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1章自然观.ppt

    • 资源ID:727035       资源大小:182.50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章自然观.ppt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与自然观,第1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一、天然自然探析 二、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三、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四、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第2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素朴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一)素朴自然观(二)机械自然观 二、辩证自然观(一)辩证自然观的确立(二)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三)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本 章 要 点,“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演化态下有自然物的不同生成形式。“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与自然生产的方向是反方向推进的。这就决定了人类人工自然引入方式演进的基本历程必然是:生物人工自然引入化学人工自然引入物理人工自然引入等。每一个大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是采集和利用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在高级阶段,人类则可以人工生产和创造这类物质。在上述过程中,要满足由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依据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不同深度,还可以把人工自然区分为三种形态:人化自然、狭义人工自然(简称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一、天然自然探析 1.天然自然内涵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第一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2.天然自然特点 1)潜在性 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无限的,它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无限的问题,也为人化自然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2)无主体性天然自然生产是一种无主体生产,各种自然生产都必须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参与,最后生成的物质结果是由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参与生成的。3)循环性 天然自然生产具有循环性,在生产过程中,由分解生成的低级物质,又会不断参与到高级物质的正向生产之中,总体上形成了循环性生产。4)“形而上”性 天然自然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上关于物质的研究等实质上是关于天然自然的研究。,(二)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三)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 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 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 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四)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和信息社会自然。1农业社会自然 生物圈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绿色植物的繁茂,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潜在基础的天然自然。从采集植物到栽培植物,人类也开始驯养动物。这些标志着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基础的人工自然的出现。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自然的出现。,2工业社会自然 1)蒸汽动力的产业化。人们最初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动力只有人,随后则有风力、畜力和水力。对蒸汽动力产业而言,这都属于天然自然阶段。古希腊的希罗就曾发明了一种装置和“矿山之友”都属于人工自然阶段。1712年纽可门发明了活塞式的大气压蒸汽机。普遍应用的蒸汽动力机是由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出现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引起了工业革命,对蒸汽动力产业而言,这都属于社会自然阶段。2)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 在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认识到原子的结构,微观的原子世界对于人来说就是天然自然。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打开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在尚属于人化自然。只有当第一座核反应堆投入运行,核能才成为人们可以控制的人工自然物,这属于核能利用的人工自然阶段。,3.信息社会自然 信息社会自然是未来社会的雏形,其产生和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产业化密切相关。这里以电子计算机产业化说明信息社会自然形成。人类制造计算工具和发展计算技术由来已久。第一个采用电器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是法国工程师朱斯,他在1941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通用机电式计算机。早期计算机存在着体积大、运算速度慢等缺点。对于电子计算机产业化而言,这是人工自然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晶体管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明,以及软件系统的完善,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它的第五代,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于电子计算机产业化而言,这是社会自然阶段。,复习参考题:一、如何理解自然界辩证运动,理解该运动对自然辩证法学料的确立有何重要意义。二、什么是天然自然?什么是人化自然?天然自然如何从宏观上转化为人化自然?三、什么是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如何转化为人工自然?四、什么是社会自然?人工自然如何从宏观转化务社会自然?,参考书目:,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万长松:产业哲学引论,东北大学出版社。,第二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素朴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一)素朴自然观 1素朴自然观的产生 在人化自然方面,在天文学方面,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影响绵延千年的“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力学专著物理学。阿基米德以定量的形式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成为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先驱,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是农学、医学、天文、算术四大学科体系。我国的农学著作非常丰富,约有五六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从春秋至清初我国关于日食的记录约1000次,月食记录约900次,新星和超新星记录60多颗。在人工自然方面,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造,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中国古代在技术方面有过极其辉煌的成就,中国首创了造纸、丝织、制瓷、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古罗马的技术成就也令人瞩目,如阿基米德也是一位技术专家,他把物理学知识应用于技术研究,发明了螺旋提水器、滑车、起重机、投石炮等。,2素朴自然观的内容 第一,关于万物的本原。关于这个问题,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至公元前546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2年公元前497年)用数来解释一切。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才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70年)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是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四方面的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元气说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朴素辨证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其核心是“万物皆生于气”。到汉代以后,元气说已经成为比较著名的关于万物起源的理性学说。元气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设想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它聚则成有形之物,散则为弥漫之气。第二,关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中国阴阳学说其核心思想是,宇宙中存在两种基本因素,即“阴”和“阳”;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万事万物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或要素构成的,在这五类事物之间还存在明确的相生相克关系。五行之间具体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3、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第一,整体直观性。人们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第二,简单性。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第三,猜测性。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第四,思辨性。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和想象去说明假其复杂的自然现象。第五,辩证性。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二)机械自然观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背景 从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程度来看,人们对自然界研究的主要方式从直观和猜测迅速转换到了以有一定科学理论指导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上来。从宇宙人化自然来看,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发表了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近代天文学,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开普勒对天体运动规律作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先后提出了天体运行三定律。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于1632年出版了被教会列为禁书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著作充分的阐述了哥白尼的新学说。从地球人化自然来看,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大综合。,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第二,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第三,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第四,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第五,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第六,它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位置的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万事万物只有空间上的序列而无时间上的历史。,第七,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绝对的空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是自然界的机械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它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局部解剖和定量实验等方法分析种种自然现象的细节和原因;用物质实体作为唯一实在和物体自身运动解释自然现象间的联系;用牛顿力学和机械运动作为运动的唯一形式解释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用机械决定论、因果决定论解释事物及其现象,具有局限性。,二、辩证自然观(一)辩证自然观的确立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 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劳动等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集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1)天体演化学说 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学说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1833年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说,即渐变论,给“灾变论”和“神创说”以致命的打击。(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德国医生迈尔、英国啤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等12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4)细胞学说,(5)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正是由于在这个时期中,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给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缺口,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创立打下了越来越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恩格斯就是总结概括了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仍然坚持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物质是整个世界的产生和存在的本原,同时也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元素,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也不可能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非生命物体之间、生命体之间、人体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非生命、生命和人体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说,也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它们产生存在的条件,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就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中产生、发展并最后走向灭亡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存在于事物的具体联系之中。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一切皆变,任何自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有它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化的历史。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恩格斯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从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考察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起源,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的无限发展过程,阐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自然观中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起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现代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二)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它包括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他通过狭义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揭示了时空的性质、惯性质量的性质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量子力学主要是由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和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共同创立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客体的实在性(量子实在),改变了物理实在的经典图景,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实在的理论。系统论是由贝塔朗菲创建的。它是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等关系,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系统模型法、系统决策法等。,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还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还具有随机性;不仅的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整个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的。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如下。(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从实在论来看,系统科学所反映的实在是系统实在或整体实在,这与量子力学所提示的实在是一致的。在一个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相统一。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也没有离开整体的部分。,(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在牛顿力学中,事物运动的原因在外部外力,而自组织理论阐明,开放系统自主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平衡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它们之间的协调与相干作用,系统才可能向更有序的状态演化。如果环境不能向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一定的阈值,那么,系统不可能演化为更有序的状态。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系统的演化表现出大量的协同与竞争的特性。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竞争的存在将会造成系统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非平衡性。协同是系统中另一个关键因素,协同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协同反映为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通过协同,形成序参量,它反映了系统形成的新结构或宏观整体模式的有序程度,另一方面,序参量一旦形成,就会支配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演化进程。,(3)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物理学家研究质点、理想气体等,数学家研究线性函数、线性方程等。线性模型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线性科学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情形,非线性系统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混沌理论等揭示: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线性系统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4)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机械自然观是其典型代表。实质上,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可见,线性确定论不同于非线性确定论,非线性将带来复杂性。原来人们把随机性看作是来自于系统之外,但是,混沌理论表明,随机性同样产生于系统自身。随机性也不是对系统演化无用的东西。自组织理论表明,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没有随机涨落就没有系统的进化。自然界是一个非线性、随机性的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自然界具有复杂性。正如普里高津在探索复杂性一书中所指出的:“复杂性不再仅仅属于生物学了,它正在进人物理学领域,似乎已经植根于自然法则之中了。”,(三)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生态自然观的产生(1)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其根源 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给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包括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第二,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现代人们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和主宰者,人们单方面强调人的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能力,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第三,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经济发展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一指标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第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东西之间的政治对立。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将垃圾、化学废料、公害型企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生态学一词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oikos的涵义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1866年,赫克尔首先对生态学进行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一开始,生态学就关注共同体、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学从其创立之时就明确定位在研究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随着时代发展生态学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生物学的定义已普遍为科学家们所认同。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认为,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在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对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理。第二,生态演替原理。第三,循环和再生原理。第四,生态平衡原理。第五,最小因子原理。第六,资源有限性原理。,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生态自然观是对机械自然观的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1)确立了生态概念。近代科学革命形成了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等)概念,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19世纪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20世纪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形成了开放的、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实在观,并且确立了生态概念。“生态”是生物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主体是生物有机体。作为生物有机体而言,它的广义生存条件既包括生物环境(其他生物),也包括非生物环境(大气、水、土壤等等)。深层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概念。生态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性质的整合:从空间维度来看,生态中的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而另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整个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是地球上各部分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功能维度来看,生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从时间维度来看,生态意味着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的核心在于系统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与协调性。,(2)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稳定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我国民谚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食物链的生动写照。比如,青草昆虫小鸟鹰构成一条食物链。,(3)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整体。自然形成了人,人也改造着自然。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参与其中、生死在一起的自然。尽管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人的身心也是在适应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得到进化的,人类不能脱离对生态系统的普遍联系与协同一体的依赖。早在1923年,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利奥波德认为,自然是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组成的机能性整体。在利奥波德看来,伦理观念应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处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在大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所组成的整体:大地”1,并把人的角色由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为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人类在自然中没有等级差别,并不高于任何其他物种,人类也是生物联合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的存在状况紧密相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生态系统本身是非线性、非平衡的,它与环境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有自我调控、自我适应、自我稳定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方式向更有序的生态系统进化。随机涨落是生态系统向新的状态演化的触发因子,并不能保证系统必然向更为有序的状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决定论与随机性的统一、进化与退化的统一。生物圈是宇宙在几十亿年的历史中进化出来的有机系统,它把地球外的物质环境、地球上的无机物和生物种群协调为一个自我调节的和谐整体。每一种生命物种的适应和进化都对其他生命形式的适应和进化以及完善生物圈系统功能做出了贡献。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共同维持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生存和进化。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在于系统内部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系统进化实质上是由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正如普里高津指出:“远离平衡条件下的自组织过程相当于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涨落与决定论法则之间的一个微妙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环境对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模式有决定性影响。,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人类能够认识、运用自然规律和美的规律,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早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

    注意事项

    本文(第1章自然观.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