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docx
-
资源ID:725541
资源大小:60.21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docx
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前言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沙区贫困,而且在不断吞噬和缩小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200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沙区植被、促进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得以扭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河北省环绕京津,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河北省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的土地沙化敏感区,是全国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现有沙化土地2000941.29公顷。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河北省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印发了市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多年来,中央及河北省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四个监测周期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为改善京津冀生态状况,保障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虽然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全省仍有2000941.29公顷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0.64%。治理成果尚不稳定,还很脆弱,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有扩展的危险。为进一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七部委关于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林规发(2022)115号)精神,在充分外业调查、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土地沙化特点、生态建设现状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布局,结合河北省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有关规划,编制完成了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第一章规划基础一、现状分析二、取得成效三、主要做法三、形势与机遇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规划依据三、基本原则四、规划目标第三章持续推进沙区生态修复一、坝上高原半干旱沙地类型区二、冀北山地沙地类型区三、冀西北黄土丘陵沙地类型区四、冀西太行山沙地类型区五、冀东沿海沙地类型区六、平原沙地类型区第四章全面提升防沙治沙能力一、加强沙化土地保护二、加强沙区草原保护修复三、开展造林绿化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五、沙化土地保护性耕作六、推进沙产业发展七、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第五章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一、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二、张家口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项目三、农田防护林及村庄绿化工程四、退化林修复五、草原治理和修复六、小流域综合治理七、太行山绿化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目标责任二、依法防沙治沙,强化监督监管三、创新政策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建设水平五、加强宣传引导,增强防沙意识第一章规划基础一、现状分析(一)沙化土地状况1.沙化土地行政区域分布。河北省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土地沙化敏感区,土壤受风蚀和水蚀危害较重。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2000941.29公顷,分布在全省13个市(含定州、辛集市)及雄安新区的84个县(市、区),具有分布广泛、类型相对简单、程度较轻的特点。张家口市、承德市是全省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区,沙化土地面积1232458.91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61.59乐其他市沙化土地呈条状零星分布状态。具体分布情况详见河北省沙化土地监测范围统计表。河北省沙化土地监测范围统计表单1位:个、公顷、%统计单位监测范围县(市、区)范围县数量总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百分比石家庄市藁城区、晋州市、新乐市、正定县、无极县、深泽县、行唐县、灵寿县、赵县9481491.0387239.004.36承德市平泉市、围场县、丰宁县31295701.41370118.3818.50张家口市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万全区、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阳原县、怀安县、怀来县112070850.83862340.5343.10秦皇岛市昌黎县、卢龙县2161147.6626276.301.31唐山市路南区、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南区、丰润区、曹妃甸区、迁安市、滦州市、滦南县、乐亭县11774614.33106770.615.34廊坊市安次区、箱州市、三河市、永清县、香河县、固安县6381759.5883786.924.19保定市莲池区、清苑区、满城区、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定兴县、高阳县、望都县、蓝县、博野县11533195.10100453.355.02沧州市河间市、献县、南皮县、孟村县、东光县5437874.9342462.632.12衡水市冀州区、深州市、枣强县、武邑县、饶阳县、安平县、景县7615515.65101000.585.05邢台市信都区、南和区、沙河市、南宫市、隆尧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威县9548093.00118037.355.90邯郸市丛台区、永年区、鸡泽县、邱县、馆陶县、临漳县、大名县7394279.3666173.723.31定州市定州市1128366.6915245.590.76辛集市辛集市195036.379258.100.46雄安新区雄县151346.3711778.240.59合计847969272.312000941.291002 .沙化土地总面积。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结果,全省沙化土地面积2000941.29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64%;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15858.08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62%o3 .沙化土地类型及面积。全省沙化土地可分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等三种类型,面积分别为738.6公顷、1009385.41公顷、990817.27公顷,分别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0.04%、50.44%和49.52%。4,沙化土地程度及面积。全省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912208.92公顷、85999.44公顷、2713.38公顷、19.54公顷,分别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5.56%、4.30%和0.14%。(二)沙化土地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是形成沙化土地的主要原因。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风沙南下的必经之路,大量沙尘随风而来形成了严重积沙区。北部、西部山地的植被破坏后,洪水携带泥沙在河流两侧堆积,形成沙化土地。平原地区,由于上游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的洪积、冲积,形成带状或片状沙化土地分布。水土流失和风蚀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2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加剧沙化、荒漠化程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过度利用森林、草原、耕地,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过度开垦林地、草地、荒地进行农业种植活动,破坏了林地、草地和荒地的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超载放牧导致过度啃食牧草,减弱了草原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土壤表土受到破坏,造成草地退化和沙化。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旱象加重,裸露的地表极易遭受风蚀,土地沙化进一步发展。坝上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已经固定的沙地又重新活动起来,造成沙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过度砍伐灌木或乔木、过度采挖中药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程度加重。二、取得成效河北省坚持“科学规划、工程带动、部门联动、分类施治、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小流域治理、草地建设等防沙治沙工程,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封禁保护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2331666.67公顷。崇礼奥运会核心赛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乐为“绿色办奥”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4个监测周期实现缩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防沙治沙省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我省均被评定为实绩突出省份。一是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截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面积66006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35%,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到增强。张家口、承德两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水库水质明显好转,已经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张家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7位,在长江以北监测城市排名第2位。承德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03%,居全省首位,被誉为“华北绿肺”。据气象部门监测,2013-2022年全省平均沙尘日数2.9天,比(20012012年)减少1.6天,比(1991-2000年)减少2.2天,特别是坝上地区,近10年平均大风日数33天,比上个10年偏多11天,但坝上地区沙尘平均天数却减少2.1天。二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依托防沙治沙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态旅游、错季蔬菜、食用菌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我省沙区沙产业不断壮大,2020年底,全省果树面积达1543333.33公顷,居全国前列,总产量103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张家口市干鲜果品基地面积达到305533.33公顷,林果产业总产值达到139.7亿元,林果产业覆盖全市200多万人口,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承德市现有林果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87.3万吨,年产值69.1亿元。森林旅游快速发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成为张承地区的旅游招牌。“十三五”期间,张家口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400亿元,承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多亿元。同时,把生态建设和脱贫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加生态护林员数量,加强生态护林员选聘和培训,全省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为生态护林员,通过生态护林员政策进一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就业。三是铸就了塞罕坝精神。防沙治沙工作深入开展,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铸就了防沙治沙宝贵精神。特别是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攻克荒漠沙地治理的技术难关,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到82%,森林面积达到74666.67公顷,林场林木总蓄积达1036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84亿立方米,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资源总价值达到202亿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土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1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一一“土地生命奖”。三、主要做法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积累了宝贵经验,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防沙治沙工作作出26次重要批示,为全国防沙治沙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研究、专题部署调度、实地督导检查,高位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各地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安排,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省政府印发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国土绿化规划(2018-2035年)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等多个规划,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防沙治沙作为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增加蓄积量的重要抓手。各地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把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责任落实到单位、个人,压实了主体责任,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扎实开展。三是坚持工程带动。多年来,我省组织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原生杰保护、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了防沙治沙步伐。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项目204666.67公顷,草原项目25333.33公顷,小流域治理项目98000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88666.67公顷,完成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面积28666.67公顷。通过工程带动,防沙治沙进程明显加快,成效更加突出。四是坚持多方投入。积极引导和建立“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造林绿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了国家投资为引导、地方投资为补充、社会投资积极参与的投资新局面。“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的防沙治沙资金投入累计投资504.5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38亿元,省级投资25.63亿元,市县及社会资金436.56亿元,保障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稳步推进。五是坚持科学治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乡土树种使用力度,构建结构多元、系统稳定、综合高效的防风固沙林。推广林果(草、药、粮)间作、造封结合等多种高效风沙治理模式和“郝氏造林法”等容器苗造林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实施省级以上推广示范项目125项,推广101个优良品种和135项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47个,新建林果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各级林业部门均成立了防沙治沙和林业工程管理机构,水利部门均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强化政策技术培训,提高各级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防沙治沙科技含量。六是坚持严格保护。持续不断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全省生态安全。全力抓好天然商品林停伐和重点公益林保护工作,使全省878000公顷天然商品林、2030666.67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落实草原各项保护制度,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着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防火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森林草原资源的安全。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沙区水资源管理,以坝上超采区和平原严重超采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着力调整种植结构,严格管控取用地下水,抑制土地沙化趋势。全面推进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开发建设项目影响。三、形势与机遇“十四五”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阶段,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既为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深入开展防沙治沙提出更高要求。(一)防沙治沙制约因素一是防沙治沙形势仍然严峻。河北省现有沙化土地2000941.29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64%,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15858.08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62%,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还有沙化耕地990817.27公顷,占沙化土地面积比重较大,在治理中需要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减少地下水使用,提升耕地质量。二是生杰系统比较脆弱。经过植树种草、小流域治理沙区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但这些初步治理的区域处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初级阶段,其植被稳定性比较差,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随时面临再次退化风险。多年治理的区域,虽然森林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但生态系统恢复到稳定状态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我省处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土地沙化敏感区,原有沙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治沙成果如果不能有效巩固,还有发展为沙化土地的可能。三是科技支撑不足。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困难立地造林保活增效、干旱沙区退化植被快速恢复、流域治理模式、节水灌溉、土地综合治理组装配套等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多数果农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新的优良品质、高效栽培模式等先进技术尚未得到完全应用。四是政策机制相对滞后。防沙治沙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政策和机制,在税收优惠、贴息信贷、土地使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荒漠化生态补偿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亟待创新和完善。资金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建立。五是不合理人为活动仍很突出。水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比重达80%以上,生态用水保障面临挑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受经济利益驱动,沙区开垦问题仍很突出,草原超载放牧问题依然存在。受政策影响,一些重度、中度沙化耕地仍大面积耕种,不能采取休耕、轮耕或保护性耕种措施。(二)防沙治沙面临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防沙治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防沙治沙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多次就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6月6日,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的科学理念、基本思路、重大工程、重点任务、保障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发出了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总动员令。“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处于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节点,谋划未来生态建设重大战略,举全力绘好“十四五”发展蓝图,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生态基础,赋予了防沙治沙重大使命。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当前生态扶贫成效显著,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围绕乡村振兴,推进沙产业迈向新台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阶段防沙治沙承载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新任务。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环卫京津,始终承担着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大责任。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升级加力,我省高质量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全省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把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位置,更为我省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推进防沙治沙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战略窗口。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抓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全面保护、重点修复和适度利用相结合,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形成相对完善的沙产业体系,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18年10月修订)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发(2005)29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修订)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7月修订)5 .土地调查条例(2018年3月修订)6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7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冀政(2007)87号)8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53号)9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2)5号)10 .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12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52019)13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14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15 .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16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三、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发挥生态功能作为防沙治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生物、农耕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统筹规划,分区施策。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行业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科学明确防沙治沙的主攻方向和具体措施。一一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化各级政府的主导功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多层次、多形式推进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坚持科学治沙,讲求实效。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农林水牧先进技术和治理模式,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科学治沙水平和成效。四、规划目标(一)2025年目标到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务560000公顷,沙区林草植被持续增加,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系统质量明显向好,京津冀周边等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首都水源涵养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二)2030年目标到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105000公顷,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防御风沙危害的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形成,沙产业布局全面优化,防沙治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生态支撑。第三章持续推进沙区生态修复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中,我省被列入京津冀山地丘陵沙地、海河平原沙地、黄河故道沙地、海岸带沙地等综合治理区。在充分依据国家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省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等因素,将我省沙化土地划分为坝上高原半干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黄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东沿海沙地、平原沙地等六个沙地类型区,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面提升京津冀区域生态承载力。一、坝上高原半干旱沙地类型区本区地处河北最北部,包括张家口市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部分、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部分。()区域概况本区属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86米。东部分布有坝缘山地、高原丘陵和漫甸,相对高差200300米,具有固定、半固定沙丘,最高可达70米。西部由南向北依次为梁岗、台地、湖淖、滩地、疏缓丘陵和宽阔谷地。地带性原生植被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白桦为主的岛状森林以及沼泽和水生植被。本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年蒸发量17001800毫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冬季、春季常有大风天气。本区水资源总量为7.20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3.7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60亿立方米。(二)主要问题本区属浑善达克沙地防治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京津地区沙源地和我国北部、西北部风沙南下通道,是全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本区为农牧过渡地带,由于早期草原过度开垦与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土壤风蚀加重。沙化土地面积1226809.75公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54342.67公顷。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旱灾、水灾,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为大风,其中6级以上大风天数为60120天,8级以上大风天数为5070天。(三)主攻方向本区是全省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任务繁重。按照以草先行、草灌乔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大力推进草原修复,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有效提升森林质量,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造林模式上,推广灌草结合模式,充分考虑树种生态习性和树种间生态互补性,营造混交林,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采用混交造林模式,优先选用深根系树种和浅根系树种混交、乔木树种和灌木混交、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混交方式可采用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或网格混交。在预防措施上,根据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现状,加强现有植被管护,严格实行禁牧、禁垦、禁樵制度,沙区开发建设项目要同步实施防沙治沙措施。通过“退、封、造、改、限、舍”等多种途径,补植补造和退化林修复等多种措施,恢复、重建沙区林草植被,初步建成带网片结合、乔灌草搭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屏障,遏制土地沙化、减轻风沙危害,有效保护农牧业生产。在治理工作上,继续实施禁牧政策,积极引导舍饲圈养,结合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采取封山(滩)育林(草)措施,加大沙生植被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工作,对枯死树比例超过半数的杨树退化防护林采取采伐更新、择伐抚育造林等方式进行更新,提高其防风固沙能力;对适宜造林的荒山、荒沙、荒滩及水库、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周围的沙化土地进行人工造林;建立科学的用水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措施,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证湿地生态用水;生态脆弱地区,有步骤的实行生态移民,减轻生态压力。(四)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通过开展造林绿化、低质低效林改造、草原保护修复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426666.66公顷。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253333.33公顷;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173333.33公顷。二、冀北山地沙地类型区位于河北北部,包括承德市平泉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下部分、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下部分,秦皇岛市卢龙县,唐山市丰润区、迁安市。(一)区域概况本区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下降。按其形态特征划分,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河谷交错构成。本区属中温带和暖温带交汇地带,受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的影响,局部具有小气候且有明显差异,北部紧靠坝上,温度较低,南部海拔低,光照条件较好。年降雨量由北向南递增,介于600800毫米,无霜期北部140170天,南北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河流有滦河流域的小滦河、兴州河、伊训河、武烈河、老牛河、青龙河和海河流域的潮白河以及辽河流域直流阴河、西路喝河、老哈河等。本区已建大型、中型水库14座,总库容量达15.45亿立方米。(二)主要问题本区是京津重要的水源地和天然生态屏障,更是我省森林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本区内森林构成主要以中幼林居多,成过熟林较少,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林分质量总体不高。北部地区土壤侵蚀问题突出,局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脆弱。中南部局部区域矿山生态恢复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河流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本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29473.07公顷,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和水灾。(三)主攻方向本区主要以治理与保护并重为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分区施治。深远山区、河流上游和水库周围主要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等方式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针对丘陵山地着力实行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和草地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型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由于矿产开采而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地段,进行土地整理,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恢复自然植被;在风口、风道、沙滩地区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阻沙林,减缓风速,沉降沙尘;对生态极其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减轻生态压力。积极发展经济林,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同时根据自然生态景观情况,发展生态旅游。(四)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持续实施造林绿化、退化林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143333.34公顷。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46666.67公顷;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96666.67公顷。三、冀西北黄土丘陵沙地类型区本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包括张家口市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万全区、怀安县、怀来县、阳原县。(一)区域概况本区属燕山以及阴山、恒山和太行山余脉,山地、黄土丘陵、沟壑、谷地、盆地交错镶嵌分布,地面切割破碎。山地海拔多在5001200米,不论河流两岸或低山丘陵、盆地、川地,均覆盖着黄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旱严重。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5天左右。本区主要有桑干河、洋河、壶流河、清水河、白河、黑河等,是永定河水系主要集水区。(二)主要问题本区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风沙通道。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严格保护沙区植被。在风口、风道、沙滩区域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在永定河两岸、官厅水库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夏季易发水蚀,常发生泥石流,春、冬季风大而多,由于土壤干燥松散,表土层易形成风蚀,造成水土流失。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地质灾害多发,土地沙化加重。现有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本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5649.16公顷,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和水灾。(三)主攻方向本区主要实施分区治理措施,治理与保护并重。保护沙区植被,严格制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和滥用水资源等破坏行为;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在深远山区、河流上游和水库周围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等方式;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在石质山地阳坡营造乔灌混交林,阴坡栽植针阔混交林,黄土丘陵区营造乔灌混交林;恢复植被,针对矿产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的地段,进行土地整理,积极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林,沿河两岸广植护岸林带,低山丘陵、河滩、沟谷和村镇周围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营造仁用杏、优质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风口、风道、沙滩区域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减缓风速,沉降沙尘。(四)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持续实施造林绿化、退化林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210000公顷。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120000公顷;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90000公顷。四、冀西太行山沙地类型区位于河北西部,包括石家庄市行唐县、灵寿县,保定市满城区,邢台市信都区、沙河市。(一)区域概况本区属太行山脉,地势由中山逐步过渡到低山,海拔100O2000米,相对高差500IooO米,多为河流上源。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林木生长。年降水量介于514662毫米,无霜期130220天。本区河流众多,是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等三大河系的主要发源地,水资源相对丰富。(二)主要问题本区是河北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大力实施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丘陵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沟。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相对较少,涵养水源能力弱,水土流失较严重,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有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本区现有沙化土地46549.49公顷,以沙化耕地为主。(三)主攻方向本区防沙治沙要坚持“以造为主,以封保造”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西部深山区大力进行封山育林,选择适宜地段人工造林,着力营造水源林、水保林和用材林,增加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东部浅山丘陵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沟,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四)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持续开展造林绿化、退化林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153333.33公顷。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83333.33公顷;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70000公顷。五、冀东沿海沙地类型区本区位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市昌黎县,唐山市丰南区、曹妃甸区、滦南县,沧州市南皮县、孟村县。(一)区域概况本区海拔低,地势低平,洼地多,为众多河流、水系入海口,海岸由北往南依次划分为砂质与岩石相间、砂质和淤泥质三种类型。北部沙丘、沙地交错分布,丘间为平坦沙地和低湿洼地,南部是平原海滩,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地贫瘠。本区属典型海岸型气候,冬夏变幅小,昼夜温差大,气候湿凉,风力较大,光照较多。年均降水量介于630680毫米,无霜期180210天。(二)主要问题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壤盐碱、贫瘠,淡水资源不足,适生树种少,海岸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低,滨海湿地功能退化,海洋自然灾害频发,风暴潮危害较大。本区土壤侵蚀主要为水蚀和风蚀。本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84353.77公顷,沙化土地包括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两种类型,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和水灾。(三)主攻方向本区为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层次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薄弱,按照因地制宜、层层设防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类型与多功能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针对滩涂湿地防护林,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驯化、繁育一批适宜品种,提高植被盖度,解决滨海盐渍化地区的生态防护问题。针对基干林带,通过对已有基干林带加宽,断带处填空补缺,已有林草植被封育保护,低效林带改造等措施,增加树种,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海防基干林带的生态功能。针对纵深防护林,要从基干林带外侧向内陆延伸,以城镇村屯绿化为“点”,生态廊道绿化和农田林网为“线”,沙地、宜林荒山荒地防护片林为“面”,拓展纵深防护林的规模和综合功能,基本构筑起与沿海经济社会相适应、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综合防护绿色生态屏障。同时,推广应用节水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建立科学的用水制度,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水资源,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证湿地生态用水。(四)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持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