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736951       资源大小:143.62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docx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对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安全风险评估、监测等级划分、监测设计、监测方法、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管理、数据分析与预警等进行了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前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运营阶段的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针对山区路堤及高边坡工程特点,其在建筑、市政、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国土地质灾害、露天矿等相关行业均存在此类工程,借鉴相关行业监测工作经验,结合公路设计相关规范和相关文件要求,开展了本规程的编制工作。参考和引用的规范主要有: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CH/T6006-2018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GB/T1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JTG/T3334-2018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Z/T0221-2006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154-199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283-2015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YS/T5229-2019岩土工程监测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公路高边坡Slope沿着公路路线两侧人工开挖而成高度大于10米的边坡。3.2公路路堤Embankment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滑坡Landslide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结构面(带)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的水平位移一般大于竖向位移。3.4岩质滑坡RocklandsIide滑坡体沿岩层层面、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以及强度较低、塑性变形较强的基岩软弱夹层发生滑动的滑坡。特征是滑面(带)处于原基岩中。3.5土质滑坡SoiIlandsIide滑坡体沿岩土界面或第四系松散土层内的相对软弱带发生滑动的滑坡。特征是滑面(带)处于土层3.6崩塌Collapse陡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竖向位移一般大于水平位移。3.7顺向坡Dipslope斜坡层状岩体的层理倾向与斜坡坡向夹角小于30°的斜坡组合。3.8切向坡TangentialsIope斜坡层状岩体的层理倾向与斜坡坡向夹角为30150°的斜坡组合。3.9逆向坡Slopeinthecounterdirection斜坡层状岩体的层理倾向与斜坡坡向夹角大于150。的斜坡组合。3.10二元结构边坡DuaIstructureslope边坡主体地层由上覆土层(包括残积层、全风化层和砂土状强风化层)与下伏基岩(包括碎块状强风化层、弱风化层等基岩)共同组成,其具有明显的差异风化界面,体现为上下二元接触特征的边坡。3.11监测点MOnitOringpoint布置在路基或高边坡表面、内部及周边区域,能反映出变形、应力状态、地下水或环境要素等变化特征的周期性观测点。3.12监测基点Monitoringbasepoint布置于监测对象以外,不受监测对象影响的稳定的基准点。3.13监测频率Monitoringfrequency单位时间内的观测次数。3.14专业监测Monitoring采用专业的监测仪器采集各项变形指标和影响因素数据,由地质岩土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供相应的预警预报或工程措施建议的过程。3.15裂缝相对位移RelatiVedispIacementofcrack裂缝两侧岩土体的相对位置变化量及方向,包括张开或闭合,水平错动,垂直下沉等。3.16地表位移SUrfaCeabsolutedispIacement监测点相对于其外部的某一固定基准点三维坐标的变化,可通过监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等来反映。3.17深部位移Deepdisplacement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的水平方向位移量及方向。3.18变形监测Deformationmonitoring对岩土体的位移变化量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观测的过程。3.19GNSS监测GNSSmonitoring在地表变形区域布设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网,应用卫星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对地表形变实施的定期测量。3.20日常监测Routinemonitoring对根据风险评估确定为监测对象的边坡,采用专业监测手段进行的监测。3.21应急监测Emergencymonitoring对处于变形或应急抢险中的高边坡或路堤进行的实时监测。3. 22阈值ThreShOld在变形允许范围内,根据高边坡或路堤的变形阶段,以允许值一定比例的或直接分析给定的起警示作用的值。4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公路路基与高边坡工程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技术要求,确定监测对象、内容、范围和监测等级,并应编制监测方案4. 1.2监测工作应建立通畅的汇报、沟通协调、突发情况快速反应和预警预报机制。监测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监测精度的标准,应以二倍中误差作为限差。监测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宜采用独立系统,并宜与工程项目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联测。监测方案的编制宜收集下列资料:a)水文气象资料;b)周边环境资料、危险源;c)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设计文件;e)施工方案。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a)工程概况;b)监测依据、监测等级、监测范围、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c)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d)监测方法及监测周期、频率;e)监测设备及人员;f)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g)监测预警及变形异常情况处置措施。监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a)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现场踏勘;b)编制监测方案;c)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埋设;d)校验仪器设备,标定元器件;e)现场监测;f)数据处理分析;g)编写监测报告。4.1 8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4.1.9边坡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与监测精度要求相适应,耐久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相关要求,且使用维修方便。监测系统中更换困难或更换成本高的设备应适当提高质量标准。4.1.10监测设备应该有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各监测点的保护。4.1.11变形监测数据的正负号,应遵守下列规定:水平位移与边坡临空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垂直位移下降为正,上升为负;裂缝张开为正,闭合为负。4.1.12隐患点未发生变形或处于变形初始阶段,可进行日常监测;监测指标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或超过阈值的工点,进行应急处治的工点,应进行应急监测。4.1.13当工点变形趋缓或应急处置结束,经评估后可转为日常监测。4.1.14日常监测工作应以人工巡查和仪器定时监测相结合。监测内容以变形监测为主,可根据情况辅以应力、地下水位监测。应急监测工作应以仪器实时监测和人工巡检结合进行监测。4.2安全风险评估4.2.1公路路堤与高边坡安全风险是指路堤与高边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即路堤与高边坡灾害风险是由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规模性与承灾体(公路构造物及行驶车辆)受损性构成,其中,前者反映了灾害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了灾害的社会属性。4.2.2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应对监测对象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其分为初评、详评两个阶段(表4.2.2).表4.2.2筛查评估方法安全风险评估阶段手段方法初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高分影像、InSAR解译、机载LiDAR、无人机航拍),现场排查详评专业调查评估4.2.3初评阶段主要为充分利用前期勘察设计及施工阶段资料,并辅以遥感解译(高分影像、InSAR解译、机载LiDAR或无人机航拍)等手段,确定存在隐患的工点,并对工点进行初步分析评估。遥感解译每年宜进行一次,时间可选在7-9月。4.2.4初步风险评估应由专业岩土地质或地质解译人员负责。初评应根据附录A表A.17.3确定路堤与边坡(致灾体)危险性,根据表4.2.7-4.2.9确定路堤与边坡(致灾体)危害程度,依据表4.2.10划分安全风险等级。初评根据对象填写表B.1公路边坡评估调查表。表B.2公路路堤评估调查表。4.2.5根据初评结果,对安全风险等级为小的边坡可以人工巡查为主;对安全风险等级中等大的,应进行专业调查评估,进一步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初评为安全风险等级大,并处于加速变形阶段或出现险情的边坡,应直接定为应急监测,立即开展相关的工作。4.2.6详评阶段的专业调查评估一般应委托具有甲级评估资质的单位完成。详评宜根据附录D表Dj-D.2确定工程(致灾体)安全风险等级。专业调查评估需完成专业评估报告,并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4.2.7路基边坡的危害程度应根据类型和高度按表4.2.7确定。表4.2.7路堤与边坡危害程度表边坡特征危害程度类型高度(m)土质边坡二元结构边坡岩质边坡边坡H>20H>25H>3020工HXO25H>1530H>15OH10H151115O路堤H>6060H>30OH30O注:1.危害程度分级符号意义:O一轻、一中等、一严重,下同。2.路堤与边坡影响的公路区域内有高压输电塔、油气管道等重要设施,以及村庄和学校时,危害程度可定为严重。4.2.8滑坡危害程度应根据滑坡规模和公路通过滑坡的部位及其工程结构类型按表4.2.8确定。表4.2.8公路滑坡危害程度表危害对象滑坡规模(m3)V4×1044×104<V30X10430×104<V100X104V>100×104公路通过路堤O滑坡前部或前缘路堑O桥梁公路通过滑坡中部路堤O路堑桥梁公路通过滑坡后部或后缘路堤OO路堑OOO桥梁滑坡位于隧道XX注:库岸边坡可参考上表划分危害程度。4.2.9崩塌危害程度应根据可能造成断道的时间按表4.2.9确定。表4.2.9公路崩塌危害程度表可能断道时间lhV12h12h<V24hV>24hOO4.2.10路堤与边坡安全风险应根据致灾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按照表4.2.10进行评估。表4.2.10路堤与边坡安全风险分级表危险性危害程度轻中等严重低小小中等中等小中等大高中等大大注:1.路堤与边坡安全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中等、小。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路堤与边坡可提高一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见附录C。4. 3监测等级4.3. 1监测等级应根据安全风险确定。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对于安全风险小的,可不进行专业监测,以人工巡查为主;安全风险达到中等以上的,应制定监测方案,进行专业监测。对于安全风险大的,已经超过变形阈值或处于加速变形、出现险情的,应确定为应急监测。表4.3.1监测等级表安全风险等级监测等级中等二级大一级应急4.3.2应急监测应针对反映高边坡或路堤变形最敏感和最直接的指标进行监测,并满足安装快速、采样及时、分析及时和汇报及时的要求。4.3.3对于大型边坡,因其各部分变形特征不一致,在选择监测等级时应有所区别。对于变形速率大、危害严重和对整体边坡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部位或块体适当提高监测等级。4. 3.4监测等级应根据变形发展阶段和状态定期进行复核调整,满足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要求。5路堤与高边坡监测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监测设计应包括: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和系统总体构架设计。4.1.2 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包括科学选取安全监测内容、合理布置监测点及合理的监测频率。4.1.3 监测内容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和环境监测等。4.1.4 应根据不同监测对象,按监测等级选择相应的监测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5. 2路堤监测设计5.1.1 监测内容:路堤监测应按监测等级选择相应的监测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详见表5.2.1。表5.2.1公路路堤监测内容监测等级地表变形深部位移裂缝开合雨量地下水温湿度气压结构物应力视频应急O7XXO一级二级7OOO应测,。-选测,X-可不测5.2.2各监测内容对应的监测方法按表选择,鼓励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但需要对其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表5.2.2边坡监测内容及方法监测内容监测部位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地表绝对变形近地表或构造物表面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可采用大地测量法和GNSS法(GPS、北斗等)进行监测垂向位移量垂向位移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或GPS法进行垂向位移测量倾斜量采用倾斜仪、倾斜盘进行倾斜测量深部位移钻孔内深部水平位移量深部位移监测可采用钻孔倾斜仪或钻孔位移计进行监测地表相对位移地表裂缝裂缝的开合、错动量裂缝监测可采用简易观测或裂缝计进行监测影响因素地表降雨量雨量监测可采用雨量计进行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采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进行监测,温度监测可同时进行地表和钻孔内检测地下孔隙水压力采用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进行监测视频地表实时视频利用已有的高清摄像头或新建高清摄像装置,做到视频直观定性监测和仪器定量监测相结合。5.2.3 监测点网布设:a)监测网应是由监测线(即监测断面)、监测点组成的立体应力应变监测体系。应根据地质体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和监测目的、施测要求布设。b)监测点的布设应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路堤的应力应变变化及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C)基准点的布设应符合:点位应布设在路堤之外的稳定位置;d)点位布设应满足观测要求,基准点不能满足监测要求时,可在变形体周边布设工作基点。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设在能控制路堤变形的关键部位。5.2.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等级、危险性、监测方法等因素需要确定。监测频率应能满足对致灾体变形发展变化趋势的及时充分掌握,应避免因数据采集频率不够影响灾害预测和预警。对于手动监测的路堤监测频率要求宜按表5.2.4.1确定。a)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征兆时。b)连续降雨或暴雨,或水文环境突变时。c)坡体周边地区发生地震后。d)相邻工程施工可能对路堤产生扰动时。e)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5.2.5 监测周期a)路堤监测一般不少于2个完整水文年,监测对象最后100天的变形速率小于0.000.004mmd时,可停止监测。b)路堤位于特殊岩土地区时,湿陷性黄土地区监测时间不应少于3年,膨胀土地区、冻土地区监测时间不应少于5年。5.3高边坡监测设计5.3.1 监测内容:高边坡监测应按监测等级选择相应的监测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详见表。表5.3.1公路高边坡监测内容监测对象监测等级地表变形深部位移裂缝开合雨量地下水地声温湿度气压结构物应力视频高边坡应急OXXXO滑坡一级O二级OXOO崩塌应急×OOXX一级OOO二级OX7XO×OJ-应测,。-选测,X-可不测532各监测内容对应的监测方法按表5.3.2选择,鼓励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但需要对其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表5.3.2边坡监测内容及方法监测内容监测部位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地表位移近地表或构造物表面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可采用大地测量法和GNSS法(GPS、北斗等)进行监测垂向位移量垂向位移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或GPS法进行垂向位移测量倾斜量采用倾斜仪、倾斜盘进行倾斜测量地表裂缝裂缝的开合、错动量裂缝监测可采用简易观测或裂缝计进行监测深部位移钻孔内深部水平位移量深部位移监测可采用钻孔倾斜仪或钻孔位移计进行监测结构物锚杆(索)、桩应力、应变应力可通过锚索计、钢筋计、轴力计进行监测,应变可通过应变计进行监测影响因素地表降雨量雨量监测可采用雨量计进行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采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进行监测,温度监测可同时进行地表和钻孔内检测地下地声采用声发射监测仪进行监测孔隙水压力采用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进行监测视频地表实时视频利用已有的高清摄像头或新建高清摄像装置,做到视频直观定性监测和仪器定量监测相结合。人工巡查对于边坡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人工巡查应包含如下内容:a)边坡周边影响范围的施工情况、荷载变化等。b)裂缝变化、地表变形,地表水、泉点变化情况等。c)支护结构变形情况和监测点保护措施完好情况等。5.3.4 大地测量法地表位移监测应在对象边坡上设置固定的监测点,并在其外围稳定地段设置测站点。监测点和测站点均应用混凝土制成,中部采用钢筋打入地下05-1.0m,顶部采用专用监测标志与下部钢筋连接。5.3.5 地表大地测量法监测点与测站点间应满足通视要求。536地表GNSS法适用于堆积体滑坡、土质边坡等变形时间较长,适应变形量大、精度要求不高的边坡地表位移监测,对崩塌等突发性强、适应变形小、精度要求高的边坡适用性差。5.3.7 地表倾斜测量适用于崩塌体、桩类构造物监测,较适用于堆积体滑坡、墙类支挡结构物监测,不适用与顺层基岩滑坡或滑面近直线的土质滑坡监测。5.3.8 钻孔深部测斜适用于滑坡类边坡监测。5.3.9 裂缝简易观测施工速度快,成本低,表现直观,在应急监测初期可有效监测边坡变形。主要包括以下两种:a)在裂缝两侧或滑面上下采用钢筋打桩、浇筑混凝土墩,水平和竖向安装正交钢尺监测其变形情况。b)在己有开裂的结构物或刚性物体上粘贴玻璃片、涂抹砂浆等刚性易碎物体,监测其变形情况。5.3.10地声监测适用于崩塌类或岩质滑坡类边坡监测,根据监测岩体变形微破裂时释放的应力波强度和频率进行分析、判断,获取边坡变形情况。1.1.1 所有监测点应分类进行编号,在平面图上标注其位置,编号不能重复,且应有一定的意义,便于识别。5.3.12 雨量监测适用于公路边坡所有监测对象。5.3.13 边坡监测内容和方法应根据边坡变形发展阶段和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满足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要求。5.3.14 监测点网布置5.3.14.1 监测点网的布置应能满足监测目的和监测任务的要求。5.3.14.2 监测点网的布置应能反映致灾体变化趋势的关键和代表性部位,并应考虑多种监测方法对照施测方案。53.14.3高边坡、滑坡、崩塌监测网点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监测网应根据监测点地形地貌、范围、通视条件、安装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监测等级,合理布设。监测网应由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应能形成点、线、面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以全面监测高边坡、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及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b)高边坡、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其不同的变形地段、块体或支挡结构物,并尽可能照顾崩滑体的群体性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崩滑体和次生复活崩滑体。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体中。纵向测线应与变形方向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滑坡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垂直,滑坡至少纵横向各布置1条测线,横线测线宜布置于支挡结构物上。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宜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测点布置宜尽量利用已有的钻孔、平胴、竖井等勘探工程。C)高边坡、滑坡应急监测、一级监测应布置多条测线(不少于3条);二级监测测线不宜少于2条。d)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m范围内。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体,在测线所遇裂缝、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监测点。e)崩滑体后缘之外的稳定地段、后缘牵引段、主滑段、前缘抗滑段、支挡结构物、路基或桥隧构造物等均应布置测点,其中滑坡主滑段测点位不应少于2个。5.3.14.4 监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以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a)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b)对高边坡、滑坡、崩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c)控制变形的裂缝或软弱带等5.3.14.5 高边坡、滑坡监测点数量布置要求可按表5.3.14.5-1确定,崩塌测点数量布置要求可按表5.3.14.5-2确定。表5.3.14.5-1高边坡、滑坡监测点数量布置要求监测方葭应急一级二级地表位移292926深部位移/322裂缝开合262423雨量2111地下水/力2/支护结构应力/23/备注:支护结构受力监测点指监测的锚索、抗滑桩的数量,而不是传感器数量(下同)。表5.3.14.5-2崩塌监测点数量布置要求监测方应急一级二级地表位移266/裂缝开合-6423雨量11>1地声/22/支护结构应力/23/5.3.14.6 测网型可采用“十”字型、“丰”字型、“什”字型或“井”字型、网格型等多种方式布置。5.3.14.7 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监点宜尽量选择能反映致灾体整体位移特点的重要块体或滑体表面。监点数量可根据致灾体变形特征具体确定,一般不宜少于3个。基准点应布置在远离致灾体影响范围的稳定岩土体上。5.3.14.8 深部位移监测孔深度应达滑动面以下,且不应小于5m。深部位移监测应布置在滑动带、软弱岩层或软弱夹层、采空区等部位,并应注意存在多层滑面时对多层滑动带的监测。5.3.14.9 缝监测宜选择能反映边坡变形趋势的控制性裂缝中部量测。裂缝监测应注意避免松动岩土体局部变形的影响。5.3.14.10 雨量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反映坡体变形区域及影响区域范围内的降雨情况,不宜离被监测边坡距离太远。5.3.14.11 当需要设置专门水文观测孔监测地下水、渗水和降雨对滑坡稳定的影响时,每条监测线上观测孔的设置不应少于2个。5.3.14.12 锚索、锚杆、抗滑桩等受力监测应结合工程防护机理与受力状况确定,监测数量应不低于总量的5%,并不少于3处。5.3.14.13 视频监测点应布置于高边坡、滑坡、崩塌周边稳定的坡体或结构物上,应能监测坡体及其威胁的结构物变形破坏情况。5.3.15监测频率5.3.15.1 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等级、危险性、监测方法等因素需要确定。监测频率应能满足对致灾体变形发展变化趋势的及时充分掌握,应避免因数据采集频率不够影响灾害预测和预警。5.3.15.2 对于手动监测的高边坡、滑坡、崩塌监测频率要求宜按表5.3.15.2确定。表5.3.15.2高边坡、滑坡、崩塌监测频率(手动监测)监测等级危险性中等强应急/2h12h一级Id-3d12h24h二级3d7d/53.15.3对于自动监测的高边坡、滑坡、崩塌监测频率要求宜按表5315.3确定。表5.3.15.3高边坡、滑坡、崩塌监测频率(自动监测)监测等级危险性中等强应急/<10min一级Ih-3h1060min二级3h6h/5.3.15.4 下列特殊情况下应相应提高监测频率:a)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征兆时。b)连续降雨或暴雨,或水文环境突变时。c)坡体周边地区发生地震后。d)相邻工程施工可能对边坡产生扰动时。e)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5.3.15.5 公路边坡监测不少于2个完整水文年,监测对象最后100天的变形速率小于0Q010004mmd时,可停止监测。5.3.15.6 高边坡与滑坡位于特殊岩土地区时,湿陷性黄土地区监测时间不应少于3年,膨胀土地区、冻土地区监测时间不应少于5年。5315.6对于高风险高边坡、滑坡、崩塌,公路使用期内应进行全过程监测。5.3.16对于公路红线以外的地质灾害体,如远程滑坡、高位崩塌等,应采用遥感(如高分影像、InSAR解译、机载LiDAR)等手段进行灾害体的综合监测,以系统评估对公路的安全影响。6.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6.1 一般规定:6.1.1 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要求达到的目标选取。6. 2地表位移监测:621地表位移监测对象包括水平位移量、垂向位移量、倾斜量以及裂缝的开合、错动量水平位移监测应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设置测站,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视准线法、GNSS测量、全站仪自动化测量、激光测量法和摄影测量法进行监测。交会法、极坐标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角交会法宜采用三点交会,交会角应为60°120°;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应为30°150°;b)交会法、极坐标法应独立观测2次,2次成果较差不应大于监测点中误差的倍;c)测站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监测点可埋设安置反光镜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置或其它固定照准标志。视准线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视准线法监测,宜采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b)采用活动觇牌法监测时,应在监测前对觇牌的零位差进行测定,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c)采用小角度法监测时,角度不应大于30"。GNSS测量监测应采用双频接收机,并应按静态进行观测,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监测点高度角15°以上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监测点50m范围内不应有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且100m范围内不应有反射GNSS卫星信号的物体;b)每次监测时,同一基准点和监测点应使用同一台GNSS接收机和天线;c)GNSS接收机天线的水准器应居中,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应量取2次,2次较差不应大于1mm;d)监测前,应做好星历预报,监测时间应选取最佳监测时段;全站仪自动化测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站应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测站视野应开阔无遮挡,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并应配置防水、防尘设施;b)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4.2.4和表4.2.5的规定,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4.2.6的规定;c)监测点上宜安装观测棱镜或反射片;d)数据通讯电缆宜采用光纤或专用数据电缆,连接处应采取绝缘和防水措施;e)测站和数据终端设备应备有不间断电源;f)数据处理软件应具有观测数据自动检核、超限数据自动处理、不合格数据自动重测功能,观测目标被遮挡时可自动延时观测。激光测量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激光器应安置在监测对象外,并应采取防尘、防水措施;b)安置激光器后,应在激光光路上设立固定光路检核标志;c)整个光路上应无障碍物,光路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d)目标板感应器应设立在监测点上,感应器应与光路垂直;目标板的刻划应均匀,观测时,应将接收到的激光光斑调至最小摄影测量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点、监测规模和精度要求选择作业方法,可采用时间基线视差法、立体摄影测量方法或实时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等;b)监测点的标志可采用十字形或XX圆形,标志的颜色应使影像与标志背景色有反差,可采用黑、白、黄颜色或两色相间;c)像控点应布设在监测体的四周,监测体的景深大于100m时,应在景深范围内均匀布设;d)摄影站应设置固定观测墩,对于长方形的监测体,摄影站应布设在与物体长轴平行的一条直线上,并应使摄影主光轴垂直于被摄物体的主立面;对于圆柱形外表的监测体,摄影站可均匀布设在与物体中轴线等距的周围;e)多像对摄影时,应布设像对间起连接作用的标志点;f)摄影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67的有关规定。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监测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边坡与路堤垂直位移监测点位与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宜共用;不能共用的,应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对应布设。倾斜监测可使用投点法、测夹角法、切线测角法、激光测量法、交会法、极坐标法、吊垂球法、多点位移计、倾斜仪和差异沉降推算法。裂缝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条裂缝的两端、拐弯处、中部部位和最宽处的两侧,应布设成对观测标志,并应进行编号;b)裂缝监测周期宜每月1次,当裂缝出现变化时,应加密监测次数;c)裂缝监测点应埋设监测墩,监测墩应具有可供量测的端点或中心;d)裂缝监测应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e)裂缝长度和宽度可采用钢尺或裂缝观测仪直接量测,也可采用GNSS方法或全站仪对边测量;f)裂缝深度的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遥感主要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I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可对地表面积大于lkm2的滑坡进行变形监测,使用前应进行设备测量精度验证。相关技术要求详见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CH/T6006-2018)图像与视频监测设备可为视频图像采集传输一体化设备,也可为摄像头、采集传输分离式监测设备,设备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分辨率应大于或等于1280X720;b)最低照度要求应满足:彩色模式小于或等于0.1Ix,黑白模式小于或等于0.01lx;c)宽动态能力应大于100dBe6 .3深部位移监测深层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边坡与滑坡应力最大地段,并宜选择断面布设。7 .3.2深层位移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a)深层位移监测宜埋设与安装测斜管、使用测斜仪采集数据;b)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应低于0.02mm500mm;c)测斜管底部稳定时,宜以测斜管底部为起算点;测斜管底部不稳定时,宜以测斜管顶部为起算点;每次监测时,宜测量顶部坐标的变化,并应进行修正;d)测斜管的一对导槽连线方向宜与位移方向一致,测斜仪应沿测斜管导槽下放至测斜管底部,宜间隔0.5m1.0m测量1个数据;e)第一次测量完成后,宜将测斜仪反转180°进行第二次测量,两次测量的各监测点位置宜一致,两次测量应作为一测回,每次监测宜测量二测回,监测成果宜取平均值。f)监测可采用人工数据采集方式或自动数据采集方式。6.4应力监测6.4.1 锚索应力的监测宜采用锚索测力计,锚杆和支护桩应力的监测宜采用钢筋计;测力计和钢筋计量程宜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6.4.2 应根据支护设计方案,在受力最大的锚杆、锚索、支护桩主筋、挡墙上布设监测点;6.4.3 筋计应进行预安装,应与支护桩的钢筋或锚杆焊接,并应采取保护措施;6.4.4 应使用读数仪进行2次读数,应取平均值作为监测数据。6.4.5 监测可采用人工数据采集方式或自动数据采集方式。6. 5地下水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应根据含水层赋存、排泄条件、流向、流速及含水层层数确定;粘土饱和度低于95%时,宜选用带有细孔陶瓷滤水石的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前,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水饱和24h,并应以提至水面测量零压状态下的读数作为基准值;地下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点应布设在地下水对滑坡、边坡产生影响的位置;b)多层地下水应分层监测;c)水位监测宜采用水位井或水位孔,水位井或水位孔的深度应低于最低水位线2m;d)监测可采用人工数据采集方式或自动数据采集方式。6.6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重要性等级、施工现场等情况进行综合确定。6.6.2 环境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水量和土壤温湿度,监测成果可作为公路路基边坡变形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等的数据支撑。6.6.3 环境监测具有区域性,应根据监测对象地形地貌条件充分考虑监测方法。7.监测设备安装与运维7.1 一般规定7.1.1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前应进行校正、标定和测试,正常时方可安装使用。7.1.2 仪器设备安装应按照仪器设备说明书的流程和要求执行;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测试,正常方能投入监测使用。7.1.3 仪器设备安装、测试过程应进行详细记录。7.2设备安装及运行维护7.2.1地表位移选用北斗(或GPS等)、全站仪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721.1 选用北斗(或GPS等)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应采用静态测量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a)新购置的接收设备应进行全面检验后方可使用,检验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常规检查、通电检验和实测检验;b)作业参数要求,有效观测卫星数24,卫星截止高度角力15°,观测时段长度220min,数据采样间隔10min-30min,PDOPW6;c)应采用零相位天线,削弱多路径误差,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d)观测期间,应防止接收设备震动,并应防止人员和其它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e)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使用电台、对讲机等无线通信设备;f)观测过程中,不应关闭重启、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数据采样间隔、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操作。7.2.1.2当选用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应采用直接坐标法,如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各种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a)极坐标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1)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W300m;2)边长和角度观测测回数不小于1测回。b)前方交会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1)应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使各监测点与其之间形成的交会角在60°120°之间。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W300m:2)水平角、距离观测测回数不小于1测回;3)当采用边角交会时,应在2个测站上测定各监测点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4)当采用测角或测边交会时,应至少在3个测站上测定各监测点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c)自由设站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1)设站点应与3个基准点或工作基点通视,且该部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平面分布范围应大于90°,且交会角应在30°120°之间,设站点与监测点

    注意事项

    本文(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