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学习心得.docx
城市道路学习总结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城市道路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遗址摩亨朱达罗城(Mohenj。Daro,公元前15世纪前)有排列整齐的街道,主要道路为南北向,宽约10米,次要道路为东西向。古罗马城(公元前15前6世纪)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宽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为东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两侧行人中间行车马,路侧有排水边沟。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城内干道宽2530米,有些宽达35米,人行道与车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公路则在车行道外设路肩,两侧种行道树,边沟排水。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主干路上的交通要保证一定的行车速度,故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设置相应宽度的车行道,以供车辆通畅地行驶。线形应)11页捷,交叉口宜尽可能少,以减少相交道路上车辆进出的干扰,平面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交通量超过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可根据规划采用立体交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应用隔离带分开。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机动车如小客车等也应与速度较慢的卡车、公共汽车等分道行驶。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应严格控制行人横穿主干路。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次干路一个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快慢车混合行驶。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道路两侧应设人行道,并可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支路次干路与居住区的联络线,为地区交通服务,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两旁可有人行道,也可有商业性建筑。等级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一级道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4条,每条宽3.75米。非机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小于67米。机动车与非机地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必须设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4070米。一级道路与其它道路交叉时,应当设置立体交叉,近期未能修建时,可予留用地。二级道路(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路不少于4条,每条宽3.5。非机动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少于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3060米。三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2条,每条宽3.5米。非机动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少于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可设分隔带。在设分隔带时,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少于3米。道路总宽度为2040米。四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公里/小时以下),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2条,每条宽3.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可设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1630米。交通就是“人与物的运输与流通,他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从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畴。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与电梯传送带等;就其空间分布来说,有城市对外的实际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就其运输对象来说,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城市道路是随着城市形成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着人类物质文明,道路交通也是遵循着这条规律逐渐形成和发展期。据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舍,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了当时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布局状况,可见周朝的道路规划已经是相当发达,更不提早在上古时代我国道路的发展便已经开始。在奴隶社会时期,世界各地区在交通方面亦有发展。在印度河下游发掘的公元前三千多年的谟亨约达罗城,城市接近长方形,有排列整齐的街道,主要道路呈南北向布置,顺着主导风向,宽度约IOm,东西由此要接到连接,在十字路口,拐角等成圆形,以便于车辆行驶。而回归到当今,我从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学习时所记录的笔记中还可以了解到如下知识点:道路在道路交通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公路是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支线公路是起连接作用的公路;而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又可以从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按照道路在道路交通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被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道路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等五个部分。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的设计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指导下进行;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期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要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道路的通行能力是指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某一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是指一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等要求。缓和曲线的作用,目的是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车辆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和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骤增,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并可作为缓和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从而使汽车从直线段安全、迅速地驶入小半径弯道。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秒。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连续、顺势,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3)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迅速;(2)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以及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3)在保证路基稳定、工程经济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相接近,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并最少地破坏在自然地理环境;(4)应保证道路两侧街坊和路面上雨水的排除:(5)在城市滨河地区,路面设计标高应在最高洪水位以上:(6)道路设计线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的条件;(7)综合纵断面设计线形,妥善分析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与畅通;(2)满足路面排水、绿化、地面标线和地下管线的公用设施布置的工程技术要求;(3)横断面布置应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性质、沿街地形相协调;(4)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工程费用,兼顾人防要求;(5)减少污染,保护环境;(6)近远期规划与建设结合过渡。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应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规定,满足道路交通设计和使用的各种要求;(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相互融合;(3)协调统一有富有景观个性,保护景观特征;(4)按照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各景观要素。了解我国各大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掌握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特点。行人的基本知识,设计车辆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尺寸,常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面积标准;通行能力和通流特征。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平曲线要素;平曲线衔接的规划要求;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横净距的基本概念和用途。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的概念;纵坡值的确定因素;凸行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的设置条件;竖曲线要素及半径的选择。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规划设计要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求;道路横断面的形式与选择;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考虑的内容。城市道路定线的意义原则;线形的综合处理;特殊地段的线形处理以及景观规划。平面交叉口要素设计;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用地面积;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特点和适用条件;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类型和适用性。城市道路路面种类及其特点;城市桥梁选址;城市高架桥设计要求;城市隧道设计要求。这门课程的结束,并不等于我们对"城市道路"知识学习的结束,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更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对道路规划知识的理解,因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作为一项能够有效的调节城市空间的布局,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步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我们作为即将面向社会的专业人才,更应当努力学习并牢牢掌握这门课程中所了解的理论知识,用以为国家的快速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