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温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docx

    • 资源ID:743791       资源大小:475.71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温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docx

    温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2011-2015)温州市人民政府2011年8月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十一五”发展回顾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十二五”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目标与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重点领域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构建清洁能源发展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精心发展低碳产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做大做强低碳技术产业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积极营造低碳消费氛围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全面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大力发展碳汇产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重要载体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构建清洁能源的省级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打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省级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建设能源装备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错误!未定义书签。(七)促进生态农业园区发展与国家级绿色(农村)能源县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重点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推进低碳园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清洁能源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工业节能改造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建筑和交通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五)蓝天碧水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八)碳汇工程与应对气候变化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保障措施44(一)创新污染物减排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夯实评价体系和监督执法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大要素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加强政策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五)落实优惠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强化组织领导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加强规划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推进区域合作错误!未定义书签。(九)弘扬低碳文明48重点项目表目录49重点领域分布图73按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温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本规划主要提出“十二五”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全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市域范围。规划期限:从2011年至2015年。规划基准年:2010年。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回顾1.发展基础(1)资源节约工作得以持续推进,节能工作成效显著温州市单位GDP能耗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累计降低20.1%,完成了“十一五”预期20%的目标任务,也基本达到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每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75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0.59吨标准煤,五年累计节能量约为334万吨标准煤。2009年温州市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为1.91吨标准煤*,人均电力消费水平为3424度,明显低于全省平均的3.01吨标准煤和4770度,低于全国平均2.26吨标煤。(2)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COD排放量累计下降17.51%;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20.71%o已建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54.7万吨/日,处理能力比上年增加5.9万吨/日。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9.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87.5%o201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I级标准的有87天,达到11级标准的有251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11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I至In类的站位23个。(3)CO?排放基础好人均CO2排放低于全省和全国,2009年温州市人均CO2排放量4.92吨*,全省人均7.76吨,全国5.83吨。单位GDPeO2排放低于全省和全国。2010年温州市万元单位GDPCo2排放1.55吨,低于全省1.86吨和全国2.55吨。2010年GDP的CO2排放强度,温州IKg/美元,浙江1.2Kg美元,中国1.65Kg美元。美国约0.25Kg美元,西欧约0.13Kg/美元,日本约0.09Kg美元,全世界平均约0.24Kg美元。(4)能源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加快了非石化能源发展。温州目前已建成的有苍南鹤顶山、苍南霞关、苍南皇帝坪和洞头风电场,总装机容量6.06万千瓦。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电池、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的重要成果,代表性企业有:正泰集团、奥司朗照明电器、温州维斯特、温州科凌等。2010年,积极推进苍南核电和温州燃气管道、储存站建设的前期工作。至2010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占20.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累计发电量30.41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101.7万吨标准煤。清洁能源技术基础好。乐清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华仪风电已批量生产1.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已完成S43/600kw、S48750kw风力发电机组的引进与消化,具备150OkW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吊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W50780kW风力发电机组将在苍南霞关风电场应用。继续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成效显著。2010年关停小火电27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56.872万千瓦。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提高到100%以上,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67.7%,在建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2台。平均供电煤耗335克/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克/千瓦时。(5)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153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1个;风景名胜区36个,其中国家级3个5处,省级8个,市县级25个;森林公园26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3个,市级森林公园8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78个。全市建成6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14所省级绿色学校;建成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60个省级绿色社区,8家省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6)碳汇环境好在高效碳汇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程度对森林碳循环的作用、森林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技术等方面具有一批优势成果。通过开展科学造林、合理营林及可持续更新技术,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2008年11月,以“发展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立暨碳汇造林项目在苍南正式启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公益性专项基金,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绿色碳专项基金。积极开展了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实践,实施了一批碳汇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增汇项目,制定了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2.存在问题(1)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还不强目前在政府层面虽然已经重视,但存在低碳经济概念模糊,突破口和工作重点不够清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仍然沿袭过去片面追求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参与市场竞争,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因经济效益下滑,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广仍依赖于政府支持和管理。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是公众的低碳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对于如何减少碳排放了解不多。机关、企业、学校、宾馆、医院等场所的节能意识不够强,能源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常见。消费市场中,讲排场、慕虚荣、图方便,“一次消费”、“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现象大量存在,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私家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重负,汽车尾气排放继而增加大气碳浓度,加重空气污染。(2)政策导向效果不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温州近年来虽然制定出台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并列有专项补助经费。但由于条件限制多、补助比例低,企业申请补助的积极性不高,政策导向效果不明显。例如,循环经济专项经费、工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也基本上属于分摊一样发放给企业,对促进企业低碳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没有发挥应有作用。(3)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结构节能总体效果不明显从三次产业看,“十一五”期间,温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仅降低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与2009年相比产业结构更出现逆向调整,二产比重不降反升;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工业经济重工业化趋势明显,重工业比重已从2005年57.4%提高到2010年的62.7%,这将增加了用能需求,结构变化不也利于低碳经济发展。(4)第三产业、生活用能快速增长,节能推进缓慢第三产业点多面广,能耗增长最快。目前,第三产业用能约占温州市能源消费量的19%,是仅次于工业和生活的第三大用能行业。近年来,三产中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能耗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成为四大部门中能耗增长最快的部门,2006-2010年年均增幅达11.2%,高于全社会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高于生活用能1.1个百分点。温州市第三产业点多面广,约涉及十五个行业大类,个体户众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个体,从二经普数据看,三产个体达到34.6万户,占了全省三产个体的1/5左右,再加上其能源统计基础较弱,因此节能管理难度非常大。生活用能快速增长,比重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温州市生活用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0.1%,增幅超过全社会能耗3.8个百分点,其中生活用电年均增长12.2%。生活用能比重逐年上升,由2005年16.1%上升到2010年的20%左右,这一比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生活用能占比高,与温州市人口众多和人均用能水平偏高有关,如2009年温州市人均生活用能364千克标准煤,人均生活用电673度,分别比全省平均多消耗73千克标准煤和132度*。生活用能并不直接产生GDP,所以对降耗主要为负面影响,生活用能具有刚性增长的特点,“十二五”期间其比重仍将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生活节能力度。(5)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消耗量较大至今,温州市煤和电的消耗量占到全部规模工业能耗总量的95%以上。而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很低。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造成碳消耗量较大的重要原因。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和电网现状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投资低碳项目的收益表现往往无法与传统煤电、气电项目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大多高于火电,即使是接近市场竞争水平的风电,上网价格仍比火电高50%左右,高出火电的部分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很高,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入加速期。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1 .发展机遇(1)确定了生态环境优先战略温州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建成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着力建设宜居城镇和优美乡村。针对规模以上非电企业核定年用煤总量,通过建立倒逼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生产控制和技术改进,二氧化硫减排取得成效;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工业园区(基地),分期分批实施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了列入省级中心镇和直接排放鳌江流域、温瑞塘河、瑞平塘河水网的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已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的提高。(2)温州大都市建设和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温州正在全力推进大都市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构建低碳型温州大都市经济圈、提升城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低碳城镇交通网和低碳配套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城关镇、强镇、重点镇转型提升为抓手,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镇功能,加快综合交通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温州低碳型大都市区建设。温州的大都市建设和投资环境改善也就给温州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很好的机遇。(3)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温州沿海发展已列入国家规划,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了沿海地区要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温州是联结“长三角”与“海西区”的枢纽,处长三角南部,是浙南闽北的区域核心城市,具有很好的区位集成优势,十分有利于提升了温州市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和沿海开发的品牌效应。通过政策聚焦、要素聚集、力量聚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推动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同时,在促进沿海地区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更加注重滩涂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是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2 .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1)经济社会发展减排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92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上年回升2.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1.0%o温州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碳排放变化将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期阶段。探寻一条低碳能源发展之路,对温州是严峻挑战。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基础上,必须在引导合理的消费模式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建立完备的公共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第二产业持续增长需求增加高碳排放的挑战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按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2.78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535.1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97.66亿元,增长10.3%。H-五末,温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保持在3252.4:44.4的状态,第二产业制造业所占比重非常大,且有增长趋势。温州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以后长期时间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呈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温州能源消费是以煤与石油等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为主(95%以上),碳排放量必然巨大。如何确保温州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这是面对的一大挑战。(3)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温州市单位GDP能耗已下降到0.59吨标煤/万元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0.12吨标煤,是全省第二低的水平。“十一五”期间,温州市节能降耗主要依赖规模工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37.5%o目前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约为0.48吨标煤/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左右,比温州市单位GDP能耗还低,后续节能空间有被透支的迹象另外,人均能耗水平也很低,2009年温州市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为1.91吨标准煤,人均电力消费水平为3424度,明显低于全省平均的3.01吨标准煤和4770度为2009能源白皮书提供的数据。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水平等进一步节能空间非常有限,这也给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一定的挑战。<4)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挑战温州是联结"长三角''与“海西区”的枢纽,处长三角南部,是浙南闽北的区域核心城市,随着重大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温州城市的集聚和纽带功能明显增强。浙江中西部区、海西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要落后于沿海其他主要经济圈,温州在此区域却有很大的作为空间。温州以贸易、旅游、港口开发为重点,扩大对台经贸合作交流。温州以产业为主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温州正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中小金融机构发达的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促进企业界开展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项目为支撑,不断地夯实“长三角,与“海西区,合作基础,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接,实现低碳联动发展。第二章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针对“十二五”时期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紧缺、人口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衔接“十一五”时期温州市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所做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借鉴国内外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典型经验,实施低碳产业发展与低碳能源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以降低区域碳排放、提高区域能源利用率和增强区域碳减排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1650”城市框架建设协同推进,树立全民低碳理念,加强国际及区域技术合作,集聚低碳人才,促进低碳消费,打造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逐步建立与全市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温州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温州”建设发挥效力,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二)目标与指标1、总体目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更加明显,低碳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资源环境对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把温州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型城市。至十二五”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和机制,低碳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建成一批低碳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镇(乡、街道)、示范县(市、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家级低碳城市示范区。到2015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电力、石油制品、煤炭、天然气、其他能源消费结构比为61:22:11:5:1,单位综合能耗控制在0.51吨标煤/万元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45吨标煤/万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40万千瓦。力争到2015年,全市二分之一以上县(市、区)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市、区)或创建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与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2、主要指标表1温州市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低碳领域标志性指标"十二五'或2015年指标值及属性单位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全社会第三产业比重%44.45()预期性单位GDPCO2排放%完成上级指标约束性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0.590.51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约束性工业节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480.43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4>99预期性交通建筑节能交通综合能耗卜降%1.62.0预期性公交出行比例%2030预期性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率%70>85预期性绿色建筑示范万平方-30预期性能源结构终端能源消耗结构(电力、石油制品、煤炭、天然气、其他能58:27:14.3:0.761:22:11:5:1预期性与可再生能源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万吨标燥1580预期性水电累计装机容量万千瓦87.6,106预期性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万千瓦4.5515预期性太阳能利用面积万平方米39.368预期性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01预期性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4.3510预期性沼气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千瓦610900预期性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92*>95预期性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率%13.2约束性COD排放量下降率%13.1约束性氮氧化物减排消减指标下降率%18.6约束性氨氮减排消减指标下降率%13.9约束性碳汇与碳捕捉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298280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60.0362约束性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平方米/人8.5213预期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1.7>35预期性生态环境市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495预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1.480预期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370预期性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率%40XO预期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2.6>95预期性示范县(市、区)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个04预期性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市、区)个01-2预期性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个01-2预期性达到省级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27.350预期性达到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建设标准%43.8>50预期性I为2009能源白皮书提供的数据2为2011年数据。第三章重点领域(一)构建清洁能源发展体系“十二五”期间,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构筑形成经济、清洁、多元、高效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增强火电清洁能源供应能力:能源保障供需平衡,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400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长8%;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电力、石油制品、煤炭、天然气、其他能源消费结构比为61:22:11:5:1;各级电网供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得到较大提升,火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836.3万千瓦,发电能力达到450亿千瓦时。提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新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以上。全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4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光伏发电1万千瓦,垃圾发电1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7万千瓦;太阳能利用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应用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开发丽水气田年产沼气1300万立方米;力争天然气利用达到9亿立方米以上。(二)精心发展低碳产业1、全面推动存量产业低碳升级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支持一批节能改造工程。实施清洁煤燃烧工程,配合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苍南山海协作区实施环保热电联供;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创造条件争取东海油气上岸,扩大大、小门岛石油气中转储运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使用天然气,优化一次能源结构。通过奖励补助等手段,推进工业和服务领域的清洁生产审核,推广一批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审核领域,对年能耗5000吨标煤、水耗30万吨以上的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化工、电镀、制革、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和使用有毒有害材料进行生产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达到80家以上。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机电设备。淘汰30万kW以下的火电。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导向政策,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进行严格限制和坚决淘汰。根据市工业装备状况,定期公告需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时限及企业名单,确保应淘汰的落后产能在指定时限前全部关停,完善淘汰落后产能补偿机制。加强投资项目的审核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利用价格杠杆,继续落实对铁合金、水泥、钢铁、锌冶炼等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大力开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小印染、小造纸、小化工、小锅炉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和生产装置等落后产能;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制革、造纸、纺织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低端项目入驻。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评,全面实施行业能效对标活动。严格按照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在园区上马,强化能评工作;凡未按照要求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准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坚决防止新上低效益、高耗能的设备、工艺和项目。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重点,优化项目源头。2、积极培育低碳高端产业立足温州市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优势,延伸吸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入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现代产业集群的培育,扶持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五年内主抓50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96以上,培育5家以上国内或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企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一是优化产业发展资源与要素输入结构,不断完善生态服务体系,努力打造集高端研发、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物流贸易、生态服务和再生利用于一体的绿色服务产业集群。首先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业。以构筑大交通枢纽为契机,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推进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瑞安江南物流园区、浙闽物流中心、温州金属现代物流中心、状元看港口物流基地、乐清湾港口物流基地、浙南(鳌江)物流基地、国际航空物流港区等7大低碳物流基地建设。以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开展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和物流资源的最充分利用。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使绿色车船、绿色产品成为物流产业的主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减量化、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实现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加强绿色物流标准建设,在物流企业中推行IS014000体系认证,推进绿色化物流经营和物流运作。其次,构筑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温州”,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大量精确的、可查询的信息,增强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促进服务资源投入的减少和服务成本的降低。在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各个环节采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重组流程、整合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对环境污染的破坏强度。加快信息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力争建成蓝江软件园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建设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服务、商业及金融服务等一体的“市民卡”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制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落实状蒲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再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文泰生态旅游、雁荡山一楠溪江、洞头一南鹿等旅游功能区块的整合。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与商贸、文化、信息等产业有机融合,使新型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旅游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快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借助高科技手段,建立旅游电脑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城市简介、旅游景点、线路、酒店、票务、旅行社、交通、餐饮、娱乐项目、天气、导游、旅游企业动态信息报价等相关旅游信息,强化旅游网站建设。而后,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到2015年,金融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年均增长16%;五年争取上市企业新增23家。4、打造研发型总部经济大力吸引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中心;通过有效的产权、技术、贸易等控制手段,把企业总部留在温州;利用研发与企业总部的捆绑关系,以研发中心为起点,引导企业从设立地区研发中心向功能完备的地区总部形态过渡,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加快企业总部集聚,打造民营企业的总部乐园,留住一批本地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唤回一批在外温州人的企业总部,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来温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的业务中心。基本建成杨府山总部经济园、鹿城总部经济园、瓯海总部经济园,加快滨江商务区、龙湾中心区总部经济园、乐清总部经济园、瑞安总部经济园建设,强化总部经济园区商务服务配套。5、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温州市科技服务创业中心、温州高新区创业园、乐清市科技创业园、瑞安江南科技创业中心、龙湾科技孵化中心、洞头南唐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建设为核心,打造杨府山金融服务区建设;发展车站大道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蓝江软件园、状蒲电子商务园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市11个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化改造和10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软件与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和优化传统产业集群”六大特色产业板块。(三)做大做强低碳技术产业1.大力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研究;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先开展CCS、核电等前沿技术的研究,重视开展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开发储备和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把温州市打造成具有中国影响力的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抢占未来塑编、服装、制鞋机械制造和电气电机气摩配等节能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2、加快推进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针对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新技术,搭建温州低碳技术转移平台,建立强化低碳技术中试和产业孵化基地,特别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培育并实施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项目,重点支持变频变桨控制和驱动、高效电池制备、光伏发电平衡系统、电池控制芯片、长寿命AC/DC转换器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切实推动温州低碳型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全年省级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以上;建设三家行业节能中心,抓好节能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政府扶持,加快建设一个组织体系,三个产学研平台,进一步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行动机制。工业新产品的产值率达到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除相对节能20万吨标准煤。3、引导清洁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太阳能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等为重点,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清洁技术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进一步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同时,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详细调查潮汐能资源蕴藏量,科学规划与选址潮汐电站。4、积极培育低碳技术服务业区分科技咨询、技术研发、产品供应和工程实施等多层次业务的准入标准,探索建立多层次业务模式标准;重点培育一批素质较好的低碳技术服务示范企业;加强交流和学习,成立温州低碳产业协会。5、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低碳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性低碳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围绕低碳技术核心领域和环节,逐步打造低碳技术完整产业链;不断完善低碳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孵化器建设。重视对保障可再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应联合起来,共同对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低碳技术产业联盟。着力推进浙江省乐清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级风电产业高科技基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国家级光伏产业特色基地、浙江省瓯海经济开发区打造LED产业高科技基地、浙江瓯北泵阀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水电核能阀门高科技基地、浙江省瑞安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级节能汽摩配产业高科技基地等5大国家级高科技基地为低碳'基地进行建设,同时,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为全市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示范。通过集中推介、结对合作等形式,积极促进我市低碳技术产品、设备及服务与本市乃至浙江周边地区的对接应用。(四)积极营造低碳消费氛围1、积极培育低碳消费理念制定并发布节能产品市场准入目录,以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为重点,推进一批节能家电居民选购工作;继续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扩大半导体照明(LED)路灯应用范围;建立低碳消费教育宣传机制,进行低碳消费专题讲座,培养消费者节约意识,普及低碳消费观念。2、重点抓好建筑节能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强化监管力度,确保温州市新建建筑100%达到相关节能标准;在农村新建居住建筑中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逐步提高农村建筑保温水平;营造低碳理念房产环境,全面推广符合低碳标准的建材、规划设计、开发等,积极参与低碳示范项目的建设。建成较完备的建筑节能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筑节能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发展等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15年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在530万吨标准煤以内。选择新建大型居住区、经济适用房、新城区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展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对能耗过高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空调、照明和热水制备;安装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对围护结构的改造则应优先采用遮阳、改善通风等低成本措施。继续完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测平台建设,安装分项计量动态监控装置。在有条件县(市、区),推广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建筑能耗比例不低于15%,推广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进一步推广节能65%标准的新建建筑,规模化推进50%标准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着重

    注意事项

    本文(温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