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教案精选完整版.docx
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第一章绪论授课时数3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角度的旅游资源定义,掌握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加强对旅游资源内涵的认识。同时还要了解旅游资源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的方法。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2、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1、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口自学指导法口参与式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模型挂图口音像其他板书设计: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定义一)资源定义二)旅游资源定义二、关于旅游资源认识论的分析三、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节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旅游资源的认识研究二、旅游资源的实践研究三、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二)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三)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四)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一)野外考察二)社会调查三)历史分析四)遥感技术的运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定义一)资源定义根据辞海解释,“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来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资利用的原材料,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原材料”则称为旅游吸引物。二)旅游资源定义1、从供体上定义1)旅游资源是指一切足以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现象及事物。(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去讨论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是指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的交集,既要吸引旅游者,又要为旅游业所利用。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旅游业的角度去讨论旅游资源。)3)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有好往来的客体与劳务,均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的并集。)4)无论是实体还是现象,一旦被定义为“资源”,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现象的“需求”而言。旅游资源伴随着旅游资源需求的产生而产生,是旅游需求作用于自然界各种实体和现象的产物,是实体和现象在其客观物质性与旅游主观感应性相互渗透方面上的深层次交叉。2、从旅游者心理需求与供体资源的角度看在一般旅游资源的认识中,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主要强调了旅游资源的吸引能力,而忽视了这种吸引力产生于旅游资源需求而非自然界的实体和现象,从而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只重“实体”,不重需求的局面,强调了旅游资源的客观存在物质性,淡化了其主观感应性的作用。对旅游资源的这种认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旅游资源的一些本质属性。3、从系统的角度看杨振之在“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旅游学刊,1997,3:49-53)中认为,旅游资源是一个综合体,是指所有客观存在的并相互产生吸引力的能带来旅游效益的人和物。旅游资源包括客源市场、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与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这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一个旅游资源系统。本书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活动的自然与社会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的综合。二、关于旅游资源认识论的分析1、开发的与未开发的有观点认为:开发了的才能算旅游资源,那么未开发的资源可否算旅游资源。如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2、有形的与无形的有物质实体的东西是旅游资源,那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何算?3、劳务性的与非劳务性的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之间如何来界定?有价与无价的认识。4、固有的与人造的本地有的还是人工新造的?关于主题公园的讨论。5、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与不可移植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与人造景观之间的讨论。6、旅游资源周期的有限生命论与可创新性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与延长生命周期可行性的争论。7、旅游资源开发的“泛资源论”与“唯资源论分辩两种认识,结合定义分清资源。三、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应的自然旅游资源2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及演化3 .地质作用4 .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5 .气候的区域性差异6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3幅图略)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 .历史遗存2 .社会文化的差异所致3 .社会文化现象的影响4 .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的新需求(4幅图略)。第二节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旅游资源的认识研究旅游资源的认识研究应对蕴藏着自然和人类智慧奥秘的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以满足旅游者求知的精神需求;应对吸引旅游者的旅游特色和美学特征研究,以指导其开发利用方向;还应对繁多的旅游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研究,以便系统地认识旅游资源,为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二、旅游资源的实践研究三大效益同时兼顾三、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各类旅游资源都各有其自己形成的渊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人文旅游资源是特定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具有自然形成的属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需从研窕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刻认识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提高旅游资源的艺术与观赏品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旅游资源的效益功能。(二)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在认识各类旅游资源形成机制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要寻找各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找出不同旅游资源的特点,注意不同特性资源的互相转化。差异越大,特点越显,开发价值就越高。所谓旅游资源特点,系指旅游资源的鲜明个性、旅游资源的“特殊本质”。对旅游资源特点的认识,要作深入的考察、科学的分析、广泛的横向对比才能实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旅游资源内涵的延伸,旅游资源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对旅游资源作出合理的科学分类,是认识与研窕旅游资源的前提与条件。(三)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旅游资源是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客体。由于各类旅游者精神需求的差异,同一客体,对于不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因人而异的。秀丽的山川田野,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对城市居民有强烈的吸引力;而现代化的都市建筑能够满足乡镇居民对现代化追求的精神需求,对乡镇居民有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同一客体,因包装、开发深度的差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会不同。如苏州虎丘,原名海涌山,高仅数十米,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埋葬在此,并有建于宋代的八面七层砖身木檐的仿楼阁形塔而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该丘虽为矮小,但从成逝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水平,都要采取历史分析的方法。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文旅游资源中,相当部分是人类社会各历史时期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遗产,并且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对其研究,只有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才能正确判断其历史价值,才能真正了解其产生原因与演化历程。(四)遥感技术的运用遥感就是感知遥远的物体,即在一定的距离以外感受、识别和量测所需要研究的对象。目前在旅游资源普查、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遥感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一张航空像片,当比例尺为1:20000,像幅为18X18cm2时,则它所摄地面的面积(截幅)约I3km2。而卫星像片所包括的地面截幅为185km×185km,近3.4X104km2的面积,它相当于上述航空像片2600张所覆盖的面积。由于面积大,视野辽阔,信息丰富、真实、客观,便于了解全面,分清主次,类比研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授课时数3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各种不同对旅游资源分类,并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资源分类的合理方式。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2、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1、对旅游资源分类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口自学指导法参与式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口实物模型口挂图口音像其他板书设计: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旅游资源的共性1、地域性与广域性2、季节性3、组合性4、审美性与文化性5、永续利用性与易损性二、生态的整体性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一)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及纬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3、不可移植性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历史性,人为性与可创造性,可移置性,文化性。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按旅游资源自身的属性进行分类1、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气象及宇宙类。2、人文旅游资源历史古迹类;园林类;民风民俗类;文学类;人造景观类;旅游商品类二、按旅游活动性质进行分类1、供陆上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2、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3、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三、按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分类1、原生性旅游资源2、萌变性旅游资源四、按照旅游资源的级别进行分类1、国家级旅游资源2、省内旅游资源3、市(县)级旅游资源五、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和旅游者的游程进行分类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2、资源基础性游憩资源3、中间型游憩资源六、按照景区经营的角度进行分类1、无限旅游资源2、有限旅游资源七、其他分类方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杨冠雄等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1990)中,将旅游资源分为类与基本类型两级,前者指大类,后者为小类,整个分类系统分为8个大类,108个小类。1 .地表类2 .水体类3 .生物类4 .气候与天象类5 .历史类6 .近现代类7 .文化、游乐、体育胜地类8 .风情胜地类讨论、思考题、作业:1、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2、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3、通过对旅游资源分类的认识,讨论乡村旅游资源应该属于哪类?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2、苏文才等,旅游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5、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说明:1、木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旅游资源的共性1、地域性与广域性1)地域性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才形成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2)广域性是指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是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的。(6幅图略)2、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是指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从而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季节性(西湖十景)(6幅图略)。3、组合性孤立的景物要素是很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域中,总是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共同形成资源体。资源的组合形式包括了:山水组合(“山为水之筋骨,水为山之血脉”,“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就是写照);山树组合(树为山之肌肤);山与人文景观组合(八达岭)。(5幅图略)。4、审美性与文化性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感不同,旅游欣赏也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3幅图略)。5、永续利用性与易损性1)旅游资源在开发得当、保护得力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长期反复利用。2)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一经破坏,也难以恢复二、生态的整体性1、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2、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3、生态的整体性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一)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地带性1)经度地带性及纬度地带性气候变化植被变化水文变化土壤变化2)高度地带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影响旅游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性表现在三方面:1)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里出现。2)同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姿。3)一些人文景象或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里出现。3、不可移植性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或旅游功能都是独有的,因而不可移置。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1历史性2人为性与可创造性3可移置性4文化性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按旅游资源自身的属性进行分类1、自然旅游资源1)地质地貌类2)水体类3)生物类4)气候气象及宇宙类2、人文旅游资源1)历史古迹类2)园林类3)民风民俗类4)文学类5)人造景观类6)旅游商品类二、按旅游活动性质进行分类1、供陆上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骑马、狩猎等)2、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海上活动水域及钓鱼水域等)3、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低地、高原等)三、按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分类1、原生性旅游资源2、萌变性旅游资源四、按照旅游资源的级别进行分类1、国家级旅游资源2、省内旅游资源3、市(县)级旅游资源五、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和旅游者的游程进行分类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2、资源基础性游憩资源3、中间型游憩资源六、按照景区经营的角度进行分类1、无限旅游资源2、有限旅游资源七、其他分类方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杨冠雄等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1990)中,将旅游资源分为类与基本类型两级,前者指大类,后者为小类,整个分类系统分为8个大类,108个小类。1.地表类101典型地质构造,102标准地层剖面,103古生物化石点,104自然灾害遗迹,105观赏岩洞,106名山风光,107峡谷风光,108峰林景观,109石林风景,110土林风景,Ill丹霞景观,112火山风光,113黄土景观,114沙漠景观,115戈壁景观,116风蚀风光,117海蚀风光,118沙滩,119岛屿风光,120其它。2 .水体类201湖泊风光,202瀑布风光,203名泉风光,204风景河段,205漂流河段,206冰川风景,207浪潮景观,208游览海域。3 .生物类301森林风光,302草原风光,303古树古木,304珍稀植物群落,305特殊物候景观,306野生动物栖居地,307典型的自然生态景观。4 .气候与天象类401避署胜地,402避寒胜地,403云海,404雾海,405冰雪风景,406树桂奇观,407天象胜景。5 .历史类501古人类遗迹,502古城遗址,503古工矿遗址,504古作坊遗址,505历史交通贸易,506古代文化、科学、教育遗址,507历代军事遗址,508历史纪念地,509名人故里,510古墓葬,511帝王陵寝,512古代水利工程,513古桥梁,514古代宫殿建筑,515古园林,516古代宗教建筑,517独立古塔或塔,518历史祭祀建筑,519石窟造像,520摩岩石刻,521岩画,522古宅院,523古衙署,524传统街区,525古城镇,526其它古代建筑。6 ,近现代类601地方标志建,602地方代表性建筑,603现代城市风,604工矿设施,605水电工程,606车站,607港口,608桥梁,609其它水利交,610农、林场,611养殖场,612农林业试验基地,613科教设施,614社会福利设施,615休疗养设施,616城市著名雕塑,617纪念陵园,618名人故居,619名人陵寝墓地,620其他纪念性建筑,621仿古建筑。7 .文化、游乐、体育胜地类701动物园,702植物园,703其他类型公园,704游乐场所,705狩猎场,706文化设施,707著名体育运动场馆。8 .风情胜地类801特色城镇,802商业闹市街区,803民俗街区,804购物中心,805乡土建筑,806典型民族村寨,807城乡盛会,808节庆活动,809民间艺术,810地方特产,811名菜名食,812特殊医疗。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授课时数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中所占的位置,同时掌握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尤其是与贵州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其构成的相关景观。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区域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口自学指导法口参与式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口实物口模型口挂图口音像其他板书设计:第一节概述地质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一)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二)地质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三)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四)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五)地质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一、地球概述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形态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圈:大气圈,水圈及水循环,生物圈。2、地球内圈:地壳,地幔,地核。三)地壳的组成物质矿物,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四)地质作用1.内力地质作用(形成地表的高地起伏)2 .外力地质作用(太阳辐射。地表圈层。塑造地表)二、基本概念三、分类及特征3 .地层古生物旅游景观1)地层2)古生物化石4 .岩石矿物、矿产旅游资源5 .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旅游资源4节理景观5大陆裂谷及其他构造地质景观第三节地貌旅游资源一、基本概念地貌为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它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通常将具有旅游意义的地貌景观称为地貌旅游资源。二、地貌旅游资源分类及特征-)山地地貌1 .山地旅游资源景观特征1)体育探险登山旅游地型;2)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型2、成因划分的我国名山类型:A.花岗岩名山,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其它地貌景观3、喀斯特地貌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1)地质因素;2)气候因素;3)生物因素4地表喀斯特景观:其中旅游观送价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边石堤等。5、地下喀斯特景观:1)溶洞;2)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淀物;3)地下河、湖:6、中国喀斯特风光的地域分布: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7、喀斯特风景的欣赏与利用,洞穴喀斯特景观的美学价值:1)内部空间变化美。2)内部形象美。3)动态美和声音美。8、我国山地旅游景观景色各异的原因1)由于不同地区山地岩性和内、外营力的作用2)由于不同地区山地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同3)由于不同地区的山地,所处的纬度、相对高度不同及季节变化等原因。二)海岸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岛礁。讨论、思考题、作业: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区域差异的原因。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2、苏文才等,旅游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老枪.中国风景黑皮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人文景观中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看,地质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一)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除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之外,绝大多数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均有赖于地质地貌条件与环境。例如:若没有构造节理强烈发育的花岗岩及其地貌,也就没有黄山的怪石和温泉;如没有地壳变动的断块隆起,就无法形成雄伟、奇险的泰山、华山、庐山等山地景观;假使没有地壳变动的构造断陷,也就不可能产生青海湖、鄱阳湖、贝加尔湖等断陷湖泊旅游区。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武陵峰林、长江三峡、天涯海角、黄果瀑布、钱塘涌潮、济南泉水、五大连池等我国誉满全球的旅游区,都与该地的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二)地质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随着科学文化的提高与发展,旅游者己不光满足单纯的观赏与游览,以求知、科学考察等为目标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大量地质、地貌现象吸引着众多游客,为旅游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吉林长白山天池、古代生物掩埋形成的山东临胸山旺化石、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云南腾冲温泉、现代活动着的甘肃祁连山七一冰川等都己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是古今人类文化活动而产生的事象,但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切人文旅游资源都植根于地表,莫不与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赋存地域特征有关。例如:古人类遗址(岩洞)的选址要求是近水、干燥、洞口背寒风;古建筑中凡高台、楼阁、宫殿、庙宇、园林的选址,均考虑到地质、地貌、地下水等问题。人们常说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地质、地貌、气候、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判断,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学”在阳宅的应用,剔除其封建糟粕外,确实有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四)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作为自然景观当然也不例外,都有其各自的演化过程与规律。那些“摇摆石”、“一线天”、“万笏朝天”等自然景观,都是岩石风化过程中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作用的加深,这种自然景观就会随之毁坏与消失。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垦利县,黄河水流所搬运泥沙日以继夜的堆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滩涂上芦苇丛生、候鸟集聚,已初步开发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地。(五)地质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自然旅游景观所表现的美,是自然显示出来的美,它离不开自然。如果离开了自然旅游景观的自然属性,离开了它的质料、形式和外貌,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就不存在了。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一、地球概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形态地球是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体,表面积为5.1007亿平方千米。大陆和大洋在地表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北半球陆地多,南半球海洋多。地表起伏不平。最高点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8848.13米),最低点约旦境内死海(一392米),我国最低点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一155米)。-)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圈1)大气圈2)水圈及水循环3)生物圈2、地球内圈1)地壳2)地幔3)地核三)地壳的组成物质1 .矿物2 .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四)地质作用1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地表的高地起伏)2 .外力地质作用(太阳辐射。地表圈层。塑造地表)第四纪以来的地球演化,奠定了现代地貌宏观格局和现代行星风系,控制着现代自然旅游资源所能展示的内容。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影响:内营力地质作用及其影响。内营力地质作用决定着海陆分布、岩浆活动、地势起伏等,对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的类型与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外营力地质作用及其影响。外营力可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二、基本概念地质旅游资源指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三、分类及特征1 .地层古生物旅游景观1)地层2)古生物化石A.古植物化石景观如:石化林、硅化木、海百合、煤等B.古动物化石景观如:恐龙化石、贵州龙等C.古生物遗迹景观(3幅图略)2岩石矿物、矿产旅游资源D岩石景观2)矿物景观3)宝玉石景观4)矿产地质旅游资源3.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旅游资源1)地壳运动景观A.火山活动景观B.地震活动及其遗迹2)地质构造景观A,地壳升降运动遗迹景观B.断裂景观C.褶皱景观D.节理景观(2幅图略)4节理景观5大陆裂谷及其他构造地质景观(2幅图略)第三节地貌旅游资源一、基本概念地貌为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它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通常将具有旅游意义的地貌景观称为地貌旅游资源。二、地貌旅游资源分类及特征一)山地地貌1.山地旅游资源景观特征1)体育探险登山旅游地型2)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型2、成因划分的我国名山类型:A.花岗岩名山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其它地貌景观3、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等易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1)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它们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岩石性质:要具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地质构造:一般断层,节理发育的地区,两组节理交叉部位,裂隙度大,透水性好,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2)气候因素降水: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量大,有利于水循环,水的溶蚀力强。但纯水对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是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02时,岩石的溶解度才显著增大。b、水中C02的含量越高,溶蚀力就越强。岩溶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进行的:CO2+H2O+CaCO3=2(HCO;)+Ca+温度:a、温度高,水中C02含量就少,溶蚀作用会减弱。b、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H+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强。总的看,温度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气压:气压高,水中C02的含量就增多,溶蚀力增强。3)生物因素: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02,促进石灰岩的溶解。4地表喀斯特景观:地表喀斯特景观形态多样,其景观特征与其发育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初期,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的山体表面出现溶沟、石芽、石林、漏斗、落水洞等景观,在中期,广泛发育溶蚀洼地、盲谷、干谷、天生桥、岩溶湖、峰丛、峰林、峡谷等景观,在晚期,则出现广阔的岩溶平原、孤峰等景观。其中旅游观赏价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边石堤等。1)石芽、石林:在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地表水沿着坡面节理裂隙溶蚀和冲蚀,凹者称溶沟,凸者为石芽,进一步溶蚀、冲蚀形成高大而排列如林的石芽称为石林。云南路南石林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热带石林。(5幅图略)石芽形成示意图2)峰丛、峰林: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下蚀作用微弱,形成基座相连、且基座相对高度超过顶部山峰的相对高度的一种连座石灰岩山峰,叫峰丛。基座分离或微微相连的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叫峰林。3)孤峰:孤峰是耸立在溶蚀平原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晚期的产物。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观。4)天生桥: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看起来像一座跨越峡谷的石桥。5)边石堤:边石堤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四川黄龙沟大型露天石灰华边石堤,景色迷人。5、地下喀斯特景观:由于石灰岩的透水性,地表水可转化为地下水,使地貌的塑造过程由地表引入地下,形成喀斯特独特的地下景观系统。地下喀斯特景观由地下水的溶蚀,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各种洞内的化学沉淀物。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2)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淀物:在溶洞中,由于洞内空气中C02含量较低,或水分蒸发,渗出的地下水,会使水中溶解的碳酸钙部分淀积下来,形成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积景观。(4幅图略)3)地下河、湖:地下河、湖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各种构造面相互交叉的地方,又有隔水层底板存在时,逐渐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图略)6、中国喀斯特风光的地域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7、喀斯特风景的欣赏与利用,洞穴喀斯特景观的美学价值:1)内部空间变化美。溶洞空间变化莫测,大的可达数十万平方千米,小的仅似斗士,且洞间空间更杂,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下有洞,形成千态万状变化无穷的空间美。(4幅图略)2)内部形象美。溶洞内化学沉淀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奇特形象,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给人特殊的美的享受。(4幅图略)3)动态美和声音美。奇特的喀斯特石景与动态的水景相结合,产生了动态美和声音美。(2幅图略)8、我国山地旅游景观景色各异的原因1)由于不同地区山地岩性和内、外营力的作用2)由于不同地区山地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同3)由于不同地区的山地,所处的纬度、相对高度不同及季节变化等原因。二)海岸地貌陆地和海洋间的分界线,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以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海岸,系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崖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地带。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将海岸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两大类。海岸和其他的自然界事物一样,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沧海桑田”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不断变化着的海岸所作的生动概括。海岸带的地貌和堆积物,是海水和大陆交互作用的历史记录,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以波浪的作用最为活跃。海洋中的波浪以风浪为主。由击岸浪对海岸基岩的冲蚀,波浪携带粗碎屑物的磨蚀,海水对海岸基岩的溶蚀,以及砂砾物质在波浪作用下的搬运与沉积,促使在海岸塑造成了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海蚀与堆积地貌:海蚀穴:岸边呈带状分布的凹槽,叫海蚀穴。它是某一时期海面位置的标志。如果它在海岸垂直方向上多次出现,说明海岸带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运动。其高度则是海岸上升幅度的尺度。舟山群岛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就是典型的海蚀穴。海蚀崖: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坠形成悬崖,叫海蚀崖。崩坠物若很快被波浪冲走,则重新发育海蚀穴,使海蚀崖继续后退。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可使岬角两侧海蚀穴蚀穿而互相贯通,形成拱门状形态,称海蚀拱桥。海蚀柱:由于海岸带基岩岩性及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在海岸后退的过程中,蚀余而突立于岸滩上的石柱或孤峰,称为海蚀柱。它也可由于海蚀拱桥之拱顶塌落而形成。我国海南岛三亚市以西约20km处的天涯海角,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原是下马岭山脉的余脉,由花岗岩构成,呈岬角伸入大海。该处的“南天一柱”,就是岬角受海浪冲击后退,残留在海滩上的海蚀柱。它好似擎天玉柱,屹立在潮间带上。海滩:海岸带的沉积物,主要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产生移动。向岸边运移的沉积物,被激浪流带到岸边堆积,形成海滩。沙砾质海岸的海滩大多是由砾石、粗沙等粗大物质组成。由于它们受波浪往复运移,所以磨圆度良好。由粒径小于0.05mm的粉沙和淤泥物质构成的淤泥质海滩,岸坡极为平缓,海滩比较宽广。作为海滨浴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地,沙砾质海岸的海滩更引人入胜。特别是花岗岩或片麻岩类的基岩海岸,在滨海地带往往形成优质沙滩。岛礁:四面环海与大陆不相连的小块陆地称之为海岛(即海洋中的岛屿),这种被海水阻隔着的封闭环境,往往形成它自己独具特色的小环境。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3第四章水体旅游资源授课时数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水体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资源的旅游价值,并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水体质量的划分,最后理解水体与旅游、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江河旅游资源及其分类;2、瀑布旅游资源的类型;3、中国海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发展旅游的利弊。教学难点:1、水体质量与水体旅游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口自学指导法参与式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口实物口模型口挂图音像其他板书设计:第一节水体与旅游一、水环境与水体旅游资源:水体(即水环境):K水体的含义:2、水体的种类:按存在区域分类:按水的用途分类。水体与水旅游资源:1、水体的卫生环境质量:(即水质)水质的含义;影响水质的因素;水质对旅游的影响。2、水体的种类:按存在区域分类:按水的用途分类。3、水体自身的优美度:二、水体是风景的血脉:1、水体自身就是重要的风景2、水体是重要的构景要素3、水体可养育花木、动物三、水体使周边气候更加舒适:四、利用水体,可以开展多种旅游活动:第二节湖泊旅游资源一、中国湖泊简况:1、湖泊的含义2、中国湖泊的特点:二、湖泊旅游资源的价值:1、是自然风光的重要构景要素。2、与人文景观联系紧密、交相辉映。3、方便人类就近旅游。三、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2、构造湖;3、堰塞湖;4、海迹湖(泻湖);5、火M湖;6、冰川湖;7、风蚀湖;8、岩溶湖(溶蚀湖);9、人工湖。第三节江河旅游资源一、我国河流概况,江河众多,许多大河源远流长,分属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水系。水文特征:般北方河流水位变化大,流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