇、旅游区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具有三级(含)以上等级公路或旅游公路直达,公路沿线有醒目、规范的引导标识。公共交通便利,有公交车、旅游专线车或游船直达。6.3.1.2 区内交通应道路通畅,道路景观和交通组织好。区内应有便捷安全、绿色环保的摆渡车、游船或其他交通工具。631.3慢行系统线路完整,旅游交通低碳化;具有体现乡村特点和度假休闲特色的步道和骑行道。6.3.2信息服务1.1.1.1 游客中心的区位适当,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具备信息咨询、接待服务、休憩等候、行李寄存、应急医卫等基本服务功能。1.1.1.2 标识标牌应系统齐全、规范、醒目,符合GB/T10001.1和GB/T10001.2要求,并具有本区域文化主题特色。1.1.1.3 提供包括全域导览及度假旅游消费的电子或印刷版图册,印刷品中的图形标志符合GB“17695的要求。1.1.1.4 应通过PC端、移动端建设门户网站、小程序、APP、公众号等平台,提供相关信息及预订服务。1.1.1.5 公共服务信息应提供外语支持,标识标牌不少于1种外语。6.3.3 基础设施6.3.3.1 拥有向本地居民和游客免费开放的主客共享的图书室、文化馆、主题展馆或乡村博物馆,有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的户外场地和相关设施,卫生管理符合GB3748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相关要求。6.3.3.2 按照规划接待人数配备相应数量和档次的旅游厕所,其选址和分布合理,做到标识鲜明、功能齐全、清洁卫生、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的特色。6.3.3.3 停车场地布局合理,停车容量与接待需求协调,风貌与周边环境契合,配备无障碍停车位和充电桩。6.3.3.4 有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合理设置分类垃圾箱,垃圾清理、转运及时,环境保持干净卫生。6.3.3.5 通信信号覆盖全域,无线网络覆盖主要休憩场所。6.3.4 便利服务6.3.4.1 无障碍设施符合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且应为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6.3.4.2 应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旅游住宿场所能够提供常用药物和康体设备。车程30分钟内可抵达二级乙等以上(含)医院。6.3.4.3 生活配套良好,可以满足旅居度假客人的生活需求。6.4运营管理6.4.1 管理机制6.4.1.1 管理机制健全高效。设立经营企业、村社组织、农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度假区管委会,为区内涉旅经营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在政府机构、经营企业、村社组织、游客与农民中发挥统筹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6.4.1.2 依据度假区规划和发展类型,设立相应的度假区运营或总体营销主体,承担度假区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运营。6.4.1.3 按照市场化原则构建乡村旅游资产运营平台,促进乡村资源的资本化,保障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稳定获益。6.4.2 规划引领6.4.2.1 编制乡村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衔接相关产业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准确把握国家和海南省用地政策,创新策划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综合利用的旅游项目。6.4.2.2 通过科学规划挖掘、传承、提升当地文旅资源,以乡村度假引领乡村多业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赋能,推进乡村度假与村镇建设结合。6.4.3 富民机制6.4.3.1 以合作促致富。村集体、农民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土地和其他资源以租赁、联营、入股等合法合规方式,与运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获益、农民致富、多方共赢。6.4.3.2 拓宽农民增收与致富渠道。确立农民在旅游度假区的就业创业、参与经营旅游项目与接待服务、土地租金、入股分红以及包括农产品的商品销售等获益方式,实现就地就业与在家就业并行、短期增收与长远利益兼顾。6.4.4 旅游营销6.4.4.1 建立同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类型和运营模式相契合的营销团队,统筹区域旅游品牌、整体形象塑造以及线上线下营销平台管理,充分调动区内各经营者主动营销。6.4.4.2 实行乡村旅游度假区整合营销,创新旅游协同营销机制,实现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统筹宣传和具体企业的产品营销有机结合。6.4.4.3 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实施数字化运营服务,提高度假区吸引力、促进旅游消费,为度假区可持续发展赋能与保障。6.4.5 人才发展6.4.5.1 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制度。自建或以合作形式构建乡村旅游服务型、技能型、经管型等人才培训平台,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持证上岗要求,年度培训总人数不低于区内涉旅就业人员的80%,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经营与服务水平。6.4.5.2 健全人才培育、激励和发展机制。以适合形式引入专业人才,培育、帮扶有潜力、有技艺传承力的乡土人才在乡村度假中发挥作用。鼓励和引导在外的贤能回乡、企业家及创业市民入村、大中专毕业生到度假区从事旅游。6.4.6 游客与安全管理6.461 健全旅游统计调查机制,统计数据上报及时。6.462 .2健全游客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能对游客提供跟踪、定制和管家式服务。6.463 .3建立游客文明旅游的制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6.464 .4设立安全保卫机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保卫人员持证上岗,经营场所治安状况良好。6.465 .5监控探头范围应实现重点部位、区域及目标全覆盖,且监控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0日。6.466 健全旅游安全及应急制度,有安全责任事故应对预案,安全预警救援设施与服务齐备有效。6.467 结构与影响6.467.1 与结构6.467.1.1 定市场规模,年接待游客规模15万人天;注:人天数二接待人次数X平均停留天数。6.467.1.2 结构合理,过夜游客占比50%;6.467.1.3 游客平均停留不少于2夜;6.467.1.4 住宿业态年平均入住率N50%;6.467.1.5 人均消费不低于600元。6.467.2 影响力6.467.2.1 内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和游客满意度。6.467.2.2 内具有较高的品牌占有率,具有鲜明的产品形象和良好的质量形象,接待游客量或游客人均消费位居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前列。6.467.2.3 重游率保持在一定比例。6.468 效益6.468.1 效益产业带动明显,富民效果显著。区内5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与旅游经营、接待服务或涉旅获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稳定增长。旅游与区内其他产业融合发展。6.468.2 效益乡村民族团结,居民精神风貌较好,文明友好、热情好客,无不良社会现象。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实现有效保护、活化传承与合理利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文化丰富,当地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6.468.3 效益遵循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绿色发展。具有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设施设备、能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要求。151

    注意事项

    本文(海南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试行).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