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docx

    • 资源ID:709800       资源大小:28.6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docx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教务处(2011、1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大事件,学校、教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进行近一年艰辛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自成体系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各类课程在“应用实践、面向实际、学会学习”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课程模式改革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促进学风建设的基本平台,专家全程跟踪式检查与指导模式为学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范例。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向大家作交流汇报。基本情况一、高度重视,科学设计,确保课程模式的先进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之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步曲工程的最关键一步,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专门出台关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各种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具体意见,要求试点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设计”等几个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全面加大改革创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坚持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先导、掌握知识为能力培养服务、能力培养寓知识掌握之中的思路;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在考核评价设计上,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综合考核评价,开展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二、逐步推进,分层建设,确保改革过程的连续性学校出台2011年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确制定了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案,对整体工作进行细致规划和安排。在申报过程中,组织召开多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研讨会,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将项目实施划分为“三三段”,具体包括细化实施方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和项目总结等三大阶段,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以期中教学检查为界分为三小段,试点项目全程开放课堂供全校观摩,工作小组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同时,分三个层次全力推进,第一层次为校级重大试点项目,以工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对教与学联动育人模式、专业办学质量标准、主要课程和实践环节质量标准以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整体探索,应当说,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确立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后续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今后需要努力探索的重点问题;第二层次为校级重点试点项目,包括13个学院的21门课程,涵盖基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技能技巧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学习课程和高职课程等全部类型;第三层次为校级一般试点项目,涉及11个学院的29门课程。三、加强指导与检查,严把质量关专门成立由教学督导,教务处及项目研究经验丰富、成果优秀者等几部分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在项目评审阶段,专家组进行申报材料评审和答辩评审,严把立项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了专家工作的方案认可制度、听课与即时反馈交流制度、小组研讨制度、期中交流与调整总结制度,并将专家组进行细化分组,组成6个工作小组和1个巡视组,每个小组由2位专家结对3-4门试点课程,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和指导,严把过程管理关。四、师生互动,提高改革的实效性本次课程模式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学院积极相应学校要求,成立了以院长、教学院长为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各种会议,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按质量保量、不折不扣执行学校要求,显现出强大的自觉性与执行力;做好了学院项目的组织、审报、指导、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效果初显。目前,一支以院长为带头人、教学院长为骨干,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的管理队伍已基本形成,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入,对教与学的两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学生的观念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学生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正在转变。改革工作由点带线,由线带面,影响力日益扩大,深入人心,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热点与主流,积累了深厚的思想与群众基础。成果与经验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较完备的体系性、较高的普适性且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我们认为,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在服从人才培养目的,适应社会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自始至终坚持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与方法因而有所不同,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与尺度亦当有不同的定位的原则。因而,简单地说,课程教学模式可分为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和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两种。但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受制于其办学背景和历史问题,往往对课程教学模式都仍处于机械模仿研究型大学或简单升级高职院校阶段,停留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仍相对滞后,甚至没有“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一词。考察我校课程教学模式其内涵与传统理论型课模式的绝然不同,具备了“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寓培养学生能力于传授知识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发展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拓展知识,改正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以知识传授代替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第二,坚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培养与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造能力等不同的能力。第三,突出应用内容的教学。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当弱化理论内容,强化应用内容,在知识的广度、归因推导上把握分寸,以区别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知识归因推导的严谨性。第四,着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合理使用。视具体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选择适宜教学要求的如合作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无论选择何种教法,最为关键的就是考虑怎样把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能结合起来,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五,着意突出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完全适合学生整体上和个体上的学习特点。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以自觉有效的督促机制,强有力地促使学生学有专学,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因此,在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尚无范式的情况下,学校推行的课程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束缚,突破了瓶颈问题,提示了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在的规律,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完备的体系性和较高的普适性,是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成熟的、稳固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模式得到了理论界、学术界、高教界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可,得到了兄弟高校研究与实践的印证支持,符合高教发展方向和学校办学实际,对于普通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二、应用实践、面向实际、学会学习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与创新点1 .教学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统领着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走向、过程,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鉴于此,结合我校目前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成为本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突破的第一个瓶径,本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正是从这开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那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又是什么呢?通过改革实践与反复思考研讨,教师们共同认为,我校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也不同于以培养原始发现与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创造性解决本专业领域内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是应用实践能力。所以这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维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就知识而言,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以区别于技能型人才,又要以“够用”为限,而不是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所以“够用”之于我校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力而言,“应用”是其出发点和归属地,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上。这样的人才既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理论课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及其它能力。实验课程:熟悉和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熟悉和掌握现代技术、设备、工具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及其它能力和素质。艺体类术课与技能技巧课程:获得核心技能技巧或技能技巧的核心环节在技能技巧形成过程中的迁移能力并进行自学自训为主要目标。自主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2 .教学内容以面向实际为基准我校现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方面,除了课程门类和门数偏多,理论教学时数过多等外,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导向型课程体系”依然起着主导地位,而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尚未真正确立。因而,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本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突破的第二个瓶径,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实践与反复思考研讨,教师们普遍认为,要破解此处难题,根本的途径是要冲破传统“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改学科知识体系为专业教学体系,做到“三个面向实际”:即面向专业需要实际、面向教学需要实际、面向学生需要实际。从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理论教学内容,克服课堂教学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而与专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实验项目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采取实验室负责提供选题与学生自带课题相结合,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等办法,实现实验项目与学生专业实际需要的有机对接;把企业或相关单位可提供的实践资源与实践教学生在技能、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真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实践活动明确指向专业实际,并充分利用企业或相关单位在资源、工具、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现代技术、工具与手段等方面获得感性认识,填补知识与技能等空白,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大量采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与方法,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而达到有效学习最佳状态,真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对企业或相关单位的生产、运作与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观摩,熟悉生产、运作与管理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过程,同时要让学生运用现代工具技术进行必要的实际训练,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认知基础与学习需要的需要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程部分内容自学与课程全部内容自主学习相结合、统一教学与分层分类相结合、集体授课与分组教学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3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旨归如果教学内容要面向实际解决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进课堂”的问题,那么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旨归则是着力解决“不是所有进课堂的知识都要要教师讲”的问题。通过改革试点,教师们更加深切地感到:无论选择何种教法或评价办法,不在于教与评的方法或形式有多么完美,而在于教与评的方法真正引起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磨练,在于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的好方法或好形式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旨归,重点推行了“教师精讲、学生自学相结合”,“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为辅”、“教师指导与学生独立实验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突出考核的综合性”等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精讲知识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运用为主,把基本知识学习的任务转交给学生自学完成;教师合理的自主学习的任务与要求,有效组织学生自学,倡导学生通过多途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提倡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讨论与团队合作,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等实验方式组织学生实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平时作业或考核形式(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等),采用“规范性评价为基础,创新性评价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成绩评价方式,采用“集体评分制度”与“规定加自选”等技能课程考核方式,开展以大作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等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作业或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完成平时作业等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巩固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需求,促进“以考促学”。下面,简单介绍已基本形成模式特征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单片机原理实验”:推行“学生参与实验项目开发、实验项目全部来自专业实践”的模式,改变实验项目完全来自课程或由教师全部承担的传统做法,实验教学课堂已成为一种更开放姿态迎接来自社会对学生真正要求的场所;“植物生理学”:推行“面向对象”的教学,把学生今后从事教师岗位的实际知识引进课堂,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改革;“管理会计”:主张“学生自主做案例、做活案例”,一改“举例教学”的案例教学缺陷,使案例教学从单一示范作用向多项活动作用延伸;“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坚持“学生学习日志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监控严格有效,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如期如实完成;“心理咨询与治疗”:大量使用情景教学法,开展责任制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学习准备充分,全员参与教学过程。另外,”语法与写作”的问题发现法,“外国文学”的纠错学习法,“数学模型与数学软件”的分组小论文及学生自评法,“电工电子技术”的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接法,“土木过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过程学生讲解法,“武术”泛化、异化、同化的技能训练法,“护理学基础”精细控制与情景模拟法,“环境工程”课题驱动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灌启式三管齐下,“动物生物学实验”综合实验比例从20%提升到75%,“市场营销”作业实践化、实践团队化,“篆书”导、练、思、评一体化等等,教学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与突破,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课程模式改革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基本平台,也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大抓手通过社会实践、课程进修、企业进修等途径教师可以获得多种教学能力的发展,但能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造性、高效率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并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作为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业务能力,显而易见,这个平台在学校、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在这次改革过程大胆突破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始终把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作为促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明确了“要不要改”的问题;清晰了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成什么”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了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以面向实际为基准、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以学会学习为旨归等“怎样改”问题。初步建设了一支教学能力强、富有活力,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提供人才支持。在这次改革过程,我们始终坚持课程教学是促进学风建设主阵地的基本观念,把学生“想学、会学、能学”的培养首先建立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风建设的入口处在不断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又大都来自学习的成功。我们推行的改革切中了此要害:面向实际,就是让学生学有所用,把学习与专业、就业需求直接关联,使其既目标明确,又有任务驱动,学习逐渐成为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责任与义务;学会学习,就是激发学习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摸得着、攀得上”的奋斗目标,从而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从老师那获得了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使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成为可能,特长、兴趣和爱好乃至想象力、创新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优良自学习惯的养成。四、专家全程跟踪式检查与指导模式,是深入推进课程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本次课程模式改革过程中,专家付出了艰辛劳动,从项目申报审核,各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实施过程检查与指导,研讨等进行全程跟踪参与。据不完全统计,专家们共指导修改实施方案50余门次,听课100余节,集体讨论30余次,观摩指导10余次,单独交流、网络交流则更是不计其数。专家们穿梭于各大校区,进出于各个教室,成为校园内一大新气象,这种被师生们称谓近“魔鬼式”的检查与专家级指导为扎实推进课程模式改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种把工作真做、做实的管理机制,是不可多得的管理模式,对学校包括项目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工作都积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专家全心忘我工作态度受到了学院师生的赞许与爱戴。目前,一支富有敬业精神、具有高水平指导能力的专家队伍正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问题、对策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考1 .相对统一的课改模式要求与分类管理的关系学校推出的关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是通过不断调研、多次论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基础上而形成的集体意志与智慧结晶,应当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我校学科专业差别明显,课程门类众多,教与学两边的情况繁复,指导意见在如何根据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特点与要求,进而开展分类建设、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等尚不能全面涵盖,使课程在模式的选择上存在相对一统的现象,对个别课程也缺乏一定针对性与指导意义。为了不断提升模式改革科学性,经过调查与研讨,下一阶段,我们将搭建更为开放的课程模式改革平台,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修正:一是根据学科专业大类实施分类管理。按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与要求确定模式的改革目标、重点方向与实施途径。全校分三大类,文理科类课程以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改革为重点,着重建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的有机关系,注重知识真正掌握的过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知识结构并能理解、分析、解决专业学习的实际问题。工经管类课程以加大面向专业实际的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从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专业与社会岗位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要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熟悉生产、运作与管理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过程,让学生运用现代工具技术进行必要的实际训练,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艺术类课程以加大学生自学自训的任务与要求为重点,强化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迁移作用,多学多练,形成习惯。二是根据课程或教学特点,各门课程改革在方向上有所侧重、内容上相对集中、形式上百花齐放,以讲究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探索突破口与特色为主打点。2 .教师与学生参与改革的不均衡性依赖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是推动模式改革的两个轮子。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的“教的理念与方法”得到明显改变,教师付出了比平常3-5倍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体现了教师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准备、课前预习、上课参与、作业完成等没有表现出主动的态度与积极的行为,“学的理念与方法”没有得到明显改变,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被动地由教师拖看走、逼着学。因而,在进一步做好学工两线联动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上,“关注学情、激励学习”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心工作。我们在下批课程改革中将配套50个左右的学生学习团队建设项目,以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形式推动学习,进而发挥其榜效应和示范作用,引领学风建设健康发展。3 .教学方法和评价实施形式与实效的对接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其一,应当说,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中并不存在现成的、可被简单拿用的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由于部分老师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实施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认识不足,存在简单套用与机械模仿现象,导致课堂气份沉闷与教学效果低下,其实,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评价方式,其关键要把握这种教学方法或评价方式是否对学生学习与思维具有启发作用;其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施形式的最终目标指向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不于这种形式本身的完美与系统性。部分老师有各种教学方法和评价实施形式,但其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问题就在于目标指向不明或偏异。今后,我们更加提倡教学方法和评价实施形式的多样性,选择适宜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或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要同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与特点结合起来,避免一刀切;同时,要引导教师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的目标指向,例如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理清知识结构和进行思维练习,而不在于讨论的程序与气氛;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连结概念或原理与实际的关系并在这关系上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因而案例本身的的难度、效度必须充分估计并优化设计;平时作业或考试的目的在于加大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必须考量平时作业或考试的综合性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学习可能的学习进步状况等等。4 .课程组全员参与与学院积极介入问题考察本次课程改革过程,我们发现,有些课程从课程改革的理念确立、方案设计以及组织过程实施等等,皆由课程负责人个人完成,缺乏课程组其他教师成员的参与,体现出课程改革团队协作意识的薄弱,课程改革尚处在主持人“单打独斗”的阶段;同时.,课程改革成果与经验在本课程内推广的力度不够,没有足够地显示出课程改革“举一反三”的推广效应。所以,下一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率先把课程改革的经验在本课程组内推广,要求相关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否则视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教学任务。由于大多数学院的重视与支持,第一批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包括由学院为主体开展的B类项目也达到了较高的建设与改革水平,形成了丰富的改革成果;当然学院之间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有个别学院坚决执行学校意见的力度不够,支持不够,B类课程改革项目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学院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在专业指导、过程管理、经验推广等负有基本职责,惟有依靠学院的主导力量,才能深化课程改革,扩大改革范围,形成规模效益。5 .对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激励与政策支持问题我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庞大而且任务艰巨,无疑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重大挑战,成倍地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精力投入。为了保护教师改革积极性,合理体现劳动价值,激励优胜优先,我们希望学校在工作量计算、项目评审、评奖评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自觉投入。结束语:在第一批试点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第二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我们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扩大改革范围,使2/3以上教师接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洗礼。现在,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达到更高的改革效果,努力营造优良改革氛围,创建特色模式体系,形成学校教改品牌,为实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本科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型而继续努力。

    注意事项

    本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