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情况现状问题与优化营商环境对策建议调研报告.docx
营商环境情况现状问题与优化营商环境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当做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举措,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专项行动,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根据工作安排,从月开始,通过制定联动监督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推进部署会、开展专班督查、学习先进经验、设立营商环境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推动。月日至日,组成调研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在集中听取市政府及市发改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工作情况和其他成员单位书面汇报后,分成个调研小组,深入个县(市、区),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考局长”、暗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对标“六最”营商环境指标、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和群众关注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推进工作等情况,通过日报、电视台、“e”APP等方式广泛征求企业、项目业主和办事群众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基本情况调研组一行前往市和县,对优化营商环境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就本地企业和外地来我市创业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就市场准入方面到我市行政审批局工作进行调研。总体来说,两地对优化营商环境都比较重视。市制定了市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鼓励办法市招商引资黄金二十条和市优化营商环境十条规定。出台了县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县社会投资类项目代办服务机制实施方案,这些文件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行政审批工作和两个县市的营商环境都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一)市场准入效率提高。我市市场准入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有影响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省委书记还多次到行政审批局考察调研。就实际效果看,年,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市场主体增长速度等,我市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浙江相当,“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三年前全市范围内已经推开。根据年我省发布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规定的通知(政办字()号),市年即公布了市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规定,为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释放市场资源,激发社会创造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一步。调研发现,市企业设立实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银行开户、参保用工、公积金登记等数据同步采集、业务并联办理、结果实时共享。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设置专人帮办、导办服务。县新设立企业实现免费公章刻制,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4小时内,企业变更、注销登记业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均实行“一日办结”,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二)项目落地时间缩短。强调“店小二”意识,对重点项目,大力推行“市领导+部门”全程服务制和产业项目专员负责制,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从签约、征地到落地开工、竣工投产一包到底、全程帮办。实行项目领办代办制,从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抽调一名副职和业务科长组建了领办、代办人才库,保障重点项目、民生业务等审批事项“极速办”。还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利用项目办理土地手续的时间,开展虚拟审批,等待取得土地手续后,把虚拟审批材料转化为常规审批材料,减少项目单位准备材料和审批部门审核材料的时间,缩短许可证核发时限,政府审批时间平均缩短50%。总体看,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集“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年我市营商环境考评得分分,位列全省第位,较年提升个位次。(三)营商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全力打好攻坚战役。制定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行动方案,提出36项攻坚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推进、跟踪通报、考核督查3项机制,实行三色(红、黄、绿)预警,每月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截至9月底,已有28项全面完成、2项取得明显成效、4项序时推进。二是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制定市深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18个指标领域的352个重点改革事项。截至9月底,352个改革事项中,需2021年完成的187个事项已全面完成;需2022年完成的66个事项已完成40个。三是实施创新改革行动。制定市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改革举措64项。一批创新做法得到省上肯定,如海关、市商务局联合创新推出“陆地港出口转关直通业务”,系全国首创;明溪县率先“创建不动产登记'跨境办'模式”,解决侨胞办证难题。(四)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一是审批更加高效。截至9月底,市本级入驻单位家,入驻部门覆盖率100%;行政许可事项入驻政务大厅总数项,入驻占比92.29%;总体审批时限压缩率提升至92.77%;工程建设项目测量平均时限总体压缩至45%;实现“秒批秒办”事项增至项。二是办事更加便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比例提升至99.81%,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提升至92.59%,“跨省通办”和“省内通办”事项增至122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事项增至492项,e“掌上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项。三是服务更加精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工程建设领域使用电子投标保函项目数占比提升至100%。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始分步推进“一窗通办”改革,设立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跨域通办”、法律援助、帮办代办、特殊群体服务等专项窗口。(五)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非禁即入”原则,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落实兑现惠企政策。1-7月,全市增值税留抵退税亿元,缓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款亿元,减免“六税两费”亿元,减免失业保险费万元,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万元;减免行政事业单位房租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办理再贷款亿元、比增亿元,办理再贴现亿元、比增亿元。三是依法依规强化监管。截止8月底,全市抽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条,办理企业异常移出条;共查出各类专利行政执法案件起、商标行政执法案件起。推进“互联网+监管”,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数据,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六)司法保障得到增强。一是优化司法服务。市法院深入打造“一站式、全方位、互动式、多层次”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依法和谐征迁司法服务法官工作室”,成立集约送达服务中心,设立破产援助基金,减少企业破产成本20%以上,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标准化服务单位。二是提升司法效率。全市法院破产案件平均办理天数由天降至天以内;有效提升执行结案率至84.87%,居全省第三;商事纠纷办结率达82.62%,居全省第三;全市“黑名单”企业数量占城市法人总数比例降至1%以下。二、我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省上要求、先进地区、发展需要和企业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是部门主要领导重视不够。个别责任单位抓指标监测事项停留在具体经办和分管领导手里,单位主要领导关心、过问较少,没有真正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办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县(市、区)调研中采取“考局长”方式提问部分指标牵头单位领导,发现一些部门主要领导对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事项中牵头的指标及落后指标,了解不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对省市飞行检查通报的问题和第三方测评反馈的问题不清楚,“一把手”压力传导不到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抓得不紧。二是争先进位责任意识不强。从年度考评结果看,我市位列全省第位,个一级指标中有个排名全省倒数后三位,市场主体满意度标准问卷调查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位;从上半年部分指标监测结果看,通报的100个监测事项中,有个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市供电公司牵头的获得电力指标、市金融监管局牵头的融资支持指标、市人社局牵头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的招标投标指标,落后事项占比达50%及以上。截止9月底,年度项攻坚任务还有项进度滞后。三是协同联动合力不够强。市直有关单位之间衔接配合不连贯,沟通渠道不畅通,如市场监管、人社、民政、公安、税务、不动产等都有独立的业务受理审批平台,各平台之间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导致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数据汇聚平台“一次收集、多方共享”机制尚未落实到位。市直有关单位与县(市、区)沟通联系指导不够,相关指标考核情况未有效衔接,出现“信息壁垒”现象。四是改革创新措施不够多。对标厦门、福州、龙岩“标杆城市”,缺乏创新革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亮点工作不多,部门具体经办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创新办法和举措不多,相关监测指标纵向比较有突破,横向比较差距大。如福州市已实现“一窗通办”;我市“跨省通办”项,对比厦门市差项。(二)政务服务仍需优化。总体看,政务环境方面,优化服务还不够到位。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需进一步清晰,有些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数据壁垒依然存在,便利度有待提升。在调研中有企业反映,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较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政府部门与企业接触怕犯错误的思想较严重,亲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家反映利益诉求缺少有效的表达途径,“政企亲清会”覆盖面有待提升;一些行业协会提出希望市领导更多地支持并参与协会重要活动。一是“三集中、三到位”未全面落实。除市本级外,个县(市、区)未全面落实审批职能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要求,审批事项进一部分留一部分,一些单位对窗口授权不到位,存在“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等现象。如县区个审批服务单位仅有个入驻中心设立独立窗口,个入驻中心办事大厅综合窗口,尚有个未完全入驻;区入驻单位总数个,仍有个未发布事项单位,入驻比率仅为50%;区林业局大部分事项未能进入中心窗口办理;区水利局事项只在窗口收件,审核审批仍在局机关办理,至今在省网上办事大厅上办件量统计为“0"。二是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一窗通办”改革不到位、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松散等问题,在项目入驻、部门授权、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县、市、县区等行政服务中心与省上要求的平米以上还存在差距,同时停车位少,群众普遍反映办事停车难;县尚未设置“一窗通办”窗口。三是审批服务质量仍需提升。选派入驻窗口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个别审批部门未把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派驻窗口,如县区派驻窗口名中有临聘人员名。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比较繁杂,“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服务承诺未完全落实到位,企业多趟跑现象依然存在。调研发现,办事窗口少、等候时间偏长,如县区交通违章处理窗口仅个在办理,个别人员办事等候时间超过一小时。四是智能化建设还需加快。网上办事能力相对较弱,群众知晓度不高,缺乏宣传、指导,网上办事大厅的使用率不高;许多事项如用水用电还缺少网上申报、查询、办理等渠道,需要企业群众到窗口办理。在收Pl份面向办事群众问卷调查表中,有12%的群众反映不知道可以网上办,认为网上操作流程复杂,对线上办件不放心。各地虽然均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一体机,但智能化功能不强,经常出现断网、反应较慢、打印缺纸等问题,群众反映自助区现场未安排人员指导、自助机办理事项较少等,应用体验感较差。明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人社局网上办事大厅的“失业登记”事项未做到网上即审。(三)要素保障仍需加强。总体看,要素环境方面,资金、人才和土地制约仍然比较突出。企业融资难依然突出。政府对直接融资工具创投资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投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创投赋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便利度不足,成本偏高,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在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金融等产品的创新上有待进一步加快脚步;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信托等,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配套的引导机制还未健全,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有时得不到金融机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因发展需要、民间借贷、互保连保等引起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全市的营商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同时人才紧缺问题依然突出,人才政策的精准性、持续性有待强化,配套政策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家招商企业的高端设备目前有2/3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企业难以招引足够的资深产业工程师。其次土地要素和用地成本制约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招商引资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是政策保障方面。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不少,但对有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够,”送政策进企业”做得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如市工信局搭建的线上平台“市政企直通车”未显示月日出台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三十三条措施(政文O号)文件,且仅能完成工业口政策线上兑现,其他部门虽有政企直通车账号,但没能得到完整运用,无法实现所有部门政策线上兑现。二是人才保障方面。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难”、“用工荒”,适合企业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高端人才引不来、中端人才留不住、基础人才不愿来现象突出。收回份面向企业家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人力成本高、招工留工难的占53.39%,其中招不到足够工人占52.54%,中高端人才稀缺占58.47%o如区铸管公司在学院校招名学生进行实习,仅有名学生留下。目前用工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操作工人,尽管企业平均开出每月4000-6000元左右的薪资,降低录用标准,依然无法招满。三是园区保障方面。水、电、气等园区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园区缺乏企业职工集吃、住、行、娱乐活动等一体化的生活设施。如县园区供气、供热不仅价格高、而且不稳定,污水处理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业园公交车晚上停运;区工业园仅路公交车开往园区,园区路面破损严重;县开发区内缺少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员工流失严重。收回份面向企业家和份面向项目投资商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分别占18.64%、15.31%。四是融资保障方面。收回问卷调查表中,反映最难办理的业务中融资业务占17.8%,有家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少。企业反映,融资机制不够灵活,金融机构对企业抵押担保形式单一,抵押贷款额度偏低,多数企业在办理信用担保手续时需要支付的手续费、担保费较高,办理时间长。加上疫情、能耗双控、国际形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当前企业经营难度大,企业投资行为趋紧,贷款增长乏力。(四)法治环境仍需改善。总体看,法治环境方面,法治保隙作用有待强化。调研发现,当前我市营商环境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行政执法仍需规范和完善。部分企业家反映,现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的确有了极大改善,但有些执法检查形式过于机械教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比较典型的是基层具有执法权的网格员作出的相关行政处罚,对企业家落实政治待遇、企业申报上市、参选有关奖项、通过体系认证等造成诸多不利。同时,在执行政策的把握度和精准性上还有待加强。例如为满足环保政策要求,一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和环境进行了改造,满足了验收要求,随后却因为政策变动被告知有关生产设备可能要全部关停、拆除,致使企业资金损失严重、生产停滞。一是监督体系存在短板。“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仍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缺位,检查随意性大,多头监管、重复监管、运动式监管及“重处罚、轻服务”等问题仍然存在,加重企业迎检负担。如企业反映,目前应急安全、环保方面检查比较频繁,企业迎检负担重,且应急局、生态环境局未列入优化营商环境责任单位。运用“大数据”等新型监管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方面还需加强探索。二是中介机构存在乱象。企业反映,有的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不符合基本规范;对于涉及有多项中介服务的建设项目,不同的中介服务机构往往各管一项,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或协作不力,导致耗时较长,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相关部门未对中介服务收费设立规范,企业对中介服务收费依据了解不足,可供选择的少,增加企业负担。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不够,如县未成立建筑业行业协会。三是破产处置存在困难。企业破产处置虽然建立涉及18个部门的府院联动机制,但联动力度不足,“很多案件仍需个案协调”。破产财产特别是机器设备变现困难,部分债权人不愿意以物抵债,影响破产审判效率和债权回收率。(五)保护、服务和提升当前营商环境的政策失衡。提升城市品质,目的是使城市宜居宜业宜游,也就是让人民安居和乐业,因此,城市建设的目的,不能以牺牲营商环境为代价。优化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真正保护和服务现有企业,才能提升营商环境。调查发现,市在城市建设中就存在考虑营商环境不周全的情形,以南三条商业街改造为例。首先北方的南三条与南方的义乌,在小商品批发方面可以称为南北两个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因此普遍认为南三条应当是受到保护与促进其发展的。年在城市拆迁升级改造过程中,按照市政府二环内做“减法”、二环外做“乘法”的城市发展理念对南三条商业街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升级。这对把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省会城市也是必要的。但将商业街改造为步行街这一政策,对南三条现有商户影响较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增加了商户补给供应成木。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南三条只不过是商业门脸,实际上支持这些商业门脸的是周边大量仓储和厂房。改造后,仓库及厂房被迫搬迁到三环以外,这将大大提高商户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比如过去一辆汽车,二十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送货问题,搬迁后,汽车运送货物来回要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另外,企业仓储、厂房紧邻商业门脸时,劳动力可以一身为二,两边兼顾。现在经营被迫分为两块、三块后,不得不增加劳动力。第二,仓储运输不能满足商户需求。在改变南三条的营商环境过程中,政府可能已经考虑到在新的地方安排新的批发市场。但是与批发市场相配套的文化、娱乐、学校托儿所,住房等配套环境并不健全,仓储运输不能满足商户需求,造成部分南三条企业外迁。商户留不下,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第三,造成外来从商人员流失。由于南三条整体商业布局的改变,不利于批发市场的正常运转,部分南三条企业已经迁往州。调研得知,州正在打造北方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场。这也将改变南有义乌,北有南三条的大市场格局。据了解,浙江台州商会在石人员原有万多人,现不足万人。福建南安商会过去在石有万多人,现在不到万人,人员流失比例约,虽然流失人员不都是南三条从业人员,但外来从商人员流失,这与当前全市的营商环境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应当以保护与服务现有企业为前提,应当先优化执法者的服务与保护意识,促使本地和外地从商者留下来、留得住。因此我们提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应当以保护与服务现有企业为前提;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先优化执法者的服务与保护意识。(六)本地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措施活力不足。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指出: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工信部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到,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说明国家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中小微发展给出了出路。调查中,浙江某些企业反映,他们在经营时间长达20年,每年向市政府纳税达上百万,但贷款成功的几率并不大。相反,每年浙江相关银行定期来,对浙江在的企业通过信用贷款,支持浙江企业发展。从两地银行对企业的扶植对比,可以看出市的金融机构在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本地金融机构不能眼睛只盯着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更要在服务铺天盖地的小项目下功夫。市政府对在本地发展的中小企业如何提供担保,应当有所举措。(七)政府对企业保存:、促增量意识有待提高。比如,有的企业涉及到政府要求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全的,企业必须腾挪的政策,完全不考虑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现有企业的生存。经调查,个别企业早具备土地规划许可,由于地域行政管理变化等迟迟难以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但手续不全并不是企业本身的原因,并且该企业在该片土地实际经营的20年中,已经申办相应的企业市场准入许可等大量全国专业系统内有效的证照,一旦土地腾挪,大量证照将全部失效,严重影响企业经营。而腾挪出来的空地并非市政新规划的重要地块。这种增量不确定情况下,先破坏存量的做法,缺乏“店小二”服务意识,这种以市政建设为目的的市政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八)做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不足。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反映:产业园区成本偏高,已经属于政府开展经营活动;国有资产直接投资开办“智慧泊车”,也属于政府开展经营活动。政府通过开发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本意是降低企业负担,让企业尽快发展。产业园区本质不应当成为经营活动,但是政府要求企业进园区,却通过园区经营创收。这不但不是放管服,相反政府成了强行收费的一方经营者。智慧泊车同样涉及政府开展经营活动。商业区的停车位收费,原本是经营活动。而国有公共土地、政府周边的停车位,是方便人民出行、办理公务的停车位。“智慧泊车”在公共土地或纯国家机关周边设收费停车场,显然是利用公权力开展经营活动。调研中,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某企业办理一项行政事务,工作人员竟然以“不知道这件事”为由,不予办理,也不实行首问责任制,导致企业多方联系行政部门,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会工作人员这件事应如何处理,花了半年多时间,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才办下来。那么这半年时间,处理这项行政事务,不但不是经营活动,还是影响正常经营的活动。但是政府周边的停车位,每次停车还要收费,增加企业行政管理成本。关键是,这是公权力形成的成木,企业没有选择权,企业不能因为你服务不好就找其他人合作。三、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一)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内制度创新前沿。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目标,与这种目标定位相匹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应对标世界标准和国内创新制度前沿。营商环境的世界标准是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银行于2003年构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DOingBusiness,简称"DB")已经被2022年的宜商环境评价体系(BusinessEnablingEnvironment,简称“BEE”)所取代,2023年将使用BEE对各经济体营商环境进行评估。与DB相比,BEE在评估视角、指标领域、数据收集方式、数据更新频率、评估覆盖范围、排名与得分等六个方面有很大不同。比如指标领域,DB下的指标体系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10个指标,而BEE则包括企业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市政公用服务接入、雇佣劳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纳税、解决纠纷、促进市场竞争和办理破产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制度设计应有意识地与BEE对接。近年来,国务院对标世界银行DB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特别是,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城市作为首批开展营商环境创新的试点城市,要求其“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作出重要示范J目前各试点城市都结合自己实际出台了创新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中有些创新举措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的最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时,应结合市实际,同时瞄准各地制度创新前沿,博采众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制定具有特色的营商环境条例,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对政府重大决策进行法律风险、营商环境风险论证与评估。政府在出台影响市场主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前,应注意优化营商环境是为了提升保护和服务的能力,应按照重大行政决策暂行条例的规定,采取多方聘请专家调研、市民、企业、相关人员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甚至采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方式,帮助做出决策。对近年来已经实施的重大行政决策,建议市政府组织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影响营商环境的后评估制度,采用复盘形式总结经验。比如,当我们考虑建设一个比南三条更吸引商户、更有益城市建设的市场时,建议至少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开通商业街的快速运输线。如果南三条市场平移至三环以外,考虑到它是全国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就必然具备货运功能,不但要链接火车、高速公路、国道,方便与全国商户之间的交通,还要方便业主与城区的往来。对外而言,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国道出口对商业的启动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没有路,全国各地前来批发商品的人多转几圈可能就不来了。对商户而言,开通专属的开往城区的地铁,不但有利于市场的开拓,更可大大缩短市场与城区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商户愿意平移至新市场;第二,具备仓储功能。商业街身后就是仓储,可以节约运输成木、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第三,完善配套设施。既然开通一个新的商业街,则相应的学校、医院、宿舍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应一应俱全,解决商户后顾之忧,也可能因此形成一个新的城市卫星城。总之,政府应把着眼点放在为现有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上,在做好存量的同时,做好增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更多的企业来投资创业。(三)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弥补优化服务短板。放管服包含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而市的短板是优化服务。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优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中找到答案。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要做到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同时,牢牢守住风险底线,针对前端放开的改革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造竞争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建议加强数字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现政务服务跨越升级。一是大幅提升全程网办深度。全面推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线身份证在货物报关、银行贷款、项目申报、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业务领域场景应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二是以“一照通办”为目标最大限度精简材料。在经营许可、纳税、社保、医疗等高频办事领域,实行企业仅凭营业执照即可办理。三是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中即享”,着力解决惠企政策企业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的问题。四是推行跨省异地电子缴税费,破解“多头跑”难题。(四)聚焦“三提三效”,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一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自觉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聚焦"三提三效”、聚力真抓实干相结合,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跑,密切省上沟通,主动分析研判本单位工作形势,对标对表,找准症结,将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市场主体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上,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二要全力攻坚年度指标目标。要紧盯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考评动向,树牢目标位次意识,全力抓好监测事项任务落实,推动优势指标保持领先,中游指标更进一步,落后指标迎头赶上,特别是上半年省上监测通报指标落后的单位要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改进措施,明确目标方向,不拖后腿,确保年底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考评位次有所提升。建议今后将市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列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单位。三要强化协同联动合力。市营商办和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动态掌握指标运行情况,定期不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加强对市直各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的指导。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县(市、区)业务指导,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升联动能力。市数政中心要按照“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原则指导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对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数据实行集中共享,实现网上办事大厅与部门自建系统办事数据直接流通,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四要对标先进持续提升。以厦门、福州、龙岩为标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照指标差距,补齐工作短板。要根据省上“一窗通办”综合改革的要求,学习借鉴福州做法,进一步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提升,实现“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并联审批、材料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出件”流程,实现办事企业和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个窗”。(五)聚力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政务改革。一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要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做到能取消的全部取消、能简并的全部简并、能下放的全部下放,深化“局长走流程”活动,大力压减审批程序和时限,推动审批流程再造。特别是对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网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要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文件精神,科学设计流程,将多个相关联“单项事”合理归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二二要加快标准化改造进程。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制度,除需要特殊场地或检测事项外,要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事项100%入驻到位,审批授权100%到位。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同一审批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三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加快构建务实管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统筹推进网上服务平台向移动终端和自助终端的有效延伸,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升级e“掌上办”,实现全流程网上申报、办理,提高全程网办事项占比。四要加快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选派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工作人员到中心窗口工作。要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制定出台行政审批服务人员管理、激励办法,赋予行政服务中心更多管理职权,切实提高窗口人员的工作待遇。(六)聚齐要素支撑,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进一步督促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用好惠企政策线上兑现平台,认真收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切实让广大企业知晓政策、明白政策、会用政策,着力解决好政府与企业群众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满意度。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执行质效,让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制定惠企政策过程中,建议多征求企业家和项目业主的意见建议。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对接企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需求,发挥“人才编制池”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与用工合作平台,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员工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切实通过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园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快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综合体,突出交通先行,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和运营时间,着力配套完善吃、住、行、购物、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四要全力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重点要聚焦近期中央、省、市出台的系列金融支持企业纾困举措,深化信贷便利化专项行动,引导银行机构对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推出差异性金融产品。鼓励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立足服务职能,加强对“白名单”企业增信增贷的支持。(七)聚强监管合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时修改清理不符合条例、不适应营商环境健康发展的规定。加强合同执行的司法保障,推进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保障企业及经营者合法权益。对干扰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要严厉打击。二要规范中介服务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和收费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并动态管理。进一步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坚决取消自行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部门间中介服务执业限制,吸引域外符合资质的中介机构进驻,做大我市中介服务市场。三要完善公平竞争规则。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四要构建联动监督机制。要加大司法执行力度,严格制裁违约失信行为,强化司法对市场运行的规范引领作用;要深化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协作,持续开展案件执行专项行动,破解执行难题。要常态化开展督导考核,构建党委领导,纪委监委巡察巡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效能监察、社会监督协同联动的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要健全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予以激励,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快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面化、科学化,加强文明执法和检查,多一些业务指导和政策送达,让更多人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亲商护商氛围;持续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利益;重视提升水、电、气等垄断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加强监管。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强化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放大格局,拓宽视野,破除自我优越感、发展短视感、交流疏离感,对标先进城市,梳理问题短板,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服务的优质度和社会的包容度。(八)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坚持聚焦群众关切,推动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一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开展数字政府政务服务领域各项工作,不断优化“一网通办”改革。二是以“互联网+”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无缝衔接,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开放、为企业松绑、给群众方便。三是以优化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素质培训,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主动为企业提供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提升服务质效。(九)进一步精准施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提高政策精准性。适时修补惠企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特别要注意加强已有政策的有效性评估,确保新政策的实效性。二是强化政策的落地见效。持续上线政策条目图解,分领域分行业精准推送,提升各类涉企政策知晓面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保证政策刚性兑现、有效落地。特别是对疫情期间各项减税降费纾困政策、项目招引过程中承诺同意的优惠政策,需不折不扣完成兑现,营造信得过、靠得住的政府形象。(+)进一步创新举措,营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一是完善融资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投贷保补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产业扶持作用,提升企业金融获得率;积极支持金融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引入知识产权、商标、动产、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等质押品种,同时积极引导实施信贷资金闭环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