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商代的工艺美术.ppt
第二章 夏商代的工艺美术,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传子,家天下”活动范围是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华夏是中国的代名词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第一节 概说,二里头文化铜爵、玉器,“二里头文化”“洛达庙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从文化遗址和时序看,大体和传说中的夏代相一致。,一、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二里头文化特征,又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尚保留有河南龙山文化的特色,器物造型以平底器较多流型蓝纹装饰。晚期则接近郑州早商文化,造型以圜底器为多,装饰以绳纹为主。,二、二里头文化的陶器造型,二里头文化的陶器造型有鼎、盆、罐、盘、尊等,而以鼎最具有代表性,数量也最多。鼎身为圜底罐型获盆形,鼎足呈扁平或三角形,有的鼎周身还附加堆纹。盆的造型多作深腹圜底,口沿两侧有一对对鸡冠状的器耳。陶器的纹饰,大体是早期以蓝纹为主,中期以细绳纹为主,晚期则流行粗绳纹。在不少陶器的口沿处还刻有二十多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符号。,二里头文化进入青铜时代。在二里头曾发现制铜作坊。有制铜用的陶锅、陶范以及铜揸等。在二里头及其他一些地点,发现了青铜凿、青铜刀、青铜锛、青铜簇。,第二节 青铜工艺,一、青铜器的制作1、青铜概念:指在红铜中加入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天然铜色红,称为红铜;加入锡铅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铜。2、青铜的主要优点:(1)熔点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硬度高,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3)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3、青铜器的制作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1)、青铜器制作方法:A、制范法(泥模法)制范,根据所需要制作的器形,先用泥土塑出一个样子,称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成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将模烘干,在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行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内范与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列。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注铜液。,2)蜡模法蜡模法是用蜡作原料,作成铜器的模型。蜡模法的创造和使用约在商代以后。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蜡模制作方法,二、青铜器的造型,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工具等八类。1.烹饪器。烹饪器有鼎、甗、鬲几种。(1)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是圆体,三族,双耳。但也有成方体四足的方鼎。铜鼎是由陶鼎演变而来。三足用以架火煮食,双耳可以穿杠(音铉)用以提取。商早期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商代晚期的鼎,腹部的最大直径下移,足成圆柱形。鼎在古代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陶鼎,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鼎中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在鼎两侧用边缘图案组织形成,装饰兽面纹。中间朴素无纹,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以人头。,(2)鬲(音力)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所以成为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它的器型的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横宽式发展。,(3)甗(音演)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音争),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它类似现代的蒸锅,利用沸水蒸汽蒸熟食物。在甑和鬲之间还有一层有孔的铜片,叫做箅(音壁),以透过蒸汽。甗也有方形的上部甑用铜片隔开,可以蒸两种不同的食物。妇好三联甗,是在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西周南单甗,2、食器。食器中以簋(音轨)。是用以盛黍(音属)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就是小米。稷(音季)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等食物的,等于现在的碗。产生于商代后期,其造型最早为碗型圈足,以后才有耳有盖。,请欣赏商代早期青铜器造型,爵,3、酒器。有爵、斝(音甲)、尊、觚(音姑)、觯(音质)、壶、卣(音又)、罍(音雷)、觥(音公)、盉(音和)、尊、彝(音姨)。商代奴隶主流行饮酒,因此酒器特别多,造型也很丰富。,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尊,六升曰壶,爵(音决),是饮酒和温酒的器皿。特点为,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鋬(音盼),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是便于取用。,斝(音甲),温酒器。其特点,其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和尾,因此不便饮用,而容量则较爵大。斝的应用多在商代,至周已少见。,角,温酒器和饮酒器。特点为其形状和爵相似,但无柱。前流和后尾都成为尖状。,觚(音姑),饮酒器。特点,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音尺)口成喇叭花状,造形十分优美。觚形在商代早期是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觯(音质),饮酒器。圆腹,敞口,圆足,像一种小花瓶。爵、斝(音甲)、尊、觚(音孤)、觯(音质)、成为五爵。,线描饮酒五爵,请欣赏商代中期青铜器造型,、,壶,盛酒用。最早的壶是仿自瓜。商代的壶圆腹,贯耳,圈足,腹的最大直径在壶体下部。,卣(音又),盛酒器。有提梁,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盛器。它也和壶一样,是仿瓜,只是壶用贯耳,卣用提梁。,罍(音雷),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觥(音公),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1.折觥(图)西周 高287厘米 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2.龙纹觥 商后期 长241厘米。1959赁山西石楼花庄出土。此觥首部作龙头状,上铸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可作注酒之用,独显其妙。龙背作盖,上有纽状捉手,下承方形圈足。整器呈牛角状,造型奇特,为商代著名青铜器。,盉(音禾),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尊,是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斗、勺合用。也有用于青铜礼器的共称。,彝(音宜),作成鸟兽形的盛酒器称为彝。多是象生的一类铜制雕塑品。它的用途,是在祭祀时不饮而浇于地的一种酒器。,鉴,4、水器。有鉴、盘等。鉴,是一种水器。形如现代的盆。它有四种用途:一是容水。二是盛冰。三是沐浴。四是鉴容照面。盘,盥洗时乘水的用器,口大腹浅。盘是洗手时乘水用的。,盘,殷墟中期蟠龙纹盘,请欣赏商代晚期青铜器造型,禁,5、杂器。禁,是一种小台,用以放置酒器食器的。俎,像有一个小孔的小凳子,用以割肉。这两种用具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家具。,俎,6、兵器。奴隶社会的商代,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占有奴隶本身。有刑罚,有军队,对内用以压迫奴隶,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因此,在青铜工艺中,武器的制造也是一个重要的门类。青铜所制的武器有,戈、矛、斧(戚)、刀(斤)、镞(即箭头)等。,7、乐器。铙(音挠),似铃而大,铙口向上,用手执把,用槌敲打。鼓,青铜制成,与现代鼓不二。,三、青铜器的装饰,8、工具。如铲、斧、刀、削等。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1、饕餮纹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2、夔龙纹 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3、龙纹 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4、凤鸟纹 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5、波纹(环带纹、回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四、青铜器饰纹象征性阐述,1、图腾标记 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龙纹、夔龙纹、凤纹、蝉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由此演变成夔龙纹、龙纹。凤纹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因此,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2、神灵崇拜 青铜器纹饰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饕餮纹,关于饕餮有各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类心中,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精灵,其中有的是人的命运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专与人类捣乱的妖魔鬼怪。上古人类将种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灾祸都归与妖魔作怪。驱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活动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细密的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整体面貌以对称的狰狞兽面象征王权威严,是商末青铜器的代表作。,3、驱神辟邪 在商周的纹饰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辟邪。这种用图腾动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与魔的斗争,又曲折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虎食人卣,铜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此卣形制复杂,显示铸造的高超技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话;也可以说是人兽相拥,人为作法巫师;还有的认为虎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4、装饰作用 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五、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是以饕餮纹为主。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多以饕餮纹为主花,而以回纹作为地纹。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商代各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P3741,第三节陶瓷工艺,青铜工艺的发展,并不代替各种生活用品。而青铜器的成本高,能为奴隶主所占有和享用。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用器皿,仍然采用陶器。因此,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较普遍的发展。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一、灰陶,1、灰陶的品种:烹煮器有鼎、鬲、甗、釜等;食器有簋、豆、碗、盆等;还有盛器如瓮、罍、壶、尊等。2、装饰特点:装饰简朴粗略,有用陶拍棕印的绳纹、篮纹;有用尖状工具刻划的斜方格纹;还有用堆贴的方法制作的绳纹。灰陶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这和制作方式以及考虑器物的牢固有密切关系。3、陶器制作方法:商代陶器的制作方法,不定型的多用陶模,圆器则用陶车,大器仍用盘条,小件则多用手制。总的来看,这时的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二、白陶,1、白陶品种: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是用高岭土制成。器形有壶、罍、觯、卣、簋等。并雕刻有饕餮纹、夔纹、回纹等。装饰上基本和青铜器相似。2、白陶特点:烧制火度不如硬陶高,器壁也不如硬陶薄。商代以后,不复发现这种产品。,三、釉陶和原始瓷器,釉陶已在这时期出现,釉色青绿而带格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把这种釉陶又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是瓷器的萌芽。1、釉陶装饰特点:这时期的瓷器造型有尊、罐、豆等,有的还以刻划和模印的方法,制出方格纹、圆圈纹、直线纹等作为装饰。2、釉陶造型特点:商代陶器的造型,早晚期在不断变化中。例如陶鬲,早期是高足深挡,晚期则款足斯矮,几流于形式,腹径增大。陶豆也由早期的短足,渐渐增高,晚期成了高脚盘的形式。商代特有的小底大口陶尊,也由宽大向细长的器形发展。,第四节 雕刻工艺,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写,这种切、磋、琢、磨,具体地反映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考工记有“刮摩之工五,玉、櫛(栉音质)、雕、矢、磐”。玉、磐是玉石工,雕、矢是石工也是骨工,櫛是骨工或木工。商代的雕刻工艺十分发达,有石雕、玉雕、牙骨雕等。,一、石雕 在殷墟曾发现各种大理石雕刻,有坐人、虎首人身怪兽、虎、牛、鹭鸶、蝉、蛙等。这些圆雕,手法简朴,形象生动。此外,还有饕餮纹石皿、羊耳夔纹石壶。,二、玉雕 商代的玉器已渐从实用转向欣赏,成为奴隶主所重视的装饰品,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商封王披玉以自焚。武王所得到的商代玉器更是多得惊人,有“旧宝玉万四干,佩玉亿有八万”。商代的玉器,除一部分仿制兵器和工具(如玉戈、玉刀、玉斧、等)外,大都制作各种装饰欣赏品,种类十分丰富。,三、牙骨雕 人们运用玉石、金属、陶瓷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同时也注意利用废弃的牙骨制成各种装饰品,这从充分运用工艺材料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商代,发现有规模较大的牙骨作坊。早期郑州紫荆山商代遗址,发现有制牙骨的工具硕石,以及骨科、经过磨制或锯制的骨制成品、半成品等一千多件。晚期如小屯北辛庄商代遗址,也发现骨科坑一个,所存骨科及半成品达五千多件,还有制牙骨用的青铜小刀、锯、钻以及顽石等工具。,第五节 其它工艺,商代的染织工艺,实物发现虽很少,但在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麻、帛、衣、裘、巾等字。从“系”的字也很多,表明当时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