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演变要用.ppt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 中感受到什么?,根据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关资料。要求展示时间4分钟左右,方式不限。结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设问: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迁?,长袍 马褂 裙袄,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文明新装,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服装颜色五彩纷,款式多样,满汉美食粗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食物简单凭票供应,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深宅大院普通民居,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住房拥挤,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婚姻包办迷信缠足,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习俗风尚,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二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有哪些?,1、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侵染与挑战2、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故事发生的背景:1926年“我”(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邀请鲁四老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去城里参加“我”的婚礼;要求:题目自拟;紧扣本课第一子目的史实,合理想象;准备时间:8分钟;提示写作重点:穿着、礼品、交通;婚宴上所见和所感(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5分钟,合作探究3分钟),清朝满族贵妇着装,传统的中国家庭,福州的妇女,晚清时期,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清朝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对于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在鸦片战争后,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租界中出现华洋杂居现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富商、洋行职员等,因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常仿效洋人,开始穿起了西服、西裤。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虽说西装是男人时髦的服装,但是中山装很快就和西装平分天下。,早期西装,西装革履,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耻,廉,义,礼,三省吾身严谨治国,五权分立,三民主义,以文治国,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地穿上了中山装,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合影。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集体穿中山装亮相,引起世界瞩目。,妇女服装,在清朝末年,仍保持着上衣下裙之制。以至民国初年,留日学生日益增多,受日本女装影响,上海的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戒指等首饰一概弃之,时称“文明新装”。,民国开始后,最先流行的中国女装是元宝硬领高至鼻尖,刻意造成“瓜子脸”的美女效果。,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起初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30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民国影星周旋、阮玲玉、胡蝶,30年代中西合璧的服饰,三十年代穿旗袍的女郎,溥仪和婉容,民国时期: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1949),变化趋势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向称身得体、短袖窄袖的方向发展,以旗袍为代表,变化原因:1、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侵染与挑战2、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50年代末,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拉吉。,工装背带裤是新时尚,60年代,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当时,人们把中山装、青年装及军便装称为“老三套”,成了当时服装的主流。,60年代 流行绿军装,50-80年代初 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为“蓝蚂蚁”“灰蚂蚁”,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服装款式、颜色单一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中式便服女装: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中式便服,影响因素:1、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有了一定改善 2、受苏联影响3、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受左倾错误影响,未摆脱贫穷4、受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的影响,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中国人大开眼界。,1980年,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成立,宣告了“时装模特”这一行业的新生。,1983年5月4日人民日报,1983年北京第一支时装表演队,80年代服装特色-缤纷色彩已经开始扮靓街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70年代后期服装特色喇叭裤,90年代极为流行的健美裤,80年代流行的阔腿裤,“蓝蚂蚁”、“灰蚂蚁”是老外对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的穿着印象。可谁曾想,同样是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使中国百姓“摇身衣变”,成了“花蝴蝶”。颜色、布料、款式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裁不出”,直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现代服装,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 出不穷。,一、服饰方面:,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1949)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向称身得体、短袖窄袖的方向发展,以旗袍为代表,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中式便服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中式便服,服饰向“穿得好”转变,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丰富多样,小结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繁琐的制度和规定。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开放”,原因1、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侵染与挑战2、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努力。(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3、受建国后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4、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个性意识的张扬,追求多元化个性化,3(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3(2007天津文综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二、饮食方面:,中华传统饮食习惯:北方喜吃面食,肉类;南方喜吃米饭、海鲜,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如:洋酒有啤酒、香槟、白兰地,饮料有汽水、冰激凌、冰棍、奶茶、咖啡,糕点有面包、饼干、蛋糕,以及各种糖果、罐头食品等影响:一定程度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影响深远。,中国四大菜系,川菜香辣炒蟹,鲁菜迎宾花篮,淮扬菜(苏菜)清炖蟹粉狮子球,粤菜金牌烧乳鸽,中国其他菜系,浙菜西湖醋鱼,闽菜干烧鱼,湘菜红煨鱼翅,徽菜符离集烧鸡,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淞滨竹枝词,上海最古老的西餐厅德大西餐社1897年的老照片。,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大公报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西餐馆依然如故,而福生食堂,菜汤均简洁,颇合卫生要素。咖啡馆生涯颇不寂寞,比如东安市场国强、大栅栏二妙堂、西单有光堂,西式糕点均佳。往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餐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1935年北平旅行指南,“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烧得半生不熟的肉;这些肉都泡在浓汁里,要用剑一样形状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然后是一种绿白色的物质,有一股浓烈的气味。他们告诉我,这是一种酸水牛奶的混合物,放在阳光下曝晒,直到长满了虫子;颜色越绿则滋味越浓,吃起来也更滋补。这东西叫乳酪,用来就着一种浑浑的红色液体吃,这种液体会冒出泡漫出杯子来,弄脏人的衣服,其名叫做啤酒,民国时期中国人西餐就餐场景,与西方的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最早接触西餐的中国人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国人对西餐的印象有三:一是腥膻和生冷;二是使用刀叉给人以一种“野蛮杀伐”的印象;三是西方人对于吃过于随便,不够“文化”。,北京某处咖啡馆,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民国时期哈尔滨的咖啡厅,“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者为最上,最近女主人左手者次之,最近男主人左手者又次之,其在两旁之中间者更次之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相让而饮食时,勿使餐具相触作响,勿咀嚼有声,勿剔牙。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我国普通西餐之宴会,女主人之入席者百不一觏)并取席上所设之巾,揩试手指、唇、面,向主人鞠躬致谢。”清稗类钞,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不同;西方饮食: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菜肴的色、香、味其次。中国饮食: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粥厂救济贫民,胡同里吃凉粉的小孩,下层百姓的饮食方式变化不大,多以小米和杂面为主食。根据社会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对北京48户家庭的收支账目进行过一项研究,食品支出要占到家庭总支出的70以上。逢到天灾人祸,城乡贫民便会挣扎在死亡线上,寒冬冷月只能挤到放赈的粥厂去讨一碗稀粥喝。,九江农村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银圆。有点节余时,就购买一点很可怜的奢侈品一点猪肉、一点海带或咸鱼作为下饭的珍品,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民生活,1(2007上海历史B组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带来饮食消费模式的改变。不仅粮、油需要凭票购买,连棉布和日常用品也开始变为凭票供应。朴素的饮食之风逐渐在各阶层城市居民饮食生活中发展开来。各大城市建国前就已发展起来的西餐饮开始败落直至消失,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西餐,西餐馆只存留于一些城市居民的记忆中了。,建国初期,生产力还不足以解决民生温饱问题。百姓的主食都以杂粮、粗面为主。白米、白面成了过年时的梦想。大跃进时期,我国进入了集体公社时期,大家一起工作和用餐,“大锅饭”成了那个时候最主要的餐饮特色。这个阶段,大家首先要解决温饱,饮食的质量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所考虑的问题。,60-70年代商品短缺,年货需凭证配给,70年代中秋节,人们凭票买月饼,60年代,大白菜也要凭票定量供应,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当时国家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对日用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紧张,居民仍要凭票购买东西,以至于猪肉摊前也经常发生口角,现在买肉很方便,肉的种类丰富,消费者在商场内你挑我拣成常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三、居住建筑:,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中国传统民居之旁,相继涌现出一些供外国商人和外国侨民居住的西式花园住宅,后来一些买办、资本家也纷纷仿造。民国时期,一些高官显贵,也竞相建造。,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有三平米,有的棚户区还是简易木板房;农村也不过人均6平方米,有的还是茅草房。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住宅小区成片开发,兴建了大批住宅,使许多居民从大杂院、排子楼和筒子楼,搬进单元楼住房。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使得许多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能以成本价购买合适的住房,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农民纷纷兴建新的砖瓦房,在东南沿海和一些大城市的郊区,更盖起成片的小洋楼,生活条件与城区相差无几。到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0平方米,农村更达到24平方米。目前,人们已不仅满足住房的宽敞,更追求环境的优美。,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天圆地方的四合院,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家土楼,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里弄l lng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位于天津市的溥仪故居“张园”,也是孙中山北上在津期间居住地,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上海外滩,哈尔滨中央大街俄式建筑群,改革开放前的住房,今天的小区住房,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现代家居,四、社会习俗:,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明显。,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时报新陈代谢(1912年3月),男子留辫,断发易服,女子缠足,迫令放足,包办婚姻,婚姻自由,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束发于顶,身着宽袖袍服。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统一着长袍、马褂,特别是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年,“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民国野史“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民国某杂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南京临时政府法令,1895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和陈少白等人走避日本,在横滨侨商冯镜如家中,孙中山和陈少白剪掉了辫子,改穿西服。,在清廷不得不宣布退位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前夕,袁世凯剪掉了辫子。他显然认为这是剪辫子的最好时机,既可以表示革故鼎新的决心,又可以表现弃旧图新的分寸,让新旧人士都无从置喙。,因为被英文老师庄士墩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17岁的溥仪痛下决心剪掉了辫子。几天后,紫禁城里的千把条辫子全不见了,只有周围几位彻底顽固的老先生还一如既往。,三寸金莲,女子缠脚,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陋习。长长的裹脚布就像锁链把中国妇女锁定在封建礼教中。20世纪初,废止缠足使女性身心得到解放,并且推动婚姻观念变革。,据说当时很多刚刚从欧洲到中国来的八国联军士兵都对清朝女人的小脚产生了兴趣,于是很多中国女人的脚就被这些士兵砍下来,当成战利品带回欧洲去了。,民国时期的放足布告。为了解放妇女的小脚,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县长亲自领导本县的放足运动,“金莲小,最苦恼,从小那苦起受苦到老,未曾开步身先袅。不作孽,不作恶,暗暗里一世上脚镣。”“休缠足,缠足岂争妍,闺阁本来天赋,质女郎亦有自由权,何苦乞人怜。”,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在家乡成立“不缠足会”,身体力行,首先给自己女儿放足。天足会还规定,入会者若有女儿放足嫁不出去,可在会内联姻。在上海发布公开信,呼吁有识之士动员妻女放足。蔡元培公开征婚,以放足作为第一条件,在这些先进分子的带动下,短短几年,不缠足的社团组织遍布上海、湖南、广东、福建、湖北等各大城市。,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关于主婚权的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以父母和其他法定尊长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徐珂清稗类钞,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倡导冲破封建陋俗,提倡男女平权并且身体力行的先驱人物蔡元培蔡元培的婚姻宣言: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不纳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大声疾呼“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在反清武装斗争中牺牲的秋瑾,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文明婚礼,实有三长。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二、订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清稗类钞第五册,婚姻风俗,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传统社交礼仪,1935年上海集体婚礼,清末民初,西式文明婚礼已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都会成为时尚,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成为时髦青年的理想追求。有诗为证:“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文明结婚的出现,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冲击,此后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193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文绣投诉天津地方法院,宣布与溥仪离婚,时称“妃子革命”。,文绣,九年以来不以同居,平素不准见面,私禁一室,不准外出,有时派差役横加辱骂。申请人倍受虐待,痛不欲生。文绣诉状,1927年,46岁的鲁迅与28岁的许广平在上海结婚,1915年10月,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1927年,中共地下党员周文雍、陈铁军以假夫妻名义掩护广州起义指挥工作而被捕。就义前,二人在敌人刑场上举行婚礼,毛泽东与杨开慧1920年结婚(杨开慧1930牺牲),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结婚,1939年,邓小平与小他12岁的卓琳结婚,1930年10月1日,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王家桢到四乡走访一天,乡下的农民勤劳淳朴,只有一点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了!,农村受到外来冲击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相对较少,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2(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2009广东理基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3(2010上海单科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2(2009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1(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5(2007上海历史A组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20年代,新青年新风尚,流行在学堂找女学生。女:诶,如果我爸妈不同意咱俩的事,我就跟你私奔,你说怎么样?男:好啊,咱们一起参加北伐军去!,30年代,国难当头,危亡之秋。男:大丈夫理当投笔从戎,报效国家,马革裹尸还,我去投军打鬼子了,不能耽误你,我走后你找个男人嫁了吧!女:不,我等你回来,你如果死了,我终身不嫁人!,40年代,鬼子打完了,又开始内战 男:等到解放了全中国,建设好我们的新国家,我再风风光光娶你过门!女:俺等你!,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禁止重婚,纳妾,蓄童养媳。,1949年11月,北京封闭全市所有妓院。图为翻身妓女在教养院里扭秧歌。,5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男:嗯,感谢组织上这么关心我,派你来照顾我的生活,你还有啥要求没有?女: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好好照顾首长,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60年代,新风俗,破四旧,革命婚礼革命办。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你看咱啥时候结婚?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明儿就登记吧!,“文革”后国内首部爱情主题的电影庐山恋,70年代,大家都在家里打家具、生儿育女打发时间。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四十八条腿儿,一样都不能少,俺可丢不起那人!男:这自行车你非要凤凰的,我跑断了腿也没弄到一张票儿,你看飞鸽的行不?,80年代,英语900句是最畅销的书,戴个眼镜冒充一下知识分子就能招来不少异性的青睐 女:告诉你,你要弄不到一张大专文凭,咱俩就吹!,90年代,商品大潮在流动,人们的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男:咱们去办个婚前财产公证吧?女:什么?你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还留了一手?你想将来把我甩了是吧?好啊,你个陈世美,还没结婚就跟我来这一手,结婚后还不反了!告诉你,老娘还不跟你结了,你赔偿老娘青春损失费20万!男:好好好,不办了不办了行吧!,21世纪,这是个躁动的年代,这是个活跃的年代 女:预订奔驰卡迪30辆亢龙太子饭店50桌,加上杂七杂八的,为这个婚礼我们花了差不多十万块,请柬发出去800多份,不知能收回多少礼金唉!说你呢,你赶紧再翻翻通讯录,看还能再发多少份请柬?男:我正在这看校友录呢!连小学同学的请柬都发出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1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2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3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4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外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西学东渐:,2(2008山东文综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解析答案要点(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豪华婚礼车队,裸婚最近很时髦的一个词。百度一下裸婚,裸婚指的是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买婚戒直接登记结婚的现象。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婚姻理解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家族的选择,同时也是个人对于爱情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物质观念的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即有结婚三大件之说,而“有房有车”也成为21世纪初年轻人择偶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裸婚”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素婚”、“瘦婚”甚至无房、无车、无钻戒的“裸婚”都成了虎年的婚礼流行词。一张用作留念的婚纱照、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一袋发送亲朋好友的自包装喜糖,这些简约办婚礼的形式都得到都市白领的推崇。,探究:,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我的观点,课后活动建议:1回家听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讲他们过去的故事2阅读鲁迅小说风波和阿Q正传等,进一步了解生活习俗的变迁与时代的联系3观看现代都市电影,感受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