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隧道通风设计标准.docx
ICS91.140.60CCSP42H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XXXXXXXX城市隧道通风设计标准StandardforVentilationDesignofUrbanTunnel(报批稿)2022-XX-XX 发布2022-XX-XX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目次前言1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34基本规定45设计标准55. 1一般规定56. 2隧道57. 3附属用房55.4隧道洞口66通风方式78. 1一般规定76.2通风方式76. 3隧道通风要求87通风计算97. 1一般规定99. 2需风量计算99.3 隧道自然通风力119.4 隧道交通通风力117. 5隧道通风阻力128污染空气净化138. 1一般规定1310. 2空气净化方式138.3设备布置139附属建筑1511. 1一般规定1511.3 机房与通风井1511.4 道及风口1510防烟与排烟1710. 1一般规定1712. 2排烟系统1712.3 防烟系统1912.4 排烟设施19H风机选型与安装2013. 1一般规定2013.3 射流风机的选型与安装2013.4 轴流风机的选型与布置2112控制2312.1 一般规定2314. 2运营通风控制2314.3 防烟控制2314.4 排烟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13节能与环保24附录A通风计算25A.1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25A.2通风井排出式纵向通风方式25A.3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28A.4吸尘式纵向通风方式30附录B车辆有害气体排放量计算因子3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南京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星诺大气环境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俊、朱晓宁、郭志明、李志远、汪文联、潘红兵、徐志胜、季红玲、丁鸿志、张迎贺、张幼;杰、杨斌、王晔、周爱军。城市隧道通风设计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扩)建的城市隧道通风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CJJ22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D70/2-02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DB32/404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本。3. 1城市隧道UrbantunneI地表以下供机动车或兼有非机动车、行人通行的城市道路。3.2隧道群tunnelgroup多座隧道通过地下互通匝道连接实现交通转换或两座隧道间距小于250m,且两座隧道之间无消防救援通道,多座隧道和多座隧道及地下互通均称为隧道群。3.3设计小时交通量designhourIytrafficvoIume混合车型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用每小时每车道的混合车辆数表示。3.4需风量requestedairvoIume按保证隧道安全运营要求的环境指标,根据隧道条件计算确定需要的新鲜空气量。3.5设计风量designedairvoIume以计算得到的隧道需风量为基础,满足运营要求,进行风机选型的通风量。3.6设计风速designedwindspeed根据设计风量计算得到的空气在隧道内沿隧道轴向流动的速度。3.7纵向通风IongitudinaIventiIation通风气流在行车空间沿隧道轴线方向(纵向)的流动。3.8半横向通风semi-transverseventiIation通风气流在行车空间沿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横向)进入(或排出)、沿隧道轴线方向(纵向)排出(或进入)的流动。3.9临界风速criticalvelocity当采用纵向排烟时,控制烟气沿隧道坡度逆向流动的最小风速。3.10 10重点排烟concentratedsmokeextraction在隧道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道,并间隔一定距离设排烟口。火灾时,远程控制火灾附近的排烟口开启,将烟气快速有效的排出车行空间。3.11 1城市隧道通风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工程规模、隧道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近远期预测交通量与交通工况、车辆种类与有害气体排放量、相邻隧道污染物空气窜流、环境保护、烟气控制和运营维护等因素。4. 2城市隧道通风设计应符合科学合理、安全经济、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利用高效的原则。4. 3隧道通风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4.2 1正常工况及交通阻滞工况时,应能稀释或去除隧道内的CO、烟尘、NOX等污染物和余热,控制有害物浓度、能见度等指标符合本标准第4.2节的要求。4.3.2火灾事故时,应能有效控制和迅速排除烟气。4.3.3隧道养护维修时,应能提供一定新风量,控制有害物浓度、能见度等符合木标准第4.2节的要求。4.4隧道通风系统应按预测特征年的交通量、车辆组成和相应车辆有害气体排放量设计,并根据需要考虑通风设备的分期实施。4.5城市隧道通风设计小时交通量应为混合车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4.6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4.6.1在特殊工况或短时间内交通条件发生变化时,通风系统应具一定的适应性。4.6.2在通风系统某一局部失效时,应保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在适宜的水平。4.6.3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污染空气排放和噪声要求,结合工程实施条件确定污染空气排放方案,应采取措施使通风设备传至室外的噪声符合环境保护要求。4.6.4应能有效利用汽车交通力,并考虑隧道需风量变化、制定运行策略。4.7改建或实施二期通风系统的城市隧道,应按当前实际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评估通风系统的合理性。4.8城市隧道通风设计应分别明确运营工况与火灾工况的风机运行数量和位置。4.9专用避难疏散通道及其前室、疏散楼梯及其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设施。4.10火灾工况下交通量计算应遵循下列原则:4.10.1工况车速宜按Okm/h考虑。4. 10.2单向通行隧道宜按独立排烟区末端位置发生火灾考虑;双向通行隧道宜按洞内中点发生火灾考虑。5. 11通风系统的管材、消声材料应采用A级不燃材料,管材及消声材料还应具有防潮、防腐、防蛀、耐老化和无毒的性能。5.1一般规定5.1.1 城市隧道通风设计的安全标准应以稀释机动车排放的烟尘为主,必要时可考虑隧道内机动车带来的粉尘污染。5.1.2 城市隧道通风设计的卫生标准应以稀释机动车排放的CO、NG为主。5.1.3 城市隧道通风设计的舒适性标准应以换气稀释机动车带来的异味为主,必要时可考虑去除余热和降低湿度。5.2隧道5. 2.1隧道通风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a)CO、NO?和烟尘设计浓度,应满足表5.2.1中的规定。表5.2.1CO、NO?和烟尘设计浓度车速V(km/h)或工况CO(cm3m3)烟尘设计浓度K(m,)NO2(cm3m3)v>40700.005140>v>20700.0061v20700.0071养护维修200.0030.12b)人车混行隧道,隧道内60min内NO/设计浓度不应大于0.2cm3m3.c)隧道内的最高空气温度不宜高于45°Cod)隧道内的湿度不宜大于70%。5. 2.2通风系统设计时的交通工况设定宜符合下列要求:a)正常交通工况时,城市隧道内车辆全程行驶平均车速大于40kmh.b)交通阻滞工况时,城市隧道内车辆全程行驶平均车速不大于20kmh.5. 2.3通风系统的最小换气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隧道换气次数不应小于3次/h。b)纵向通风的隧道内风速不应低于L5ms.5. 2.4隧道设计纵向风速不宜大于IOm/s。5. 3附属用房5. 3.1隧道运营管理中心、设备管理用房、电缆通道等附属用房通风设计应符合表5.3.1要求:表5.3.1附属用房通风设计标准房间名称计算温度(C)换气次数(次h)冬季夏季进风排风值班室、休息室162766控制室、机房192464配电房、电缆通道36按排除余热计算风量检修通道11雨水泵房、废水泵房、消防泵房54通风机房66电源室103610121012房间名称计算温度(C)换气次数(次h)冬季夏季进风排风电梯机房10105.3.2当采用空调系统时,新风量每人不应少于3(3h°5.4隧道洞口5. 4.1城市隧道洞口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6. 4.2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一、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见表5.4.2o表5.4.2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序号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单位一级二级1二氧化氮(NO2)年平均4040Ugm324小时平均80801小时平均2002002一氧化碳(CO)24小时平均44mg/m1小时平均1010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m)年平均4070Ug/m24小时平均501504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HnI)年平均153524小时平均35756.1 一般规定6.1.1 城市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隧道平纵指标、交通量、气象条件、经济、环保等因素。6.1.2 城市隧道工程分级宜根据其封闭段长度和预测单洞年平均日交通量两个要素,按图6.1.1分为一、二、三、四、五5个等级。图6.1.1城市隧道工程分级图6.1.3 城市隧道内机械通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四级及以上城市隧道应设置机械通风设施。b)人行隧道或人车混行隧道长度小于等于60m时,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隧道长度超过60m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设施。c)隧道应有效利用交通通风力,当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6. 2通风方式7. 2.1城市隧道机械通风方式可按表6.2.1分类。表6.2.1城市隧道机械通风方式的分类纵向通风方式半横向通风方式组合通风方式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通风井送排式通风井排出式吸尘式纵向通风方式送风式排风式吸尘式+纵向通风组合式纵向+重点排烟组合式6.2.2五级城市隧道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三级和四级城市隧道宜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6.2.3一级和二级城市隧道宜采用半横向通风方式或组合通风方式。6.2.4城市隧道洞口污染物排放不满足环境大气指标要求时,宜采用污染物净化方式。6.2.5明挖喑埋城市隧道可采用竖向分散式自然通风方式设计。8. 3隧道通风要求9. 3.1长度大于3km的隧道宜对隧道温度进行计算,当不满足本标准第4.2.1条第3款的要求时,宜采取降温措施。10. 3.2设有多处进、出口匝道的隧道,通风设计应考虑主线、匝道隧道气流间的相互影响。11. 3.3城市隧道通风设计应考虑污染空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应满足下列要求:a)隧道洞口和通风井的允许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应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b)污染空气排放宜采用高风井集中排放,当实施困难时可采用竖向分散式自然排放、机械式分散排放或污染空气净化方式。12. 3.4隧道进、出洞口建筑布置应考虑防止污染空气回流的措施,且应符合下列要求:a)钻爆法隧道进、出洞口宜错位布置。b)明挖暗埋隧道进、出洞口间宜设置分隔墙或种植绿植。分隔墙体宜结合遮光棚和景观绿化设计。12.1 一般规定12.1.1 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应按设计近远期预测交通量、交通组成、车辆状况,并结合汽车尾气限排标准进行计算,取其较大者作为设计取值。12.1.2 市隧道通风设计应根据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隧道总体设计要求进行相应的计算。12.1.3 风系统中,风机及交通通风力提供的风量和风压应满足需风量和克服通风阻力要求。7. 1.4在标准大气压状态下,空气物理量可按表6.1.4取值,其他状态下的空气密度P可按式(7.1.4)计算。表7.1.4空气物理量重度y(Nm3)11.77密度Po(kgr113)1.20运动黏滞系数V(m2s)1.57XlO5P=POXeXP(一岛;)(7.1.4)式中:P通风计算点的空气密度(kg/nf);Po一标准大气压状态下的空气密度(kgm3);T通风计算点夏季气温(K):h通风计算点的海拔高程(m)。7.1. 5沿程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应根据城市隧道或风道的断面当量直径和壁面粗糙度以及风道结构形状等取值,当为混凝土壁面时常用阻力系数可按表7.1.5取值。表7.1.5常用阻力系数表阻力系数取值隧道沿程阻力系数40.02主风道(含竖井)沿程阻力系数入、Ac0.022连接风道沿程阻力系数友0.025隧道入口局部阻力系数C0.5隧道出口局部阻力系数CX1.07.2需风量计算7. 2.1城市隧道计算交通量宜按各特征年预测交通量和城市隧道服务最大交通量分别计算交通量,取其最大需风量所对应的交通量作为计算交通量。13. 2.2隧道预测交通量中含有新型环保车辆,其有害气体排放量宜单独计算。14. .3设计需风量应取稀释C0、烟尘,Nd和隧道最小换气量所需风量的最大值,并不小于最小通风量,计算时应按行车速度IOknh一档分别进行计算。15. 2.4稀释CO所需风量按公式(7.2.4)计算,隧道入口新风污染物浓度应考虑隧道洞外环境浓度和邻洞污染空气的影响。Qreq(CO)=(ZIVeh,Qc。,,7Z(7.2.4)八,Cadm-Camb式中:Qreq(CO)隧道稀释Co需风量(11fh);几Veh一一隧道内通车不同类型车辆数量;Qco车辆Co单车排放量g(hveh);Cadm一一隧道内污染物允许浓度标准(gm3);Camb一一隧道新风污染物浓度(gm3)0(7. 2.5)16. 2.5稀释N02所需风量按公式(7.2.5)计算,隧道入口新风污染物浓度应考虑隧道洞外环境浓度和邻洞污染空气的影响。Qreq(NO2)=(九vehY/VO?).CadmYamb式中:Qreq(NOz)隧道稀释NO2需风量(I113/h);nveh一一隧道内通车不同类型车辆数量;Qno2车辆NO2单车排放量g(hveh);Cadm一一隧道内污染物允许浓度标准(gm3);Camb一一隧道新风污染物浓度(gm3)17. 2.6稀释烟尘所需风量按公式(7.2.6)计算,隧道入口新风污染物浓度应考虑隧道洞外环境浓度和邻洞污染空气的影响。Qreq(P/)=(几Veh,Qvi).(7.2.6)Kadm式中:Qreq(V/)一一隧道稀释颗粒物需风量(而/h);nveh一一隧道内通车不同类型车辆数量;Qvi一一车辆颗粒物单车排放量D112(h-veh);Kadm一隧道内烟尘允许浓度(m,).18. 2.7隧道换气需风量按公式(7.2.7-1)计算。式中:Qreq(ac)隧道换气需风量(/h);4一一隧道净空断面积(m2);ns一一隧道通风换气频率。采用纵向式通风的隧道,换气需风量按公式(7.2.7-1)和式(7.2.7-2)计算,并取其大者作为隧道空间不间断换气的需风量。Qreq(ac)=vac'(7.2.7-2)式中:Qreq(ac)隧道换气需风量(m3/h);Vac一一隧道换气风速,不应低于2.5ms;4一一隧道净空断面积(m2)7.2.8隧道内车辆有害气体排放以2018年为基准年进行计算,小汽车和轻型车有害气体排放按公式(7.2.8T)计算,重型柴油车有害气体排放按公式(7.2.8-2)计算:Q=Qex(Li)hA+v(7.2.8-1)式中:Q小汽车和轻型车COg(hveh)、NO2g(h-veh)和颗粒物nf/(h-veh)单车排放量,其中仅柴油车计算颗粒物;Qex(v,i)2018年小汽车、轻型车COg(Mveh)、N02g(hveh)和颗粒物of/(hveh综合基准排放因子,见附录B;fh海拔修正因子,取L0;A一一年度修正因子,见附录B;fe一一区域修正因子,见附录B;V车速(km/h);e(V)非排放颗粒物,该项仅计算颗粒物时采用,mg(kmveh),见附录B。Q=Qex(v,i)hen÷4.7v(7.2.8-2)式中:Q重型柴油车COg(hveh)、NO2g(hveh)和颗粒物m2/(hVeh)单车排放量;Qex(v,i)2018年重型柴油车COg(hveh)、NO2g(hveh)和颗粒物m2/(hveh综合基准排放因子,见附录B;fm质量修正因子,见附录及2. 3隧道自然通风力7. 3.1隧道自然通风力应按下列原则确定:a)通风计算中,应将自然通风力作为隧道通风阻力考虑;当确定自然风作用引起的隧道内风速常年与隧道通风方向一致时,宜作为隧道通风动力考虑。b)自然风作用引起的洞内风速宜根据气象调查资料、隧道长度、纵坡等确定;当未取得相关调查结果时,可取2.03.0ms°8. 3.2自然通风力按公式(7.3.2)计算。当自然通风力作隧道通风阻力时,式(7.3.2)应取“+”;当自然通风力作隧道通风动力时,式(7.3.2)应取。正压和负压APm=±(l+<e+rLDr)p2p2(7.3.2)式中:pm一一隧道内自然通风力(Nm2);%自然风作用引起的洞内风速(ms);<e一一隧道入口局部阻力系数,按表6.L5取值;Ar一一隧道沿程阻力系数,按表6.1.5取值;Dr一一隧道断面当量直径(m),Dr=竽;Ar一一隧道净空断面积(m2):Cr一一隧道断面周长(m)07.4隧道交通通风力7.4.1隧道交通通风力应按下列原则确定:a)隧道通风计算应针对具体工程的通风系统分析交通通风力。b)单向交通时,交通通风力宜作为动力考虑;当工况车速小于设计风速时,交通通风力应作为阻力考虑。c)双向交通时,交通通风力宜作为阻力考虑。d)交通通风力应按设计速度以下各工况车速分别计算。7.4.2单洞双向城市隧道交通通风力可按式(7.4.2)计算:APt=去”+(4(+)-斗Y-与九一(4(_)斗了(7.4.2)式中:pt交通通风力(Nm2):n+隧道内与斗同向的车辆数(辆),j二360:;"n,隧道内与斗反向的车辆数(辆),九.=羡井JN+隧道内与斗同向的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vehh);AL隧道内与斗反向的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vehh);Vr隧道设计风速(ms);Vt(+)与%同向的各工况车速(ms);%与%反向的各工况车速(ms);Qr隧道设计风量(m3s);Am汽车等效阻抗面积(m2)o1. 4.3单向城市隧道交通通风力可按式(7.4.3)计算。当时,APt取“+”;当/<玲时,APt取。Pt=±7f'nc(vt-vr)2(7.4.3)式中:nc隧道内车辆数(辆),nc=琮;;vt各工况车速(ms)o7. 4.4汽车等效阻抗面积可按式(7.4.4T)计算:Am=(I-勺)acs<ci+rac,.2(74.4-1)式中:Acs一一小型车正面投影面积(m2),可取2.13m2;Ac一一大型车正面投影面积(m2),可取5.37m2:r1大型车比例;ci一一隧道内小型车或大型车的空气阻力系数,按式(7.4.4-2)计算:ci=0.0768xi+0.35(7.4.4-2)Xi一第i种车型在隧道行车空间的占积率()。8. 5隧道通风阻力9. 5.1隧道内通风阻力按公式(7.5.1-1)式(7.5.1-3)计算:pr=p+pi(7.5.1-1)p=(r)2(7.5.1-2)pq=ip/2(7.5.1-3)式中:APr一隧道内通风阻力(Nm2);p一一隧道内沿程摩擦阻力(Nm2);pi隧道内局部阻力(Nm2);<i一一隧道局部阻力系数,可按表6.L5或标准取值。8.1 一般规定8.1.1 隧道内污染空气直接向大气排放时,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排放标准的要求。8.1.2 隧道口和通风井集中排放污染空气不满足环境排放标准时,应进行污染空气的净化处理措施。8.1.3 空气净化设计宜结合隧道内设备安装、运输、维护、净化要求等条件,合理选择隧道内污染空气净化设备。8. 2空气净化方式10. 2.1隧道污染空气净化方式宜选择静电除尘、生物吸附法、量子光催化法等。11. .2静电除尘空气净化方式通过在隧道内或专用通道安装静电除尘设备,有效去除污染空气中的烟尘和氮氧化合物。12. 2.3生物吸附净化方式通过隧道口设置生物净化池和通风设施,净化和过滤隧道污染空气中的烟尘和氮氧化合物。13. 2.4量子光催化净化是在城市隧道侧墙或装饰板表面喷涂含有纳米TiO2光催化涂层,净化隧道内CO和和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14. 3设备布置1. 3.1隧道静电除尘空气净化设备安装可选择旁通式、竖井式和吊顶式。8. 3.2静电除尘装置主要由过滤器、清洁系统、静电除尘器、N0?处理器、消防器、风机和防护设备等组成。9. 3.3旁通式、竖井式和吊顶式空气净化设备布置可见图8.3.2-1、8.3.3-2和8.3.3-3。图8.3.3-1旁通式空气净化设备示意图出风口图8.3.3-2竖井式净化示意图图8.3.3-3吊顶式净化示意图10. 3.4隧道生物吸附空气净化装置主要有吸风罩、风管、风机、生物净化池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a)隧道洞口吸风罩宜与洞门结构形式设置。b)风管选用土建风道或金属风道。c)风机可安装于隧道结构空间或地面风机房。d)生物净化池应考虑污水处理排放措施。9.1一般规定9.1.1 城市隧道管理用房及设备用房等隧道各类附属工程应根据其使用要求设置通风系统,必要时可设置空调系统;进风应直接采自大气,排风宜直接排出地面。9.1.2 变电所等电气用房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通风量按排除余热量计算。当余热量较大、采用机械通风不合理时,可设置冷风降温系统。9.1.3 消防泵房和厕所应设置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系统。9.1.4 风机房与通风井设计应综合考虑功能要求、位置选择、建设条件、环境保护、养护维修、运营管理、景观协调及消防安全等因素。9.1.5 风机房应具有布置风机、电气设备、控制设备、其他辅助设备的空间及预留设备检修空间,并应设置大型设备搬运通道和工作通道等。9. 2风机房与通风井9. 2.1地下风机房的布局应满足风机及其配套设施的综合布置、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安全等各项要求,通风机宜集中布置。9. 2.2地下风机房与隧道之间应设置大型设备运输通道和人员逃生通道,通道入口应设置甲级防火门;地下风机房与连接风道之间应设置检修通道。9 .2.3地下风机房应考虑通风、防潮、防尘、降噪和温度调节等设计。10 2.4风机房应为大型通风设备的运输、安装设置通道或孔洞,并应能装设起吊设施。9 .2.5通风井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进风井应设在空气洁净地方,进风应直接采自大气,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进风口的进风风速不宜大于8.Om/s。b)排风井的高度应满足废气排放的环境保护要求,排风应直接排出地面。排风口的排风风速不宜大于8m/s。c)当采用高风塔集中排放废气时,应采用向上高空直排方式,风井内风速取值不宜大于15ms1,d)当进、排风井合建时,应确保排风不回流至进风口,排风口宜高出进风口,并不宜小于6mp10 3风道及风口11. 3.1混凝土风道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送、排风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5ms.b)风道吸入口处应设置防止异物吸入的网罩。c)风道内应采取可靠防排水措施,防止渗漏水。d)风道内应设置检修用进出口楼梯和照明灯具。e)风道内壁面应光滑平整,断面变化处应平顺过渡。f)风道耐火等级应为一级。9.3.2送风口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送风口宜设置于隧道顶部,送风口设计风速宜取25.030.0ms,送风方向应与隧道轴向一致。b)送风口断面积应根据隧道送风量和送风口设计风速确定。9.3.3排风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风口宜设置于隧道顶部或侧墙,排风口设计风速不宜大于8.Om/s。b)排风口断形式宜结合隧道主洞断面拟定,排风口断面积不宜大于隧道主洞断面积。c)排风口应设置防护网,并应进行防锈处理。10防烟与排烟10.1 一般规定10.1.1 城市隧道的防烟与排烟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交通组织、隧道的用途、长度等因素。10.1.2 通行机动车的一、二、三类城市隧道应设置排烟设施,隧道分类应符合表10.1.2的规定。表10.1.2城市隧道分类用途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城市隧道封闭段长度£(m)可通行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Z>1500500<Z1500Z500-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Z>30001500V3000500V1500500仅限人行或通行非机动车一一£>1500Z150010.1.3 城市隧道防火灾应按一座隧道或隧道群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设防。10.1.4 城市隧道火灾时,防烟与排烟系统应能及时有效控制和排除烟气、减少烟气在隧道内影响范围。10.1.5 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隧道构造、使用性质、设备布置等因素,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0.1.6 1.6城市隧道排烟系统设计应结合交通状况、通风方式和疏散设施等统筹考虑,当与正常通风系统合用时,应具备在火灾工况下的快速转换功能,并符合排烟系统要求。10.1.7 城市隧道内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长度大于3km的城市隧道,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方式或重点排烟方式;b)长度不大于3km的单洞单向城市隧道,宜采用纵向排烟方式。10.2 排烟系统10.3 2.1宜根据隧道交通功能、预测交通量、交通组织状况,参照表10.2.1确定隧道安全适用的最大火灾热释放率。表10.2.1车辆的火灾热释放率表车型类型小轿车货车集装箱车、长途汽车、公共汽车重型车火灾热释放率(MW)35101520303010010.2.2当隧道采用纵向排烟时,纵向气流速度应不大于临界风速,临界风速按公式(10.2.2-1)-(10.2.2-3)计算:(10. 2. 2-1)(10. 2. 2-2)(10. 2. 2-3)S41等丫7f=feKg=l+O.O374io8式中:Vc临界风速(ms);Qf一一火灾规模(kW);H隧道最大净空高度(m);4隧道横断面积(m2);Kg一一坡度修正系数;i隧道坡度(%);CP空气比热kJ/(kgK);g重力加速度(ms2);T一一火场远区空气温度(K);Tf烟气平均温度(K);P一一火场远区空气密度(kg113)。10.2.3隧道纵向火灾排烟需风量可按式(9.2.3)计算:QreqS=4(9.2.3)式中:Qreq(J)隧道火灾排烟需风量(m3s);Ar一一隧道横断面积(m2);Vc临界风速(ms)。10.2.4当城市隧道采用重点排烟时,排烟量应按设计火灾规模计算确定,排烟量的计算可按公式(10.2.4-1)(10.2.4-6)计算:a)轴对称型烟羽流1 S当Z>Z时,Mp=0.07i三Z5+0.0018Qc(10.2.4-1)3当ZWZ山寸,Mp=0.032Q三Z(10.2.4-2)2Z1=0.166Q三(10.2.4-3)式中:Qc一一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Q=0.7Qf(kW);Z一一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In)(取值应大于或等于最小清晰高度与燃料面高度之差):Zl一一火焰极限高度(m);MP烟羽流质量流量(kgs)ob)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T=KQcMpCp(10.2.4-4)式中:T一一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K);Cp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P=LolkJ/(kgK);K一一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当采用机械排烟时,取K=LOoc)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MpT/PqTq(10.2.4-5)T=To+AT(10.2.4-6)式中:V一一排烟量(m3s);Po一一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3),通常"=293.15K,Po=L2(kgm3);T0一一环境的绝对温度(K);T一一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10 .2.5当隧道采用重点排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排烟量计算应考虑土建排烟风道和排烟口的漏风量等因素,不宜小于20%漏风量。b)排烟口应设置在隧道上部或侧壁上部,并采用常闭型,排烟口纵向间距不宜大于60瞑地下互通匝道隧道段内排烟口纵向间距不宜大于30m。c)火灾时应联动开启着火区域的排烟口,连续打开的排烟口数量不宜少于5组。d)排烟道内的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5ms,排烟口的设计风速不宜大于IOms.e)隧道排烟道内应光滑并应满足密封性要求。10.2.6 城市隧道应结合匝道、风井等布局进行必要的分段排烟,并分别对各区域进行烟气控制设计。10.2.7 配电房宜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有关规定执行。10.2.8 城市隧道内附属用房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宜分别设置;当合用时,通风系统应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具备事故工况下的快速转换功能。10.3防烟系统10.3.1城市隧道专用安全通道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隧道专用安全通道与隧道行车道之间的压差应为30Pa50Pa.10.3.2专用疏散通道的防烟设计应根据其长度和净空,选择合理适用的机械正压送风方式;其前室加压送风量应按其入口门洞风速不小于L2ms计算确定,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10.3.3独立避难所防烟设计的加压送风量应按地面面积每平米不小于30nfh计算,新鲜空气供气时间不应小于火灾延续时间。10.3.4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口应靠近避难疏散通道和避难所入口,其风速不宜大于7.0mso10.3.5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宜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送风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10.4排烟设施10. 4.1火灾时运行的射流风机、排烟风机及烟气流经的风阀、消声器、软接等辅助设备,应按隧道火灾烟气进行配置,连续有效运行时间应高于隧道疏散时间,且应满足250时连续有效工作时间不小于Ih的要求。11. 4.2用于火灾排烟的射流风机宜按计算台数15%的备用量,应至少备用一组。12. 4.3火灾时运转的风机从静止到达全速运转的时间不应大于60s,可逆式风机应能在90s内完成反向运转。13. 4.4设备用房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a)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b)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LOOh。c)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LOOho14. 4.5设备用房排烟管道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a)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b)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c)排烟风机入口处;d)穿越防火分区处。11风机选型与安装11.1 一般规定11.1.1 风机选型应满足隧道运营通风及排烟系统的使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特性。11.1.2 通风系统设备、管道及配件布置安装应能为安装、操作、测量、调试和维修预留空间位置。11.1.3 附属用房内风机的选型与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相关要求。11.2 射流风机的选型与安装11.2.1 射流风机选型应满足下列要求:a)射流风机应选用具有消声装置的隧道专用风机。b)射流风机应结合不同类型射流风机的直径、单台射流风机的电机配置功率、隧道总装机功率、长期运营费用等进行选型。c)单向城市隧道宜选择单向风机,双向城市隧道应选择双向风机,同一隧道的风机型号应相同。d)双向可逆射流风机反转时的风量和推力不宜低于正转的98%;反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