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docx
赤峰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2021-2025)2023年10月刖百6第一章发展基础7第一节发展成就7第二节存在问题10第二章“十四五”商务发展思路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基本原则12第三节发展目标13第三章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15第一节完善消费供给体系15第二节集聚优质消费资源15第三节提高服务供给品质18第四节激发消费市场活力20第五节创新发展消费业态23第四章建设国家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25第一节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25第二节增强物流枢纽服务功能27第三节培育壮大商品流通市场29第五章建设特色县域商业体系31第一节完善商业体系基础设施31第二节壮大县域商业市场主体33第三节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34第四节增强农畜产品上行能力35第五节丰富农村牧区消费市场36第六章推动外向型经济稳中提质38第一节夯实外向型经济基础38第二节推动外贸创新发展41第三节大力发展跨境电商44第四节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47第五节积极发展特色服务贸易49第六节促进利用外资稳中提质50第七节全面加强对外经济合作52第七章营造一流商务发展环境53第一节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53第二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55第三节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56第八章实施重点工程建设计划57第一节区域特色品牌培育工程57第二节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提档升级工程61第三节区域专业市场名城建设工程64第四节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申建工程66第五节中欧班列(赤峰号)常态化工程69第九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72第一节强化组织保障72第二节加强政策引领72第三节优化要素支撑70第四节强化项目落实73附件:“十四五”商务发展重大项目88-XaX.-1刖百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赤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赤峰“深度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环渤海,全面参与大循环”,奋力谱写赤峰商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性机遇期。为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赤峰市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赤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商务经济实现平稳发展。第一节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等压力和挑战,赤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冲击,着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谋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业和专业市场建设,消费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外向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基本完成。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2%,2020年,达到583.4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46.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平稳发展。“十三五”期间,赤峰市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年均拉动消费20亿元,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末,全市5000平米以上大型商场、超市、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95个,营业面积708万平方米,年营业额616亿元。2020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烟酒类同比增长141.5%,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7.5%,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2.5%,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同比下降29.8%,汽车类同比下降1.2%,消费市场有所回暖。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赤峰市成功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制定出台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指导意见培育和引进物流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商贸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商物流、保税物流、陆港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大东北酒店用品市场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相继落地,赤峰国际陆港、赤峰红山物流园提档升级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旗县城关镇为物流节点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帝豪商业区、松山万达广场、维多利摩尔城、龙腾国际等重点商贸项目开业运营,利丰汽车园区、蒙东农机、大福、千禧等市场“退城进园”有序推进,商贸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十三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48.6亿元增至2020年的99.9亿元,年均增长15.4%;全市累计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增加L7亿美元。培育了赤峰市羊绒制品、杂粮杂豆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专业化工、医药2个自治区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功获批中国(赤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完成了自治区首单“1210”进出口业务,外贸新业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欧班列(赤峰号)成功开行,“十三五”期间共开行31列,2355个标准集装箱。中蒙区域合作取得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先后组织参加(举办)5次中蒙“3+3”区域合作会议,围绕农业、经贸、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了政府间会晤沟通长效机制。2020年,赤峰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9.9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出口27.2亿元,同比下降7.8%,进口72.7亿元,同比增长120.9%;实际利用外资L5亿元,同比增长118%o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全市9个旗县进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行列,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全覆盖,敖汉旗再获项目升级版。农产品上行步伐不断加快,“电商+扶贫”实现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建成并投入使用9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9个苏木乡镇电商服务站,1171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累计培训农村牧区“网民”7.2万人次,带动就业8384人。依托电商示范项目,整合各类资源,相继培育了菜农网络、利隆米业、蒙东峰创、东黎羊绒、食乐康、草原汇香、沙漠之花、巴特今生、梦幻草原等一批电商主体,“网红带货”“线上超市”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赤峰市网络交易额实现349.3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位;网络零售额46.7亿元,全区排名第三位。第二节存在问题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增强。城市中间消费市场的可持续性较差,中高端消费有效供给不足,高端消费向京津沈等地区外流趋势明显;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有影响力的夜市品牌数量较少。县域市场规模偏小,消费水平偏低,大型商贸企业等市场主体下沉力度不足,县域消费供给的规模与质量尚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农村牧区配送成本较高,生活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业态占比大、新兴业态发展不充分,新兴消费领域拓展缓慢;传统消费中大众消费供给过剩且品质不高,商业模式传统单一、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商贸流通质量有待提高。商贸服务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发展水平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商贸物流总体规模小、实力弱。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均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贸行业比重较大,家政、养老、会展、金融、物流等现代商贸流通行业占比较小。现有物流企业处于小、散状态,竞争能力不强,缺乏有跨区域市场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物畅其流”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电商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赤峰市电子商务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和质量不高,产业规模偏小,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发挥不足,集聚效应较弱。本地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标准化水平不够,缺乏上规模的电商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物流“最后一公里”仍通而不畅,农产品上行成本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贸易规模偏小,且面向蒙、俄贸易的仓储设施和能力较弱,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较为单一;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和保税进出口等高附加值贸易方式占比较小,结构有待优化。跨境电商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跨境通关等方面没有真正破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平衡,吸引外资的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对外经贸合作投资主体单一,且主要集中在俄蒙地区,本土企业“走出去”意愿不高,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从发展形势看,“十四五”时期,是赤峰深度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环渤海、全面参与大循环,奋力谱写赤峰商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赤峰商务发展要持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重要要求,在完成“赶”“转”的同时,实现“提高质量、做大总量”的使命。第二章“十四五”商务发展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推进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度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环渤海,全面参与大循环”战略,深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和特色县域商业体系,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力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面推动赤峰商务高质量发展。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融入双循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度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环渤海,全面参与大循环”战略,深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重要环节,着力推动产业链布局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数字化赋能。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商务数字化工程,加快推进政务、商务和服务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鼓励传统商贸企业与电子商务、内外贸、线上线下、商旅文体深度融合,着力发展“电商+农产品”,积极推进数字服务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营商环境为基础的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以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平台的全方位开放,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激发商务发展和市场活力,推动商务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统筹推进。加强统筹指导,鼓励多方参与,注重资源整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赤峰市各类开放平台和园区,共享共用发展政策,推动贸易与产业、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形成链条互补、协作配套、集群发展新格局。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消费中心,全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消费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区域消费中心初步形成。“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左右,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80亿元,本地和区域消费潜力大幅激发,对蒙东冀北辽西的消费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流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商贸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到2025年,全市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专业市场达到15个,年成交额超过30亿元的专业市场达到6个,建设1个国家物流枢纽、4个自治区级物流枢纽,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6%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智慧共享、绿色安全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开放新格局全面形成。“十四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5亿美元左右。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元,跨境电商年交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0%以上,对外投资力争达到4亿美元。表1“十四五”时期赤峰市商务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02025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商业消费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83.48006.5%左右预期性2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349.360011%左右预期性3网络零售额亿元46.780IK左右预期性商贸流通4自治区级物流枢纽个-4预期性5物流业增加值亿元-150-预期性对外贸易6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99.920015%左右预期性7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10%-预期性利用外资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3,34,5-预期性对外投资9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24-预期性注:口内数值为5年累计数第三章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商业网点统筹布局,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培育新型消费,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等传统消费梯次升级。第一节完善消费供给体系优化消费聚集区布局。优化大型商业设施网点布局,加快现有商业街区升级改造,在各旗县区培育一批多功能、多业态的商业街区,提升消费能级,增强区域消费吸附力。围绕人口密集地区,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社区商业等服务体系完善的生活服务消费集聚区。依托红山万达广场,打造高端消费集聚区。依托乌兰布统、玉龙沙湖等草原大漠资源,打造配套完善、内容丰富的草原观光、大漠探险主题消费集聚区。依托道须沟、紫蒙湖等山水田园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主题消费集聚区。依托辽上京文化产业园、喀喇沁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主题消费集聚区。推进城市商圈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多层级城市商圈体系,促进商圈多业态、错位发展。推进新华、桥北、万达、玉龙、永业等城市商圈建设和转型升级,引导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等商贸企业发展餐饮、教育、文化、艺术、休闲等消费业态。到2025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多元复合式商圈。改造提升步行街。促进多部门联动,实施特色商业街区提质扩容工程,积极引进布局品牌企业区域总部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休闲街区等高端消费汇聚的高品质步行街,组织申报自治区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推进红山区新华商业步行街改造升级,打造成为集餐饮、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地标式特色街区。在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翁牛特旗分别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步行街。促进帝豪美食街提档升级,挖掘昭乌达老街特色,丰富文化体验。到2025年,全市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14个以上。完善便民商业设施。构建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重点围绕城镇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小区和新建居住区,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餐饮、菜市场、智能快递箱、标准化快递网点、药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店、维修点、再生能源回收点等便利终端布局。鼓励发展养老机构、幼儿托育、教育培训、健身房等品质提升类商业业态。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便民早(晚)市等社区商业模式,“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专栏1商业网点建设专项1 .打造地标性商圈。促进红山万达广场提质扩容,对照一流商圈标准,吸引国内外高端品牌和资源集聚,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酒店等高端业态,推进水岸天街景观改造,打造成为赤峰地标性商圈。2 .新华商业步行街改造升级工程。沿新华路发展轴,以新华游憩商业区和桥北商务商业区为“两核”,加快主街新华路步行街和十二条辅街改造升级,形成“一轴两核十三街”格局。着力优化街区环境,提升商业供给质量,推进街区智慧化改造,打造成赤峰商业核心区、市级商业中心、国内知名现代智慧商业街区,争创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3 .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培育连锁便利店品牌,完善便利店网点布局,补齐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县城乡镇便利店发展短板,提升24小时营业便利店占比。第二节集聚优质消费资源促进品牌集聚。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赤峰开设旗舰店,争取知名品牌在赤峰首发新品,扩大中高端商品供给,引领消费升级。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发展自有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宣传推广“赤诚峰味”农牧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赤峰农牧科技产业园建设提供支撑,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进口消费。积极引进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深度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鼓励赤峰零售企业开展海外购,多渠道扩大特色优质商品进口。布局市内免税店,扩大日用消费品、化妆品、食品等商品进口,提高进口商品消费的便利度。倡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市场和绿色饭店,扩大绿色家电、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供应,开展绿色商品营销。引导旧货市场规范发展,促进二手商品流通。加强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布局,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支持生产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开展废旧家电家具回收。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专栏2促进品牌集聚专项1 .发展“首店经济加强对头部品牌的引进力度,通过租金减免、店面装修补助等优惠政策,推动知名度高、引领力强的国内外品牌在赤峰开设区域首店。构建“首店+”生态,应时推出展览、秀场、演艺等首发活动。2 .发展“首发经济”。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赤峰首发新品,充分发挥展会平台作用,加强新品发布活动的宣传力度。3 .加强本土品牌培育。打造品牌孵化平台,引导农产品、羊绒、建材、服饰等行业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打造自主品牌,培育“赤峰名品”。鼓励企业参与重要展会,加强品牌展示和推广。第三节提高服务供给品质加强特色餐饮培育。挖掘赤峰多元饮食文化内涵,打造地域特色美食名片,加大对赤峰对夹、排骨蒸饺、烤羊背、干炸华子鱼等“赤峰十二峰味”地标美食以及哈达火烧、敖汉拔面、克旗茯面等特色小吃的推广力度。着力发展当地老字号,培育内蒙古老字号、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管理和保护。加强餐饮业监督管理,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设,促进餐饮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一批环境整洁、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特色餐饮街区、餐饮中心和小餐饮示范点。积极发展在线服务,探索“网红探店”“商户吃播”等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商旅融合。深度挖掘赤峰历史和文化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打造“近郊游”“自驾游”等精品旅游路线,丰富旅游业态。完善和提升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围绕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赤峰特色文创产品。提升家政服务质量。健全家政人才培训体系,支持建设实训基地,引导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创新家政专业培养方式,扩大培养规模。推动家政进社区,促进家政服务与养老、托育、物业、快递等服务业态融合发展,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高家政服务供给水平。通过连锁经营、“互联网+家政”下沉服务,引导和鼓励家政企业在社区建立网点。加快制定和完善家政服务质量标准,推广标准化合同,加强家政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在需求端面向大中城市开拓家政市场。支持家政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强化家政供需对接,助力家政兴农。专栏3服务品质提升专项1、餐饮品牌培育工程。培育赤峰对夹、哈达火烧、敖汉拔面等赤峰特色小吃品牌,打造名店、名品、名厨“三名”餐饮。支持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盘活优势资源,促进创新发展。推广智慧餐饮、中央厨房等模式,推动赤峰特色小吃“走出去”。2、家政服务标准化工程。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以家政服务龙头企业、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成立家政服务质量认证机构,加强对家政服务标准的监督检查,对家政服务机构进行评级,培育一批家政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第四节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打造具有赤峰特色的夜经济集聚区。根据各旗县区的商业基础、业态形式和市场特点,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夜经济集聚区,扩大夜间消费市场。依托较为成熟的特色商圈、商业街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文旅项目,培育集“游、购、食、娱、体”一体化的夜间消费大市场。打造红山区“全业态”夜经济集聚区;在巴林左旗通过引资、合资等方式,促成“上京不夜城”项目建设;在元宝山区、松山区、林西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夜市;加快形成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具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夜经济圈”。加强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供给,完善设施配套,加强公共服务保障。发展壮大会展经济。聚焦赤峰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会展业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推进“互联网+展览”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会展,为招商引资、经贸合作、产业集聚、产需对接、促进消费等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方向,依托赤峰国际会展中心,将蒙东汽车博览会、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等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赤峰特色优质展会品牌。积极引导、组织企业参与进博会、广交会、内蒙古味道、老字号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充分释放会展的平台宣传效应。多措并举促消费。通过补贴让利、税收优惠、以旧换新、完善售后等措施,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规模。推动零配件销售、汽车美容、维修保养等市场发展,释放汽车消费潜能。鼓励汽车下乡和置换,进一步活跃二手车市场。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绿色智能家电补贴,扩大家电消费。完善回收体系,鼓励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等新模式,促进家电家具以旧换新。加强餐饮与艺术表演、旅游、休闲等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提升餐饮文化品位。抓住节假日等重要消费节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举办“消夏美食节”“啤酒美食嘉年华”“达里湖冬捕节”等各具特色的主题促销活动,形成全覆盖、常态化、品牌化消费促进机制。加强黄金珠宝的款式设计、提升工艺水平,注入时尚元素,加大对各年龄阶层消费者的吸引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充分放大消费券的拉动效应,提高带动比例,扩大覆盖范围,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回补。专栏4夜经济集聚区专项1 .打造红山区"全业态'夜经济集聚区。万达广场突出“时尚”特色,包括住宿、餐饮购物、时尚活力、大众体育等业态;水岸天街突出“水景”特色,包括美食、休闲娱乐、儿童娱乐、音乐舞蹈等业态;卷峰便民市场突出"亲民特色,包括运动竞技、休闲娱乐、民俗文化、服装百货、美食文化等业态;维多利摩尔金街突出“全天候”特色,突出休闲、购物、美食、娱乐、文创五大主题。2 .打造巴林左旗“上京不夜城充分利用上京遗址、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主要旅游资源,将辽文化底蕴与夜经济相结合,打造集旅游、美食、娱乐、文艺演出为一体的“上京不夜城”项目。借鉴“大唐不夜城”等成功项目运营经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政府和社会联合开发的形式,打造左旗夜经济精品名片。3 .打造赤峰美食主题夜市。元宝山区依托平庄公园,以“啤酒美食节”为引领,打造美食夜市;松山区依托万达金街、帝豪美食广场、上海城、赤峰国际会展中心等地,举办美食夜市;林西县依托东山生态产业园、餐饮示范街西区、红星美凯龙东区商业街,打造季节餐饮消费主题节,做大县域夜经济消费市场。4 .打造具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夜经济圈”。巴林右旗依托塔林湖上乐园,打造大型烟花、皇家马戏和美食交相辉映的美食游乐嘉年华;翁牛特旗通过“产业+文化+旅游”模式,以蒙古王城篝火烟花盛宴为核心,围绕紫城广场、全宁广场、滨河公园等地,开展红山湖特色商品和美食展销,打造特色商业夜市综合体;克什克腾旗以“沐伦夜语克旗有约”为主题,打造以夜游小镇、夜赏文创为特色的文旅休闲夜经济圈。第五节创新发展消费业态丰富数字消费场景。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拓展产品和服务消费新空间、新领域。推动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引进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支付、信息共享等开创消费新模式,打造智慧化商圈。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灵活运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社交媒体与顾客互动,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培育智能化零售网点,推进无接触商业模式,推广智能快递柜、刷脸支付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建设商业公共服务云平台。不断拓展线上消费规模。完善“互联网+”消费模式,将商业业态、物业形态与消费者体验融合,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消费体验。依托菜农网络等电商主体,引导“网红带货”“网上餐厅”“线上超市”等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餐饮住宿企业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活动,积极发展在线服务、网络预订、网上支付、自助订房等网络营销方式。提高中心城区电商基地配套服务水平,降低成本,产生集聚效应。加强与国内外电商企业合作,加快建设直播电商基地,培育壮大网红直播经济亮点,发展“短视频+”“直播+”行业。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探索发展无人零售店、移动便利店、厢式便利店等新业态。加强引进和培育新型零售主体,推动“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进社区,大力开展智慧餐厅、无人点餐码、智慧菜场、无人配送体系等业务。鼓励企业提升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交通出行、生活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共享经济供给方式,拓展消费品类,提升消费品质,提高消费供给效率,促进供需高效动态匹配,满足多样、个性、灵活、交互性的消费需求。积极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跨境020新零售体验店,实现足不出户逛全球、购全球。鼓励体验式消费,推动线下经营实体发展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新模式。不断培育应用场景,支持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产品,推行“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新型电商模式。推广农产品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更好助力乡村隼兴。专栏5加快发展直播电商专项1 .加快建设直播电商基地。加快超级IP开发、策划和运营,着力推动网络直播业发展,打造网红景区、网红项目。在红山区建设1个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吸引和集聚优质直播电商机构入驻。2 .延伸直播电商产业链条。以“产业赋能+产业孵化”为核心理念,推动知名电商平台与赤峰在建设直播电商基地方面的合作,深度挖掘“短视频+直播”潜能。加快中心城区专业性市场的建设步伐,推动仓储物流、金融结算等融合发展,构成完整的、要素齐全的全网产业链条,打造赤峰网络直播销售优势,带动当地就业,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吸引优势。3 .促进直播电商可持续发展。指导各旗县区结合实际培育直播电商,开展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消费帮扶、直播互助等活动,提高网红服务能力和运营能力。持续开展直播电商培训,培养一批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市场经营的新生代实用型商业营销人才。第四章建设国家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增强物流枢纽服务功能,培育壮大商品流通市场,推动赤峰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智慧共享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第一节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度,畅通物流运输通道,提高铁路、公路运输效率,加快发展航空货运。建设赤峰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赤峰国际物流港,实现“公铁海”集装箱联运。推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推动赤峰本地物流资源与通辽、朝阳、承德等周边区域以及京津冀地区重要城市的物流协同发展,深度融入东北陆海新通道,提升赤峰物流节点辐射能力。按照自治区规划的物流枢纽总体布局,积极推进松山区陆港型自治区级物流枢纽,元宝山区生产服务型自治区级物流枢纽,红山区、松山区、宁城县商贸服务型自治区级物流枢纽建设。引导各旗县区建设区域性的物流配送节点,紧密融入全市物流发展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民航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促进物流园区提档升级。统筹推进物流资源优化整合,吸引各级商贸及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经营发展,打造物流产业集群。加强各旗县区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仓储、冷链、分拣、配送、运输等基础设施,实现全面扩容升级。突出园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强化物流园区综合管网、电力设施等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引入金融、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型企业,完善物流园区配套功能。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聚集,建设和改造一批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大型物流园区。支持大型企业及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培育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建设网络货运产业园。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服务网络覆盖较广的本土物流企业,打造本土现代商贸物流品牌,鼓励企业参评国家A级物流企业。大力引进顺丰、京东、韵达等头部快递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赤峰设立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建立合作共同体,形成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应,打造区域采购中心。促进物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第三方物流、跨境物流、金融物流等新型业态。专栏6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专项1 .形成内外联通物流网络。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赤峰向周边城市辐射的物流网络。利用赤峰联通蒙俄、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向北连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向南连接锦州港并辐射大连港、天津港,推进多式联运港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国际物流大通道。2 .促进物流节点建设。推动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喀喇沁旗“三区一旗”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将天义镇、林西镇、大板镇建设成为特色物流小镇。促进赤峰红山物流园、赤峰商贸物流城与赤峰和美工贸园等加快形成业态互补、交通互联、要素互助的发展格局。打通园区连通堵点,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物流园区协同化运营,保税中心、铁路货场、高速公路货站、大型仓储等要素资源互助互用,实现差异化、一体化发展。3 .培育一批商贸物流企业。加大对物流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对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物流企业推进技术、服务和管理创新,加快拓展企业产业链价值链。积极推广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支持龙头企业带头成立物流联盟,促进联盟企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第二节增强物流枢纽服务功能实施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企业建立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推动物流全链条标准化改造,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志、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推广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托盘和包装基础模数,建立多样化的标准托盘循环共用模式。支持标准化仓库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布局和建设。引导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由存储型、自建自用型仓库向快速周转型自动化仓库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合作,促进标准互认,以标准化带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实现车源、货源、公共仓和服务信息的高效匹配。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快物流仓储智能化改造,支持物流园区、仓储基地、快递分拨中心推广应用自动分拣、智能搬运和装卸等智能物流装备。推动实现物流数据的动态监测、数据解析、趋势研判、风险预警等功能,促进物流供需高效对接。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加大对智慧物流的投入,促进智慧供应链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智慧物流运营主体。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构建以现有公路网布局为基础的冷链物流运输高密度通道和物流节点,加强与蒙中、蒙西区域间及至北京、上海等城市间的冷链物流通道及节点分布规划和建设,畅通至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冷链物流运输通道。统筹规划布局,建设具有农畜产品储存、产地预冷、贮藏保鲜、低温配送等功能的公共冷链设施,推广使用移动式冷库。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推动冷链物流服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产基地+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等新型业态,推动冷链物流与商贸流通融合升级。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冷链食品全链条追溯管理系统,完善问题产品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专栏7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足冷链基础设施短板,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中心,加强生鲜超市、批发市场、运营企业等配套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完善配送环节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冷库分拨仓、前置仓等仓储设施和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等高效节能冷链设施。完善冷链网络终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加强生鲜投递柜等末端节点建设,推广冷藏箱、箱体蓄冷等配送设备和技术。第三节培育壮大商品流通市场培育大型特色商品专业市场。立足赤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农畜产品、中蒙药材、羊绒、新车、二手车、农机、五金建材、小商品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已形成市场雏形的零散市场向专业市场集聚,建成一批辐射蒙东、冀北、辽西的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引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老旧市场改造提升。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推进同类市场兼并重组,实施划行规市,完成千禧市场、大福市场、蒙东农机市场“退城进园”,改善城区环境。优化市场内外部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实施以奖代补,提高市场业主和社会资金投入改造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市场商户信息、商品信息、交易信息和物流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强化信息发布、商品溯源、智能支付、物流仓储、加工配送等配套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主体。推进总部经济生态建设,积极吸引总部企业集群布局,每个旗县区至少引进或培育一个商贸流通龙头企业。落实赤峰市新增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奖励措施,引导达限企业主动入统,培育新增经营稳定、管理完善的商贸企业达规上限,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购物中心、农批市场实行统一核算,优化限额以上贸易单位结构。建立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培育机制,制定重点培育清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商贸流通品牌。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发展理念新、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在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大力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数据服务等市场服务功能。完善市场运行监测功能,强化生活必需品监测工作。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夯实市场主办方在保障商品安全、商户资质、物价管控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综合协同监管,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壁垒,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专栏8商品流通市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