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727858
资源大小:23.7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方案.docx
关于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多种手段,构建非诉讼纠纷多元化解综合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根据江苏省司法厅关于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现就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拓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途径,突出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强化多方参与、联调联动,整合各种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职能和资源,构建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努力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化解效率最大化,不断提升纠纷非诉讼化解工作的群众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度。主要目标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全业务、全时空、全生命周期的优势,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聚合行政机关、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民间人士等资源力量的“三纵四横”工作网络,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职能,建立全面覆盖民事、商事、家事、行政等四大领域的线上线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合理配置纠纷非诉讼化解资源,强化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联调联动,丰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高效便民。坚持把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的根本标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尊重当事人意愿和方式选择权。向当事人宣传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所具有的程序简、耗时短、成本低等优势,引导建议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当事人明确拒绝的,引导当事人选择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纠纷。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维护公平正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坚持在法治框架内化解纠纷,注重在纠纷化解过程中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坚持调解优先,多方衔接联动。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积极统筹司法行政领域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资源,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聚力安民。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化解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落实属地和单位(部门)责任,努力在主动排查、源头预防上下功夫,在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就地化解上做文章,深入排查本地区、本系统纠纷信息,主动作为提供服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工作任务(一)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网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标准的要求,依托市、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设立“如皋市非诉讼服务中心”和“*镇(区、街道)非诉讼服务中心”,作为非诉讼纠纷案件一站式受理平台,实现“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转办”。1、市非诉讼服务中心,主要受理、协调化解本辖区内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沟通协调各行政部门、行业主管机构、公证处、仲裁办,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律师调解组织,承办、委托、交办、转办纠纷案件,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矛盾纠纷数据信息分析研判。6月底前,建立“如皋市非诉讼服务中心”并挂牌,中心主任由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任兼任。7月15日前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辟专用窗口作为非诉讼服务中心的接待受理的办公场所,并设置醒目服务标志,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人员等内容。2、镇(区、街道)非诉讼服务中心,主要受理、协调化解本辖区的矛盾纠纷,指导镇、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通过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宣传法律和政策等,及时向上级汇报纠纷化解情况;做好纠纷预警工作,及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结合村级平台上报情况,掌握辖区内不稳定因素,防止激化,并及时报告重大不稳定因素。7月15日前,实现镇级非诉讼服务中心全覆盖(标牌由市司法局依照司法所建设导则要求统一制作下发)。3、村(社区)非诉讼服务中心,主要受理本村(社区)民间纠纷,发挥前端作用,结合网格化管理,定期对本村(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掌握了解社情动态,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置。针对本村(社区)多发、易发纠纷,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与宣传。7月底前,实现村级非诉讼服务中心全覆盖(标牌由各镇依照司法所建设导则中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格式标准要求统一制作下发)。4、依托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其他各专业对接调解部门建立“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将符合人民调解法、江苏省人民调解条例规定的要求,可以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的纠纷,通过委派、指派、转送等方式移交“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对接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化解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内的矛盾纠纷。(二)加强实体、网络、热线等平台建设围绕纠纷化解“接案、分流、化解、联动、处置”等重点工作环节,加强部门内设的实体、网络、热线“三位一体”矛盾纠纷受理平台建设,形成网上网下、衔接联动、全面覆盖的非诉讼纠纷多元化解综合平台。1、建立“线下+线上”的非诉讼分流中心。依托“非诉讼服务中心”和“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设置专门导引窗口,指定专职接待人员,直接面向群众做好接待咨询、诉求收集、信息采集等集中接处工作,通过对纠纷基本信息、当事人实际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分层级按权限对非诉讼纠纷进行分类筛选,指引导入相适应的纠纷解决平台,建立诉讼与非诉讼、不同非诉讼方式之间的导引分流机制。依托政务云、司法行政一体化智能平台,以12348江苏法网为载体,融合各村社区法律顾问法润民生群、部门内微信(调解)群、人民调解小助手、如皋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视频调解系统、无人律所、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服务平台等多个线上渠道,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案件网上受理平台,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立非诉讼纠纷受理专席,实行群众热线求助24小时专员接案,融在线受理、在线分流、全程督查、结果反馈、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等为一体,方便群众在线查询、预约、办理非诉讼纠纷化解事项。2、建立“分调+联调”的非诉讼办理中心。发挥司法行政统筹作用,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工作职能和资源力量,按照“分工负责、分类化解”,推动各行政机关、专门机构、行业组织分类型依法设立非诉讼办理平台及网点。构建涵盖家事、商事、民事、行政等各领域非诉讼纠纷解决平台,加强各非诉讼纠纷办理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协作,建立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汇集、多链条驱动的非诉讼纠纷调处工作体系。依托非诉讼服务中心,在市镇村三级推动以人民调解为主体,整合行政调解、律师调解等功能进驻,汇集人民调解各方面参与力量和各类型组织,构建广覆盖、多领域的调解综合体。依法承担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职责的相关行政机关,加快纠纷化解专门平台载体建设,建立健全行政调解组织网络。重点推动在公安、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重点部门,建立行政调解组织和专门调解室;各镇(区、街道)的行政复议事项,按照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机制改革要求,打造行政复议中心,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审理、集中决定”。仲裁、公证、律师等专业机构,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更好发挥非诉讼纠纷化解作用。仲裁要在案件集中地区、重点领域设立仲裁工作平台,加强网络仲裁服务,实现仲裁业务向基层延伸。公证机构要以参与家事领域纠纷化解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专门的公证调解平台。律师事务所要加快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切实发挥律师在非诉讼纠纷化解中的专业优势、职业优势和社会优势。3、建立“共建+共享”的非诉讼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以在建的司法行政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联通汇集各类型非诉讼纠纷信息数据,建设集归类储存、统计分析、实时监测、预警研判等多功能的非诉讼纠纷数据中心,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专家库、法规库、案例库,智能推送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加强“四色预警”体系建设应用,促进社会矛盾纠纷风险研判、预警、处置科学化、智能化。(三)规范综合平台岗位职能设置在市非诉讼服务中心和各分中心应设置引导分流岗、调解处置岗、协调督办岗以及综合岗;镇、村两级视条件进行相应设置。1、引导分流岗。接待当事人,根据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提出化解纠纷最适宜途径参考建议。当事人选择调解的,审查并接收相关申请材料,经审批后转调解处置岗;当事人选择其他非诉讼途径的,移交协调督办岗。2、调解处置岗。接收引导分流岗经审批的纠纷案件的相关材料,当班调解员能够现场处理的,由当班调解员直接调解处置;不能现场调处的,根据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机构名册通知对应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机关、律师调解组织或者公证机构等非诉讼调处组织处置。3、协调督办岗。引导分流岗根据纠纷案件的性质和疑难复杂程度,向审批人员提出协调督办建议,经许可后向协调督办岗移送一份有纠纷案件案情简介的受理材料,协调督办岗根据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机构名册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机关和公证、仲裁机构,跟踪督办对应部门后续化解工作。4、综合岗。接收其他平台分流纠纷,根据本系统、本组织、本机构非诉讼纠纷化解内部处置程序协调办理,及时将纠纷化解进度、结果反馈纠纷至原受理平台。(四)完善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程序1、接案立案程序。坚持统一接案,整合各类实体、网络、热线“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受理平台,对单位、个人申请调处或者人民法院移交的各类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的立案程序和接收手续,确保所有案件应立尽立。2、研判分流程序。建立一次性告知受理制度,制定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项目清单,为当事人提供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方法、法律知识、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解释和指导,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适宜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进行案件分流。根据当事人所选途径,平台能够直接办理的当场受理,不能办理的根据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机构名册协调帮助当事人前往办理。3、调解前置程序。对适宜通过调解处理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由平台委派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机关、律师调解组织、公证机构等进行调解。当事人拒绝调解的,可以引导其另行提起诉讼。4、动态调整程序。根据纠纷化解具体情况,分析纠纷发生、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最佳非诉讼化解方式,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全业务、全流程的指导和帮助。终结所有非诉讼化解程序之前,应当经过协调督办岗的综合研判,方可引导当事人选择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纠纷。(五)健全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制度1、矛盾预防排查化解机制。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按照村(社区)每周,镇(区、街道)、行业专业每半月,市级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特殊敏感时期日排查零报告)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要求,开展“滚动式、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分类梳理,逐一登记建档,及时处置分流、预警报告,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处置快、预判准。2、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清单制度。根据群众纠纷化解服务需求,围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基本项目清单,对办事涉及的事项名称、法律依据、办理层级、办理主体、条件流程、证件材料等基本要素予以统一规范,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和示范文本,推动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办理流程和评价标准统一。为群众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维权指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逐步丰富完善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3、一次性告知制度。根据服务清单,准确告知并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来解决纠纷,明确非诉讼纠纷化解程序,阐明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相对诉讼解决的优越性,引导其作出合理选择。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诉讼权利,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非诉讼方式和调解结果。对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不成功的,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选择包括诉讼在内的其他法定的纠纷化解途径。4、机构人员名册制度。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机构和调解员名册,并向社会公布。根据非诉讼纠纷化解类别,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等调解组织和具有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职能的机关以及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纳入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机构名册。建立健全调解员选任工作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原则选取专业素养较高、道德品行良好的人员作为调解员,同时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充实人员名册,便于引导当事人选择合适的非诉讼纠纷化解机构、组织或者人员化解纠纷。加强调解员培训工作,形成定期培训制度,提高非诉讼纠纷化解技能。建立调解员业绩档案,定期开展调解评估工作,并及时更新名册信息。5、纠纷多元化解程序衔接制度。坚持将非诉讼方式作为化解纠纷的首选,按照最方便、最快捷和保障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宜途径解决纠纷。梳理好非诉讼化解纠纷各途径之间的程序衔接,穷尽非诉讼手段后仍然无法化解纠纷的,引导其通过包括诉讼在内的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纠纷。6、纠纷综合调处的联动补强机制。强化纠纷化解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积极对接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主管部门,构建协调合作机制,参与化解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纠纷化解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确保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完善委托调解、督促履行、司法确认、信息反馈等衔接制度,确保诉调、公调、检调、访调等对接机制高效运转。属于访调对接的矛盾纠纷,依照关于在全市开展“访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皋信发201953号)要求执行。7、纠纷案件分层化解机制。镇级以上平台集中力量化解重大和一般纠纷,村级以下平台重点化解简易纠纷。进一步细化村(社区)网格单元,明确网格责任主体,健全和完善网格内纠纷信息采集、报送、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基层网格建立相关数据库,加强各单元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时效性,实现简易纠纷边发现、边化解,纠纷信息苗头处置在早、处置在小、不扩大、不上交。8、司法确认程序制度。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依法申请确认其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9、跟踪回访制度。为预防正在化解中的矛盾纠纷出现升级,防止已经化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要建立和落实全流程跟踪和回访制度,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和对调解程序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有无新的纠纷苗头等,及时予以反馈,对有激化可能的,要及时报告相关部Ilo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要定期进行回访,巩固化解效果。10、矛盾纠纷预警研判制度。施行市中心和各分中心月预警研判制度,特殊时期和特定案件实时进行预警研判,建立健全定期与不定期、综合研判与重点研判相结合的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非诉讼纠纷化解各平台和组织机构要坚持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研究分析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矛盾纠纷形势,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对策和意见,并形成书面预警研判分析报告,及时报告上一级行政机关和同级党、政组织,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市委政法委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副书记、市人民法院分管诉讼服务中心的领导、市公安局分管治安的领导、市司法局分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市调处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任副组长,市信访局、调处中心和各专业对接调解组织的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非诉讼化解机制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调处中心,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将其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明确需求,突出特色,细化工作内容,集中力量推进非诉讼纠纷机制建设。(二)注重宣传引导。要加大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的宣传推介力度,7月下旬组织开展非诉讼服务工作宣传周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挥12348法律服务队、“一村(社区)一顾问”以及“法润民生微信群”等的作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实行市镇村三级联动,采取多种有效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非诉讼服务的七种形式及服务优势,引导群众将非诉讼方式作为纠纷化解的首选,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三)突出队伍建设。加强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人员,精心挑选业务能力强、法律素养高、善于做纠纷化解工作的人员充实进队伍。7月底前,组织开展非诉讼服务专题业务培训工作,聘请熟悉非诉讼服务七种形式的专业实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让他们熟悉掌握业务属性、业务范围、业务流程等专业知识,便于为群众提供精准周到、及时高效的服务。(四)强化经费保障。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加大对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建设的保障力度,将线上平台开发维护、线下平台运行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公益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的保障能力。(五)完善考核督查。要推动将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内容,明确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的指标体系。对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对参与非诉讼化解工作不力、贻误处置时机或者工作作风粗暴、激化矛盾并造成较大影响的,要严肃问责,不断提升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建设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