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15篇汇编.docx

    • 资源ID:714595       资源大小:109.97KB        全文页数:10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15篇汇编.docx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15篇汇编目录1 .高效思政课培训材料:如何讲好思政课2 .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3 .调研思考: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性的路径4 .教师代表在全市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5 .高校思政教师经验交流材料:把红色文化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6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上的讲话7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思考8 .在全市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9 .在全校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10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培训材料IL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12 .在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13 .在全市教育系统思政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4 .学校讲稿:“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5 .思政课讲稿:深刻领会“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全市高等教育水平高效思政课培训材料:如何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讲好思政课”发表过系列重要的讲话与论述。“如何讲好思政课”既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点,也是新时代在思政课堂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学目标的前提性思考。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高校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关键问题与方法理路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获得感及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一、认清时代发展大势,立足国内外“两个大局”讲好高校思政课1 .要把对国家的整体认识与对时代趋势的把握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新形势下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标志着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跨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了可供参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要向大学生讲清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要让大学生知晓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依然是“总体上呈现出和平、缓和、稳定,但在局部上呈现出战争、动荡”的态势,虽然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的主题,和平稳定仍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合作双赢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讲好高校思政课就要立足于当前的“最大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认识到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携手各国积极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稳定繁荣的正确路径。2 .要坚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形势的最为贴切的理论概括。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占据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优势,利用坚船利炮侵占中国的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资源,蹂蹒中国人民,使得近代中国遭受了沉痛的苦难。一百多年来,全球局势和世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和地缘政治趋势。中国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已然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硬核主体。要让大学生明白,党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正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历史”思维科学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达成。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宽广的教学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树立“两个大局”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思维,胸怀“国之大者”,“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3 .坚持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相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高校思政课应立足于中国实际,引领带动大学生关注国际局势的变迁,教育他们做一个富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的时代新人,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基本问题。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工作适应着新时代的特点而不断发展变化,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局势及国家发展任务的适时变化,心中难免会产生关涉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的时代疑问,这就急需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阐释作用,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对党情国情的深刻把握,从理论上回答大学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从思维上解决大学生面对时代问题的思想困惑。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突破教材原有的教学框架和授课定势思维,及时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和设置教学专题,涵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拓展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大学生运用大历史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在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思考中,坚定“四个自信”,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自觉地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二、坚持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在“三个结合”中讲好高校思政课1.将抗疫精神和中国制度相结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中凝练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鲜活的素材。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应当用好抗疫精神素材,在教学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及其治理效能,讲清楚在党的领导下如何高效有力和组织有序地抗击新冠疫情的制度机制与理论指引。把抗疫精神和中国体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入挖掘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讲述其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伟大精神,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所感所知的现实生活经历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有关抗疫精神的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养青年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志气骨气底气。2.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点群体,是时代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青年践行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学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大学生赋能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青春力量。青年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与思想政治涵育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关键期,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极高的政治意识,把“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问题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性思考,将“培养什么人”这个重要问题作为大学教育的前提性思考。引导大学生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之中,使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坚定地跟党走,自觉用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武器武装自己,自觉地以新时代的新思想作为自身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3,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经过艰苦奋斗而取得,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不断的艰辛摸索中取得,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进征程得来的,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虽然一直遭受刻意阻挠和针对性遏制,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突破了重重困境而稳步前行。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离不开依托于制度优势转化成的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适应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顺应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努力和实践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涵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大学生明白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使得大学生坚定使命担当,扛起时代责任,从而“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三、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下讲好高校思政课1 .坚持教学规范性与教学创新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要培育具有能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启智润心”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出应然性的育人功能,就要坚持教学规范性和教学创新性相统一,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要规范、教学方法要科学、教学时间要把控、教学成效要反馈、教学过程要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性需要不断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革新的积极性、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创造性,不断总结关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认知规律和成长发展特点,积极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通过交互教学、主题教学、议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助推传统的单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向双向的、交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转向。2 .助推新媒介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到“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介和新技术赋能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在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等层面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高校思政课并不是所谓的“单向灌输”和“枯燥说教”的课程,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显性课程。强调在新时代运用新媒介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原有的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是历经了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而生成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能够直接地表达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助推新媒介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高校思政课披上技术性的“外衣”,而是为了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将高校思政课的传统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思政课教学,以虚拟化和可视化的教学呈现更为直观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四、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回应现实问题中讲好高校思政课1.运用新时代新思想观照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论运用中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是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彰显着科学的思维方式,聚合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包括创造性和基本性的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理论内容。高校思政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战略思维,从整体性视角和发展性眼光去看待社会历史和事物发展的总体性趋势,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从而客观全面思考和看待相关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以“四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运用唯物史观把握过去与现在的历史特征,在科学的历史思维中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让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现象时,主动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和辨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看到问题的主次矛盾、判断问题的综合性因果联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育他们敢于挣脱原有的固化的思维定式的勇气,不以书本知识为既定标准,不以群体失范性舆论为评判依据,以实际学习科研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征为参照去发现新方法、开创新局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底线思维方式,在高校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底线意识、言行品德底线意识、生活作风底线意识、网络道德底线意识。2,运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透彻说理中答疑解惑。“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能运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和材料,在对比中回应和解答大学生的思想疑问,要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教学思维束缚;要在新时代全球竞争格局和东西方文化对比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脱贫攻坚、风险防范、抗击疫情、生态治理等现实领域中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相关对比中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O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用具有透彻性的学术理论回应大学生的关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学术思维和学术理论深入透彻地向大学生阐释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的历史逻辑和内在逻辑,增强大学生对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力。3.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功能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涵育“审美”意识,摒弃“审丑”观念,在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假、丑、恶”不良现象的坚决批判中弘扬“真、善、美”。一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会大学生正确区分真假、丑美、善恶,以新时代道德建设要求为基准明晰真假、丑美、善恶的评判标准,精心挑选和整合各类正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用正面案例强化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用反面案例加深大学生的印象。二是高校思政课要讲清真理和传递真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教学信念感向大学生讲清讲透理论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清“善念”,自觉传播“善念”,增强大学生对善的认知力,对善念善行的向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清“美”的境界与边界,向大学生传播心灵美、言行美、品德美、人性美的正向意义,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大学生伴“美”成长。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题中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入脑入心的切题之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样态1.价值理念。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背景下特别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风貌。这种价值理念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一一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与西方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价值观区分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推进而创新发展。2.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和理论遵循。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即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秩序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公民在对待国家、职业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当然,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 .制度规范。作为一种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中的基本要求。制度和价值观互为表里,制度中蕴含着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需要转化为制度规范,才能彰显其力量。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把“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转化为制度要求,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从性质来看,制度既是一种“硬权力”,也包含着“软权力”o其硬权力表现为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约束力量,凡是违反者都会受到惩戒;软权力表现为制度本身蕴含着民众的共同期盼以及由此带来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只有当制度真正得到民众认同的时候,才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贝人4 .行动指南。作为一种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任何一种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最终要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实践中,既包括对广大民众思想观念的塑造和行动的指导,也包括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指南。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党加强自身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价值理念是内核和灵魂,蕴含于其他样态之中,对其他样态具有导向作用;理论体系是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呈现;制度规范是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行为指南是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发挥作用的效果评价。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构建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从时间上看,包括思政课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从形式上看,既包括理论讲授,也包括实践教学;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包括传统的线下教学,也包括线上的网络教学。从场域来看,既包括上课的教室,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从层次上看,涵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就是要在以上不同维度的思政课教学中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Q1 .理论灌输式:思政课教学内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不同的思政课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度不同。以高校思政课为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最为紧密,不仅有专门章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其他章节或多或少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章节中专门讨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中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每年的主题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重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讲清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础,使学生感受到其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 .情感渗透式:思政课教学过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立场、有情感、有温度的,这二十四个字清晰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对于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大力支持,并在实践中践行和弘扬;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主动拒斥和批判。为了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性和向善的自觉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讲故事,讲好榜样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创设“共情”的教育环境,在对榜样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和魅力。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3 .制度规范式:在思政课教学管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制度规范和价值引导是社会治理和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制约力量,价值是内在制约,制度是外部制约。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涉及不同的部门,其中既有教学的,也有管理的,还有服务的,但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育人这一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制度规范的方式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如,在学校关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定中体现“文明”价值观,在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体现“公正”价值观,在学术诚信制度中体现“诚信”价值观等。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在国家治理中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等,体现了“法治”价值观。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环境和鲜活素材。4 .活动体验式:思政课教学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十分丰富,既有彰显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也有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校园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从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其融入的效果如何,既取决于每个要素的作用发挥,也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和要素协同。1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统筹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涉及的要素众多,影响因素复杂。为此,需要树立整体思维,从宏观上对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考察和设计。一是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路径、评价反馈等方面提出总体方案,特别是教材编写、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以便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方法论指导。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总体部署下,根据自身实际将内容进行具体化,并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以便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依据。三是注重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大中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特色。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 .聚焦关键环节,提供有效供给。从过程论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具体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巩固。尽管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不同,融入的重难点也有差异,但都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目标。为此,对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一是课前要做足功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教育对象的接受特点及融入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课堂教学中要随机应变,既要参考教材内容和备课材料又不拘泥于其中,充分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三是课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巩固教学内容,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以便后续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全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也包括课后的实践活动、日常管理等。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融入水平。教育教学的关键是“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为此,要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把牢“入口关”,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吸纳人才,建立人才队伍“蓄水池”。二是严把“过程关”,持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相关培训,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教师。三是管好“出口关”,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淘汰机制,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平。4 .强化机制协同,完善制度保障。“全过程”关涉要素众多,既有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还有线上线下、显性与隐性等,需要统一的制度安排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此,一要建立协同机制,由学校党委牵头,协同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以及相关学院,按照各自工作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元素融入工作中。如,思政课教师重在理论讲授,学生管理和后勤重在服务等。二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信息、学生成长信息、管理服务信息、社会热点信息等,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最新态势,回应学生的关心关切。三要建立合作交流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促使不同地区和单位之间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经验,构建并不断完善“大思政”格局,共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实效。调研思考: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性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各地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既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大中小学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抓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以提高育人实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性的关键要素1.课堂教学是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核心环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课堂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升育人实效性的主渠道。思政课课堂教学要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段的教材、教法、教学目标三个重点,兼顾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教学。教材是课堂教学“讲什么”的重要载体,教材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坚定学生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支撑。教法是课堂教学“怎么讲”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重要抓手,深刻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讲到什么程度”的重要遵循,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的重要依据,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2 .教师队伍是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决定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性至关重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点分类施教,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在守好各自“责任田”的同时传好育人“接力棒”。大中小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为根本指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厚植人才根基,从而使思政课真正“强起来”。3 .考核评价是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政课育人实效性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评价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汇聚大中小学思政课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产生+的育人效能,不仅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更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应聚焦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针对一系列弱化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短板弱项精准施策,构建一体化、系统化、精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以往“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顽瘴痼疾,形成“协同作战”的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性的现实困境1.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教学缺乏一体化衔接。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是跨学段的教材衔接度不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以本学段的教材为核心进行备课,较少会以其他学段的教材为参考。即使部分教师意识到跨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重要参考价值,通常也会是低学段的教师参考高学段的教材,而高学段教师一般较少关注低学段的教材。思政课教师少研究或不研究跨学段的教材,易导致对教学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教学上产生“孤岛效应”,做重复性的无用功,从而降低思政教育的实效。二是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成长的规律性。小学阶段旨在通过启蒙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学阶段旨在通过常识性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旨在通过理论知识教学,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小学的思政课因不需考试,通常不受多数学生与家长的重视;中学的思政课为追求高分往往采取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浅尝辄止。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思政教育的成效。三是跨学段的教法衔接度不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思政课教法主要以具体活动的形式呈现。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思政课教法主要是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社会现实。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基本确立,此时的思政课教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牢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对其他学段教法的衔接,易导致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水土不服”,进而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缺乏一体化建设。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配备、专业培训和发展平台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供给配备不均衡。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上达到了师生比1:350的要求。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达标了,但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情况却不容乐观。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居多、专职教师的配备比例不高,中学思政课专职教师离配齐配足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培训体系。从培训的类型看,目前针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的培训,基本以本学段的横向培训居多,跨学段的纵向培训较少。从培训的形式看,基本以学术研讨为主,思政课教师以文参会或聆听专家报告的理论形式居多,而紧跟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较少。三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教研实践平台。当前,省市两级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以统筹指导本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建设。现实的情况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多数地方尚未结合地域特色建立起跨学科、跨地域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网络)平台,各学段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并未起到带领备课的示范作用,各学段的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尚未实现共享。3,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体系缺乏一体化设计。当前,各地各校对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机制,在本学段内较为成熟,但跨学段的思政课评价体系缺乏甚至缺失。一是对教学衔接成效的评价缺位。大中小学对思政课的考核都有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这对提高本学段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跨学段教学衔接评价内容的“先天不足”,导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考核的“后天缺位”。受考核评价“指挥棒”的驱使,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自扫门前雪”,过多地关注本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忽略了与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二是考核评价的实效性欠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并非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重点是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现实中,学校对不同学段思政课考核过于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考核标准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多以“唯升学”为指向,大学思政课教师则侧重科研和业绩。在考核方式上,部分学校缺乏跟踪性的日常考核,较多采取年底一次性完成或与年度考核合并进行,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三是考核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的考核评价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对思政课的评价占较大权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叉互评、学生对思政课的效果评价仍较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大中小学各评价主体在进行教学评价后也缺少统筹的分析与规划,导致考核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三、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性的路径1.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教学一体化统筹。一是统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编排衔接。思政课教材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其编写不仅要符合一般教材的编写规范,更要重点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思政课教材与其他教材的关系。首先,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教材。其次,要重点发挥教材编写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邀请不同学段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增强教材编排的整体性,建构一体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二是统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衔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蕴含的各教学要素进行整合的最好方式就是确立一个有效的教育目标,并且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实施。要切实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问题,统筹发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重点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其次,中小学应在日常的家校互动中增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为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统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法衔接。教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总称。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大中小学一年级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要注重开展教学调研。首先,要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在上一学段思政课学习的基本情况与对本学段教学的期望,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其次,要在低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高学段的思政课教法元素。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让学生进入高学段思政课,提前适应高学段思政课的教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法的无缝对接。2.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大中小学要建强建优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大专职教师配备,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首先,要深入分析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供需关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存量与增量。其次,要完善编制保障体系,提高特殊地区思政课教师的福利待遇,重点解决偏远地区与农村的思政课教师缺口。再次,要严格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建立健全跨学段思政课教师协同培训制度。完善的协同培训制度是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首先,要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其次,要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意识,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协同育人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贯穿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再次,要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机制,强化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三是打造跨学段思政课教师教研实践共同体。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既是完成本学段教学任务的独立个体,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命运共同体。因此,要通过构建上下联动、系统衔接、纵横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实践共同体,促进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首先,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教研实践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应聚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15篇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